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会被中国公司融资掏空吗?
(广州)巩胜利
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939.Hk,本文简称为“建行”)向全球发行总价值为91.8亿美元股票(包括上市后保荐人行使超额配售股的12亿美元)在香港资本股票市场“全流通”上市了。当日,在香港公开挂牌上市、代号为0939.HK的股票,成交量为85亿港元,占香港联交所总成交量的40%.原由“中国银行”来领跑的中国金融界,现在由“中国建行”来首航了,终于使中国金融界迈向世界、走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提起“世界(全球)500强”,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那些最著名的跨国公司、那些叱咤国际经济风云的商业巨头们。2005年,中国有16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含香港一家,见美国《财富》杂志2005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但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全是具有绝对行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是因此而挤进“世界500强”,但却令世界都跌破眼镜——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其“跨国”性质却大打折扣,也令“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格外尴尬——中国诸银行就面临这样的世界性难堪。中国“建行”在海外上市,是第一次大规模走向世界,值得中国全面来反思、对全球资本市场、企业界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更真实的进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呢?
中国第一个整体在海外上市的建行,向全球发行股票264.8594亿股股票,其中向国际配售251.61646亿股,按全球60亿人口计算,可以每人平均价400多股,但几乎没有一名中国国内的股民能够合法购得一股建行的股票,这是为什么?中国13亿人为什么没有资格入股建行?
中国建设银行,到2004年末总资产为5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亚洲“四小龙”除韩国之外新加坡、香港、台湾2004年底GDP(新加坡为950亿美元、香港为1592亿美元、台湾为2490亿美元,此组数据见2004年《财经》“国家或地区”)之和。这就是说:若是比“建行”规模更大的“中行”或“工行”也在香港上市,将不可能再有这么多的资本来供应。中国银行业海外上市,将使全球的一些资本市场发生核心的根源巨变。从哪来、有那么多钱来支撑香港股市或其它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呢?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总发行264.8594亿股票,第一大股东为“中央汇金”持股1381亿股,换句话说祇要有人在海外市场上购得“建行”此次发行超过1381亿股的建行股票(从理论上讲这种可能完全有可能),谁就有权力改变现行中国“建行”的董事会或撤换“建行”所有的官员。而中国国内的13亿人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其股东、甚至也可以以资本说话来算数一次呢?
1、中国金融第一步
没有中国金融界与“中国制造”同步进发,是中国经济的严重残缺、甚至是短命。
然56年至今、中国第一个整体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改革、走向世界的第一个历史重大的突破;也是2005年度,在全球资本市场新股集资规模排在第5位的资本巨头。按中国建行此次售股发行的2207.16亿个股份计算,集资总值达5186.83亿港元,是中国资本市场(含香港)至今位居汇丰控股(0005.Hk)、中国移动(香港0941、纽约CHL)之后、排位第三的巨型资本航母企业。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当日报道说,这是四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融资活动。而中国经济刚刚跨越2004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1100美元「1」、正未有穷期的高速发展,然而对中国经济今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又有哪些划时代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危机四伏的中国金融改革,又有哪些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对中国经济方向的驾驭者、中国企业的实践者,又该采取什么方略来加以对应?
2005“世界500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状况 表⑴(见本文末尾)
2、有关“建行”的数据
据中国建设银行年报显示:到2004年年底资产总额为39047.85亿元人民币(此组数据以人民币为单位,约合近5000亿美元),存款34893.76亿元,贷款22255.85亿元, 税前利润为502.16亿元,成本收入比为39.17%,净资产收益率为25.40%,不良资产贷款率为3.92%,资本充足率为11.29%.此次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相当于2004年香港国民总收入的近3倍。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约合20000亿美元左右。
到2004年末,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近150万人,与国际商业银行同行、同等资本规模银行相比,仅需要员工30万人,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有超出120万员工等待裁员与分流「2」。
于是,有120万“多余”员工的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祇有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在自己所有客户中、毫厘必争的开始挖掘新利润的增长点。2005年,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打破了56年服务常规,开始全面以“市场经济”手段、展开尽可能合法经营、创收收费的时代,新一轮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收费,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上演。
3、重蹈移动、联通覆辙?
