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号-封面主题 杨光简介 杨光文章检索

 
漫议人大政协...........(广西)杨光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按最右边的“□”键全屏显示

 

 

漫议人大政协

(广西)杨光


一、“政治托儿”给党中央捧场


    两会年年开,没有新鲜事。场外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场内照本宣科,行礼如仪。所有的台词与对白都经过精心排练,该发生的都会准时发生,不该发生的绝难意外发生。2987名人大代表、1232名政协委员,浩浩荡荡的豪华阵容,排场之大各国比不上。这是“议会”还是“群众大会”?千里迢迢去开会,连一个人说半句话的时间也不够。这就叫“当家作主”,叫“参政议政”?分明是雇了4000多个“政治托儿”去给党中央捧场的!

    有人要亮相,有人要做秀,彩排已久,岂容错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看不知道。中南海、京西宾馆、北戴河的秘密会议倒是更值得关注,但那属于“党内民主”,容不得“人民群众”偷窥,更容不得闲杂人等指点评说。唯有这众目睽睽之下的两会,才是“人民民主”的盛会,才是“人民”对“国家政治生活”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定场合。


二、两会是个苦差事


    两会是个苦差事。虽说祇是一群老人哄着一群大人“过家家”:投票没有不通过的,成功没有不圆满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团结没有不紧密的,然而,如此这般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居然还要让国内外的媒体读出“新意”,还要让帮闲的学者文人看到“亮点”,不也难为人吗?看客很苦。

    虽然会场之内一片团结、活泼,可是会场之外难免紧张、严肃。一要严防怨民和访民“砸场子”,他们是“哀兵”,若趁机行使什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一不小心在敏感时期弄出点“群体性事件”来,岂不在全世界面前大出洋相、大煞风景?二要严防网民和记者讲真话、讲怪话、讲错话——尤其是防那些“持不同政见”的网民和外国的记者,他们太聪明,很容易看破猫腻、戳穿假像,若当众提几个犯忌的问题,发几篇刁钻的评论,岂不伤了盛世的面子、坏了盛会的名声?国保、公安、中宣部、网警都很苦。

    两会的操纵者、开会者也苦。两会堪比春节联欢晚会。二者的相同之处有三。一是看起来简单,其实费事。人要一个一个地筛选,节目要一个一个地审查,外表光鲜,内容老旧,祇好以不变应万变:以歌功颂德为主,以做秀煽情为辅;二是幕前的好听好看,幕后的难听难看。角儿唱戏,得有“托儿”喝彩,对平庸的煽情,得装出热烈的感动,台上人假唱,须警惕观众不买帐。于是乎,编剧、导演和演员,其实也都不好当、当不好;三是气势雄伟,场面宏大,钱花得不少,难免花大钱买骂。操纵者和开会者很苦。


三、党和国家的尴尬


    其实,按照正统的列斯毛江政治理论,这规模盛大、动静不小、吃力不讨好的两会,原本是可以不开的。政协已经是个老古董,本是国共和谈的产物,又是毛氏“新民主主义”的装饰物(人称“花瓶”是也)。照毛泽东思想的原意,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后,政协、民主党派,早就该寿终正寝了。至于人大,如果依“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它也早就应该改成绝对排他的“工人阶级代表大会”,至少也要改成“苏维埃”,否则何以“专政”呢。如果再依列宁关于党和阶级的关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经典论述,先锋队代表阶级、领袖代表党,人大便可径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领袖群体”、党的“领导核心”取而代之了。人民、阶级、党、领袖、核心,沿这条线索早都“民主集中”过了,开什么人大政协,不是多此一举吗?

    按照与时俱进的江氏新理论——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消人大与政协的理由似乎就更加充分:既然“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全权代表已经辛辛苦苦地开会于前,又何必劳民伤财不厌其烦地让人大与政协再开会于后——未必这两会还能开出“四个代表”不成?

