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评朱镕基的经济改革
(湖北)荆楚
老实说我不太懂经济。我不能将“经济”这一概念进行微言大义的解释,也不会玩概念空转,更不会搞空对空的文字游戏。但我认定亚当。斯密对经济的基本定义——那就是如何把国人的勤劳智慧激发出来,以使国人将勤劳智慧用于创造社会财富,以使国人建立一种品行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导向,以使人民富裕起来,以使社会财富增加,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当然,围绕激发国人的勤劳智慧来增加社会财富这个中心目标,而对再分配制度的设计、讨论和调整,也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但丢弃了这个中心目标,祇在再分配问题上打转转,并将这种打转转说成是经济学。哪怕他是政界高官,哪怕他是学界泰斗,我祇能说他们是懵懂无知,是走火入魔。
朱镕基担任副总理期间,邓小平说他懂经济,于是就让他夺了李鹏的权,让他兼任了中央银行行长的职权,主导中国经济运作。嗣后邓小平又让他完全取代了李鹏,正式当上了中国的总理。
当年我也认为,能有一个懂经济的人出任中国的总理,也许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但朱镕基刚一上台,他就说:现在地方集中了过多的财力,致使中央钱袋空空,所以要适当上收财权云云。
于是就有嗣后的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基本否定了胡赵体制的“财政分灶吃饭”的地方利益,却保留了胡赵体制的结构框架。也就是把国税和地税进行拆分,把主要的税收项目全部收进中央的钱袋之中,而把边角零散的税收项目留给了地方……
当年我担任着工商银行基层机构的一个弼马温——信贷科长。常常与全国同行定期相聚,来讨论投资决策问题和沟通资讯。因而知道各地财政都陷入了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窘境之中。各地财政为了拿到胡赵“分灶吃饭,超额分成”体制的好处,乃连年需要银行协助搞“财政空转”。通过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拿到较高比例的分成。否则各地政府就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窘迫之中。
而朱镕基甫一上台,就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时我实在感到迷糊。于是就想,朱镕基是不是完全脱离了社会?完全生活于禁宫之中?就像晋惠帝那样,当他面对大臣进谏:“百姓无粮,饿殍于途”的时候,晋惠帝竟然是脱口而出——“胡不食肉糜?”。
对于这些疑问,当年,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朱镕基的出版物来阅读。在一片谀词滔滔、马屁滚滚的颂扬中,我的疑问始终得不到解答。于是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解答心中的疑问。通过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让我自己也大吃一惊。
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改革
如朱镕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由于中国的金融系统采用了庞大严密的分支行制设置。这种分支行制设置,各家银行都自成体系,刚性控制十分严密。几乎完全架空了中央银行调控国民经济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功能。使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几乎是等于零。
中国的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实施等说法,在外行人看来,显得很神秘。其实在明眼人的眼里,这完全叫扯卵蛋。不像美国的格林斯潘,他祇要动一动手指头,全世界都要产生经济上的“地震”。
朱上台后,想改变这种调控失效和货币失控的状态,于是就强化中央银行的权力。其结果呢,强化了的权力,变成了中央银行和其各级下辖机构捞取部门利益的特权,让中央银行赚了个钵满盆满。中央银行内的员工,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而其他银行体系内的“明眼人”,则破口大骂朱镕基的胡搞乱政。这种不改变各家银行分支行设置的格局、却想实现中央银行的功能的做法,等于是瞎子点灯。朱镕基虽然看到了问题所在,但不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像是父亲生病,却给儿子开药服用。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确实比李鹏要强一些的。
当时我就猜想,朱镕基身边的智囊和高参,是不是都是一些高衙内式的人物?他们去美欧镀了几年金,都是一些对西方学理半生不熟、生吞活剥的“洋海龟”,不知道问题的症结何在,所以就不知道对症下药。
