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陆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对比
——兼评美国《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的两篇有关中国经济的文章
伍凡
前言
中国大陆经济形势究竟是好还是坏,有的人说这是仁见仁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应该以大陆经济各个方面的现状作为分析基础才比较有说服力。
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在国际上己分成两派(本文简称A派和B派)。由于出发点不同,观点和立场不同,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分析结果完全不同。
在国际上和台湾有部分人士(A派)认为,大陆的经济发展不错,每年的GDP增加都在8-9%之间,这些人士大都是与大陆有经贸投资往来,或受益于这一派的专家学者。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在5月9日刊出一文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未来是属于中国的吗?)。美国时代周刊(Time)在6月27日刊出一文A New China Rises(一个新的中国兴起)。很明显,这两篇文章是站在A派立场上来观察中国。读者们会问,他们是从表像上去观察报导,还是从深层矛盾和社会结构上分析?显然这两者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A派认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很好,近年来中国大陆有3大经济成就:GDP连年保持8%以上、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以及近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但是,B派认为上述3大经济成就是有很严重的缺陷,他们仅是单方面看GDP数量,并不考虑GDP的成本,更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相反,B派是从全面的分析中国大陆经济状况,才能看出中国大陆经济的弊端。
B派认为中国经济虽然在继续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体制结构问题而造成的深层矛盾逐渐显露,这一派人士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前景不看好。尤其是生活在大陆的经济人士和官员不断发生警告,有可能在近期发生金融危机。
在分析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形势,有几个关键的指标:GDP,钜额引进外资,世界加工厂,银行债务、股市、房地产、能源紧缺、通货膨胀等。从这几方面入手,就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经济情势的概况了。
一,中国以GDP作为经济实力的唯一指标
所谓《未来是属于中国的吗?》这个名题,从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看,作者是指中国预期在未来的10年到35年内,从生产力(GDP)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在该文章的第3页,用相当醒目的字体写到,中国现在的GDP值是1.6兆美元,预期在今后15年内增长3倍,在2015年超过日本,在2039年超过美国。据现有资料粗略估萛,2005年全球GDP总量估计约40兆美元,中国1.6兆美元只占全球GDP总量的4%;日本4.5兆美元,占全球总产量11%;美国11.7兆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9.4%.上述数位大致表明从GDP来估萛,日本是中国的近3倍,美国是中国的约7倍半。每个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仅仅用GDP的数位来衡量各自的经济力量的大小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GDP只能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事实,但绝对不能反映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的事实。中国政府喜欢用GDP当作经济发展的指标,甚至当作唯一的指标,特别是朱镕基,用GDP作指导而制定了不少错误政策。
● 用GDP当作经济发展的指标有许多缺陷,首先,GDP不衡量社会成本。GDP简单说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这个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的依据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内的价值系统。对于一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国家而言,这个衡量是可以做到尽可能全面的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总量。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国家而言,GDP就不可能全面的衡量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总量。譬如:环境污染问题、工人劳保问题、童工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和百姓健康问题等等,在中国的GDP中反映不出来。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譬如为了追求增长GDP 100亿人民币,而破坏生态坏境,不得不化费30亿环境保护费。从计算上得100+30=130亿的名义GDP,但实际有效的GDP只是100-30=70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宁肯牺牲环保和人民身体健康,不顾工人安全及子孙后代,一味追求名义上的GDP增长,这是破坏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
● GDP还有第2个缺陷是不衡量质量。质量是无法在GDP中体现出来的。 因为GDP就是在现在的社会价值体系下计算的。社会财富的累积是靠质量的,数量多没用。这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只有质量才有社会财富的累积,否则社会财富的折旧速度会比生产速度还要快。另一个是只有具有质量的产品才有对外的交换价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国营企业争著向银行货款,生产同一类在市场上行销看好的产品,甚至仿冒造假,产品很快充斥市场,良劣不分,结果是产品无销路,企业倒闭。在这些企业生产过程的产量和产值都计入GDP的总量之中,但究竟有多少是有质量价值的产品被交换出去,GDP是不管的。这是GDP总量统计的大缺陷。
● GDP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是第3个缺陷。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社会开支本身不是社会的成本,而由于从事某一项事业甲的投入造成另一项事业乙的荒废,才是投入事业甲的社会成本。比如政府把钱花在军事上,或花在吃喝上,那么这些花费本身并不是社会成本,因为它会促使军事和餐饮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投入在这两项事业而使教育无经费或缺少经费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这才是发展军事和餐饮的社会成本。
● GDP不衡量浪费,拿钱打水漂和拿钱办教育,反映在GDP上是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中国每年的浪费很大,一方面花钜资建设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光纤通讯网,另一方面限制使用互联网,严格控制网吧和网站。 这些浪费对GDP的增长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 GDP第5个缺陷是不衡量负效益。凡是从事经济发展都企望有正面的经济效应,但是北京政府长期以来都是靠“首長意志”来决策,举办不少“首長工程”,“面子工程”或“政績工程”,使名义GDP上升,而经济效益是负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三门峡水库,不但没有形成水利设施,而成了水害设施,对水库下流造成严重危威,不得不炸水坝。
● 最后,中国政府公布的GDP无法信任。中国政府官员以GDP作为经济建设指标,因此各级政府官员形成弄虚作假,以假GDP数位保官位求晋升。各省上报的GDP数位大都超过10%,有的省GDP为20%,但北京政府公布全国GDP为8%-9%.究竟哪个准确呢?