    可以不开,而又非开不可,这说明党、国家、社会主义全都有些尴尬。民主比较尴尬,专政也比较尴尬:“人民”比较尴尬,权力也比较尴尬;理论比较尴尬,实践也比较尴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两会不可能不尴尬。


四、与西方议会制根本不同


    对于熟悉议会制度的外国观众而言,两会仿佛就是中国的两院制议会。在外交场合,中国的人大委员长和政协主席一向被当作众参两院的“议长”对待。上纲上线地说,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是乱点鸳鸯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大误解,甚或恶意歪曲、无耻污蔑。鉴于西方政治学语汇之贫乏,洋人给两会乱贴政治标签不足为训。然而作为排名第二、第四的两位中共政治局的常委,居然接受且乐意被西方国家称之为“议长”,却难免有“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全盘西化”之嫌了。中国的人大与政协,岂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院等量齐观?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参会人数多达数千,一年祇开会十来天,99.9%的人从来没有机会大会发言,会场内从来没有争吵辩论,从来没有政党派系的公开竞选,议题全是预定好的,报告全是会前已通过的,人选全是“内定”的,“精神”全是会前已贯彻的,……,这样的会议,恰好与代议制的实质精神背道而驰。与其说它是议会,倒不如说它就是议会的对立面。

    还是中国的政治教科书说得好,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根本的不同”、“本质的区别”,其差距绝不可以道里计,其中一个比另一个要高得无比、优越得无比。


五、两会的“看点”和“亮点”


    2008年的两会是换届大会,台上台下都有新人登场。比如有一干“红色后代”加入了政协:毛新宇大校接了妈妈邵华将军的班,当了“毛委员”;周秉建女士顶了姐姐周秉德女士的缺,也当了“周委员”;据说邓朴方将荣升政协副主席,那就是“邓副主席”。新“入政”的“毛委员”并邀请“朱委员”(朱德之孙朱和平先生)“重上井冈山”,这也算是个小小新闻吧。再加上早已“入政”的刘委员、陈委员、李委员们,看来全国政协将成“太子”们的乐园。马上就要“转型”为世袭贵族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上议院”了。

    当然更大的看点是有几个“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人大会上“崛起”(说错了,他们其实是在中南海的秘密会议上“崛起”的)。但这并不经看,十七大之前名份已定,大家心中有数,不必多说。

    两会的“亮点”当属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即所谓“大部制”。但说是“亮点”,未必会后还能“亮”得起来。有前几次机构改革的惨败作铺垫,我们最好还是冷静观察。反正机构改革难乎其难,败了可以不以为耻,虽败犹荣;胜了便是史无前例,不世之功。有人说这是一步险棋、一桩难事,其实谈不上冒险犯难,倒有可能成为一笔争权夺利的好买卖。所谓“大部制”,有人一厢情愿地说成是“政治改革”的先导,这大概是误解。无非是减少“条条”,怕人多不服管,再用“大条条”去辖制“强块块”,试图少一点“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窘迫罢了。修补集权体制、加强中央权威而已,这与“政治体制改革”实在扯不上多少关系。

    “民生”是十六大以来的老题目。这个“亮点”亮得太久,如今已渐渐黯淡。上学还是贵,看病还是难,房价还是高,“农民工”还是“暂住”。虽有心拿这个“亮点”作文章,对“胡温新政”歌功颂德,可叫人怎么好腆着脸皮开口,又叫人怎么好闭着眼睛自圆其说呢?


六、党不要再领导人大和政协了


    丘吉尔说:民主是个最不坏的东西。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

    在泱泱大国搞民主,开“群众大会”可不行,非得有代议制议会不可。100多年前,梁启超写道:“问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150多年前,密尔写道:“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他还说:代议制议会是政府行为的公开会、有害政务的谴责会、不端官员的撤职会、党派观点的辩论会、杰出意见的发表会、全体国民的诉苦会。

    人大是我国的民意代表机关,政协是我国的“界别共和”机关,按理说,它们也该是好东西才对。可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说,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祇配拥有这样两个画虎不成的假议会,我等爱国者们必然不服气。如果说,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并不愿意长久承受这样的耻辱,那么,两会能否改革、怎么改革?

