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昭的灵魂》讨论纪要
王丹:看《寻找林昭的灵魂》之前,余厚强曾经强烈推荐过这个片子。说老实话,当时我没有太重视。因为厚强高度称赞,甚至称之为“一颗精神原子弹”,我还觉得是厚强革命热情高涨结果下的夸张。但是看了这个片子,我承认厚强没有言过其实。这个片子真的是深深打动了我。记得当时当片子结束以后,我有大概10分钟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是1993年看到中央电视台编导时间拍的《我毕业了》之后,10年来最令我震撼的记录片。与我一起观看的黄翔夫妇也被深深感动,张玲讲了一句话是我完全认同的,她说“林昭的精神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精神史中的财富。”今天组织这个讨论,就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八九一代对中国未来的讨论,应当包括民族精神的重建这样的内容,而林昭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样本。
李恒清:看过胡杰先生拍摄的《寻找林昭的灵魂》,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有着共同的感受——震撼。这个有着脆弱外表的女孩,居然承受了常人无法想像的苦难。在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旅程中,有八年是在监狱度过的。但她却以自由战士和年轻的反抗者自居,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对真理的追求,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最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捍卫做人的尊严。
余厚强:看过胡杰先生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后,心里只是痛,无语,流泪。这心里的痛,忽然让人觉得,中华民族,不是一具行尸走肉,还有灵魂。林昭灵魂,撑起了中华民族快要消失的灵魂;林昭脊梁,撑起中国这个被历史重负快要压垮的巨人的脊梁。《寻找林昭的灵魂》震撼在我的心灵上,全身震撼。中华全民族在49年后积累的冤屈,好像浓缩在林昭一个柔弱的江南女子身上。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血写的字,都刻画出中国的现代史是“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的历史。
陈破空:看完《寻找林昭的灵魂》,我是泪如雨下,心如刀割,悲愤填胸。几乎每一个观看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的人,都有如是的感受。那惨烈,惊心动魄;那悲壮,撼鬼摇神。在一个以血写书的女子面前,我们无言,“惟有泪千行”。曾以为,历经数十年的剿杀,中国人的良心、勇气、锐气、骨气、连同人格,都早已经灭绝,或者,几近灭绝。在“共产主义”的滚滚车轮下,屈膝称臣,背叛与出卖,已然司空见惯。策略性地认错,忍受“胯下之辱”,留得青山,伺机反击,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坚持。然而,林昭,她走得更远。走得彻底,走得纯粹,走得决绝。
如果说彭德怀有勇气,那还只是中共党内一股不同的声音,况且,坚硬如彭德怀,也被迫认错,违心地承认强加于他身上的大部分“罪名”;如果说张志新有骨气,她反对的只是一个人(林彪);遇罗克、王申酉为真理而献身,却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局限。
而林昭,则是彻底的。她彻底否定那个制度,那个主义,那个党,那个“万岁万万岁”的最高领袖,凛然大义,义无反顾。她以“极权主义”、“暴政”、“一个发疯的党”、“伪法院”直呼那不可一世的政权;以“中世纪的遗址”、“奴隶社会”定义那疯狂年代的疯狂国度;以“披着羊袍的‘真命天子’”直指那高高在上的暴君;以“公义”、“自由”、“民主”,昭告人类的未来。难以想像,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昭使用的那些名词,相对彼时的大众而言,还十分陌生。而这些名词,今天,已经蔚然流行。于是,我们看到,民主,自由,权利,并非1989或者1979的专利,早在1957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轮,一个弱女子,就已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一声音,还可以追溯到1919年,1911年,甚或更早。
潘强:林昭和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征:1,她对中共暴政本质的认识非常深刻;把中共政权表述为是“抢光每一个人作为人的一切的恐怖组织”,有这样见识的知识份子,即便在当今的中国,也还是凤毛麟角。2,更重要的是,她在“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中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当时很多人痛哭流涕希望检讨过关,有人通过向党交心,检举揭发他人来试图戴罪立功,甚至还有人用自杀来还自己一个“清白”,林昭却坚持不说那怕是一句违心的话,
也不因惨无人道的囚禁和地狱般的红色恐怖而放弃反抗。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让几乎所有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国人羞愧。3,林昭不止于用言论批判这个极权,还积极地参与地下活动,参与创办地下刊物《星火》,身体力行地去挑战这个专制的巨兽,即便是最后被叛极刑也坦然无惧。4,林昭的思想从叛逆,到信仰共产主义,到回归人性,最后升华到归于耶稣基督的爱和公义。她对自由、人权清晰而深刻的描述,使她超越了当时的思想桎锆和话语体系,也超过了当今大陆众多知识份子对自由和人权缺乏深度和终极关怀的论述。
余厚强:林昭的思想精神是中国目前的变革所需要的。中国社会所面对正是的“组织性与良心的矛盾”。蒋彦永的被抓被放,不正是又一次“组织性与良心”的较量?但是,在专制的集权下,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良心在被“组织性”一次次的绞杀,难道中国的社会不需要更多的良心?不用说,人们也会明白,良心的减少对一个社会意味着什么;一个不保护良心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不靠良心支撑的社会,能有多大、多长的稳定。寻找林昭的灵魂,也是寻找中华民族的灵魂。为着个正在腐败的躯体,找回生命。《寻找林昭的灵魂》将冲击并震撼国人的心灵,让这个被洗了脑的社会重新学会思索。
金岩:林昭出生那年,我刚出生。对于这样一位如此超凡的女性,三十多年我却一无所知,这是我的缺憾,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损失。我们愧对林昭。她是为我们去做的,她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试图警醒我们,用鲜血写成的文字正告我们,可是我们却可悲地浑然不觉,被蒙蔽,被欺骗,被压抑,被强行剥夺自我,被试图打造成统治战车上的一棵棵螺丝钉,没有思想,没有自由,没有道德。
