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日,法国再次为盟军诺曼底登陆举行隆重纪念庆典。成千上万的二战老兵和17个国家领导人在法国小城阿罗芒什的海滩上参加了庆典。说是再次,是因为每隔十年都有一次隆重的纪念。对于笔者来说,上一次五十周年年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主持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的庆典似乎还历历在目。诺曼底的海滩依旧,但庆典的宾主和世事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相比较,不禁生出不少感慨。
诺曼底登陆奠定美欧血的联盟六十年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最后敲响了希特勒纳粹主义的丧钟,将半个欧洲尤其是法国从战火中解放出来,美欧血的联盟从此奠定,自由、民主从而得以在欧洲扎根。对这样一个奠基性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应该说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的。然而,回溯历史,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却并不是一直都十分彰显的,至少法国对这一事件的纪念并不是历来都是如此隆重。
1954年,法国刚刚经历了越南奠边府战役的惨败 ,纪念登陆只能是强颜欢笑;1964到1974年,东西方处于冷战之中,法国不认同美国的全球战略,诺曼底登陆二十周年与三十周年法国总统都未出席纪念仪式。法国开始重视这一历史事件的庆典是从1984年才开始的。此时,法美关系有所和解,苏东共产阵营惨象已显。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洞察时局,捕捉历史先机,在四十周年纪念时为里根总统提供了声讨共产极权主义的道德舞台。四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实已为十年后的五十周年大庆奠定了基调。当时主持庆典的法国主人仍然是密特朗,美国总统却已换了克林顿,而世界的最大变化当然是苏东共产阵营的消失。也因此,五十周年的庆典的基调是欧美自由世界对共产主义的胜利。记得当时笔者曾写到,“今日,沧海桑田,不仅德意志民族已走上民主的不归路,俄罗斯人民也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的胜利者,下一次的纪念也应该是同德国、俄罗斯人民一起的共同庆典。”
欧洲不是伊拉克反观本次六十周年庆典,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德国总理施罗德都被邀第一次参加,显示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自由与民主旗帜下的统一。不过正如不少舆论所注意到的,俄国总统普京此次到访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其中原因,不仅同俄军反希特勒的贡献和斯大林独裁暴虐实质的两重性有关系,也同普京政权在民主建设道路上的迟缓,尤其是对车臣问题的强硬处理有关系。笔者希望,十年后的七十周年大庆能够更充分的张扬俄罗斯反纳粹的一面,正如今天舆论张扬德国告别希特勒的历史重负。
此次庆典最引人注意的是法美关系和法德关系。笔者在此先谈同目前世界局势联系最紧密的法美关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纪念庆典上表示,法国永远感激美国和其他盟国把法国从纳粹德国的铁蹄下解放出来。法国永远不会忘记美国,为了法国的自由,法国将永远珍视美国为此作出的牺牲。美国总统布什则发表讲话赞扬盟军在诺曼底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布什说,一个战士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美国愿意为我们的朋友,为法国再次作出如此的牺牲。
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法美两国首脑的讲话,法美之间通过此次历史庆典,似乎已经将伊拉克战争以来双方的分歧一笔勾销。法美历史上毕竟有着多次的携手,将法国从纳粹的占领下解放出来,美国功不可没;欧洲战后的经济重整也同美国的援助密不可分。
然而,法国并没有忘记现实政治的分歧。希拉克总统的讲话与其说是讲给布什听的,不如说是讲给整个美国人听的。法国朝野舆论在对待伊拉克问题上有着基本的共识,这从法国多元的社会政治舆情看,十分少见。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恶化,法国人越来越觉得布什政府进攻伊拉克的决定是一个重大错误。当初伊拉克战争开始之时,法国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以二战时期盟军参战,剿灭希特勒纳粹为借鉴来为伊拉克战争辩护,但此次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却没有人以此来论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合法性。原因很简单,欧洲不是伊拉克,萨达姆也不是希特勒,伊拉克战争的结果也没有证明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希拉克在巴黎同布什举行的共同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历史事件是难以相比的。布什到巴黎之前,接受了巴黎竞赛报的采访,采访中布什自己也避免将诺曼底登陆与英美攻击伊拉克相提并论。
分歧也许仅仅是开始从此次两位总统互送的礼物也可看到双方对此次庆典活动的不同解读。布什送给希拉克的是多年参加诺曼底登陆的一位美国将军的回忆录,而希拉克送给布什的则是法国十九世纪天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的1895年版的不朽名著“论美国民主”一书。
布什希望法国人不要忘记美国对法国作出的牺牲,希拉克则似乎要强调法美之间共同奋斗的先决条件是共同的价值理念,离开了这一理念合作就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诺曼底登陆尽管法美双方都有诚意改善关系,但显然只能具有象征意义。法美关系,进而是欧美关系的真正改善恐怕还要时日。法国多数人都不希望布什继续当选,盼望民主党人凯利获胜以便能有改善关系的契机。在欧美关系今后的走向上,法国存在着两种论据:一种是乐观的。作为民主国家和军事强国,美国不仅是欧洲的当然盟国,也是欧洲的保护伞,至少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是如此,这是双方合作的牢固基础。悲观论者则指出,面对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恐怖活动的泛滥,怎样建构世界新秩序?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新秩序?欧美有着十分不同看法,分歧现在也许仅仅是开始。一些人甚至怀疑欧美今后还能否维持共同的价值准则。
