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
——林希翎的象征意义
王军涛
林希翎女士病逝法国在毛泽东时代过来人中激起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全球卷起一股哀悼林希翎女士的热潮。为什么林希翎女士的病逝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是值得追问的问题。对我而言,这个问题与刘宾雁先生和戈阳女士病逝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70年代末,我曾与林希翎女士有过一段政治交往。那时,魏京生被判刑后民主墻面临被整肃的局面。《北京之春》是进是退,内部争论激烈。林希翎女士就在那时与我相识并在数周内几乎天天与我交换看法,提出建议。我还将她引见到《北京之春》的编辑部会议上参加讨论。前年在包遵信的追思会上,林希翎女士才第一次说明,那是受耀邦办公室之托。那段时间我大体上了解了林希翎女士的身世和思想演变过程。
林希翎女士所激起的反响,不能仅仅从她个人的身世和思想中寻找答案。与她曾经密切交往过的人都知道,林希翎女士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我在此不讨论林希翎女士的个人命运。林希翎女士引发反响的真正原因是:她是一个象征人物;她象征着1957年右派的命运。她是最后过世的最大的未平反的右派。悼念林希翎女士其实是纪念右派。
那么,林希翎女士象征右派什么?人们通常会指出两点:
第一,在共产党的耍弄下,右派身世悲惨,饱受屈辱,揭露了共产党的暴政。所谓右派,其实在40年代后期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大决战中,其实都是站在共产党一边的左派。那时,为了打败国民党、夺取政权,中共许诺知识分子比国民党还要彻底的民主、自由和清廉的政治体制。受中共欺骗,在中共最艰难的时候,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共产党一边,为推翻国民党政府作出决定性的贡献。1949年中共建政后却没有兑现诺言,而是倒行逆施,在镇反、土改和三反五反中,逐步建立一个专横的政府。1957年,这些左派真诚地表达愿望,希望中共兑现当初的诺言,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但是,他们为此被打成右派而惨遭镇压。后来的平反,并没有给与那些真正有坚定的深刻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右派,而是给与那些被改造好的右派。我理解饱受磨难之后希望个人有出头之日的右派,但在我看来,那些仅仅要求和接受物质补偿或者恢复名誉而认可甚至与专制政权合作的右派,都是假右派或者被改造好的右派。真正平反右派,不应该仅仅承认迫害是错的,而是兑现当年允诺给右派的自由民主新中国。坚守当年的理念才是真右派;承认迫害真右派是错误才是真平反。否则,就是降低甚至侮辱右派的政治人格和理念。林希翎女士没有被平反,就是因为她当年是真右派;内战时是与中共合作的左派。但中共建政后又向中共要求民主而成为右派;后来又不给平反。不过,林希翎女士不是没有反复。但最后她临终前坚定地站在自由民主一边声讨专制。
第二,右派是不屈不挠的一批中国的志士仁人。这一点值得讨论,根据前面分析,中国右派群体中相当多人确实是冤枉的,还有被改造好的,甚至封侯拜相。但确实也有一批右派追求民主和自由,宁死不屈,至死不渝,其气节直追“正气歌”中的先贤。戈阳女士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真的是干干净净,坦坦荡荡的右派。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一首纯净理想的诗。林希翎女士虽然思想有过动摇和反复,但那股豪气和壮志,不让须眉,也称得上大义凛然。特别是那些在时空中有一段距离地看她,那股不屈从于专制的气势,震撼人心。
不过,我认为,如果对林希翎女士象征的右派的政治意义仅仅做如上探讨,远远不够。从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看,真正值得追究的问题是右派留给我们的政治教训。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至今多数人并不认为当初选择是错误的,而是认为是共产党变坏了,或者是共产党欺骗了他们。但是,共产党的政制专制在内战时也不是没有征兆。共产党在建国后犯的错误在建国前也都犯过,甚至莆田事件和延安整风比建国后的运动还要残酷和荒唐。那时,共产党仅仅是对党外人士有那些民主自由的承诺。如果我们不提出和讨论这些问题,我们今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右派当年的选择困境是两难。因为当时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自由派人士也很困难。虽然远比大陆好,但从他们的期盼和政治标准看,也很痛苦。从更深层看,当执政者拒绝政治改革、决心以暴力维持统治时,参与重心会降低,政治博弈变得残酷。此时,对于自由派是艰难的选择。
总之,林希翎女士所象征的右派之痛之苦绝不是简单的屈辱,右派所坚守的道义也不仅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和贫贱不移的气节,而是在政治博弈残酷化后的艰难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