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琛
日本投降之后,国内外形势混沌,危机严重,和平建设遥遥无期,骨肉相残愈演愈烈;不但国际友邦密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情绪更是深深陷入仿徨、失望、忧虑、痛苦之中。此时作为当时最大的民间报《大公报》,由良知、正义和爱国热情之所驱,大力呼吁和平、民主、统一。强调国民党要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宪政,共产党要交出军队,实现军队国家化。
(一)“军队国家化”的意义《大公报》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早已深感,抗战胜利后,中国应走什么道路是个大问题,是走民主政治之路,还是陷入党派间争权夺利之争,走上中国人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内战?1944年春,有个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当大公报特派记者孔昭恺回来后,于1944年8月5日《大公报》发表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的社评《延安视察的感想》,王芸生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绝不许另有一个政府与它对立,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也绝不许另有一个拥有武装的势力与它对抗。……主张军令政令统一,实属天经地义,无人能加以否认。”“记者团在赴延安的路上及在延安的所闻所见,显然可知在那里存在着一种政治距离,横着一个中共问题。”“这问题毕竟能不能解决呢?我们的答案是:当然可能,而且必须可能。”“开诚心,布公道,在国家共同利益上,有什么问题不可以政治解决的呢?所谓政治解决,并不是一句空话,其实现之首,就是——民主宪政。完成民主,实话宪政,各党合法竞争,则党的地位自然解决;军队国家化,军队问题也自然解决。这两大难题解决了,则统一与团结必可无所缺憾。”
1945年8月3日,大公报针对陕西淳化国共两军发生冲突一事,发表了王芸生撰写的的社评《论淳化事件》,社评说:“我们害怕内战、厌恶内战、反对内战。我们希望国共商谈重开,并希望一切党派皆从民主宪政这条大路上推进国运”。同时指出:看来军队国家化十分重要。
1945年11月2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中国政治之路》中指出:“要政治解决就应该走政治之路。”“中国政治之路必须走向民主。”还指出:“在今天的中国,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向民主方面想,而不要只盯着枪杆子和地盘问题。”
1945年11月12日《大公报》社评《应该问问人民》中说:“任何政党都要争政权,但争政权的手段不可以靠武力。争政权的观念尤其要正确。以武力争政权,是一种极大的罪恶。”
1946年1月6日,沙学浚等十位学人在《大公报》星期论文中发表题为《论今日国是》中指出:“要知道武力斗争所流的血是我们人民的血,所消耗所毁坏的武器、物资、财产、也是属于我们人民所有。万一不幸因国策错误或人事不成,使国家陷于混乱甚至灭亡,受一切痛苦的,全是我们人民。”“国家的一切力量,虽属于我们全体人民,但不全在我们人民的掌握之中。这些力量,只许用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及增进人民的生活和幸福,不许用来化人民为炮灰,陷国家于危险。政府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我们人民的仆役,政党也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推行政治的工具。”
(二)如何实现军队国家化。
在1946年1月6日有关如何实现军队国家化问题《大公报》星期论文十学者的文章说得比较具体。
他们指出:“今后任何政党不得有私家军队,政府的更迭或改组必须循和平合法的程序,不得凭藉武力。根据这些原则,全国各党派必须把他们的私有军队交与国家,由国民大会组织整军委员会加以整编,交与实施宪政的中央政府,成为国家的武力,国家的武力只能用以保障国家的安全不得牵涉政党竞争或政府更迭。”同时他们还指出:“因中国情形特殊,必须实行以政驭军的原则及便于化党军为国军起见,现役军人不得有党籍,已有党籍者脱党或离开军队”。
(三)一场有关“军队国家化”的争辩。
1945年11月20日,《大公报》发表了王芸生亲自撰写的社评“质中共”。向中共直截了当进言,这在《大公报》,尤其是王芸生很罕见的。但是为什么王芸生会写这么一篇社评呢?正如他在社评开场白所言:“如天之福,我们的抗战胜利了。现距日本投降才三个多月,全国同胞于欣庆胜利狂欢胜利之后,人人的心头,又笼上一层深忧,又压上一块重铅。其震荡惶惑的心情,甚至超过抗战期中任何艰难危险时期。为什么?这是因为人人满以为从此得见太平且为光荣胜利的国民,但是现实的演荡,却是一片战乱凶险的气象。多少人焦急着胜利不得还乡,更多少人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复为乱世的鱼肉。明明胜利到来,升平得睹,纷纷战乱却又相逼而来,谁不为之震荡惶惑?”
社评忧心重重地说:“一个国家,于胜利之后,有两个系统的军队争降争地,已经不应该,而争降争地复漫无止境,更如何得了,……”。
社评语重心长地说:“凡是一个政党,都是为了争取政权而组成,所以政党要争取政权是应该的。问题在于应该以政争,而不应该以兵争。以政争,是以政策及政绩胜的,是和平民主之路;以武力胜的,则必然是强权专制,那是祸乱之源,绝对与民主背道而驰。”社评还批评了中共方面的一种说法,即“我们的兵是‘人民的武力’”。社评继续说:“兵是国家的,只有国家有兵,人民不得有兵,民无所谓人民的武力。若使人民自己有兵,则你是人民你有兵,我是人民我也有兵,虽说是‘人民的武力’,而实际是私兵。举国纷纷,尽是私兵,则国家必然大乱。”
社评最后热情洋溢劝诫中共说:“为共产党计,应该循政争之路堂堂前进,而不可在兵争之场滚滚盘旋。我们希望共产党为国家人民争民主、争宪政。在这方面,应该一切不让。同时我们也希望共产党放下军队,为天下政党不拥军队之倡,放下局部的特殊政权,以争全国的政权。与其争城争地驱民死,何如兵气销为日月光?我们希望中共转此一念,那不但是国家民族的大幸,而延安诸公也将被全国同胞弦歌丝绣而奉为万家生佛了!”
