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陈彦
一,破镜重圆还是制约中国?
法国总统希拉克从十月六日到十二日访问新加坡、越南及中国三国。现在,访问已经结束,各国媒体对此已多有报道。由于希拉克亲中国的态度十分突出,法国内外媒体批评之声不绝。笔者以记者身份随访,就近观察,追记如下。
中国行前问道新加坡
十月五日,希拉克总统的专机飞往新加坡,并于六日上午同新加坡领导人吴家栋、李显龙等会谈,而此时随团记者则已先期到达越南首都河内,在这里静待总统的到来。希拉克是东方文化的仰慕者,对李光耀的“亚洲价值”一类的言论颇为看重,而且,此次在河内举行的第五届欧亚峰会也是于1996年法国与新加坡共同发起的。此次他的亚洲行,先到新加坡,有点问道新加坡的意思。总统随行人员后来没有向记者披露希拉克在新加坡会谈的具体内容,但显然同此次欧亚对话和中国经济起飞有关。希拉克此次亚洲行的重点是中国,可以想像,怎样对待中国的崛起,是希拉克极度关心的问题。欧亚峰会期间,希拉克同日本首相小泉及泰国总理他信举行了双边会谈,会谈时希拉克也向这两位亚洲领导人寻问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崛起。日泰领导人的回答都是积极的。很可能日本、泰国对中国的正面估价也是希拉克此次表现出的十分亲北京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第一次到越南。河内的氛围使人想到中国南方的一些中等城市。尽管目前满街奔跑的全是摩托车,青年人 用的手机已比欧洲人用的更为时髦,但河内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少受经济发展狂潮的冲击。这里还没有看到成片成片的建筑工地,市中心的树木和旧房仍然保存完好。街道上法式楼房鳞次栉比,在街头散步也时而会碰到一些能说法语的老人,我不由得有些惊叹,共产党建国六十年之久,河内竟仍然保持如此浓郁的法国殖民地风味 !不过,这种风味是否还能维持下去,似乎已很成问题。法国远东研究院驻河内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笔者:目前,河内地皮价码飞涨,政府已经开始对法式洋房摩拳擦掌。河内市中心近年发掘出一处极为重要的考古遗址,是河内作为越南古都城的唯一证明,但由于地处越南国会新址,政治可能仍然会压倒文化。殖民地的历史也许并不光荣,但我仍然担心,如果将河内的旧建筑一律摧毁,换上千人一面的现代高楼,步中国首都北京的后尘,恐怕也非河内的福分。
法越政经合作不平衡
希拉克于六日开始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当天越南各大报都以同样的形式和同样的腔调表示此次访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越南与法国友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云云。越南报纸虽然讲的是官话,但今天的法国仍然对越南一往情深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年是越南奠边府大捷五十周年,法越双方都举行了一些纪念活动。奠边府是越南抗法作战的决定性战役,一战几乎歼灭法军全部精锐,法军从此大势已去,退出印度支那。对于越南说来,纪念此战役是庆贺,对于败军之将的法国说来,自是另一番滋味。然而,法越双方透露出的多为和善、友好和捐弃前嫌的信息。越南目前是亚洲接受法国财政援助最多的国家,此次希拉克访越双方也签定了一系列协议。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表示:目前越法双方合作具有历史典范意义,希拉克则表示这一合作也是具有活力的。就近观察法越双方的表态,笔者颇感二者间有某种破镜重圆的欢快。
不过,舆论不难发现,法越之间的合作也是极不平衡的。法国不仅在对越财政援助上慷慨解囊,法国还有越侨三十万之多,但法国在越南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仅为百分之一点九。法越经贸之间的不平衡使人联想到法国与中国经贸的不平衡。法国同亚洲国家打交道难道都是华而不实,外交上声势夺人,经济上举步不前?对于法越这种关系,法国官方似乎心安理得。希拉克表示越南是法国进入亚洲的自然通道,即是说,法国对越南的投资不能仅看在越南的收获,也要看在整个印支的收获,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收获。仅以目前的情况衡量,这一收获无疑是不彰的。但法国方面志在长远。此次双方签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协议,包括大量吸收越南学生前往法国留学及在越南设立法国大学中心等。
法越惺惺惜惺惺
