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乏一个传统悠久、文明滋养深厚的教育界,“人”会被“树”成何种形态呢?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去这58年“ Made in China”的“产品”——批量生产的愤青、市侩和犬儒,与20世纪前50年大师辈出的时代所造就的人,相互之间,何等鲜明的反差!上世纪前50年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气象,正如余杰在书中所引的谢冕礼赞北大的话所描绘的:“这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 那种声音,那种气息,似乎已是久远的回响了,似乎已是古代的韵味了,似乎已是“出土文物”了。以致我常常听到有不甘沉沦的朋辈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以致余杰要以鲁迅早年的痛切呼吁“救救孩子”为中国教育呼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