十分迅速,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第二日(即11月21日),发表了一篇措辞十分强硬的社论,题为《与大公报论国是》。
社论要点之一,中共部队是民主军队,决不能化于国民党的“党国”。(注:指国民政府)社论说:“军队国家化本是跟着政治民主化来的,军队不化于民主的军队,难道还化于国民党的‘党国’吗?还该化于封建独裁的‘国家’吗?”社论要点之二,今天只有“解放区”(注:国党称为封建割据地)真正争得了“民主”而民主军队正是保卫解放区所争得的真正的民主。社论说:“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只有解放区争到了民主。而在国民党及其军队统治下,虽大公报也不能不承认还没有民主。”社论要点之三,给大公报定位。社论急切申言:“我们现在无需乎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只请大家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大公报这次所说的有多少是真理?”并把大公报社评作者王芸生说成是:“好一位妙舌生花的说客呀!”最后还把对《大公报》的嘲讽的语句“小写大帮忙”,正式给予定位,他说:“在若干次要的问题上批评当局,因而建筑了自己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正是大公报的基本立场。”
出乎外界所料,在延安被称为中共理论家的陈伯达,于12月8日(距大公报《质中共》社评发表后1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上万言的理论文章《驳大公报》。
陈伯达在文章中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今日内战局面演进的根源?陈伯达说:“日本投降以来,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可是现在却是内战;中国人民要求民主,可是现在依然一党专政,中国要求团结统一,可是现在正在扩大分裂。”他指出根源在哪里?全在国民党。
第二个问题:国民党发动兵争是干什么的?
陈伯达说:“国民党当局现在对内‘兵争’,是与国民党的”政策“不可分的。兵争不过是政争的继续。……国民党所以要采取兵争的手段,就是为的要达到其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宰割全国人民的政争的目的。”
陈伯达还要告知大公报,共产党兵争是被迫的。解放区是最民主的,是全国人民响往的。潜台词告诉大公报,共产党兵争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全国要像目前解放区那样得到真正的民主。其实像陈伯达这样的言论,在早几日王芸生于1945年11月12日撰写社评《应该问问人民!》中已说到:“争政权的人,人人自以为我们的办法比别人的高,我们的政府比别人的好,所以我们应该有资格来统治人民,有资格来管理人民。”错误在于“以自己为主人,以人民为被治者。从此一误,全盘皆错。”结果如何呢?“从执政治国发展抱负的动机起,而以争权夺利内战害民终。”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国家与什么是“国家兵”?
陈伯达反驳大公报的“只有国家有兵,人民不得有兵”的说法是“国家与人民”分裂的国家,不是人民的国家。并把大公报的国家观念说成是反人民的。并申言,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才是国家兵,而反人民的武力则一定是私兵。有人民的武力,则国家治:没有人民的兵力,则国家乱。”在这里,陈伯达明确地告诉大公报,共产党的军队是国家兵,而国军(即国民党军队)才是私兵。十分清楚地向大公报表示:共产党决不会交出军队。因为它是人民的武力,真正的国家兵,还能使国家治。
再一再二,中共宣传机构给予大公报猛烈挥击。可是大公报并没有作回应。为此延安方面反映,是大公报理亏了。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引用王芸生在1948年7月21日《答南京中央日报两点》短文来说明:“大公报向有一种气度,就是挨骂不还嘴,我个人也从不与人打笔墨官司。”在1946年5月29日大公报发表的王芸生撰写的社评《论宣传休战》中说:“在声势汹汹宣传战短兵相接之际,我们努力维持可怜的人民立场,努力保持头脑清明,心境平和。说来可怜,大公报一非‘国特’,二不‘尾巴’,在这天下滔滔,不归于杨则归于墨的情势之下,大公报实在落于一条极狭的夹缝中。我们诅咒内战,愤恨内战,要安定,要进步。同一立场,两面受攻。一面飞来红帽子,使我们苦笑。另一面又骂你是‘帮闲’,骂你是‘法西斯帮凶’,更使我们莫明其妙。奉告一面,不可为渊驱鱼,把天下都看做共产党。奉告另一面,要争政权,就不可作践人心。天下真理,不必定于武力。说一声痛恶内战,便骂帮闲,然则何人忙?难道只是有枪有炮会打会骂的人忙吗?赤手空拳的小百姓只有忍气吞声静候统治了。大公报在这方面,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许是我们的懦弱,内心一句话,我们不愿参加宣传战,大公报很少刊载新华社的稿子,因为其中主要是攻奸暴露。同时我们也很少登载走出‘解放区’而痛述共党暴行的文字。为什么?小气些说,我们还愿意保持君子风度;从大局说,我们实在想为大局留些余地,总不忍其破裂。坦白说,这一点心情,是大公报的弱点,我们承认。”
专家点评:从现实来看,中国若要走向民主、走向共和“军队国家化”仍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王芝琛先生是大公报原主编王芸生先生的儿子,是大公报专家,有专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