希拉克在河内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法国与越南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如何解读这一独一无二性?希拉克的解释是法越关系是多层面的,深入到两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不过笔者倒宁肯认为,法越关系之所以特殊还是由于历史的纽带。法国从1867年到1954年殖民越南,时间长达近一个世纪。法越殖民史上充满了血与火的暴力和辛酸,但也不乏文化间的渗透和个体家庭间的联姻和温情。越南属于汉字文化圈,但越南的汉字已由拉丁字母所取代,这个现实不能不说是法国文化渗透留下来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成为法越交往的无形财富。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笔者隐隐感觉到法国与越南的某些相似。在西方的地缘政治版图上,法国相对于昔日的盟主、今日的超强美国总是貌合神离;而越南对于东亚地区的文明上国和今日正在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从来都不是唯唯诺诺、俯首帖耳。今天法国人不仅对昔日的失地充满眷念之情,也着实对越南援助有加。法越的交往应该具有某种惺惺相惜的心理基础。但难道也有反美或制约中国的战略考量?
二,赞美中国文化还是政治现实主义 ?
希拉克此次到越南有两个目的:一是对越南的国事访问,一是出席第五届欧亚峰会。
制衡美国单边主义
此次亚欧峰会的特色是成员众多。欧盟新增加了十个成员国,东盟包括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在内的三个新成员国,再加上欧盟委员会共是三十八个国家加一个国际组织。到现在为止,亚欧峰会仍是一个非正式的对话机制,此次会议也无非就两大洲之间的贸易、安全、文化和政治等问题交换意见。双方虽在缅甸军政权是否参加峰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最后也只能以妥协收场本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双方谁都不愿意导致这一对话机制的破裂。注重实力的人是不看好这样一种务虚不务实的会议的,因为这类对话如果能达成什么结果的话,也只能是各方在不伤害自己利益前提下的妥协,难以有实质性的收获。不过欧洲尤其是法国政界似乎不这么看。目前亚欧峰会囊括了世界上贸易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五,世界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一,份量不可谓不重。而且,这是国际上这类大规模的对话框架中唯一没有美国参加的机制。有评论认为,亚欧峰会有制衡美国单边主义的意涵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法国人自然不会无视这一因素。
不过,即使如此,希拉克总统也没有将参加亚欧峰会作为他此次亚洲行的重点。因为他于八日在峰会举行仅仅一天时就已离开河内而飞往中国的成都。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之行与欧亚峰会对希拉克说来,均是访问中国的前奏。他在越南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更为有效地同中国及亚洲各国对话合作,他在欧亚峰会的间隙时同日本和泰国领导人谈的是中国问题。希拉克于八日夜间很晚才抵达成都,第二天一早同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举行了会谈并出席了一个称之为中法经济研讨会的活动。希拉克访问中国的第一站选在成都据信是中方的建议,为了显示中国对西部开发的决心和法国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希拉克是第一个到成都的法国总统,成都当天街道上和去机场一路都站满了举着彩旗的欢迎人群。希拉克在成都仅仅只有几个小时,又是会谈又是会议,还抽出时间去参观了中法合资的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和杜甫草堂。中国的媒体当然注意到了希拉克在成都引经据典的赞扬中国文化的讲话,但似乎他在成都留给中国人最深的印象是这一夜他没有住总统套房。中国媒体对此事的大力宣传,我想是以中国目前大面积的官场腐败为背景的。希拉克本人也许没有想到,他在此次访问途中留下的众多的对中国文化的溢美之词,都不一定比他这一小动作更切合中国的国情。
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之情