中国政府惯用GDP当作经济发展的指标,甚至当作唯一的指标,其不合理性是明显的。Newsweek 《新闻周刊》仍然使用这个GDP的观念来衡中美日三国的经济力量对比,可见由此来预测《未来是属于中国的吗?》的实际意义就并不很大。譬如,前不久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回答欧盟要求中国自动收敛纺织品出口去欧盟的数量,不要造成中国纺织品倾销冲击欧盟市场。薄熙来答记者问说:“中國銷售1億件紡織品才買回1架空中巴士飛機”。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大量生产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交换进口的是少数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这个贸易事实在GDP总值统计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中国现在提升GDP主要是依靠资金、劳力和资源大量投入,是一种粗放型生产模式,效率低,能耗大。虽然每年中国名义上是8%-9%的GDP增长率在上升,但利润回收率,也就是净纯利不高,社会积累慢。因此,对10年后中国GDP超过日本GDP的估萛我持不同看法。以能源消耗为例,中国能源有效利用率相当低,每生产1亿美元产值的产品,所耗费的能源,中国是日本的10倍。日本现在的GDP约是中国的2.8倍,如果中国能源结构不改变,以及能源消耗效率不提高,则中国要增加3倍的能源消耗来赶超日本,这可能性有多大?是个大问题。现在中国己消耗全球30% 的能源,才只生产出仅占全球GDP总量4%的产品。按《新闻周刊》的预期,10年后,中国GDP增加3倍,那能源消耗也势必增加3倍,这等于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使用,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可见,中国经济效率之低下,中国经济再不能走粗放型道路。中国应该向绿色中国发展,保护生态,而不应该向高消耗、低效率的黑色中国发展。
中国应该放弃粗放型经济,而应逐步过度到粗放型和精细型经济共存,最后过度到精细型经济为主。这样的结果是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销售,将带来GDP的实在有利润的增长。要做到这一步,这就涉及到资金和资源合理分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资讯的流通,推动能带领创新产品的私有企业的建立,以及人们自由创造思想环境的形成,最后要建立保护私有财产和保护人权的政治制度。但是中国的现实,离这些条件还差很远。应该一步步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才能改变中国的经济状况。
由上可见,中国所谓连续10几年的高GDP增长率的负面效应是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大陆社会平衡持续发展。
二,钜额引进外资的后果
●引进外资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衰败,而其结果是战略性民族工业全面退化钜额引进外资的利弊己逐渐清晰。起初引进外资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衰败,以外资投入合资形式挽救局部大型国有企业。由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品牌、企业管理和市场销售等绪方面处于全面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大批国有企业被挤垮,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华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投资专案大量增加,对中国的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等国有重化工业构成了重大打击。
中国民航工业全面退化是个典型例子。在文化大革命末期,中国曾试制2两架“運10”大型客机,1架样机从上海远航西藏高原成功。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冷落“運10”,将其打入冷宫。中国决定走中国民航工业与美国道格拉斯合资生产波音飞机的机翼和机门,把中国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大大降低。几年后,中美航空工业合作也宣告破裂分手。
相对比是欧洲空中巴士公司的兴起。空中巴士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之一,由德、法、英、意、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联合组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空中巴士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破了美国波音公司在世界飞机制造业的垄断地位,争得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实现了与波音公司平起平坐的战略目标。中国试制“運10”成功时,与欧洲空中巴士的技术生产能力只相差10-15年的距离,中国本来是有希望成为世界大型民航飞机的生产中心之一,但中共决策者的短视和私利所驱,在吸引外资方面,放弃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现在中国民航工业落后大半个世纪了。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机械加工工业的基础——中国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研制和生产的全面退化。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是生产飞机、汽车、火车、大型电机等工业的基础设备,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己开始建立研究所自行开发研制,其技术水平虽然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但仍有成果产出。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后,这一有关中国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工业全面退化。中国现在各工业部门使用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大都是日本或美国产品,基本上己没有中国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的市场,并且还受到战略物资出口条例的限制,高精度机床不准出口到中国。
