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两会日记
(陕西)潘藏
1月8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早上开会,领导通知,市里快要开“两会”了,要策划、安排几组主题和成就报道,安排在在“两会”前和会议期间刊登,以烘托气氛。说这话时,本来说说笑笑的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参加“两会”报道是一件美差,工作虽然累一点,但上稿有保障,稿分高了,这个月的奖金自然也高了。更关键的是,采访“两会”的记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样,能领到一份人大和政协发的津贴,除了七八百元现金外,还有话费充值卡、超市购物卷以及实物礼品,总价值约一千三四百元。两会也就开一个星期,记者除工资、奖金外,还能拿这么多钱和礼品,当然合算。
报社里编辑、记者很多,不可能全部参加,能去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谁能去、谁去不了就全看和领导关系了。有的人年年参加,不用说,关系够铁或有背景的;有的人永远没机会,多半是不会拍马屁的;也有人隔一二年能轮到一次。
“张三、李四、王五……”领导开始点名了,大家一个个低下头,笔在本子上乱划,平时开会都是嘻嘻哈哈的,这一刻,微妙的气氛安静的有点压抑。点到名的心里高兴,没有份的内心肯定恼火,但个个脸上都是一片漠然。
我的名字被点到了,心里一丝高兴,又有些悲哀。象我们这些人,虽然头顶“记者”的光环,其实也就是个打工仔,和报社签一份聘用合同,时间一年至三五年不等,连劳动法明确定的年休假都没有,领导一句话,就能让卷铺盖你走人,哪里还敢对领导说“不”。
1月12日 星期日 天气:多云到阴
今天,是政协委员报到的日子,按惯例,政协比人大早一天开幕,早一天闭幕。
早上八点多钟起床,坐公交去宾馆。“两会”期间,县里来的代表、委员都统一住宿,因此,这几天城里4星级以上的宾馆几乎都被政府包场了,大堂里横幅鲜艳,鲜花绽放,充满了“两会”的气氛。
九点后,陆陆续续有政协委员来宾馆报到了。签到,领了房卡、会议资料和礼品,还有话费充值卡等,西装革履的委员们手上多了大包小包。各路记者也到齐了,摄像机、照相机在眼前晃来晃去。闲着无聊,坐电梯上了上了客房部,不少房间已经摆开了“四国大战”,晚上看本地新闻,却说委员们报到当天,就忙着写起了提案,积极参政议政,真不知道这些同行是怎么捣腾出来的。
碰到几个相熟的政协委员,聊了几句,想想能扯一篇稿子了,打道回府吧。
1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人大代表报到,到现场找几个人聊了下,可以扯一篇稿子了。
说来奇怪,这些代表大多数是熟面孔,以前采访过的,不是局长就是老板,政协委员其实也差不多,很大一部分各级领导和企业家,偶尔有几个穿着稍微朴素的,也是村里支部书记、厂里车间主任一类的人物。“官代表”、“官委员”比例很大,也算是个中国特色吧。
席间和一个同行开玩笑,我说活了三十几年,还没投过票呢,真不知道这些代表怎么“选”来的。同行大笑说,他投过票,但选的那个人鼻子眼睛长的咋样,却一点儿不知道。
玩笑归玩笑,活还是干的,吃人家饭,归人家管,这是没办法的事。有时候,自己看着电视和报纸,也会感到啼笑皆非,这就是新闻吗?!“新闻”的定义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看似简单,现实中要做到却又难上加难。如果你说了真话,不要说领导那样通不过,同事也会拿你当猴子看,说你这个人太不成熟。
现实中,像市一级的媒体搞新闻监督是相当难的,不要说乡镇,就是对村里曝光都相当难,说不定你还在外面采访,人家就电话打到领导那儿去了,或者晚上在一起喝酒唱歌了,你辛辛苦苦白忙了几天。
1月14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上午代表、委员一起听市长报告,发通稿,拿回去打好字就能交差的活,在会场坐了半天,无聊的紧。下午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各个现场乱逛、旁听,看到两件事情挺有意思。
第一件:会议开始后,主持人再三要大家畅所欲言。其中一个委员发言,讲了一个公路收费站设置不合理的事,政府虽然一年能因此多收上千万,但山区农民人均每年要减少几十元,加起来总算也是上千万,政府这一做法不对。发言被主持人粗爆地打断了,要求这位委员围绕政府的工作提建议,而不是光讲问题。委员一脸尴尬,其它人一言不发。
第二件:在另一个会场我看见一个副市长,西装革履,容光焕发,担任主持人。这人我知道,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被他包养了,那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副市长当时还是县委书记,女孩时满19岁,身高168cm,相当漂亮,在当地一景点当导游,一来二去不知怎么两人搞上了。后来听说,这位县委书记带团去外地旅游促销,女孩子也去了,就是那次搞上的。后来,女孩子被送到省城读了几年书,职校毕业成了大专毕业,再以后,一直没见过了。
坦白的说,这种讨论是相当沉闷的,反正一个个都拣好的说,什么实事求是、兼筹皆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等,形势一片大好,举目处处和谐。也有少数讲问题的,房价过高、失地农民、拆迁赔偿等,要求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和解决。这些其实都是老问题了,代表委员年年提,领导干部月月讲,讲问题没错,可老百姓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1月1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跑了一趟人大议案组,无意听说,我国的人大代表是按人口比例产生的,更要命的是,这一比例农村是城市的5倍,也就是说,比如城里人是1万名选民选出一名代表,农民要5万名才能选出一名代表,真不知道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条文是拿来干什么的。
回去的路上心情颇不平静。和同事聊天时,随时说了一句:城乡差别,选举不公就是最大的城乡差别。几个同事听后窃笑,说:你怎么考虑起胡锦涛考虑的问题来了。想想也是,在统治者的力量面前,个人的愤怒、反坑无异于蚂蚁撼树,说多了难免祸从口出,还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吧,上有老下有小、房子按揭还得还十几年,万一思想动摇导致失业,就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了,不为自己,也得为家里人想想。
1月1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人大、政协分组讨论。这几天中央高调要求全国各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也成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说心里话,党中央国务高调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当前的城乡差别太大了,很多农民其实处于赤贫状态。今天就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安徽一个农民家庭,三个儿子一个念大学,两个念高中,因家庭贫困无力交学费,祇好让在农村小学教书的姐姐,双休日到城里卖身,一卖就是3年。这样的事情,生活中太多了,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购房难,养老难,生活保障难……对普通中人来说,压在头上何止是三座大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好政策,但好政策不一定产生好结果,这是中国的现实。其实,党中央国务院很多政策都是挺好的,问题是,再好的政策也要靠人实施,中国的传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实施不到位,或束之高阁,或甚至扭曲后实施,好政策恐怕反而会产生恶果。就像温总理的宏观调控一样,调控了几年,地方上仍然大兴土木,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央政策的威信可想而知。从这一角度看,胡总书记加强执政能力的要求,算是找准了问题,问题是,“执政能力”还是需要这一帮人去加强,本来已经烂透了的队伍,又怎么去加强?
搁笔吧,这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说不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