中国移动(香港914、纽约CHL上市)、中国联通(上海600050、香港762、纽约CHU上市)是21世纪初期、第一轮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为了维护中国信息产业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稳定,从中国末代邮电部长、第一任国家信产部长吴传基,再到本世纪13亿使用中国7.4亿部电话(到2005年末,含固话、移动电话)的公民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21世纪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香港728、纽约CHA上市)等公开在海外挂牌上市之后,所有的电子产品因为芯片由“奔腾Ⅱ”技术进步、升级为“奔腾Ⅳ”,使电子产品的总体成本下降了70%以上(如移动电话机、电视机等所有家电产品),但中国信息产品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价格也最昂贵。如香港打往中国任何省市的固话,每分钟不过0.1元港币;国内互打电话每分钟为0.70元人民币,中国内地打国际长途电话则是每分钟为8.00元人民币(指正常白天时段。此数据见广东省电信公司《中国电信使用手册》“国际电话费”)。
就香港与内地互打电话,国内为什么比香港的资费高出20倍(国内与香港之间每分钟互打固话是0.10港元与2.00元人民币之比),这是为什么?
⑴、是因为中国固话、移动电话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却成本更高了(如中国联通2004年年报为例,其总体赢利为负增长、CDMA是2003年亏损额的两倍,见2005年第8期《中国企业家》杂志《联通谢幕在即?》一文);⑵、为了保持香港上市庞大股东们长期有更好的回报,祇得拿中国内地近7亿电话用户不降价、来回填股市。一方面,海外股东们需要长期不停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电话资费大量下降、降低成本又长期无法落实,形成国内、海外两个市场的恶性循环环境;⑶、若再除去天上掉馅饼、中国特色的固话、移动电话的“月租费”,海外上市的电信公司,将成为真正空中楼阁。世界最大电话产业网,又是最昂贵的电话资费,让中国大市场岂不产生世界性尴尬?但收入继续增加,成本一降再低,乃人类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是否成为中国经济依赖、在一段时期内无法摆脱的绝对困境与瓶颈?又用什么智慧与方略加以回避?
4、关于香港资本市场
2004年,香港GDP总额为1740亿美元「3」;是年,香港股票资本市场的总量是5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香港当年GDP总额的3倍,若要维持全球第三大资本股市的香港地位,靠什么来支撑起香港资本股票市场5000—10000亿美元的资本容量?
600多万人口、不足2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香港经济及国际区域资本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长大,还能让中国企业的“航空母舰”去远航、而有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和新资本吗?
2004全年,香港资本市场总集资额为317亿美元「4」;对中国建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它企业融资上市,每一年祇能拿出300—500亿美元资本的香港股市,还能承担起中国经济动力——资本源源不断的发动机吗?
据2005年3月3日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5」《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一文显示:“200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为84家,融资总金额是111.51亿美元(其中在香港融资69.9亿美元,在新加坡融资5.98亿美元,在美国融资35.73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最高历史年份,比2003年增长了59%)。但一家”建行“上市则耗去中国一年融资总量的80%以上,而未来上市的”中行“、”工行“的资本规模都比建行要大——香港资本股票市场还能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取得更大的资金当量吗?
倘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选择在香港上市,总资产将超过20000亿美元,香港股票资本市场则根本不可能再有资金可融,更何况中国还有成千上万的制造、经营、其它企业在等待去香港及海外上市呢。那么,去全球第一资本市场——纽约上市之路还有多远、更真实而可以实践呢?
