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笔者之见,目前中国的社会变革亟需三大理论的指引:政治理论、传播理论和社会变革理论(Theories of Change,一般认为属社会学范畴)。笔者注意到,已有前辈同仁呼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也有不少人士已在宪政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笔者需要提醒,政治理论远非这些传统领域。当代“管治理论”(Governance Theories)、“新制度理论”(New Institutionalism)等学说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然,在创造性地应用相关理论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精英人士,如果不能与国内民众“同呼吸”,如果不能得到国内大部分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也就无法做到“共命运”,就很可能会被大众抛弃。必须牢记:公众是现实的。指责大众短视或势利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这是组织理论学上的基本原则。
虽然“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称“古典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理论偏差,但是马恩的宣传理论和列宁的组织理论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又称“后马克思主义者”)修正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学说,譬如“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又译作“市民社会”)、“私人空间”、“公共空间”、“文化争霸”(Cultural Hegemony)、“强制性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真理政权”(Regime of Truth)等。在当今社会,这些理论早已渗透到世界各国的社会运动中,成为社会精英们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笔者在欧洲期间发现,西方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非民主国家的政权变革(change of regime)。说穿了,就是如何施加压力,迫使一个非民主国家发生政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系统考虑:如何培育和聚合国内力量,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如何配合,外部应该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施加何等程度的压力,在不同的国情下新闻传媒、宗教组织和社会运动等社会变革力量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它们又如何形成最大合力,等等。
最后,笔者要特别指出国内两份免费杂志——《NPO纵横》和《中国发展简报》(China Development Brief)——对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笔者的视野内,它们都是理论性与实战性并重的优秀读物。遗憾的是,《中国发展简报》已于去年停刊了。(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