另外,随著越来越多外资技术和产品的进口,中国国有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就业安全感的普遍消失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社会购买力明显萎缩。
为了挽救国有企业的另一条路子是1996年始执行积极财政政策,迫令银行货款给国有企业,同时广为推销国债。大笔资金投入国有企业,仍然不能挽救国有企业,产品技术层次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能力还银行债务。其结果是政府背了2个大包袱:近35,000亿银行呆帐,20,000亿国债。引进外资,虽增加低层次产品出口,但中国大陆受WTO条文规定限制,到2016年之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不承认中国大陆是市场经济,对大陆产品加以反倾销制裁。故大陆产品利润不高,所赚外汇并不能抵销债务。
正因为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国政府遂不遗余力引进外资以维持经济的增长。随著国债投资效应的递减和本国企业可选择投资专案告罄,吸引外资变得更加紧迫,许多地方纷纷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下级政府和直属的政府机构层层分解、下达招商引资的责任指标,甚至对招商引资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金奖励政策。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稳定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流入的外资。只要外资流入量下降,中国经济就会发生严重困难。
● 用引进外资抵消资本外逃各地地方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经理热衷于引进外资,并不完全是出于急国家建设之需,还有他们希望与国外挂钩、以便安排在国外的后路的个人考虑。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的引进外资有一个副产品,即资本外逃。
中国的贪官历年来到底携带了多少资金外逃,恐怕同样是一个无法确知的谜。但一些资料多少可以让人对此有个概念,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资本外逃数额占外债增长量的52.3%,超过了80年代世界上15个债务负担最沉重的国家资本外逃的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后,资本外逃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了每年新增的外资额。据中国财政部办公厅“积极财政政策”课题组的专题研究资料显示,1997年和1998年资本外逃额分别为364.74亿美元和386.37亿美元;1999年这一局面虽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资本外逃额仍高达238.3亿美元。2000年资本外逃又急剧增加,总额大约在480亿美元左右,当年比外商对中国实际投资的407亿美元还要多。如此严重的资本外逃,对于急需投资资金以维持经济增长的中国来说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资,让引进外资与外逃资本进行了大置换,中国定会陷入严重的资金饥渴症。
2004年12月18日中国大陆媒体《财经时报》在题为“地方政府需要外資,中外企業所得稅並軌擱置”一文中首次披露外资有近一半的资金已经从大陆撤回。此文章报导的背景是美国众议院税务委员会通过的《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为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因应美国《本土投资法》,北京决定搁置热抄近2年的中外企业所得税并轨。所得税并轨即外资企业不再享受税率优惠,而是与大陆企业所得税持平。
中国的统计指标一个资料是说虽然引进了5,014亿美元,但是实际使用的外资只有2,500多亿,有2,500亿实际上已经撤出了中国。
●以外商名义投资, 贪腐黑钱海外洗白后大规模回流从一些已经暴露的案例看,腐败分子侵吞社会财富的途径为:把贪污腐败得来的钱转移至境外,再利用中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外商身份回国投资。这样形成一个权利与金钱相互依存、里应外合的洗钱链,最终形成对国家和社会财富赤裸裸的回圈侵占。
三,世界加工厂
北京政府有时还沾沾自喜成了世界加工厂,从实际上而言,这是言过其实了。中国2003年的GDP的总量是约10万亿人民币(约1.2亿美元),而中国GDP仅占全球GDP总量的3.89%.这么小的GDP份量无论如也称不上世界加工厂。仅管如此,在中国沿海的确集中了约2亿个农民工在加工生产低级工业产品畅销世界,这个经济模式已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制约。高能源消耗,高污染产业,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及低效率的产业,从世界各地集中到中国大陆,这不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绝大多数工人的技术和工资无法提高,到45-50岁之后,这些工人都将被淘汰,而没有社会福利保障,而中国的工业科技水平将长期处于二三流水平。
