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号-透视台湾 商鹤哲简介 商鹤哲文章检索

 
萧万长[博鳌论坛]之行不辱使命...商鹤哲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按最右边的“□”键全屏显示

 

 

萧万长“博鳌亚洲论坛”之行不辱使命

商鹤哲


一、博鳌之行是融冰不是矮化


    台湾当选副总统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到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同时也和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历史性的会谈。这趟博鳌之行是“融冰之旅”,可以让两岸冰封已久的关系走向解冻。萧万长素以稳健而且务实闻名天下,所以他还认为,两岸关系的互动,还是应该要逐渐改善,并非所有事情都能马上解决或开放。

    值得注意,萧万长出席博鳌论坛确是主动报名,而非谣传的被动配合中国的邀请;所谓25万美金买到高规格接待也是错误报导,至于中共商务部所发布带有“一个中国原则”字眼的新闻稿,纯粹是中共具体机构在工作上的失误。萧万长表示,“看到这个字眼,我感到非常压抑,随即就向中国方面表示抗议,问他们为什么会有‘一个中国原则’的新闻稿出现。之后,大会就立即表示会要检查这件事情”,随即得到中共方面的迅速更正。由此可见,萧万长博鳌之行不辱使命,而且圆满成功。虽然如此,但民进党立委邱议莹却表示:“萧万长先生去了一趟大陆回来,台湾完全被矮化、被地方化、被特首化、被国内化、被一中化。我们想请问所有的台湾人民,你们为什么不生气。”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所以台湾人民不生气。

    事实上,这是邱议莹自己的看法有偏差。萧万长在前线打仗,后方却有人在扯后腿,不仅萧万长本人,所有明眼人的感受都不舒服,觉得这对前线打仗的士气有影响。众所周知,萧万长几十年来都代表台湾谈判,与各方折冲周旋,都能做到不卑不亢、进退有据。例如台胞证问题,从开始出访到回来,萧万长都没有看到台胞证,也没有申请,“怎么说是矮化?”萧万长说,他过去5次参加博鳌论坛都没有这种待遇,“这次我的身份比较特殊,我要求就是这样,他们也办到了。”此外,缴给大会25万美元是6年前的入会费,怎么可以把6年前的会费,跟现在受到高规格礼遇划上等号?

    台湾当选总统马英九在记者会上非常肯定萧万长此行的成果,他希望未来两岸能透过台湾的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协会,负起两岸协商谈判的重责大任。这不是偶然的。马英九本人和民进党领导人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拥有处理两岸事务的丰富经验,靠的不祇是一群专业幕僚,马英九自己就是两岸专业出身,曾任陆委会副主委。

    无独有偶,长期耕耘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推动两岸共同市场主张的萧万长,虽以经贸见长,却也担任过陆委会主委,对两岸问题的专业、熟悉,自不在话下,此番从经贸领域开始,消融两岸长达8年的冰山,交出漂亮成绩单,对于未来,各界也高度期待。

    还有苏起也曾任陆委会主委,更是“九二共识”一词的创始人。萧万长博鳌之行,苏起临时受命加入,不祇是帮忙草拟文稿,更负责确保博鳌行两岸经贸切入角度的准确。

    难怪舆论认为,台湾新政府的两岸政策将有一个同样具有陆委会背景的马、萧、苏之“铁三角”予以支撑,势将无往而不利,三人不在乎形式,体现了祇求务实处理两岸问题的态度。


二、博鳌之行对台湾的正面价值


    博鳌亚洲论坛原本在3月13日截止报名,但那时候是台湾大选期间,萧万长无法顾及此事。但在总统大选的过程中,萧万长和马英九走遍台湾各地,发现台湾人民非常热切期盼重整台湾经济、改善两岸关系、打破国际孤立。于是等选举过后,萧万长再将报名表、邀请书看了一遍,决定参加这次的博鳌论坛,趁热打铁,开拓台湾的经济版图。尤其是3月26日“布胡热线”,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希通话之后,萧万长觉得两岸之间的比较合适了,就决定正式报名参加论坛。萧万长的选择是相当正确的,因为胡锦涛在与布希谈话时,首度承认了“一中各表”,这就为两岸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有国际友人担保的新的基础上,萧万长的博鳌之行就具有了特殊功能。果然,萧万长虽不预期和胡锦涛碰面,胡锦涛却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见了萧万长,开出了两岸关系的新局。

