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号-文化论丛 东海一枭简介 东海一枭文章检索

 
儒家文化的核心.....(广西)东海一枭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按最右边的“□”键全屏显示

 

 

儒家文化的核心

(广西)东海一枭


    儒家书籍汗牛充栋,儒家门派枝叶茂盛,儒学学说形上形下、彻上彻下、亦道亦器、博大精深,诸如恕道孝道,仁政王道,德治礼制,中庸思想,节欲思想,和谐思想,经权思想,原始民主思想,人道主义思想,大一统思想,大同理想,救世精神,人格独立学说等等,还有张三世说、通三统说、《春秋》新王说、孔子为王说、孔子改制说、《春秋》王鲁说、天子一爵说、天人感应说、大复仇说等公羊思想,都是儒家重要精神瑰宝。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那么,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和谐”,有人说是“忠义”或“忠恕”,有人说是“中庸之道”,有人说是“内圣外王”…,都不错,但最精确的说法应该是“仁”,这才是儒家的大经大法,核心之核心,是儒家一以贯之、不可须臾离的最高最根本的“道”。

    其它一切儒家思想原则,一切人生、社会、道德、政治、制度、教育等各方面、学问,都要围绕着这个字转,也都从这个“道”中生发出来、扩展开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如果说忠是一种心的坚守,尽心尽力,恕就是心的外推,将心比心。忠恕都发自于仁。孟子说仁为安宅,义为正路,把义视通往“仁”的道路。其它中庸、礼、智、信、勇、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都等等一切道德条目,都从仁德中生发扩展并不得与仁德冲突和悖背。

    孟子曰:“幼而学之,壮而行之。” 陆九渊主张“少而学道,壮而行道。”自孔子以来历代大儒孜孜兀兀地“志道”、“明道”、“传道”、“行道”,所学所志所明所传所行的道,就是这个仁;《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之”,所指的是这个“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要“明”的“明德”,也是这个“仁”。“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作动词用,有发见、找到之意。人心为物欲所蔽,故“不明”。去掉不合理的欲望,才能明见、显现仁德。

    “仁”是天道,董仲舒说过:“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仁”更是人道,道本原于天,内在于人,形上与形下,内在与超越融贯打通,正如熊十力所谓“上之极广大高明,而不溺于空无;下之极切实有用,而不流于功利”。人道之“仁”,成于个人,为圣心仁德,行于社会,为王道仁政。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是仁道的内在修养,属于“内圣”,亲亲仁民爱物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仁道的外在实践,属于“外王”。荀子说“圣者尽伦,王者尽制”就是这个意思。孟子重内圣,倾向内在修养,“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重外王,倡导礼制,重视外部教育与规范。两人侧重点不同,统一于仁字旗下,其道一也。


民主大同追求是造福全社会的“外王”实践

    道在伦常日用间.儒学最重实践和躬行,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又,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说明一下,这里礼是指古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文物典章制度,“四勿”,意谓仁者的一切行为,是不触犯国家法律不违反社会道德的。

    孔子强调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是要求学生都当结巴或锯嘴葫芦,而是要求他们言行一致,怎么说就怎么做,说得到做得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有言无行,言过于行,皆儒家所耻。例如有的人平时口口声声“说大人则藐之”,大人轻轻一招手,乐得他屁颠屁颠的;有的人平时一副无惑无忧无惧、不移不淫不屈的智者仁者勇者大丈夫形象,事到临头却一点点利益诱惑、一点点强权压力都经受不了。这都是言行脱钩、缺乏践履功夫的表现.《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有学者译为“复习”,不算太错,但很肤浅.此字在这里偏重于实习、实践之意。对于这句话,李泽厚先生译为: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朱依群先生译为:不断地学习仁义忠恕孝悌等伦理准则并时时实践使之成为自己的美德,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为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而终身实践、终身奋斗,不也欣慰、快乐?两位先生的理解,都很切合孔学义理。

    在原儒那里,个体实践(内圣)和社会、政治实践(外王)并重,不仅独善其身,更求兼济天下、化成天下。故孔孟等原儒一生既有教无类授业解惑以“传道”,又栖栖皇皇四处奔走以求“行道”。理学尤重践履功夫,强调反求诸己,遗憾的是未能完全承续儒家精神,取“内圣”遗“外王”,以“内圣”统“外王”,忽略了社会实践与制度创新,而且受佛道影响太深,主静节欲太过,到了末流,难免形容枯槁格局狭小。这也不能全怪理学大师们,更是君主专制过于成熟、历史环境过于严酷所致。

    一些老乡(乡曲之士)认为“外王”学说是用来治国安邦的,普通人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们不知道“外王”指的是一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不仅治国安邦,也可“治妻安家”、“治部属安单位”,所以,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时常有实习机会的。道德需要事功去彰明,内圣应以外王去体现.儒学毕竟是经世致用的入世之学,需要实践和担当,道德学养最终必须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功德圆满.制度革命和民主(现代王道)、大同追求是最高层面的造福全社会的“外王”实践.


“和而不同”为多元文化提供平台

    儒者,“人需”也,儒家学说、尤其是儒家的仁德仁道是古今社会都需要的。南怀谨老曾为儒、释、道三家各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道家象药店,没病的时候不用去;佛家象杂货店,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应有尽有;儒家是粮食店,里面卖的东西虽千百年来一成不变,不外乎五谷杂粮,但却一天也不能不吃。儒家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

    不幸的是,儒家经受了太多的误解、歪曲和恶攻,经过五四“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批林批孔”两大劫,早已被打下了十八层地狱,南老的话也早已得到了深刻印证.看看社会上犬奴主义、机会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现状,看看政界学界层出不穷的无德无耻的怪像,国人普遍性的精神饥饿、精神麻木和精神颓堕已到了怎样空前的地步。驱马列下野,接孔孟回家,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行义径,走正道,归仁宅,明明德,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所须。

    儒门广大。对于其它学说及宗教,儒家是最富有包容性的。熊十年说儒家有两大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富有容纳性:“他的眼光透着远大,思想放得开阔,立极以不易为则,应用主顺变精义.规模极宏,方面尽多,善于采纳异派底长处,而不专固,不倾轧”(《熊十力文选-高赞非记语》)。熊先生所说儒家“不易为则”,指的也是仁的原则.儒家重权道,主张通权达变,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仁的原则.儒家“观乎人文而化成天下”,为了教化天下,当然要在理论上阐析正理宣扬正道,并对异端进行批评指导,但绝不会强制性防民之口“统一思想”,那是违仁悖义的行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2006.6.3)◆

相关文章
作 者 :东海一枭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6年6月30日23:1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