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号-读者.作者.编者 北京之春简介 北京之春文章检索

 
来信选载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按最右边的“□”键全屏显示

 

 

来信选载


对谢宝瑜长篇小说《玫瑰坝》评论的反应

    《北京之春》编辑部:

    贵刊今年11月号发表了对谢宝瑜长篇小说《玫瑰坝》的书评之后,我在网上看到了读者和作者的一些评论,很有意味,现转述如下:简杨:作者用了两年时间和白掉少年头的毅力写完玫瑰坝,对此我很钦佩。

    方莘:还没时间去读原着,看到廖康的书评,才读了第一段,想起自己家的事,竟泪流满面。在土改中,我外祖父被“镇压”了,我大伯母被民兵用麻绳把两大拇指和大脚趾绑起来吊在梁上,放下来后当夜就投河自尽.四奶奶的两个儿媳妇也受不了凌辱,相约一起去跳海,到了海边才知道,海不是你想跳就能跳的,南方的海退潮时,从海边到海水里隔小半里的泥滩,没膝的泥淖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上来!俩人只好坐在泥浆里,一边哭一边用手划向海里……我在农村长大,亲眼看着“五类分子”是怎样做“老运动员”的——无论什么运动,都拿他们出来斗一番,就连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碰上个地主,也找来两个蛤蜊壳,口朝上要地主跪在上面。有时间我一定看这小说,我想我一定能从里面看到我们村里的谁和谁.谢宝瑜:方莘网友的发言让人动容。希望有更多的人把这些往事写出来,或者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回忆录,或者是像方莘网友那样写上一句两句,一段两段,以悼念那千百万的冤魂和无辜受难的人。我自不量力,写了这么一本在艺术上很不成熟的东西,算是抛砖引玉。但愿大家读了之后不会太失望。本人的“家庭成分”是“贫农”。对“地富”和“地富子女”的遭遇祇有观察,没有直接的感受。特别希望“地富”和“地富子女”写一写自己的亲身体会。

    廖康:原来宝瑜出身贫农,这就更难得了。可见“亲不亲”并不总是“阶级分”。敬佩!

    大炮:谢谢作者花时间用小说把那悲惨历史演绎出来,把几十年前的历史调查再现,相当不容易。丁抒也写过很多获奖纪实文学,《从“大跃进”到大饥荒》、《人祸》等。没看过的,建议去看看。饿死人最多的是河南信阳地区,调查人员都说惨不忍睹。这种愚昧野蛮的东西能在中国历史上一再重演 (就象强迫女人裹小脚一千多年一样),说明这整个民族有严重的缺陷。

    愉悦:骗子们不希望人们了解真相,也希望人们赶紧遗忘那些已经被揭露出来的骗局和骗术.哈维尔认为,说真话是对付独裁者的利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钩心斗角,爱恨情仇,更反映我们的人性善恶。祇有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时时力求认真严肃的思考,时时保持自我,或者可以避免人类一些灾难,才能反映我们作为人所应该有的人性。

    老谢:文革因为侵害了许多有话语权的人而有了大量的描述甚至渲染,虽然对于那场灾难的根源依旧遮遮掩掩。其实,土改中的家破人亡,“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的哀鸿遍野比文革中权贵们所遭受的灾难更值得记忆。

    读者 K.L


请看大陆作家的马屁功夫

    《北京之春》编辑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大陆作家贾平凹听了胡锦涛报告后的发言,祇觉得此人颂圣之说老辣非常,非常人能及。鉴于其马屁功夫实在令人肉麻。现将其言转录如下,与读者共同欣赏:贾平凹:听总书记的报告很震撼、很亲切,感觉到创作环境、创作空间很宽松。关于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胡总书记的角度很新颖,意义深刻,也更加尊重艺术规律,可以说这预示着文学的高产和高潮期即将到来。另外,报告很有文采,删一字而不能。

    读者 倪江2006年12月


中国退休养老及医疗保险制度问题严重

    尊敬的《北京之春》社长王丹先生:您好!

    我是一个在“非典”流行期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写信揭露中国政府撒弥天之谎而受中共迫害的医生,现流亡德国。因不满中共暴政及其社会黑暗,写了一些揭露中国医疗现状的文章。我觉得就中国退休养老及医疗保险制度而言,也是问题多多。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却又是一个贫穷的民族。说贫穷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之末,其二是大部分中国人不享有退休养老及医疗保险.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采用德国模式,全面推进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这一制度主要缺陷是覆盖面极小,并未按中国政府所鼓吹的那样实行全面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倒是高官老爷及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养老保险得到更可靠的所谓“国家财政保障”,普通职工们祇分到了点残羹剩饭。广大农民、民工退休养老金全无.医疗保险更是无稽之谈。中国目前的医疗制度也是弊端百出。如医疗不分家,高额回扣,红包问题,假药满天飞.高官老爷富得流油,有专门指定医院为其诊治,一般公务员依靠医保实报实销,相当困难.9亿农民祇能望着天空中国政府画的大饼——退休养老及医疗保险.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德国)王云安 (Yunan Wang)

    2006.11.17


刊登读者来信需要核实

    《北京之春》编辑部:贵刊12月号的来信选载里刊登的刘庆生那封信让人看不明白,事情的前因后面果都没有交代,你们也没有去调查核实,为什么还要登出来呢?

    读者  张宏  2006年12月1日(编辑部回复:谢谢指教。《北京之春》编辑部  2006年12月5日)


杨爱伦感谢信(略)

相关文章
作 者 :北京之春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6年12月30日17: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