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号-封面主题 曾建元简介 曾建元文章检索

 
给民主进步党的教训.....(台湾)曾建元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按最右边的“□”键全屏显示

 

 

给民主进步党的教训
——评说第12任台湾总统选举

(台湾)曾建元


    2008年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民主进步党惨败之后,各界对于接下来第12任总统选举结果的预测,则不脱钟摆效应和西瓜效应两种看法,前者即认为台湾人民将基于制衡的观念,在总统选举当中,如钟摆向反方向摆动一样,多数将转而支持民主进步党提名的谢长廷和苏贞昌,而由于谢长廷赞同由立法院多数党组阁,因此而形成以民间总统制衡一党独大政府的竞选政见主轴;后者则认为西瓜剖半后人们喜欢选大块一边的心理,将反映在投票支持乘胜追击的中国国民党所提名候选人的多数选民行为之上。对此马英九和萧万长则提出完全执政与完全责任的诉求。


西瓜效应主导总统选举大势


    选举结果证明西瓜效应主导了总统选举的大势,第7届立法委员全国不分区代表选举中,泛蓝与泛绿的支持比例为55.18%比40.44%,马英九和萧万长则以58.45%比41.55%的得票率、2213,000票的差距击败对手赢得大位,更在立委选举中败给民进党的台南市和高雄市赢得多数。台南市毗邻陈水扁的故乡台南县,高雄市是谢长廷引以为傲的政绩,两地的台湾团结联盟菁英皆公然倒向马英九,使马英九得以进一步攻略台湾南部。马英九和萧万长最后成为台湾总统直接民选以来得票率最高的正、副总统,而这一得票率则显示,在立委选后的两个月,由58%增加到76%的投票率,对于提高民进党的得票率是没有显著帮助的,而反而是国民党的得票率冲高了。

    原先为两党作为重要选举动员工具的公民投票则受到重创,由民进党提出的全国性公民投票第5案(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投票率为35.82%,国民党的第6案(重返联合国公投)投票率是35.74%,两项公投案的投票率都未达到法定门槛的50%,均遭否决。在依照《公民投票法》所做的机械性的法律评价,这代表台湾人民不同意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新政府在未来3年推动任何有关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政策。国民党不鼓励其支持者支持其所提出的返联案,民进党则鼓励其支持者同时支持两案,两个公投案的投票率几近相同,代表有35%的人民是公投民主和台湾主体价值的坚定支持者,而这些人则绝大多数也是民进党的支持者。两个月的时间要教民进党逆转立委选举的劣势,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因为选民的投票行为有一定的倾向,除非发生重大的外来冲击,改变了选民的惯性思考,所以这一次选举的成败,在谢长廷无法与陈水扁清楚切割的情况下,事实上仍是民进党执政成绩的总检验,是由选举的基本面所根本决定者,而谢长廷的战术操作,祇代表他面对选情升高和投票率增加的变局,还能顺利地维持住民进党的基本盘,这没有功劳,总也有苦劳。立委选后,由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丽君和屏东县副县长钟佳滨于农历年除夕发起的“逆风行脚,最爱台湾”,以及2月15日由闪灵乐团团长林昶佐成立的台湾青年逆转本部,将民进党低迷的士气逐渐提振,到3月16日“挺台湾救民主,百万击掌逆转胜”活动达到高峰,虽然事后证明对于选情大局影响不大,这股青年的力量,却成为民进党总统选后重新出发的希望所寄。


马英九独特的领袖魅力


    2004年的第10任总统选举,大概是民进党在历届全国性选举当中得票率最高的一次,但从2005年县市长选举开始则每况愈下,其可谓为国民党版的“地方包围中央”,一方面民进党政绩不如人民预期,加之弊案时起,民进党以往独占的改革与清廉形象逐渐褪色,人民失望日深,传统支持者热情不再;另一方面则国民党基层党务组织虽然松动涣散,毕竟并未瓦解,日夜等待重新执政,而自李登辉起至陈水扁的时代里因国家实施本土化路线而感觉受到排挤的非主流人士尤把这一次的选举视为政治生命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加以国民党死抱巨额党产不放,党产孳息或变现利润得于选举前输注动员网络,拢络人心,更者国民党在民主化洗礼下,励精图治,地方公职中不乏勤政亲民者,而得以政绩召唤对民进党心怀怨望的民众们,不过,除了以上种种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国民党出现了一位马英九。