5、香港股市的历史之劫
香港资本股票市场,是一个祇能进、没有出、生态环境严重短缺的国际区域性资本市场。
香港股票市场的生态环境令世界震惊:①、香港的资本股票市场,在东南亚地区已经蜕变成香港本地、大陆和台湾“三大地区”专有的功能性资本市场,与东南亚其它国家各行其道、产生隔阂,与东盟十数个国家近在咫尺却难有往来、不能兼容;②、香港的资本股票市场,计有1500家左右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流通交易,以2004年底为例,则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每股股价市值不足0.10元港币(仙股),长期徘徊在0.050港币左右。香港资本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有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每股平均不到0.50港元成交价,几乎成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垃圾填埋场;③、2002年7月25日,香港当局决定将香港股市两大——“恒生股市”和“创业板”股票市场合二为一,并决定建立股市退市制度,将年报中每股不足0.50港币(而美国股市则规定,年报不足1美元者,将被逐出上市的资格)的上市公司退市(而后的2002年8月1日香港有关当局又收回决定、宣布暂缓执行)。若真按0.50港币为退市最低标准规则,那么香港股市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会受到退市的长期困扰、将面临着严峻的退市死亡大潮;就连香港“第一股”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也从2000年年初的高点已经下跌了60%.就是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资本市场也损失、超过了50%的价值。④、由于香港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的法律制度使然,在香港股票资本市场上市,受到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或明或暗的上市监督,有些股票还与英国伦顿证券交所、美国纳斯达克(后又暂停)同步交易,但香港股票市场,并不是或根本不是一个国际性、成熟的资本股票市场,而是一个典型中国区域、甚至拖累了香港金融中心走向成熟、确立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⑤、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真是让香港骑在了世纪、世界的虎背上——难上、难下,历史永远为之而痛。祇有美国国民总收入(或GDP)、不到100分之一(11万亿美元与1700亿美元之比,此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当量的香港国民总收入,拖在美国(2004年末GDP为11.278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大的“航空母舰”之后,香港经济怎能拖得起、怎能不被拖垮、又怎能让双方都来共赢和并行?
6、中国金融未来之“结”
据知,中国“中行”、“建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备选点都选择了香港,但按照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规定“如新申请人的控股东除在新申请人业务占有权益外,也在另一业务中占有权益,而业务直接或间接与新申请人的业务构成竞争或可能构成竞争,以致控股股东与新申请人的全体股东在该业务利益上有所冲突,则本交易所可视新申请人为不适合上市”。
中国中央汇金有限公司,持有“中行”100%股份、持有“建行”71.13%(因中央汇金又绝对控股“建银投资”,实质上中央汇金控股“建行”达81.78%)、持股“工行”50%,这就是说按此游戏规则来玩,“中行”、“建行”“工行”不可能在香港资本市场同时上市,游戏规则的“障碍”为——“同业竞争”。除非香港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或“中行”与“建行”等变更源头资本人或业务范围。
香港交易所的“豁免条例”,能特别“豁免”此资本市场的基础游戏规则吗?
中国银行业56年至今变革的事实是:除了“中行”“建行”的后台是政府背景的“中央汇金”绝对控股之外,新近改制的“工行”也由中国国家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各持股50%「6」,还有已在香港上市的“交行”(“中央汇金”持股7.67%)以及“中央汇金”绝对控股的中国金融证券机构银河证券、申国万银、国泰证券、中金公司、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华安证券及重庆、新疆等等金融证券机构。
“中央汇金”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直接“批权”,却又进入新一轮“股份制”的独家垄断,还面临着国家财政资金进出的全国“人大”监督与走向中国“市场经济”的“阳光化”两难,“两难”必有选择,否则缺乏“人大”监督或中国市场经济“透明度”(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向国际社会的承诺条款)的“中央汇金”,谁知道、何时不会象中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那样出现更大天大的漏洞?
7、世纪中国新恐龙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是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国国家一家公司,到2005年12月不过刹那、整两年的历史,但它几乎新垄断了整个中国国有金融业,且未来“汇金”的发展昭示,不仅中国国有最大的商业银行被收入囊中,其它体制的银行也在所难免,还有中国资本发动机的金融证券业,也由“汇金”把大多数鸡蛋收放到自己的这一个蓝子里……中央汇金,正成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比国家中央银行更资本说话的“话语权”,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世界性新恐龙和资本寡头。“汇金”到2005年11月不完全统计投资数据如下:中央汇金注资的银行 表⑵(见本文末尾)
中央汇金注资的其它公司 表⑶(见本文末尾)
现在是“中央汇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之下的一家公司,要不要在国家的《公司法》、国家法律之下发展、生存或灭亡?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绝无仅有的,自己没有任何经营行为,或代表国家财政及其它?