当今中国已成外向型加工经济,2亿农民已脱离土地进城当廉价劳力,一旦没工打,没饭吃,中国国内马上就乱,满街都是暴民。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巨大代价是以廉价劳力和环境生态被破坏作代价的。
中国外贸2004年底进出口总值已达到10,000亿美元,已是中国GDP的70%,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额。中国主要依赖贸易和以世界加工厂赚取低微利润的生产模式是难以持久,并易受国际环境的制约,这是一条很危险的发展道路。
四,银行债务
中国的银行系统背负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所有债务,已超赿国际警戒线。
● 中央政府债务目前中国大陆国债累计约2万亿元,相对于2004年有11万亿兆元的GDP而言,还不到20%,但大陆还有1,700亿美元外债,换算成人民币约1万亿余元。二者合计,中国大陆国债债务已达34,000亿元。
此外,中国大陆还有3,000亿元政府财政赤字、3,000亿元工程欠款,以及2,400亿元出口退税未退,连同34,000亿元债务计算,即债务加赤字共计42,400亿元,占GDP比率已达37%.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说,中国大陆的银行不良放款率达20%,不良放款金额约34,000亿元,即使回收1/3,还是有2兆元左右的损失。将此一数位纳入债务,中国大陆总债务已接近60,000亿元,共占GDP的比率巳超过50%.这是官方资料,估计是有水份,国际经济界的估萛已达70%,完全超过国际警戒标准。
● 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债务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地方政府通过地方信托投资机构在国内外借贷,和地方的国有企业以政府为担保的债务;二,地方政府拖欠的国家公务员及部分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三,地方政府拖欠的社会保障资金;四,还有各种名目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造成的欠款。全国70%以上的县和90%上的乡政府为债务所累。目前全国乡、村两级债务高达6,000亿元,甚至更多。
如果在推断全国乡村债务总额采用取中间值法则的话,全国乡村债务总额不会低于6,000亿元。如果采用高值推断,全国可能突破10,000亿元,乡村债务占中国GDP的比重在已经接近10%,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30~50%之间,乡村债务总额负担实际上已超过长期建设国债负担。
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长期钜额呆帐,无法回收。为了最后还能维持中共政权统治,必须挽救四大商业银行,需要注入钜资,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为此,中共当局决定吸引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资金入股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达成协定,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的9%股份。另外,让其获得以首次公开募股价格将其持股比例提高至19.9%的非独家、为期5年半的选择权。并将在建行新成立的16-19 人的董事会中占有一个席位。
就在中国大陆中海油(CNOOC)拟收购美国优诺克(Unocal Corp.)石油公司之际,美国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与德国的安联集团(Allianz)目前正准备联手,出资10亿美元以上购买中国工商银行部份股权。
同时,中共政权大幅度提高税收,以弥补银行亏损和财政赤字。2004年中国大陆税收增收了5,256亿元,增幅为25.7%,总收入和增收额都突破了历史记录。税收的增幅是25.7%,而同期GDP的增幅9.5%,也就是说税收增幅是GDP的2.5倍以上。尽管如此,北京中央政府2004年的财政赤字仍高达3,191.7亿人民币。
仅管中共政权近年大幅增加税收,并接受美国银行投资入股中国银行系统,但中国金融系统危机四伏,随时可能爆发金融崩溃危机。为此,中国国务院于2005年6月下旬印发了《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是银监会(银行监察委员会)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此《预案》印发下达全国,突显目前中国金融形势之严峻,以致需要“應急”。
五,股市
中国百姓投入中国股市的资金总额高达24,500亿元。这些钱又流向了何方?申购主力资金获益6,000多亿,国家印花税收益2,100多亿,券商手续费拿走2,100多亿,庄家和机构获利2,000多亿,内部职工股、转配股、遗留问题等获利2800多亿,市值配售新股溢价收益1,000多亿,上市公司圈走了8,500多亿,股民分红不过区区600多亿。也就是说,几千万股民用24,500亿元人民币买到了2,025亿股的“股權分置”的流通股票,这些股票所对应的上市公司帐面净资产不过4,500多亿。你说悲哀不悲哀?中国的股市就是这种情况,而股市的这种危险会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危险。
目前股市长期低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股权分置问题。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设计制度缺陷——股权分置。这是一个“黑洞”,它把中国资本市场所有的能量通过这个制度吸纳掉了,剩下来是一个空壳。
据统计,股市建立15年来,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有24,500亿元,截至目前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市值也只有7,000亿元,亏损达70%左右,也就是说,股民已经亏掉17,500亿元了。
“中國股市的實際目的不是爲了讓股民賺錢,而是爲了圈錢.爲誰圈錢?爲那些不能夠賺錢的企業圈錢,爲政府圈錢.”
