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号-中国政情 刘晓竹简介 刘晓竹文章检索

 
建议共产党先改[格] 后改革....刘晓竹
 
 

建议共产党先改“格”,后改革

刘晓竹


  要在其他国家,道德正确最重要,或政治正确最重要,但在中国,因为国情特殊,我认为“格调正确”最重要。大概因为其“特殊材料”,我宁可容忍专制的共产党,也不能容忍没有格调的共产党,而共产党的当务之急不是改革,而是改“格”,格调的“格”。什么叫格调?发生在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叫做“有格调”,有白居易《长恨歌》为证;发生在毛泽东和他的女人们之间的,叫做“没格调”,有李志绥先生回忆录为证.红楼梦中的焦大骂贾府,说除了门口石狮子是乾净的,骂得好,贾府的确腐败,但那是“有格调”的腐败,有审美价值。共产党腐败,没有审美价值,喫相太难看,这一点共产党不如满清的遗老遗少,在格调上不如。今天如果曹雪芹再生,写一部共产党的“红楼一梦”,恐怕写不出大观圆风光,也写不出“金陵十二钗”。因为共产党缺乏那一点格调.不错,慈禧太后政治上昏庸无能,不如胡锦涛,但在文化上,慈禧太后要比胡锦涛更有格调.起码来说,慈禧太后提倡一个京剧班,带动京城上下的文化风气,追求一点艺术美感,温文尔雅;而胡锦涛放任一个中宣部,带动京城上下的假大空风气,俗不可耐。共产党政治一手强,文化一手弱,与满清刚好相反,所以平衡起见,我认为共产党与其改革,不如改“格”,亦即先提高一点品味格调.比如,官场里的吹吹拍拍,或拍马屁文化,太庸俗粗鄙了,应该改一改,如上所述,即使你贪污腐败,也可以提陞一点格调,反映一点文化素质,不要俗不可耐。

  在对外关系上,也有一个提高格调的问题.比如,在对日关系上,先是鼓动青年学生打砸抢,格调太低,后又撇清,反手镇压他们,还是格调太低。不久前,吴仪访日,中途打道回府,把个“吴仪”变成了“无仪”,我看还是格调不高。小泉为什么不可以见?怕什么?他日本有个长发“蓬客”,你中国不是有个短发“铁娘子”吗?小泉可以胡言乱语,吴仪难道就没有一张嘴了吗?吴仪完全可以当面反驳小泉,可以当着日本媒体的面,面对日本公众,直言痛斥小泉,这总比躲着不敢见要强,比脚底下抹油要强。整个事件,中国原本是有理的,可这样一来,有理也变没理。外交部最喜欢“大国外交”,这一次却搞成十足的“小家子气”。为什么?原因在於格调不够。

  可见格调还是很重要:一个人没有格调,就没有人格;一个党没有格调,就没有党格;一个国家没有格调,就没有国格。那么什么东西让共产党没有了格调?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是毛泽东搞极左,把精英痞子化,又把痞子精英化,结果是精英不精英,痞子不痞子,或者说,精英比痞子还痞,痞子比精英还精。此外还有现实原因:亦即中宣部少数文化太监,明明已经没了,还要耍流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奇怪、更不自然的事情吗?中国国情。哈姆雷特说:“女人,你的名字是软弱”;我说:“中国,你的名字是悖论”。

  其实,胡温新政,开局不错,有一股清新的形象,但败在矫情,文过饰非,格调不够。难道不是吗?在中宣部的运作下,好话也变成髒话,不是虚情,就是假意,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拍马屁,不能说不是一种“与时俱进”。贺国强率先搞“保先”,中宣部跟着“复旧”,多年不见的吹吹拍拍的官场风气大肆回潮,一个“李林甫”转出千万个马屁精。现在,各级领导的马屁都拍粘了,味道也出来了,官场到处是马厩的味道,到处都是疾病的温床,禽流感的温床。所以我说,共产党先不要搞政治改革了,因为条件不具备,怎么改都会走味变质,故现实一点,不如先改“格”,亦即提陞格调.我想,即使是专制,也有一个格调高低之分。

  格调正确既不等於政治正确,也不等於道德正确,但格调的不正确会使原本正确的东西,变味走调,变得不那么正确了。共产党强调领导阶层年轻化,是政治正确,但最高领导人都把头发染得漆黑发亮,就是格调的不正确,因为太不自然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所有最高领导人都去染发,油头粉面的,有这个必要吗?同样,“保先”是道德的正确,格调的不正确,因为太假了。中宣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政治的正确,但压抑不同意见,封锁消息,控制互联网等,就是格调太低,矫情而不自然。胡温新政,强调“以人为本”,我认为非常好,但这个“人”应该是真实的“人”,说真话的“人”,不是假名假式假招子的“人”,因为那实在不是“人”,而是“党棍”或“机器”。为了提陞中国官场的格调,作为政治进步的基础,我希望胡锦涛做两件事,一是停止染发,二是制止中宣部的矫情。共产党最好的传统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相关文章
作 者 :刘晓竹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5年6月30日13:2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