要是我,就拿这个分支行制开刀,把它改造成美国式的单元制设置(中央银行除外)。并配套颁布银行业的反垄断法,建立维护金融安全的保险制度……这是现代社会银行体系设计的较优方案。要改,就一步到位。但我那时还在职,我哪敢这样说?这岂不是僭越犯上?岂不是目中无人?那可是官场上的大忌!弄不好,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的。
削减教育、科研、卫生福利经费
朱确实很会抓钱。在他当总理时期,他觉得各级教育、科研、卫生福利等机构占用了太多的财力,于是就削减乃至卡断了这些机构和部门的奶水,要他们“自己找饭吃”。随后就有“教育产业化”的“改革”,迫使许多工农子弟因经济原因不能上大学;随后就有削减国民医疗卫生保健上的投资,迫使这些机构祇能大幅度提高医疗收费来养活自己,让很多小老百姓祇能在家里等死,也无力去医院看病就诊;随后就有那些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许多科研机构被掐断经费来源,让他们自生自灭,这叫“财政减负”;随后就有为农业服务的病虫测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被裁切;随后就有许多地方性水利设施和管理机构被减省等等。
经朱镕基这么一“集中财力”之后,本来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就更加雪上加霜,就更加捉襟见肘。于是地方官员经常为经费问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经常因为发不出工资,而愁眉不展、苦不堪言。更为要命的是,各地为运转经费愁眉不展、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中央更是大幅度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严令不得拖欠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等等。而这一切,却是中央请客,叫地方财政数钱。
经朱镕基这么“集中财力”后,中央大员的手上,牢牢握着地方的命根子。地方为了拿到这些经费,祇好纷纷去投机钻营,去行贿送礼。我所知道的一个厅长,常常带上20余万现金,坐飞机去找中央大员“赌博”。他自己在赌桌上故意大肆“放水”——把20余万元输了个精光,而故意让中央大员赢了个钵满盆满。第二天早上,中央大员大笔一挥,就让他带回来几百万的支票……
经过朱镕基这么一“改革”,地方官员被逼无奈,于是就抓住什么就是什么,先解决了今天燃眉之急再说,哪管他坑蒙拐骗,哪管它是暴力抢劫。反正是“黑猫白猫,能够来钱,就是好猫”。也不管是贪官还是酷吏,能解决财政危急的,统统是好官和良吏。这就使得地方上的百姓们,在本来就苦不堪言的盘剥下,更加雪上加霜。各地祇好将小老百姓们放进油锅里炸,不炸得青烟直冒,决不松手。有的人竟然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以死相抗。而面对这些“新情况”,一些地方官员放出狠话来:“如果刁民以死相要挟。要上吊,就给他准备好绳子;要跳楼,就给他准备好梯子;要跳井,就帮他掀开井口。”
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地方官员长期被弄得焦头烂额,常常是脾气火爆,也被搞得心浮气燥,恨不得一镐头下去,就掘出一大舵黄金来。
在这种情形下,以致地方为了维持财政经费收支平衡,遂使当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乃需要经常性组织浩浩荡荡的“执法队伍”,层层加码地去向那辛酸苦难的农民收取那“三定五统”,以解财政上的燃眉之急。但却是将斗米小民们推进了“大白天需要打电筒走路”的黑暗深渊之中。
如果想开一家公司或门市部什么的,还没有开张营业,那些收税和收费的衙门,就如蝇逐臭,纷纷找上门来。稍有不从,抄家伙砸家什并抓人。当你要求自己供养的政府提供相关的服务时,这众多的权力部分,都是一座座小民百姓的阎王殿。如果不雁过拔毛地放大血,你的事情就休想办成……
这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税费负担过重,导致工商业萎缩;工商业萎缩,导致税费收入减少,则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税费标准,加大征收力度;提高税费标准之后,则进一步引起工商业的萎缩……
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对这些敲骨吸髓的征收没有丝毫放松的前提下,又找到了许多“多快好省”的创收途径——先是卖城市户口,将这种城乡二元隔离所造成的身份歧视——城市户口大肆迫卖变现,用于贴补地方财政的入不敷出。
当卖户口这种骗人的伎俩不再吃香的时候,接着就是将前几十年人民血汗积累并构建的职工福利公房,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将这些历史积累下来的财富变成现金,以贴补地方财政的困窘。
当职工福利公房卖完之后,接着就将前几十年积累的工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这个“股份制改造”,将几十年人民汗水积累起来的不动产变成现金,以贴补地方财政的困窘。
当工商企业卖完之后,接着就以低价强征,向农民圈地,然后高价卖出,从中套钱变现,来贴补地方财政的困窘。
当然还有以修筑高等级公路向车主拦路收费;以政府名义大肆抛售福利和体育彩票来圈钱套现的等等方法,来补贴地方财政的亏空等。