6月2日上证指数低至1,008.75点了,即将跌破1,000点。中国股市已到了中共不愿公开承认的崩溃状态,但中共政权仍然是“不見棺材不流淚”,下死命令“政策收市”,先投入660亿救市,股市暂时回升些,把崩溃推后,把矛盾更集中向金融系统,中共将面临更激烈的股市崩溃。矛盾没有消失,只不过推后爆发而己。
六,房地产
房地产正在重复股市的错误。
从表面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与股市毫不相干。但如果从本质上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两个共同点:一是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它们都是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二是在市场经济和非公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这两个领域依然是“政府爲主導,政策定行情”。
本源上的一致性使得这两个领域出现的问题也有惊人的相似,而且由于股市发展比房地产市场先行一步,这种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后者对前者问题的复制。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片面地追求发展。
● 市场定位不合理,隐患巨大。
● 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市场操作手法颇为类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股市至今还处于痛苦的规范转型之中,房地产市场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同一条老路!中国股市畸形发展了10年之后才进入“規範補課”阶段,而从目前趋势看,房地产市场进入“規範補課”阶段的时间应该会大大提前。原因是从可比的人口密度和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两项指标看,中国的住房价格实在是太高了。
狂炒房地产带来的结果:● 地方政府无疑是头号受益者。2001年到2003年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而在1998年,这个资料不过区区67亿。
● 在中国,房地产被公认为是造就富人最多的暴利行业,也是引发民众上访最多、损害国家利益最多的行业。
● 每个城市在把房产价格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时,无疑是在加快其挖掘坟墓的步伐,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所有的资本都会争先恐后地出逃,对当地经济的打击,用十年衰败来形容都不为过,看看现在的北海、海口以及日本、香港,就明白什么叫元气大伤!
如果房地产崩溃,中国银行系统将背债,将把银行拖垮。
七,能源紧缺
● 中国脆弱的石油神经资料显示,2004年1月~9月,中国进口石油近9,000万吨,同比增长40%,预计2004年全年,中国进口石油数量将达1.2亿~1.4亿吨,较去年净增3,000万~5,000万吨,几乎相当于大庆油田减产前的平均年产量。
国际油价一直高位运行,已连续数月在每桶45~50美元间徘徊,现己突破60美元一桶,中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目前,中国每天平均进口石油300万桶,年平均进口石油达350亿美元。因此,国际油价的每一次上涨,都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生产成本压力。
外向型经济,当世界加工厂的另一个恶果,就是高能耗,高消耗,严重依赖国外能源和原材料进口。据中国公布的资料,2003年中国石油已40%依赖进口,到2008年,这个数位将达到55% ——这个数位意味著能源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台海战争爆发,国际石油供应将中断,中国工厂将停工。国际石油供应和运输线,大都掌握在美国手里,美国会容许一桶石油运进中国吗?中共决策者们一定会明白没有石油进口的后果。
中海油拟购优纳科(Unocal Corp.)是试图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一尝试。
八,通货膨胀——危机正在悄悄地来临
危机到来了,如何才能避免?如果危机可以那么容易就避免,那么危机也就不再是危机了。面对真正的危机是无处可逃。
2004年GDP增加了9%,房子依然在疯涨,工业产值增加了30%,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的危机。