    第一个问题不用说,两会当然能够改革。如今是改革的时代,反对改革当属政治不正确。问题祇在于谁来改、向何处改、真改还是假改、小改还是大改。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人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该直选;有人说,要增加工人、农民的代表人数;有人说,要提高提案的质量;还有人说,要改善党对人大、政协的领导。这些意见都不错。但是,几千个代表的直选实在太铺张,工程浩大,开支不菲,未必搞得起来、搞得好;工人和农民未必就有能力写议案、发政论、审预算,也未必就最有资格代表工农的利益。是否属于工农与是否代表工农,这还真是两码事。还不如落实工人农民(和其他公民)对不称职代表、委员的罢免权为好;提案的质量当然是越高越好,滥竽充数的提案当然是越少越好,但是,如果为了排斥低质量的提案而增加预审层次,层层设卡把关,必然会适得其反。我们宁可不要那些经过审查的高质量提案,倒不如多来一点哪怕质量低一点却自由自发的提案;改善党对人大政协的领导,那当然也是相当的关键,然而,最好的改善,应当是党祇领导党员、不再领导人大和政协了才好。

    其实,两会的改革,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深也深,说浅也浅。政论家胡平说,形式重于内容,自由的言论比正确的言论更可贵。以两会的改革来说,多少人开会比什么人开会更重要,怎么样开会比开什么会更重要,怎么样审议比审议什么更重要,怎么样提案比提什么案更重要,怎么样选举比选什么人更重要。如果先从两会的形式改起,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两会改革的改革家来说,是否会更容易操作一些呢?

    杨支柱曾建议说,把大会的主席台拆掉,祇给发言者留一张台子,让主席台上的人通通坐到台下去。这项改革够容易的了,祇不过是要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回到人民中间去,与人民的代表紧密团结、坐成一片而已。它与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提案质量相比,既要简单方便,又不多花纳税人一分钱,其意义实在不可低估,何乐而不为呢?

    我再提三条改革建议,其一,把参会的人数减到十分之一,再把会期延长十倍,以便人人有时间上台发言,以时间换空间,会议的总规模保持不变,会议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其二,把总理、三长(委员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工作报告的篇幅减到十分之一,另十分之九的时间接受代表们当面质询、当场答问,如此,这几份报告也会原形毕露,更加有声有色。其三,把按省分组的分组审议改成代表们自由组团、互相辩论、现场直播,最好办成“大专辩论会”或“超女”那样——歌功颂德的坐在正方一边,吹毛求疵的坐在反方一边;如果没有人吹毛求疵,或者居然没有人歌功颂德,就让他们当着全国选民的面表演哑巴吃黄连的“安定团结”,如此,两会的电视收视率必然会超过春节联欢晚会。


七、对人大政协抱一点“雄起”的希望


    有人把人大改革视为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也有人认为人大、政协无药可救。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让我们乐观一点吧。

    在名义上,我们好歹是个“共和国”,也勉强算得上是立宪法、开国会的现代文明国家之一,尽管宪法和国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之中。我国宪法给予人大的授权之多、之大,比绝大多数议会制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大到了没有其他合法权力可与之有效制衡的地步(当然,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暂时还不必担心“人大的暴政”)。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主权在这里施展,法律在这里出笼,政府从这里诞生,大政在这里批准,领袖从这里崛起,军头在这里任命。至少在理论上,我们不能排除有朝一日人大变得名副其实的可能性。已故的人大前委员长叶剑英曾经在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说:如果人大不称职,“那就是有名无实,有职无权,尸位素餐,那我这个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就没有当好,就愧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这话可是有点份量的。

    1989年5月曾有人联署召开人大特别会议以研究重大国是,可惜没有开成。如果它开成了,人大还会是摆设吗?我们可以设想,将来某一天,当国家出事而党权失灵、暴力失灵、秩序失灵之际,我们仍然保留了一条以民主与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大事的渠道,现存的就摆在那里。也许,人大政协两会将能挽救我们免于堕入无底的深渊。

    中国的宪法有些话可以当真,大部分话不能当真。所谓全国人大的无上权威与尊严就属于不能当真的部分。然而时与势易也,未必就没有逐渐当真的可能性。前苏联之所以比较和平、比较顺利地解体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盟宪法载有结盟自愿、退盟自由的条款。那原本是假的,不可以当真,后来却阴差阳错弄假成真,想不当真都不行了。

    四川人有个词叫“雄起”。让我们多做一些能够让人大、两会尽快“雄起”的事情吧。如果公民们——包括那些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的代表、委员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两会必会有“雄起”的一天。◆

相关文章
作 者 :杨光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8年3月25日15:3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