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与张学良功过
(上海)朱长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攻打东北军的北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守军未作抵抗,退出了沈阳。当时,张学良是东北的最高领导人。他在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村炸死后,执掌东三省大权。后来因为易帜有功,成为全国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对于日本人炮打东北军的北大营,东北军不发一枪一炮。事变之后,张将军指挥东北军全线撤退。祇三个月功夫,日军就全面占领了东三省。
东北的失守,究竟是谁的责任?东北军雄师数十万,为什么不战而退?有一些资料说,是蒋介石向张将军下了绝对不抵抗命令,张将军才没有抵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张学良将军有没有责任呢?这段历史在中国的许多书本上还是若明若暗。
事迹发生前 决意不抵抗
日本人早有觊觎东北之心。1931年,陈济棠等人在广州成立政权,与南京政权分庭抗礼.中国表面统一,实际上四分五裂,事变不断。这一次日本人终于乘国民政府疲于奔命之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的野心时有暴露,但张学良未加重视。日本向东北紧张地运送军事物资,南京政府发现了,通知张学良,张未觉察,也不重视。日本军队未经通知东北当局,擅自进行军事演习,这是违反惯例的,张也未加深察。1931年5月,日本在东北多次挑动朝鲜侨民与中国农民冲突事件。日本间谍中村等人潜入兴安岭垦区从事间谍活动,被东北军下级军官秘密处死。后被日方发觉,8月7日,日方公布中村事件真相,中日气氛已经相当紧张。张学良却安如泰山,不回东北,滞留北平,白天在协和医院养病,夜晚则经常看戏消遣当时被张学良聘为主持东北外交事务特别顾问的老资格外交家顾维钧看到中日关系紧张,日本蠢蠢欲动,担心会发生非常事件,特地面见张将军,要张早作准备,防范突发事件。但张学良并没有重视。他将东北军十余万人带入关内,留在东北的守军大部分布在北宁路沿线,沈阳守军力量薄弱,自己则在长驻北平。北平离沈阳有两千里之遥,一旦有事,非常不利。
其实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已经有了既定方针。1931年9月5日他指示前来请示的东北参谋长荣臻,“敌果挑衅,退避为上。”9月6日,张将军又发电指示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参谋长荣臻等“对于日本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可见他已经确定了不予抵抗的方针。不抵抗,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是张学良的既定方针。事件发生后的不抵抗也就丝毫也没有什么奇怪了。
事变发生时 下令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张学良将军正在北京前门外中和戏院陪人看戏。当天夜里日本军队进攻北大营的时候,北大营的高级领导也都不在营中。在营中的参谋长赵镇藩不敢随意处置,请示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又直接请示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荣不敢作主,请示张学良。张在电话里回答,“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荣臻得到张的指示,在执行时又稍稍作了一点发挥.他下令说:全体官兵“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营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北大营的官兵们执行者不抵抗命令下,未作抵抗退出了北大营.失守后荣臻致电张学良:“日军自昨晚10时开始向我北大营驻军实行攻击,我军抱不抵抗主义,总算没有以挺着死的方式为国捐躯.”张表示认可。9月19日,张学良将军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本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枪械,存于库房,昨晚日军以三百人攻入我军营地,开枪相击,我军本无武装,自无抵抗。”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张学良将军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记录。
这就是说,事变发生时,张将军下令不抵抗;在事变发生前,张将军也早已下令刀枪入库,不准抵抗。不抵抗是他预定方针。不过,一个全国海陆空武装力量副总司令,在敌人进攻面前竟毫不脸红地说出“本无武装,自无抵抗。”的话,70年后也仍然让后人感到害羞。张将军手上少说也有几十万军队,国家有难之秋,面对三百日军,竟下令不准抵抗。
放弃锦州城 再次不抵抗
张将军下令不抵抗,丢了他父亲苦心经营多年的沈阳城,丢了张家富丽堂皇的元帅府。这本来已经是奇耻大辱。如果想抵抗,机会还是有的。但是张一误再误,一退再退。当日军步步进逼的时候,张将军再次采取不抵抗主义,主动退出锦州城,让日本人轻而易举从张将军手中接过了东北三省,张将军则安然退据关内。