于是闾巷百姓玩笑着说:也许有一天,当这些骗人、坑人、蒙人的圈钱套现的方法,不再让小老百姓相信的时候,当现有不动产和土地资源被卖光了之后,我想地方财政为了筹集到必要的财政资金来供养其庞大的官僚机构,祇能卖空气了——即按每个人每天呼吸多少空气量,得向这财税部门交钱,否则就用胶布把你的嘴巴鼻孔堵住。
“破冰之旅”的“外交成果”
朱镕基也很会花钱,如朱镕基在暗中取代李的过程中,以他手上巨额的美钞欧元为钓饵,开始了广场喋血后的“破冰之旅”。他仆仆风尘地出访西方大国,把大把的钞票,洒向西方国家的财团和各种利益派别。把西方国家的财团和各种利益团体搞得发疯。于是这些人便纷纷为中共美言,向民主政府施加压力,以获得朱镕基手上的欧元美钞……使朱的“破冰之旅”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朱的外交才能,确实令国人刮目相看。不少民主国家的机会主义倾向,被朱充分的进行了利用。不少民主政府的官员们,也被朱镕基玩晕了头。
朱镕基还要不顾国内人民的死活,来体现大国威仪。他要在国际上承担稳定亚洲金融和货币的义务……香港“收回”后,西方世界可不领情,财政、经济、金融一落千丈。又赶上亚洲金融风暴,印尼独裁者随之垮台。朱就大把投钱去救香港……后来竟然成了常例——每年要给香港特区政府数千亿的财政补贴。长此以往,我真不知道,收回香港是祸还是福?或者说,这仅仅是为了党官们虚伪的面子,却让全国人民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
亚洲金融风暴,引发印尼独裁者垮台,也引发印尼民众非理性的怨愤发泄。而可怜的华人,却成了这些暴徒的唯一出气筒。华人的悲惨遭遇,让全世界都为之伤心落泪。中国政府为了体现其不干涉内政之一贯原则,就对华人的悲惨遭遇睁眼闭眼。哪怕是跑去中国大使馆避难,使馆人员祇能接受北京的指令,将受难华侨推向火海……倒是台湾和新加坡当局,接回了许多受难的华人……中国政府韬光养晦的绝世谋略,确实是深不可测。朱镕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阔胸襟,也确实能让国人刮目相看。
朱镕基出手也很大方。他访问美国之时,因为当年中国民航多购了几架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客机,引起波音公司的嫉妒。于是就波音总裁就拜托白宫克氏,趁朱访美之时,顺带地提一下这个问题……克氏仅向朱说了一下,话还没有说完,朱立即答应订购70架波音飞机。弄得波音公司几乎要跳起来,实在不敢相信“中国政府”伸出了一枝这么巨大的“橄榄枝”……也弄得欧洲空客公司嫉妒非常,几乎要吐血……
为了打压台湾同胞的外交空间,朱镕基受命去拉拢太平洋上一个仅有一万多人的小岛国。朱镕基一开口,就答应给他们1.6亿美元的支援。平均每人可以分到1万6千美元,条件是与台湾断交……于是这个小岛国就对台湾同胞背过脸去,向“中国政府”握手言欢。要不是他们贪得无厌,又去台湾敲诈更多的美元,从而抖出了这个丑闻内幕。也许朱镕基把全国人民卖了,国人却还要天天高喊着:“朱镕基坚决反贪,万岁、万万岁”呢!
中国政府外交手腕的炉火纯青,确实让我叹为观止。朱镕基确实在美国和欧洲诸国出尽了风头,打破了广场喋血后的外交困局……且使这个“优良的外交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用这种手段,在国际舞台上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无往而不利……为“中国”争取到很大的“国际地位”……
朱镕基经济改革的两个特点
纵观朱镕基的“经济改革”,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当关系到造福普通民众的政策出台时,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即最没有效率。总像病牛耕地,一步三摇。总是不能获得通过和组织实施。就算正式通过了这类条例或提案,也是将其高悬天空,落不到实处。那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义务教育法,养路费按燃油消耗收取的方法。如废除那血泪斑斑的收容遣送制度,废除那践踏宪法刑法的劳动教养法等等。而如果是关系到官僚阶层、垄断阶层、特权阶层的利益的时候,则最能体现办事效率。那真是听见风就变成了雨,雷厉风行,毫不含糊。
其二是,当关系到官僚集团的待遇、特权阶层的福利的时候,就要努力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就要提前加入WTO.当关系到大众福利、普通民众的福祉的事情,就强调中国特色,强调中国的家底薄、起点低,要人民要忍耐暂时的困难,要理解政府的难处云云。这种例子俯拾皆是。
许多人或被朱镕基慷慨激昂的演讲所迷惑,或受到知识素养的限制,或被假大空的单向性宣传所欺骗,所以就看不到朱镕基“经济改革”背后祸国殃民的本质。还有一些人,往往满足于吹糠见米之后,就以为是很大的发现和收获。而我的思维方式却是在吹糠见米之后,还要想到水稻,想到秧苗,想到稻田,想到施肥等等。从而使我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尴尬。
共产党宣传机器吹嘘的东西,与自己观察分析的结果是如此南辕北辙。邓小平看中朱镕基,说朱镕基“懂经济”,在我看来,是在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