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由激活生命——袁红冰作品读后
丘岳首
或许真是有一种冥冥之中上苍力量的精心安排,澳大利亚正愈来愈多地给中国的自由民主进程于经验和思想的昭示。
2002年和2003年分别有两批崇尚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的中国学者聚集在悉尼讨论转型中国的宪政建设和“李慎之现象”,会议的成果就是通过出口澳洲转内销的。不久前源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杨小凯教授至真至善心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他身体的离世而在人间发出耀眼的光芒,海内外有识之士对他的追思已经形成一波撞击国人心门的巨大思潮。近日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长袁红冰又携着一批凝结他几十年心血的珍贵文本,踏上了自由祥和的澳洲沃土。
作为这批来自内蒙广袤草原,西藏峻峭山峦的思想宝藏的少数目击者,我深信,随着这批文本不久之后从澳大利亚传开公诸于世,更多长久浸淫在一种陈腐意识形态的国人心灵又将经受一次难以抵抗的撞击。从这些思想宝藏之中滚滚而出的自由精神气息将激活人们部分已经干死的生命记忆,催生那些在反自由的制度钳制下日渐萎缩的精神枯木。
这些文本是:文学长篇著作《自由在落日中》、《金色的圣山》、《回归荒凉》、自传长篇著作《文殇》、哲学长篇著作《英雄人格哲学》(三部曲)、政治法律长篇著作《民主与共和》、法学著作《法的精神漫谈》。
作为一个受政治迫害的避难者,袁红冰有自己安排未来生活的选择,我无意让这种政治背景因素影响自己对他的创作文本价值做出合乎事实的判断。在整整三天不知肉味的阅读中,我只全神贯注于这些文本展开的一幅生命对抗专制追求自由的悲壮图景,沉醉于一种体认自由价值的坚韧意志和渴求生命自由无可抑制的激情,心灵被一种久违的文字力量所深深震撼。
在“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销遍世界的同时,很少有中国人反躬自问自己是否只是这些廉价产品的廉价生产者,近三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后我们究竟有多少富有精神价值的产品贡献与世界。
当实用主义的功利性意识形态正在侵蚀人文精神世界和自由主义价值的基石,当为数不少的知识精英正被“利诱”而让自己的独立人格淹没于物欲洪流之时,袁红冰正是以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向国人宣示:“生命必须成为高于物性的存在,才能肯定存在的价值。” 同时, 袁红冰的文字也向世界昭示:自由价值在中国人心中也具有同样沉重的份量。
无论是政治考量,哲学沉思,法学辩说还是文学激情的宣泄,袁红冰的文字使自由的价值显得更加彰明,让我们从中看到本该丰盈多姿的生命如何被极权专制的毒蝎一点点蚕食剩干枯的骨骼,听到迈向自由民主的生命脚步沉重的足音。
我高度评价袁红冰这一批创作文本的道义精神、文化史料和审美价值并不是说它们完美无缺,其中透露出来的袁红冰的个人恩怨牵涉到另一些同样是与极权专制对峙的人物和事件,了解这些恩怨的内幕与背景或有助人们对中国一个特定时期的自由民主进程和当代中国思想史的全貌的更好把握,但在自由秩序远未建立,反自由力量尚处强势的情势下,袁红冰的某些高傲情绪有可能损伤自由力量的结盟。
袁红冰先生追寻自由抗争极权专制的生命进程艰难卓绝,充满传奇色彩。我个人希望读者在稍后阅读他的作品时尽量减少猎奇心理,而把目光更多地聚集于深藏着自由精神价值的字里行间,由此去沉思非自由秩序下中国的悲剧性现实的深层历史和制度缘由。
我虽然并不十分熟悉袁先生的经历,也知道从不同视角对他本人和他的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就我读到的这一批作品而言,我可以确定地说,在当代中国经历半个世纪极权主义势力的洗劫之后,袁红冰这一批作品对于国人心灵精神世界的重建和提升,对于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在未来中国的安排和确立都具有十分突显的珍贵价值。
随着愈来愈多历史真相的大白于天下和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大面积本土化,后极权政权的合法性已经遭遇前所未有的普遍怀疑和厌恶的目光,分化的权力集团内那些拒斥自由主义价值的当权者也正面临着来自民间维权和体制内有识之士呼唤政制改革的愈来愈强大压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远的未来中国,自由将“诗化为一种极致的生命美的意境:漫游万里的青铜色的风,越过翠绿的小白桦树摇曳的原野,涌向辽远的天际。” (袁红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