希拉克此次在中国包括香港的四天访问,笔者都已记不清他发表了多少次讲话。成都、北京、上海、香港,有在中国领导人欢迎仪式上的讲话,有对中国经贸界(成都)、大学、科技界(上海)的讲话,也有对法国在华人员的讲话,内容不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赞美,如在四川对李白、杜甫及都江堰的夸耀,在上海同济大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礼赞。希拉克甚至称中国文明已经有了近万年的历史 !笔者学史出身,对此种大胆推论也只能是望尘莫及。笔者所见中国学者将中国文明起源推至六千年已经少之又少,何谈一万年 !第二部分是法中合作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既体现于双边关系层次,又体现于国际地缘政治层次。第三部分则是对法国工业、科技的宣传。
买便宜货的小贩
笔者不怀疑法国总统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之情,但更相信希拉克的政治现实主义甚至经济现实主义的考量。希拉克上述讲话的三个层面其实也同他此次访问中国的三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相吻合。希拉克想从地缘战略、国际秩序的高度构筑法中关系的大厦,并用文化年这样的活动来拓宽法中交往的基础,从而既收政治、文化之果又能在经济贸易上获益。抽象来看,这样的设想应该说是有远见的,但问题是相对于法中经济贸易的实际成果来说,就显得有些一厢情愿。法中于1997年宣布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近年双方互访空前频繁。胡锦涛于2003年六月到法国出席埃维阳世界八强峰会扩大会议,今年元月又到巴黎庆祝法中建交四十周年和法中文化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胡锦涛对中法双方的合作作了高度评价,不仅指出中法战略合作的加强更强调中法政治互信的加深。
然而,无论是胡锦涛的肯定,还是希拉克本人的夸耀,法国舆论对这些抽象的讲话都不领情。法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展总是不如人意。此次访问希拉克不仅带上了不少法国大企业的总裁,也带了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每次讲话都呼吁法国中小企业大胆向中国开拓。法国舆论不仅批评希拉克这种片面以政治促经济的作法的正当性:不顾人权,牺牲原则;也质疑这种决策的有效性。2000年法国对华出口占中国外贸总额的百分之三点二,2003年为百分之三点九。经过这几年的政治升温,中法贸易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同德国甚至意大利相比法国也落在后面。法国媒体普遍将希拉克的此次中国之行看作是一次商业之旅,解放报更是将希拉克说成是买便宜货的小贩。然而,如果这个小贩连货物都兜售不出去的话,放弃原则又是为了那桩呢?
三,短期利益还是战略豪赌?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元首出访外邦,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自然都在整体战略考虑之中。法国总统希拉克此次中国行当然如此。从目前世界大局势出发,希拉克此次访华实乃具有一个较为宏阔与多面的背景。这一背景不仅仅牵涉到法中双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动,也涵盖整个国际地缘政治及全球各地区的战略重组的总体构想。一路跟下来,笔者与同行们互相切磋,同希拉克身边的高参顾问等交谈,觉得希拉克访华还是有其用意深远的一面。不过,总的说来,法国舆论对此次访问是批评远多于褒扬。
把握好“卷入”中国的度
主要的批评集中于希拉克在人权问题上的妥协,指责希拉克不应该放弃人权、民主价值准则,为一个专制政权背书。不过,笔者以为多数批评仅仅停留于道德层面,并没有提出可行的替代办法。比如说,即使是在人权价值原则上,是否应该同中国对抗?对抗是否就有效?今天的西方,包括美国在内对中国实行“卷入”而不是“围堵”政策已经没有异议。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好这个“卷入”的度。在提不出有效的替代战略的情况下,法国媒体倾向于指责总统虽然在人权上作了让步,但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指责从目的合理性出发,要求功利上的成功,实际上是站在政治现实主义的同一基点上讲话。这种指责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一旦能够证明原则上的让步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那么这种政治现实主义的合理性也就完结了。