日本轻取沈阳城,野心越发膨胀。此时,张将军手下还有东北军几十万大军,锦州是入关的门户。顾维钧建议张将军坚守锦州,以保卫华北,如果锦州不守,则华北也难守。他对张说:“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为国家计,守土杀敌是军人的本分,更是国家军队副总司令的本分。为个人计,杀人之仇、丧家之痛,不能一避再避,一退再退。
南京政府曾要求张将军坚守锦州。蒋介石、、宋子文等人也多次以国家名义和私人名议力劝张将军暂缓从锦州撤兵。但张将军并未服从,自行其是。
1931年月12月8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撤退。”第二天,蒋又派出航空一队前去助战,告诉张,航空一队将在三日内到达北平,归张指挥,其意在希望张下决心坚守锦州,并加强坚守锦州的空中力量。蒋的电报可以看作是国家的命令,但是张无意抵抗,决意撤退。接着张撤走了守卫锦州的三个旅,并且于12月7日向日方作出了主动撤出锦州的答复。(见赵辉:《九一八事变前后的第学良和蒋介石》)12月25日,国民政府电令张将军“对于日军进攻锦州,以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12月2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如遇侵犯,则抵御之。”国民政府将会议精神电告张将军,张将军复电说,“强弱之势,相去悬殊,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当年敢作敢为的张将军,面对日寇步步进逼,面对国民政府保卫锦州多次命令和指示,居然毫不理睬,我行我素,继续撤兵。而日军此时已迫近锦州。12月30日,国民政府(12月25日,蒋介石在陈济棠广州政府及桂系的压力下宣布下野)再次电令张将军:“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张作为全国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对于国家命令,置若罔闻,继续撤兵。1932年元月2日,东北军全部撤到关内。1932年1月3日,日本轻而易举地从张将军手中取得锦州。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多次被打败,但败得最窝囊的是败在日本人手里.张将军率领的东北军与苏军作战,大败;后率领东北军与陕北红军战,也大败;后在北平指挥东北军与日军周旋,未作战,也大败,败得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当然张也完整地保存了一支张家东北军。
蒋介石没有要张不抵抗
历来对于张的不抵抗行为有个说法:张是代蒋受过,他是想抵抗的,祇是蒋要他不抵抗,蒋是国家领袖,张学良是军人得听从命令,这才没有抵抗。据说张保存着蒋下令他不抵抗的证据。因此,蒋对他让着三分。有的报刊和书籍还传说,蒋给了张十几道命令,不准张将军抵抗。还有人认为,张将军后来发动西安事变,就是因为蒋要他不抵抗,使他丢了东北,他心有不满,才爆发了西安事变。
这种说法最初见之于15年之后的《东北日报》,8月24日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声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这些电文到现在还保存着。蒋介石是无法抵赖。”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从郭维城斩钉截铁的说法看,他知道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电文,甚至可能保存着这些电文。不过他从来没有公开过那怕是一次电文。他也没有公布这些电文保存在何处?而且他提出的张将军代人受过之说,在是事件发生15年之后。为什么此前他一直守口如瓶?
据历史学家和蒋介石日记记载,蒋1931年9月18日正在永绥号军舰西航,准备去南昌处理围剿江西红军的事情。19日凌晨才接到事变消息,决定迅速赶到南昌后急回南京。19日上午在南京的国民党召开常委会,蒋因为舰上未参加。19日晚蒋到达南昌后给张学良发电说:“北平张副司令勋鉴: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籍口如此,请对外宣传时,对此应力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如果蒋已经下了十几道不抵抗的命令,怎么会在电报中有刚知道消息的口吻呢。
最有说服力的自然是张将军的自述。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沉思,张终于说出了历史的真相。1990年6月和8月他接受日本NHK电视台的公开采访,承认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责任。他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攻打北大营),我想绝对不会的,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来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日本记者问他,是不是接受蒋介石的命令才作出了不抵抗的决定,他回答说,“我不能将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知耻近乎勇,张将军能反思自我,说出真相,这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不抵抗的三大原因
人们会问,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时,在丧礼上,张学良面对日本的使者想拍案而起,为什么如今有机会报家国之仇而不报,有机会与日本作战而不战?
