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祝贺遇罗锦新著问世
陈破空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因旅行在外,不能出席“遇罗锦女士新书发布会”及“遇罗克蒙难39周年纪念座谈会”,深感遗憾。借此书面发言向与会者致意;向遇罗锦女士表达高度敬意,对她的新着问世,表示热诚祝贺!
遇罗克,反抗文革暴政的第一人,文革受难者的象征。我们这一代,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成长在他模糊却厚重的影子下。他那著名的《出身论》,诞生在那个逆流滚滚的年代,为所有因家庭出身而受歧视者勇敢代言,振聋发聩,石破天惊。不朽的名篇,带给他的竟是杀身之祸。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听见他那穿透黑夜的呐喊;不屈的呐喊,惊心动魄,猛烈摇动着独裁者的城堡。
纪念遇罗克,融合于我们今天持之奋斗的民主事业。因为,民主与自由是遇罗克热烈的梦想,而他自己,正是中国民主进程的路标之一。惟遗憾的是,即便烈士泉下有知,他也不曾意料,39个年头过去了,他的梦想,对当今国人竟依然是那般奢侈,可望而不可及。
作为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女士,我感动于她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对哥哥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为了让这个世界记住她的哥哥,为了让这个民族传承她哥哥的魂魄,她耕笔不倦,奔走呼告,耗费大量时间,并耗费着她那微不足道的收入。其间,她断然拒绝权势者的利诱,坦然面对同胞的冷漠,默然承受世俗的压力,独立特行,傲然于天地。她的坚韧和坚持,筑成无声的风景,那是飞雪中的腊梅、激流中的岛屿。
遇罗锦女士的部分梦想,是要建立她哥哥的纪念网站、塑造她哥哥的铜像;如果可能,她也希望建立遇罗克基金会。我深知,这样的梦想,是微薄而谦卑的,不足以彰显她哥哥的崇高历史地位。然而,以她面对的环境条件,已属艰难不易。让我们支持她,让我们成全她,以我们真诚的鼓励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她感受到,在她坚守的信念之路上,她并非形单影只、踽踽独行!
遇罗锦女士,是烈士的妹妹,也是一位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作家。她于80年代初先后发表文学作品《一个冬天的童话》和《一个春天的童话》,造成巨大轰动。一时间,评论如潮,褒贬不一;人们争相传阅,纷纷评说;街谈巷议,久久不能平息。那时,连年仅17岁的我,都曾深受触动和感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细腻的心理刻画,真实的内心独白,以及自然如行云的走笔,开新时期中国人性文学之先河。那是真正的伤痕文学。文革的大背景,哥哥的生死劫,穿插在作者起伏跌宕的人生交响曲中,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人。
今天,我们欣慰地得知,遇罗锦女士在几部旧作的基础上,延展完成自传体小说《一个大童话》,并付梓出版。我相信,这部凝结她半生心血的力作,将不负众望,尽显才华,情透纸背,留下那个时代的沉重记忆。这部著作的问世,正值她哥哥遇难39周年之际,正是对遇罗克烈士的最好纪念。由此,它也将注定成为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其重量,将由未来的一代或几代中国人去掂量。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我再次热诚祝贺遇罗锦女士,祝贺她出版新着;并期待,她所牵挂和奔走的诸项遇罗克烈士纪念事宜,柳暗花明,心想事成。
谢谢大家!
(2009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