对于此次访问,有人会说,此次法国同中国签定四十亿欧元的商业合同,从经济上讲,也算收获不小了。为什么还说希拉克没有获得象样的经济回报呢?回答是法国此次所签合同,小合同较多,加起来数额确实不小。但这些合同大部分是早已谈好的,而法国所希望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兜售欧洲超大型空中客车A380等大额合同都没有任何进展。仅仅从经济上算帐,希拉克此次的中国之行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而在今后可见的几年,法中经济会否有较大地区进展呢?答案似乎也并不乐观。
联想到法国同越南的交往,也处于一种政治经济很不平衡的状态,人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希拉克这种以政治促经贸的作法本身就包含着某种错误的战略预设。冷战之后,中国、越南这样的共产党国家,意识形态只是在镇压异议人士时才起作用;经济上、商业上实用主义是国策。人权上的让步,原则上的妥协,也许会换来友好的口号,但不一定会有经济上的实质性的回报。法国报纸总是以德国的例子来证明希拉克在人权问题上的让步是得不偿失。法国人认为德国在人权上没有作出大的让步,起码是没有向希拉克走得那么远。但德国对华经贸关系额度则远胜于法国。笔者倒是觉得,实际上,日本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如果说法国与中国处于一种政治热经济冷的局面的话,日本则正好相反,经济热政治冷。这也就是说,政治与经济紧密与否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甚至是相脱离的。政治上关系紧密不见得就一定反映到经济上来。
中国文明三阶段历史循环
不过,对经济上建树不足的指责,希拉克本人及其身边的高参们似乎并不以为然。他们往往辩解说,法国对中国的政策是长远之策,并不能仅仅以短期的经贸利益来衡量。希拉克在讲话中反复阐述中国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经济大国,同中国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法国乃至欧洲在整个世界战略重组布局中的地位,法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将同中国市场的占领份额分不开。希拉克经常提到邓小平曾对他讲过的一句话:时间在中国更长。也就是说,希拉克相信时间不仅可以将中国带入世界强国之林,也可以将中国带入民主国家之列。假设希拉克对中国的乐观预测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话,那么后人就会重新评价希拉克当政时对华政策的得失。但是,在当下,希拉克为何对中国的前途抱有信心?他的根据何在?这是笔者很感兴趣的问题。在香港的记者招待会上,笔者问:一个经济、军事上强大但政治上不民主的中国是否会对外部世界构成威胁?希拉克的回答很有意思:中国文明史上存在一个三阶段的历史循环:分裂、严控然后走向振兴。而如今,中国正处于振兴的开端。希拉克的这一理据,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中国历史上何来这三阶段循环?中国王朝更迭的现象更类似于分裂、休整然后衰败再走向分裂。希拉克概括的前两阶段更象中国近代分裂到极权的现实,但目前中国是否进入盛世还大可存疑。极而言之,即使希拉克这一历史推断成立,也不能作为现实判断的充分依据。这样的乐观因而也难以为信。
联中制美
希拉克的对华战略当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然而,其总体战略又如何?这里最关键的也是一个还有待澄清的问题是:在他的地缘政治的天平上,美国与中国孰轻孰重?泛泛而论,美国的地位当然不能与中国同日而语。欧洲与美国有着同样的民主制度,同样的价值系统,同样的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在这足以构成任何政治、军事同盟的四大基础上,中国没有一样可以同美国抗衡。然而,在国际事务的多边主义问题上,在对待国际冲突应该采取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法问题上,在欧亚峰会的发起与扩充、在是否对中国解除武器禁运问题上,在对待中国统一与台海安全问题上,希拉克的立场和表态的背后都明显存在一个制衡美国的影子。联中制美是否希拉克没有明说的战略构图?如果是,这将是希拉克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豪赌,而其输赢的关键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向。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道义原则上如何评价希拉克的对话政策,但从文化上讲,中法互办文化年应该是一件功高义远的历史事件。尽管对此也存在争议,但从中西文明的沟通,文化的互相渗透,民众间的相互了解的角度,文化年的意义都超出了狭隘的政治或战略算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