    马英九具有非常独特的领袖魅力,他天生长得俊美英挺,在影像政治的时代里,极易受到媒体和异性的青睐。在父亲马鹤凌悉心栽培下,他自小就拥有不错的国学修养,他又资质聪颖,加以用功过人,在国立台湾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学风薰陶下,学习到丰富的公共参与经验和专业学识,回国后,又为国民党所重用,一路平步青云,累积了雄厚的社会声望,难得的是,他个性有为有守,有时不免近迂,和台湾一般政治人物爽利的风格殊异,恰恰是金庸笔下《射鹏英雄传》里的郭靖再现。马西屏的《谁识马英九》一书便用了一段故事情节来形容马英九:“郭靖以为黄药师杀死自己的师父‘江南五怪’,发疯似地拚命与全真五子合攻黄药师”,“但斗到一半,郭靖得知全真五子以为黄药师杀了他们的师叔与师侄,郭靖竟然喊停”。台湾政治长期陷在蓝绿的斗争当中,民众皆感到厌烦,谢长廷提出和解共生的呼吁,正好切中时弊,不幸的是,谢长廷出身在民进党,民进党从立委、总统初选到《正常国家决议文》通过,派系倾轧,刀刀见骨,这一政党性格延伸到内政和外交,与在野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搞得你死我活,势不两立,以致于政绩一遍糜烂,反倒是马英九的性格,体现了和解共生的可能性,当民进党越急于攻击,便越有更多人为马英九不舍。笔者曾参与《看破马英九》一书的写作,对于马英九的批判,基本上不是针对他人格操守的问题,而是他置身于国民党所形成的局限,包括缺乏本土视野、历史反省不足、纵容黑金坐大、贪敛党产不放、青年人才断层等等。所以许多有识之士便对于未来国民党一党独大下的台湾政治发展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国民党在野8年期间,那些有碍于民主政治下政党公平竞争的本质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二次政党轮替的后果,带来的尽是党国复辟的阴云。

    尽管胜负的格局早定,但谢长廷和马英九在战略调整和战术运用上的努力,仍有值得吾人大书特书之处。首先,双方都致力于社会和解,谢长廷以和解共生为其政治理念的中心价值,极力修补陈水扁急躁而欠缺沟通耐心的领导风格所带来的社会不信任,而在触动台湾内部国家认同分歧敏感神经的台湾正名问题上,他则坚守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立场,承认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宪法》,及在此一宪法秩序下所存在的一个中国架构,并且要求支持者基于台湾整体利益的考量,跨越政党的分际,同时投票支持国民党所提的(重返联合国公投案)。党内始终有人担心国民党会跨越以往的政党认同分歧线,回到李登辉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论述,而要求谢长廷基于政治市场区隔的思考,再向台湾独立的立场加码,但谢长廷始终不为所动;马英九的下乡长住,以及强调国民党连结台湾,确实使台湾基层民众对他大为改观,但这可能祇是蒋经国民本治术的仿拟而已,在公共电视台举办的电视辩论会上,马英九自称是台湾人和中华民国国民,刻意避谈他是中国人,这已经是在向民进党国家认同定位的移动了,到了选战末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通过3周年日,马英九则公开表明支持台湾自决,台湾前途应由台湾人民决定,这根本就等于对于《台湾前途决议文》立场的全盘接纳,换言之,选举政治迫使马英九和国民党最终不得不拥抱选票最大化的台湾主体价值,攻入民进党长期盘踞的政治战略高地,这正是台湾人民的胜利,在民进党主席任内推动《台湾前途决议文》的谢长廷,则可谓虽败犹荣。


民进党败选主因是经济


    然民进党的败选,主因不在政治,而是经济。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一律被解读系为经济无方转移焦点。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经济表现不理想,和大量台湾资金为中国大陆新兴市场磁吸所致,以致于国内投资不足,连带就业机会减少、消费萎缩,贫富差距拉大。防止台资西进的作法,一是威吓,一是利诱,前者即立法管制,后者即创造台湾投资机会,但台资的国际化程度高,除了几个指标性高的大企业之外,政府根本无力管制从第三国进入中国大陆的台资,而若另一方面国内投资不振,则台湾经济成长自然趋缓。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对中国大陆开始严重依赖,为李登辉一再警告和痛批,可见得国民党对于民进党政府锁国政策的批评并不完全公允。谢长廷和马英九双方都看出台湾经济的问题所在,对于此一问题的解决,双方则有所歧见,笔者认为,这是这次总统大选政策辩论中最为精彩的一页。