    萧胡会为长期低迷的两岸关系开了一扇新窗。萧万长多年来的耕耘,让他这次能顺势参加博鳌论坛。据透露,萧4月12日提出的16字箴言,后8字转达的是马英九的意志。苏起也不讳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16字箴言,前8个字是2005年连胡会的共识,后8个字则是这次萧万长出发前,马英九亲自与萧万长商议,两人共同拍板决定的。苏起认为萧胡会最重要的是气氛,也就是互信与善意,具体的如周末包机等,再慢慢谈就好了。祇要有善意,不单是包机与观光客来台,就连海基、海协复谈,在大陆善意回应下,也变得指日可待。正是基于这种自信,苏起说的“我来了就是九二共识”,就不仅是一种豪言壮语,而且是基于对两岸局势的具体研判。

    不仅萧万长、苏起有此政治敏感,马英九也有同样的历史洞察力,所以当萧万长和马英九坐下来谈,他想到改善两岸关系正好有一个博鳌论坛,马英九就鼓励他去做。虽然萧万长现在身份不纯是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可他毕竟是以这样名义参加博鳌,而且已经参加5次,也是博鳌的基础会员和创始会员。他的出发点想多了解经济方面的问题,今年讨论题目很好,有关绿色能源、绿色经济的问题,关于地球暖化、绿色能源、减碳节能,这些都是将来要面对的重要经济课题。

    有评论指出,“马英九眼光老辣,深知博鳌作用”,点出马英九对萧万长的博鳌之行具有高度评价,说如果能够重开“两会会谈”,相信除了海基会、海协会等两会渠道之外,博鳌论坛亦可以成为两岸对话的另一条渠道。因为博鳌的作用在于,可以帮助台湾更快、更顺利、更有效地与世界各国接触,对开拓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乃至政治关系都有好处。

    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场合,国际人士的讨论,都是台湾经济所需要面对的课题。萧万长通过这次博鳌论坛也和美国前国务卿鲍尔、菲律宾前总统罗慕斯等国际友人见面,除了透过幕僚联系,许多时候甚至都是自己写信、写电子邮件,甚至自己打电话。萧万长说,他用平常心去参加博鳌论坛,他参加有什么样收获,参加后再说,但既然他是会员,这种场合也是国际性、多边性的经济论坛,他就用履行会员责任的心情去参加。


三、“萧胡会”给台海带来缓和进程


    萧胡会的双重意义,不论其为象征意义和实质意义,都是正面的。

    在象征意义的层面,这次会晤打破了两岸政府自1949年以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心结。虽然如过去一样,萧万长此次还是以民间身份出席博鳌论坛,但从北京方面接待他的方式和规格中可以看出,其基本思路显然是把他作为台湾政府首脑予以接待的。而从公众的心理期待来看,萧万长前往海南的身份更被赋予了副总统的背景。因此,与胡锦涛以中共总书记的身份会晤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相比,“胡萧会”象征意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祇打破了两岸政府最高层从未接触的历史,更提高了开拓两岸关系的可能性。

    萧胡会是两岸在政治定位上采取模糊态度的务实产物,对双方将来处理类似的交往具有示范和参考价值。从萧胡会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双方都展示了很大的灵活性,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心照不宣的成分。假若两岸没有起码的政治互信,没有基本的共识,对彼此没有任何好感,这样高层级的会晤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但素以胸有成竹著称的萧万长却审慎地表示,两岸关系融冰需要时间与智慧,“冰山太快化掉会变成洪水”,两岸接触需要时间与智慧,也没有复谈时间表。萧万长表示此行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发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两岸事务的态度务实,对一些问题看法也有远见,其次则是议程中首度针对台湾经济议题设立圆桌论坛,让两岸多一个第二轨对话,减少误会。马英九基本上也是这个思路,他补充说,两岸关系“冰封八年,非一日之寒,要化 (冰)也快不起来”,既然两岸已有复谈及推动直航等经贸共识,两岸关系走得稳比走得快重要。从这次论坛来看,大陆对海基会、海协会的两会协商与直航的态度,都很正面,马英九因此相信未来两岸接触管道恢复后,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上述种种足以表明博鳌论坛并不存在任何矮化台湾的动作,相反是台湾突破长期自我封闭的象征。正如萧万长表示的,要避免台湾的边缘化,就要修改很多边缘化的观念、想法、格局,如果一面怕被边缘化,但自己又自闭,结局祇能是一路边缘化下去。所以他认为要让世界走进来,一定要台湾走出去,跟世界不接轨,台湾就不再是孤岛一个了。

    事实上,两岸形势经过这次萧胡会已经春暖花开,至于实际上的进展,相信周末包机以及开放陆客来台会是很好的观察点。

    马萧选前喊出七月就会开放周末包机,以及陆客观光,胡锦涛在会谈中也承诺,会继续推动这两项工作。中国到底是真正释放善意,或祇是玩两面手法,直航包机跟观光客将会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检验指标。

    台海关系出现的上述缓和,除了短期利益外,其长远的战略价值何在?

