2004年7月号-专题 北京之春简介 北京之春文章检索

 
[天安门回顾及反思]国际研讨会侧记..春仁
 
 


  回顾六四经历,探讨民主议题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图书馆五日举行“天安门回顾及反思”研讨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及当年参与六四北京民主运动的人士,共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民主运动,提出个人的反思和评价。

  会议主办单位,皇后区图书馆国际资讯中心的李江琳女士致词。讨论会第一阶段的议题是“天安门回顾”,由民运人士唐柏桥主持。主讲人有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太三、前北京八九学运领袖封从德、侨居纽西兰的民运人士潘晴、来自北京的历史学者陈小雅及作家余杰。

  邱太三指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能,天安门民运人士为了争取自由民主不畏牺牲的情操令人感动。民主和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而中华民国民主发展的经验可供中国大陆借镜。

  “六四档案”网站主持人封从德介绍了他建置在网路上的庞大八九民运资料库。封从德谈到八九民运当时未能见好就收,及时撤出,一方面是因为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以致能放不能收,能上不能下;同时在思维上仍受到党文化的拘束,对政治局势认识不够。以致遭到中共暴力镇压以流血结束。

  历史学者陈小雅回顾八九民运指出,十五年前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主运动反映出专制制度是靠暴力、谎言和效忠支撑。她强调,八九民运应及早获得平反,落实善后工作可抚慰人心,同时中共当局应解决七十岁以上因民运流亡海外的老人回国的问题。不过,她认为,中国政治公平竞争到来之时,才会有平反的结果。

  大陆著名作家余杰说,现在许多大陆年轻人都不知道当年六四发生了什么事。他认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问题,不应该用英文在美国的土地上讨论,而应该用中文在中国的土地上讨论。他感慨地说,十五年过去了,天安门事件在大陆仍然是个禁忌话题。他认为大陆政府应该放下历史包袱,敢于认错,才能消除六四的阴影。

  自八九年即流亡海外的潘晴认为,天安门屠杀赤裸裸地展现出中共对于生命的漠视及恐怖统治。他指出,六四的本质就是杀人,以政权来压制人民并巩固其统治。

  十五年的反思主讲人有旅居荷兰的大陆学者王鹏令博士、前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苏绍智、资深民运人士徐文立和北京之春主编胡平。与会者谈了八九民主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实现民主的看法。座谈会由普林斯顿大学林培瑞教授主持。

  王鹏令认为,中国大陆实现民主是必然趋势,但民主仍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够得以实现。

  苏绍智他认为六四以其伟大精神震撼世界,不为六四正名,就不可能实现民主化。他认为六四是中共内部改革派与顽固派政治较量的结果,海外应该成立六四调查机构,为六四正名做准备。

  徐文立去年被中共以保外就医的名义送到美国,目前在布朗大学任教,他说中国人求追民主是因为‘痛’、苦难的经历让中国人意识到要实现宪政,让有公共权力的人遵守法律法规,对其言行有所约束。

  胡平强调,共产国家实行民主转型并不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中产阶级为前提。他指出,中国在一党专制下搞私有化,导致权势集团对公有资产的公开抢劫,由此形成的财产分配格局不会被民众所认可,将来会面临重新洗牌。当局为了维护他们抢来的不义之财,更不会主动实行政治改革,民间更需要施加压力推动。

  天安门四君子之一的大陆学者周舵也是这次会议邀请的主讲人,但就在周舵办好签证时却被“有关方面”阻止,未能与会。他提交给会议的讲稿“我们没有敌人”由胡平代为宣读。

  这次会议相当成功,听众几乎坐满了会议大厅,并不时地为主讲人的精彩讲话热烈鼓掌。

相关文章
作 者 :北京之春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4年6月30日20:5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