    谢长廷的经济主张可以总括为幸福经济。他的作法一是逐步促进两岸贸易正常化,使大陆资金能够对流入台,一是鼓励有助于改善国民生活品质的国内新兴产业投资,另则意欲以幸福经济的新典范扬弃经济成长的迷思。马英九则亦主张两岸贸易正常化,但开放速度与幅度则较谢长廷为大,另则有爱台12大建设的提出,希望藉由重大公共工程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更进一步对抗通货膨胀怪兽。由于萧万长曾经有过两岸或大中华共同市场的倡议,谢长廷乃对之加以攻坚,指其为当选后即将要实施的一中市场,迫使马英九最后公开否认两岸共同市场为其政见。事实上,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乃取法自欧洲共同市场,在达成共同市场之前,有许多前提性的工作要完成,最终两岸至少必须相互承认为政治实体。萧万长的构想是以50年的时间来进行整合,但这一长远的目标对于当前两岸经济的发展无异是画饼充饥,不切实际,谢长廷的攻击使国民党发现弱点,最后则索性与两岸共同市场政见切割。蓝绿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皆主张开放,包括陈水扁亦然,祇是陈水扁任内不愿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九二共识等于一个中国的诠释,而自身亦不接受九二共识此一名词并另行赋予其意义,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屡屡刻意以一个中国作为软钉子来杯葛两岸的半官方接触和复委讬谈判,所以问题关键不在于民进党锁国或反对开放,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陈水扁政府的不信任。在这一点上,主张和解共生和承认宪法一中的谢长廷并没有陈水扁的包袱。九二共识本身即是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苏起的杰作,用意在以创造性的模糊概念为两岸建立对话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此一概念,尽管又自行赋与其意义,再者,国民党与共产党间于连战担任党主席时期建立了论坛形式的对话互信机制,可预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在国民党胜选后对台湾释出善意的政策,诸如开放陆资和观光客来台等,从而降低两岸紧张关系,甚至因陆资入台而提振外资和台资对于本地投资的信心和兴趣。至于振兴国内投资方面,谢长廷质疑爱台12项建设的资金来源,担忧造成民间投资的排挤,确实别具洞见。前已言之,台湾经济成长的迟缓,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磁吸,当前全球能源和粮食出现短缺,导致台湾出现输入性通货膨胀,其实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有关。这一结构迄未改变,国民党执政后要克服进口原物料价格上扬的因素,使其爱台12项建设不致成为国家长期的财政负担,并不容易。


台湾民主深化的新起点


    平实而论,民进党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台湾的政治与经济主体性上的努力,乃值得吾人肯定,如果没有民进党力抗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便不可能退而求次接受内容模糊的九二共识,而民进党的勤政亦是有目共睹的,但民进党在外交和内政上的表现,则都因为急功近利的施政风格而大打折扣。民进党无视于台湾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打压所导致的弱势,也无视于该党在立法院中的少数地位,在外交上不懂得拉拢交好美国日本,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培植亲台的民意和声音,在内政上也不知与在野党合纵连横形成执政联盟,而对于国家认同和历史记忆不同的人民,更欠缺同情的理解,因而处处树敌。尽管施政的阻碍主要都来自于反对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杯葛,但政绩不佳的结果,终究属于执政者的责任。民进党领导与路线上的问题,并不是没有人看不出来,可是民进党却始终没有在党内真正建立一套对话机制,即利用党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央作为平台,就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以及县市政府施政上的问题进行协调沟通,其结果是,大家各行其是,或祇能利用媒体相互放话呛声,最令人掷笔三叹的是,因为政策协调不足,总统自以为根据民意动向就国家重大政策所做成的决定,就往往欠缺周详的考虑,既急躁又粗疏。而当总统个人的权威凌驾了民进党,民进党执政的重要性远超越人民的利益、且民进党的团结又重要于派系的斗争时,民进党就再也无力在内部形成反省的力量。民进党在2006年7月22、23日第12届第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通过党政合议和《廉政条例》,尽管表面上制度完备,但解散派系后,党员顿时变成份子化的个人,批判的力量难以集结,集体决策和透明化的廉政制度功能等等就难以推动,也就更加深了社会对于民进党迅速腐化的偏见。

    就像1996年第9任总统选举后,民进党正视到国民党已经得到多数台湾人民的支持而继续执政的事实,而有《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发难促成台独转型,最终在《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中华民国体制的举措,而帮助民进党于2000年赢得第10任总统选举一般,如今民进党又遭遇到另一次重大的挫败,这次的挫败原因也在于忽视了国民党本土化转型的程度,而与1996年不同的是,民进党当年面对的是台湾人李登辉,而今则是新台湾人马英九,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共产党和解的国民党。谢长廷在选后的3月26日发表的《台湾维新,从民进党开始》声明中所言,“民进党未来不再垄断台湾或本土价值”,民进党应当谦卑地接受人民的选择。那么,除了本土价值,民进党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和国民党一较高下的?依本文所见,就是民进党党名所揭示的“民主”和“进步”的价值。民进党若是一个真心捍卫本土的政党,则它根本的对立面,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民进党必须以台湾民主来反制中共暴政,另则以社会正义来领先国民党的本土化,同时要反璞归真,回到民间,和社会运动团体站在一起,和人民站在一起,用人民的力量来制衡国民党掌控的国家机器,以及向中国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说不。

    如果民进党能记取这一次的教训,2008年的选举将是台湾民主深化新的起点,是台湾人民最大的胜利。(4月18日下午3时于新竹香山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研究室)

    (本文作者为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台湾教授协会法政组召集人、台湾北社法政组副召集人、台湾公民社副理事长。文内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文章
作 者 :曾建元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8年4月28日4:4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