从2004年10月份的统计可以看出,所有的食品、原材料、黄金、燃料的价格都在上涨,而同期所有的通讯、交通、资讯、家电、汽车、运输的价格都在下跌。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工业制成品,高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都说明了一件事情,工厂的日子不好过。除了不断扩张,工业方面拿不出提高利润率的有效办法。而尤为雪上加霜的是,尽管GDP增长了9%,税收却同时增加了24%.大量的金钱被持续地从消费品领域抽空,速度越来越快。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物价在涨,通货膨胀明显了。为了躲避货币贬值,人们开始被迫投资。然而可笑的是,本应该作为公众投资最佳场所的股市,却连续下跌,6月1日却创下了上海指证1,008点的最低点。
房地产现在是“高處不勝寒”。尽管各种千奇百怪的利好还在不断吹出,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游戏已经结束。100万的房价,不管它将来是涨到200万也好还是300万也好,对于月工资3,000块左右的大部分人来讲,结果都是同样的三个字:“買不起”。
2004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3%,相对于2003年83%左右的就业率降低了不少,毕业生的工资,打开GOOGLE搜索的第一个标题就是重庆大学生起薪比2003年降低25-30%,而上海2004年本科生首月平均工资1,680元,比起上海市各类毕业生2003年度年工资收入平均达到35,072元来,显然也很不乐观。
原材料涨价,产品跌价,企业融资困难,税收增加,外贸可能紧缩,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一点,企业的效益出现下降,而效益下降的必然结果就是裁员。
中国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柱:外国资金、百姓高储蓄、国际贸易和出卖土地。前景如何?
●一半外资已撤走,留守者只有一半多盈利。
独立刊物《中国经济季刊》的研究发现,美国公司2003年在中国的盈利总额为44亿美元。同期美国在人口只有1千9百万人的澳大利亚却赚了71亿,在台湾和韩国一共赚了89亿,在墨西哥美国公司总共赚了143亿美元。外资利润不丰厚,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资金问题之一。
●中国百姓高达30%-40%的储蓄率是支援中共统治的重要支柱,这个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金融稳定是有三道防火墙,第一道,对内垄断;第二道,对外隔离;第三道,高储蓄率。所有人存钱都存到四大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每年的存差都特别高,第二,对外隔离,人民币不可兑换,这是个很有效的防火墙,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
第一第二道防火墙在明年2006年12月之后将被逐步拆除,中共政权将无法彻底垄断金融资金,上面提到的2家美国银行进入中国银行系统,就是第一第二道防火墙开始被拆除的标志。
加拿大徐滇庆教授认为,中国高储蓄率的下降期将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第二代成为社会上的生产、消费、和储蓄的主流时,约在2012年至2015年,储蓄率将要下降。
根据中国大陆的银行钜额坏帐,各级政府债务累累,股值蒸发形成崩盘,房地产狂涨银根被套牢,以及国资外逃,种种迹象表明己开始造成银行系统资金链发生断裂现象。由此笔者曾预估中国大陆金融系统可能在2006-2008年期间发生全面崩溃,将造成中共统治严重危机。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前景,连续开了几天会,作出重大决策,决定提前一年半逐步开放中国银行系统,接受外国银行资本入股,并由其逐步参于金融决策管理阶层,改革中国银行系统,在今年内把商业银行推上市场,筹集资金,以弥补过去的银行坏帐,防止银行资金链中断的危险。因此,笔者认为,中国金融危机将延迟爆发。
但是,由于外国银行资本入股,中国银行系统长期执行的三道防火墙,第一道“對內壟斷”;第二道“對外隔離”都被迫放弃。这将形成外国金融资本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和政治面貌的可能性,使中国有可能走上类似拉丁美洲国家的道路。另外,第三道防火墙民间“高儲蓄率”也可能在2010年后逐步下降。当这三道防火墙不存在时,维持中共专制统治的金融支柱也将消失,届时国际民主力量和国际财团力量就有可能在WTO的框架内逐步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现在预估如何改变还为时过早,也超出本文的题目,需要另一篇文章来分析讨论。
2005-07-11(本刊发表时作了一些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