张将军采取不抵抗政策,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张将军新败于苏联,怯战怯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败军之将,城下之盟,使张将军力弱畏兵,精神萎靡。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被苏联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张将军损兵折将,被迫签定了伯力议定书,放弃了收回中东路路权的要求。这一次大败使一向趾高气扬的少帅的威风减少了许多。
第二个原因是,可能是张将军想保存东北军的实力。就如毛泽东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样,张将军也深信“有枪就是草头王”。中国的大大小小军阀都“爱”扩兵,爱带兵。军阀们有了兵,大都不肯真的打仗。因为有兵在,他就能向国家讨价还价,就能把老百姓统治得服服贴贴.没有了兵,他可能祇是个市井小混。韩复渠是这样,张学良可能也是这样。张将军知道东北军是他的老本,有东北军在,就有他张将军在,他害怕与日本作战会削弱他的东北军。毁了东北军,就是毁了张学良。抗日战争时,有些军队游而不击,抗而不战,也是抱着同样的心理。张将军在晚年的回忆中说:“我知道中国没有力量跟日本人打。”(臼井胜美:《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这才积极避战,迅速溃退。
第三,有可能是毒品损害了他的正常心理。张将军本是一条汉子。但长久以来,好抽鸦片。这种东西进入大脑后,能产生强烈的轻快之感,吸者若生若死,云里雾里.此物能上瘾,毒瘾来时,全身如万千爬虫在吞噬。吸毒不仅会消磨意志,而且会发生人格改变。原来觉得耻辱的事情不再感到耻辱,原来坚持的道德底线也会不再坚持。吸毒后由君子变成盗窃者、欺骗者,正是人格改变的缘故。张将军吸毒多年,有可能大脑受到伤害,人格发生改变。本来封疆大吏以守土为责,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却在九一八事件前后一反常态,既不守土,也不听命。是不是毒品损害了他的大脑、改变了他的人格所致,作者认为也有可能。
发动西安事变 差点酿成内战
九一八事变后五年,这个该打日本、有机会打日本的时候一退再退的不抵抗将军,却突然勇猛起来,大打出手起来。不过,这一次,他打的不是日本人。1936年月12月底,他在西安发动兵变,消灭了蒋介石的卫队,将当年命令他坚守锦州的国家领袖软禁了起来。张将军不出手的时候绝不出手,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5年前,他对日本人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但是对于国内事务,对于国家卫队和国家领袖,却不惜兵戎相见。西安事变,渫血古城,举世震动。国难当头,国运日下之际,张将军扣留国家元首,国际关注,国内震荡,内战的危险迫在眉疾。中央军合围西安,亲日派想轰炸西安,战端一开,则国无宁日。日本朝野则欢欣鼓舞。幸亏中共和国民党高层顾全大局,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如果一旦燃起内战,中国棋局上,西北军东北军与中央军战,国民党军与共产党红军战,桂系、奥系与嫡系战,中国就可能成为一锅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日本人自然是最大的赢家。要是内战由此爆发,日本人打败中国,那就容易多了。那时候,要是天皇论功行赏起来,谁将成为平华第一功臣呢?历史学家评定历史是非来,谁又将是损害国家的第一罪人呢?
综上所述,综观张学良的一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亲遗传给他的绿林气。但是,该用的时候没有用,不该用的时候却用了。绿林好汉,面对对手的挑衅,本来该较量一番,他却落荒而逃。面对强敌压境,本来应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他却策划了西安事变,差一点搅起了全面内战,帮了日本人的大忙。他一生有一件大事做对了,那就是东北易帜,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是,有两件大事却没有做对。一是面对日本的侵略丝毫不作反抗,不战而丢沈阳,不战而丢锦州,不战而丢东北。第二件也做得不对,那就是发动西安事变,差一点酿成内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