是公司,就该坦坦荡荡的按《公司法》、进入市场经济的阳光灿烂。
是政府,就该公公正正的当好裁判,掌好尺寸、能丈量中国融入世界。
“中央汇金”,成为新加坡“淡马锡”式的中国公司可行吗?
要比,中国祇能与美国经济和国家发展来比,新加坡没有与中国国家可比的参照和方式。倘若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投资等经济发展或也由一家公司象新加坡国“淡马锡”那样绝对独家、一统垄断的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美英等国的灾难则是必然难以回避的,且是世界性无法抵抗的全球性灾难!
“淡马锡”,不是中国“中央汇金”的必由之路。
那么“中央汇金”是中国发展转型期的季节“候鸟”吗?
8、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明天
建行上市,是世界性有近5000亿美元的重大资本事件。
就在中国建行于10月中旬等待上市之际,新任美国证监会主席考克斯就建行上市“未能符合纽约证交所的上市要求,令人怀疑建行的资本帐务是否健康、管理层质素,已及有多少贷款会变成不良贷款”发出公开质疑。这向全球包括13亿中国人、及中国总理都关心的中国金融大事,提出了“监管”的国际性课题。
2005年10月19日,中国建设银行宣传处新闻发言人柴翔进行了专题反驳,其结论是“考克斯所发表的言论没有任何客观依据”。柴氏并斩钉截铁的回答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建行从未向美国有关机构提出过上市申请,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与是否达到其它地区监管要求没有任何关系”「7」。这就是说,建行在香港公开挂牌上市,与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全球第一资本市场纽约证交所)的“监管”规则,有着重大、严重的悖论和差异。
有观点认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完全得益于香港股市的“豁免条例”——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控股股东是中国政府机关(”上市规定“定义:”国家机关“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各种行政机关、代理处及机构),就可以得到豁免,允许在香港上市”。这种“豁免权”是香港资本市场绝对的“中国特色”,而其它国际资本市场根本不可能对任何“政府机关”独开一门。
9、走向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业出海现状 表4(见本文末尾)
众所周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缺乏监管机制而“漏洞”倍出、震惊了全球。现在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取得在“本国”——香港上市的资格而得到有效的源头监管,更重要的是让国际资本市场也能看到对中国国有商业的监管、也符合国际资本市场运行的监管准则,否则中国“四家”国有银行,还能够在3—5年内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吗?
现在是:中国“建行”已经整体在香港资本股市挂牌上市了,还有“中行”“工行”“农行”呢?是再去香港、还是去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是按香港资本市场规则、还是按美国证券交易市场来制定规则?来玩国际化的游戏呢?
若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将是中国金融、中国金融监管56年来的福祈、幸事和历史的重大突破;若是否定回答的话,那么中国金融改革岂不也象中国卫生、教育一样是重大失败、让未来将充满着更大的迷茫或灾难?若20000亿美元左右当量的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能融入世界第一资本市场上市,那则是向全世界发布的最好“新闻”!
「注释」:「1」 见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2005世界发展报告》。
「2」 此组数据见2005年第14期《财经》杂志封面文章《中国银行:IPO冲刺前夕》一文。
「3」 见The Economist与财经杂志出版的《世界2004》91页数据中的世界“香港”部分。
「4」 见2004年1月—11月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数据,香港股市位居全球第三大资本市场,相当于全球第一资本市场——纽约年资本总量1073亿美元的近三分之一。
「5」 见2005年3月3日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第14版,作者闫东、姜宁、梁茂蕾。
「6」 见2005年4月21日中国工商银行银行股份制改制“新闻发布会”。
「7」 见2005年10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金融版”,《建行“限价”心理战:香港基金经理自爆内幕》一文,作者陈宜飚。
(附表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