李恒清:记得自己上中学时,对社会上出现的很多负面现象不满,到了1982年,在高中的团课上讲,“共产党内70%到80%是坏人”。为此在当时的清华附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党团组织都来帮助教育,我也认真地攻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并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进行比较,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力量,为此我拚命地为党工作,追求党,并在上高中三年级时(1985年)加入了共产党。
考入清华后不久,就赶上了86年的学潮,我第一次接触到“自由和民主”,才发现,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就是自由,对于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体制保障就是民主。一个没有制约的权力就一定产生独裁与腐败。中国共产党在建政之初,确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描述的中国的全新的社会政治体制迷惑了很多善良的人们, 1978年以后的一个时期,邓小平的改革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随着人们对自由和民主认识的提高,自然会要求制约执政党无限的权利,这时善良的人们马上就会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本来面目,其所有的变革只是为了巩固其一党专制的政权,任何人一旦触及了这条底线,必然逃不过残酷的迫害与打击。因为独裁统治的长期存在,只有靠严刑峻法来维持,用残酷的迫害与打击来吓阻人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民主运动一定要有那么多的人流血牺牲的原因吧。也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89年的民主运动,从此站到了中共的对立面。当然,为了这点基本的民主诉求,我经历了“6.4” 那场血与火的考验,以及随后的逃亡,被捕,坐牢……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行动后悔过,相反,我始终以自己能在这场浩劫中“腿不软”而自豪。这大概就是民主的代价吧。今天我们看到,林昭以及很多敢于独立思考的人们都曾经走过这样的心路:相信,发现,怀疑,批判,为捍卫人的尊严而抗争。非常高兴,自己也能是其中一分子。
潘强: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虽然生长在思想相对开放和活跃的八十年代,但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中国那些并不遥远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却不断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记得在中学时代,正是“伤痕”文学和文革反思的高潮,看的书多了,便开始震惊我的父辈们在刚刚经历了这么黑暗和血腥的年代之后,居然还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无比正常地活着。仿佛那些被枪毙的、饿死的、打死的、被迫自杀的事,从来都没有在身边发生过。甚至从来没有给我们提起。等到有机会上大学,由于我念的是外文系英语专业,有机会用原文去阅读外国人写的中国近代史,当时心里有一种愤怒, 因为作为文科学生,我们在中学里学到的“历史”,竟然是完全的谎言和垃圾。而我得知七九年的“北京之春”和八0年代初的竞选活动,则是在八九“六四”屠杀后被捕后,在秦城监狱里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博士狱友们讲述的。当时我还有些难以置信,自问自己还算是一个喜欢读书,善于思考的人,可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居然彻底地匿迹于并不遥远的历史中,从我的视野里完全消失。所以,当《寻找林昭的灵魂》一片,将林昭的灵魂重新找寻回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感到的只有难以言述的痛心和悲哀了,为了我们这个历经苦难却又被一个无比恶毒的极权刻意抹掉苦难记忆的民族。
余厚强:林昭使我不断想起八九年天安门广场上自由女神,冥冥之中,期有所盼?在林昭的眼里,自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还有人被奴役,生活中就不可能有真实而完整的自由”,“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不得自由”。她以“极权主义”、“暴政”、“奴隶社会”定义那个疯狂的年代;以“公义”、“自由”、“民主”昭告人类的未来。50年后的此时此刻,我们为之奋斗的,不正是这些吗?林昭思想成就于天然,如长江之水,滔滔而来。我们这一代人要继承林昭的思想,待到“自由昭临处,欣欣迎日华”。
金岩:林昭在四十多年前就认清了专制统治的丑恶,政治上的民主固然是她所追求的,但“自由”与“人权”是她更为看重的。她打动我的是她对人性的强调。在集权统治下的中国,人性被极大地扭曲,而林昭却以慈爱之心看待那些残害她的人,因为她深知那些作恶的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作恶,他们内心混沌一片,这应当归咎于那个令人窒息的“中世纪式的社会”。这是林昭之伟大的源泉。
陈破空:恰如林昭所言,这仍然是一个 “奴隶社会”。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无一例外的继续当作“奴隶”。区别只是,有人自觉,有人不自觉。大多数中国人依然处于鲁迅定义的那种“当了奴隶而不自知”的麻木状态。这固然令人遗憾。然而,这只是历史,没有终结的历史。有朝一日,当圣女林昭的陵园在神州大地庄严落成的时候,将有多少国人,会问心自愧,会自惭形秽,会无地自容?
潘强:我不同意有些朋友的评论,说林昭是我们民族最后一块遮羞布。至少我知道在我的家乡四川省资中县60年代左右就有一个“林昭式”的农村女青年,她因为公开地反对共产党,反对毛泽东被捕入狱,在牢中继续发表演说,“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最后被用铁丝打穿嘴唇,将她的嘴残酷地封住,即使是这样,她在公捕大会上依然用嗓子发出含混不清的愤怒嚎叫,以致公判人员不得不匆匆宣读完判决书,将她迅速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至今,没有人记住这位女青年的姓名。所以,林昭代表的是那个年代最优秀,最有思想,最有勇气的一个群体,正因为他们对中共暴政的反抗最坚决、最彻底,他们的结局才更为惨烈,专制当局对他们思想事迹的消音也才更加全面。这一点从刚去世的杨小凯先生所著《牛鬼蛇神录》也可得到印证。林昭不幸中的大幸在于,她用鲜血写成的文字几经辗转,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流传于世。最后我有一个建议,将我们的中国“青年人权奖”改名为“林昭”青年人权奖,以昭示国人我们“八九一代”对自由精神的传承和我们对林昭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