    我们知道,苏联集团的民主化过程,并不是在韩战越战中实现的,也不是在武力威胁、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对立、宣传斗争你往我来等冷战节目下实现的;相反,苏联集团的民主化过程,是在美苏缓和、北约华约对话、欧洲安全会议等“缓和进程”中实现的。简单概括起来,“冷战”未能瓦解苏联的极权体制,倒是“缓和”反而瓦解了苏联的极权体制。同样,八年来的台海对峙也未能动摇中共的阵脚,反而刺激了中共的崛起——但我们深信,台海关系的缓和反倒可能发挥那种类似美苏关系缓和的作用:最终瓦解中共的极权体制,带领中国大陆走向台湾示范的民主自由均富的道路,也给台湾带来终极的安全。这可能正是美国政府现在极力推动台海两岸积极对话的战略思考所在。


四、博鳌之行的三大突破


    萧万长博鳌之行的目的是希望为两岸关系营造有利气氛,推动两岸关系走向稳定、和平和友善;可以说,这个目的已经充分实现了。正如马英九所说,希望台海两岸能够和平繁荣,取得双嬴,双方都要持续努力投入,一步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萧万长博鳌之行有利于新政府上任后尽快推动海基会与海协会的接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共控制的香港凤凰电视台在播出专访萧万长的节目时,字幕打出“台湾候任副领导人”的称号,这无疑给大陆民众一个强烈的信号,承认了台湾民主选举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我们认为,这也是萧万长博鳌之行的重要收获,对台湾具有相当正面价值。总的来说,萧胡会是连战、宋楚瑜访问中国大陆以后两岸关系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首先,北京借此向台北表达了“足够的尊重”。此次会晤虽属非官方、非政治的,但不仅止于象征意义。胡锦涛聆听了萧万长关于两岸直航、陆客入岛、经贸正常化和恢复两岸协商机制等指导性意见,并回应以“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以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可以说,没有萧万长的主动出击,就没有胡锦涛的被动回应,就没有萧胡会的积极成果。

    其次,胡锦涛还请萧万长代为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这是中华民国当选总统首度得到中共的潜在承认。而以往,中共是祇对台湾的政党领袖发出当选祝贺,而拒绝承认台湾政府领导人的当选的。此次萧胡会互释善意,表面是国共两党互信的延伸,其实奠定了两岸互信的基础。事实表明:祇要中共承认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一政治现实,尊重、友善地对待台湾政府,双方领导人就可以坐下来商谈。

    最后,萧胡会确立了两岸关系迈向和平发展的大方向。萧胡会实际上是在政府首脑之间,讨论经贸关系的发展,并达成了相当共识。此后,两岸关系就可以在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简后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发展。再以后,逐步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符合世界和平、亚洲安全的需要。


五、萧胡会的历史意义


    众所瞩目的萧胡会,不仅是融冰之旅,而且为两岸关系铺垫了全新的通道,从而可能构成了两岸交流史上的历史转折。

    两岸自从1987年11月开放民间交流,以至陆续开展经贸、社会、文教交流以来,两岸衍生的新兴问题日益倍增。因此,不但促成海基会与海协会的设立,更创造了历史性的新加坡“辜汪会谈”,也使得两岸高层的沟通接触、授权谈判的模式出现全新的发展型态。

    1993年4月的“辜汪会谈”虽然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滥觞,但它却是两岸高层密使沟通对话的结果。李登辉与江泽民时期的两岸互动,表面是由海基会与海协会出面,但诸多政策基调,却早在1990年代初期的“李江密使”沟通过程,即已大致敲定。更特殊的是,两岸两会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辜振甫与汪道涵,都是备受李江信任与倚重的元老级领袖,其威望与辈份都已超越官僚体系的职务与地位。因此,在新加坡“辜汪会谈”之后,两岸互动关系的确曾一度出现乐观进程。

    1993年4月的“辜汪会谈”,辜汪两老虽都经政府授权,但均非现任官员;2005年的“连胡会”是以国共两党党魁的身份会晤;而萧胡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面对即将就职的中华民国副总统——萧胡会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场景,其最大意义,就在于两个政治实体的领导人已经可以坐下来谈。

    诚如萧万长说的,再困难也要走出第一步,不走出去,根本没机会。萧胡会因此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已有相当的正面意义。可以说,萧胡两人见面之后,不论两岸关系会怎么走,后续发展如何,都已经有了一个可能性:在双方政府的层面,逐渐建构一个和平、稳定、对等的两岸关系。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航向已经指明”——这就是萧万长博鳌亚洲论坛之行的历史意义,它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著起来。

    (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相关文章
作 者 :商鹤哲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8年5月29日12:5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