从这一意义上说,此次法美在诺曼底的重逢更多的是表面文章而没有对将来提供多少答案。不过,此次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庆典不仅仅是法美的重逢,也是法德的和解,而法德和解却似乎显示出更多的对未来的启示。
诺曼底登陆庆典之后,几乎所有欧洲媒体都认为,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出席庆典仪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就近观察此次庆典,无论是法国总统希拉克还是美国总统布什表现出的和解姿态均有矫揉造作之感。法美和解是化解伊拉克危机的必要一步,布什处于伊拉克的现实困境,寻找法国的支持,希拉克自然不会放弃这种与己有利的和解。但美国大选日益临近,布什到法国寻找竞选资本的心情溢于言表。迫于选战的压力而作出的外交让步可能达成某种和解,但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为未来提供参照相形之下,此次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庆典所代表的法德和解则是一次真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法德和解的仪式是在诺曼底的卡昂市举行的。希拉克与施罗德在卡昂二战纪念馆为诺曼底登陆纪念碑共同揭幕。碑上的深红色的法语铭文是:“2004年6月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共同参加了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碑文是如此的简单,只不过忠实地陈述了一件简单的正在发生的历史事实。但笔者深信这一历史事实必将产生长久的影响力。这一事实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为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光辉的参照。
仪式上,希拉克没有回避历史,但更着眼于将来。他的讲话直接对施罗德而发: “ 60年过去了,无论你们还是我们,都不曾忘记那个决定欧洲和世界命运的时刻。”“ 六十年前的今天,这里是血与火的战场。但这里更是新生的开始 !欧洲联合及其所有支撑这一伟大工程的和平、民主、自由的理念正是从此生发的。”“您的光临再次见证了我们为实现民族和解所作出的长期努力的有效成果。”
代表一个历史上是战败国但如今获得新生的国家的领袖,施罗德的讲话可谓铿锵有声。他说:“虽然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记忆,但我们拥有共同的信念——我们都渴望和平。”“德国人民未能阻止那场丑恶的战争,为此深感历史责任无可推卸。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欧洲不再相信意识形态纵观整个世界史,由于利益和力量的变迁,盟国之间反目成仇,钩心斗角实为通则;敌我之间虎视眈眈,以一方征服另一方为目的战争也被视为正常;战胜国吞并或者压榨战败国更是屡见不鲜。迄今为止,有否一个国家的领袖能够站在意味着自己民族犯罪和毁灭的地点,向世界宣布承担历史责任,永不再战?有否一个大陆能够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协起手来,以自由、民主的方式寻求统一进而从根本上缔造和平?
以施罗德出席诺曼底登陆庆典为标志的法德的和解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民族的和解。这一和解不是处于战略平衡的考虑,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这一和解并非一厢情愿,也非仅限于政界或精英界少数人的意愿。这一和解来自法德双方全民族的真诚共识,奠基于德意志民族对纳粹罪恶历史的深刻反省,受惠于双方永世放弃战争的共同决心。
诺曼底登陆六十年以来的欧洲史表明:法德和解没有停留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空洞的口号。近代以来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主义的推进,将现代的信息带给了人类,也将殖民战争强加于世界。然而欧洲的近代突破也使欧陆本身在半个世纪内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本身也险些成为文明的祭品。正是因此,欧洲不再相信眼泪,不再相信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欧洲相信价值,相信对话,相信实实在在的制度建造,相信只有通过对自由价值的共识和民主的手段来推动欧洲联合才能真正从根本上避免战争。
亚洲如何摆脱血腥过去的阴影?
今天,施罗德所代表的德国已不是昔日的德意志。这是通过反省走出自己灾难历史的德国,是坚决认同自由、民主、人权价值之后重新获得新生和自信的德国。今日的德国不仅已成为欧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也矢志不渝地参与推动和维护世界范围内人权价值准则。法国有学者指出,施罗德代表的德国是经历了双重解放而获得的新生。所谓双重解放,首先是指德国摆脱自己历史重负的解放。这一解放的基础是德意志战后全民性的反省,是以如1970年勃兰特(Brandt)总理在华沙向纳粹的受害者下跪这样的重大姿态为象征的。第二重解放是指今天的德国站在历史反省的基础之上,以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的自信,自觉在国际社会承担起维护民主价值的责任。这一解放是在施罗德在任时发生的。1999年德国派兵参加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德国旗帜鲜明的反对伊拉克战争都是从维护民主价值出发的。
从法德和解的背景来理解欧洲联合,其背后的理念是和平、法制、自省、宽容、对话和理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和各种极端主义及其孕育的各种暴力、强制、独裁、霸权、谎言、对抗既是过去欧洲民族肆虐,战火频仍的导因,也是现在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因而,对于欧洲主流舆论来说,欧洲联合的方向既是欧洲和平的方向,也应该是世界和平的方向。
从欧洲看亚洲,中日和解是可能的吗?从欧洲看中华文明,我们难道不应该自省吗?中华民族以灿烂文明炫耀于世,但中华文明的历史难道不是充满血腥与暴力的历史吗?中华民族将统一引为骄傲,难道历史上统一与再统一的历史不正是战争与屠杀的历史吗?历代的王朝更替,疆土之战,金瓯破碎,生灵涂炭是我们可悲的过去,然而,今天暴力、对抗、独裁、强权不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吗?如何摆脱血腥过去的阴影?法德和解难道不能给我们提供少许启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