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告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hysics),理由是:鉴於物理学对於瞭解自然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以及物理教育对於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意识到2005年是爱因斯坦作出了为现代物理学奠定基础的开创性(seminal)科学发现的一百周年”。早在2000年,欧洲物理学会(EPS)就提出,以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World Year of Physics)。随后,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於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於2003年都支援这一倡议。最近,德国政府又决定,将2005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Einstein Year),从2005年1月19日开始,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庆祝活动。
联合国大会决议中所说的爱因斯坦於1905年作出的开创性科学发现,指的是在物理学3个领域中的4项历史性贡献:(1)提出光量子论,揭示微观客体的波动-粒子二象性,推动量子论的发展。(2)由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推出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彻底解决了原子是否存在的争论。(3)创建相对论,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4)由相对论推出质量与能量相当性,预示核能时代的来临。这4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都是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於1905年3月至9月这7个月内完成的。这一年他共完成了6篇论文,都发表在当时国际物理学界最有声望的刊物《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德国莱比锡出版;它是月刊,却常被人误译为“年鉴”或“年刊”)上。
一个人,在一年之内,在几个不同领域,齐头并进地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在科学史上是一个奇迹。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惠特罗(G. J. Whitrow)在他编的访谈录《爱因斯坦,其人以及其贡献》(Einstein, the man and his achievement)中,就把1905年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全集》第一、二卷主编斯塔切耳(J. Stachel)还於1998年编了一本《爱因斯坦奇迹年》(Einstein’s Miraculous Year),收了爱因斯坦1905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5篇论文,并加了引导性的说明(此书已有中译本,2001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1905年,爱因斯坦不仅写了上述6篇论文,还写了21篇书刊评论,发表在当年的《物理学杂志增刊》(Beiblatter zu den Annalen der Physik)上。被评论的论文或论着所用的文字有德文、英文、义大利文或法文,内容主要是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这些评论都是爱因斯坦应《增刊》编辑之约而写的。
其次,是他的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固步自封,敢於向旧传统和任何权威挑战的反叛精神。他生前的研究助手霍夫曼(B. Hoffmann)和秘书杜卡斯(Helen Dukas)合写传记《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 1972, Viking Press),这个不同凡响的书名,正是对他这种精神的中肯表述。
爱因斯坦对1905年建成的相对论并不感到满足,执意要进行根本性的发展,企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从匀速运动扩展到非匀速运动。1907年他发现引力场与参照系相对应的加速度在物理上是完全等效的。经历了8年艰辛的努力,后期还在数学上得到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的协助,终於在1915年建成了广义相对论。它是关於引力的理论,是对牛顿的引力理论的根本性修正。他提出有3项天文观测可以检验广义相对论与牛顿引力理论的歧异。其中之一是:存在引力的空间必然弯曲,日全食时,可以观测到太阳边缘的恒星位置要发生1.7‘’的偏转。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Eddington)大力倡导下,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时,英国派出两个观测队分赴西非和巴西。当年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J. J. Thomson)宣佈两地观测结果都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他声称:爱因斯坦的工作是“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周边的岛屿,而是发现整个科学新思想的大陆。”世界各国报刊竞相报道这一革命性新闻,爱因斯坦顷刻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性新闻人物。一项科学成就能成为轰动全世界的新闻,历史上没有先例。
1914年4月他回到德国工作后不到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月初,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份子发表一个为德国侵佔比利时等侵略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声称“德国军民一家”。在宣言上签名的有93人。爱因斯坦拒绝在这个宣言上签名,而在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宣言《告欧洲人书》上签了名。《告欧洲人书》是生理学教授尼可拉(G. F. Nicolai)起草的,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这可以说是今天的欧洲联盟的先声)。这个反宣言当时只有4人签名,未能公开发表。但爱因斯坦并不气馁,仍积极参与反战活动。1914年11月,他参与发起组织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并积极参加他的各项活动。1916年2月这组织被查封,人员大批被捕,活动转入地下,爱因斯坦仍然参加。
希特勒一上台就对自由知识份子、工人领袖和犹太人进行疯狂迫害,爱因斯坦是首要迫害对象之一。幸亏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1933年3月10日他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声称他“只想生活在”实行“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的国家,而“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谴责纳粹暴行的谈话。他在德国的挚友冯。劳厄(Max von Laue)写信劝他在政治问题上要明哲保身。5月26日他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回信:“我不同意您的看法,以为科学家对政治问题——在较广泛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事务——应当默不作声。德国的情况表明,这种克制会招致:不作任何抵抗就把领导权拱手让给那些盲目和不负责任的人。这种克制岂不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试问,要是乔尔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斯宾诺莎、伏尔泰(Voltair)和洪堡(Humboldt)也都是这样想,这样行事,那么我们的处境会怎样呢?我对我所说过的话,没有一个字感到后悔,而且相信我的行动是在为人类服务。”浩然之气沛乎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