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号-民主墙 姚佳佳简介 姚佳佳文章检索

 
谁在乎中国高兴不高兴...........姚佳佳

调整百分数变化字体大小 下载mp3语音(右键文件另存)

 

 

谁在乎中国高兴不高兴

姚佳佳


    由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策划人张小波,今年再次抛出《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一书,据说,因其内容具有“再次向西方摊牌”、“为愤青而作”、“民族主义再次升温”等精神体现,“迅速热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我不想去买它,更不愿去读它,理由大致有如下几点:这书名起的畸且异:“中国”一词代表了什么?是执政的“政府”?是用烂了的“人民”?是从上到下一锅端的“革命群众”,还是“公仆”与“百姓”的统称?如是政府不高兴,那是无可指责的,我们的政府也真有太多“不高兴”的事了:如是人民不高兴,好像除了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加外,像北京大学法学院知名教授被“发配”新疆,作家、异议人士刘晓波的被关押,他们的“不高兴”似乎很令政府“不高兴”,以致“中国”禁止他们的“不高兴”了;如是革命群众不高兴,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谁叫我们的“群众”这么贪爱沉醉于“革命”呢?一朝无“命”可“革”,“不高兴”理所当然了;还有一个就是公仆、百姓不高兴,一般而言,“公仆”服务于“百姓”的时候,应该是“百姓”高兴而“公仆”不高兴,比如要“公仆”申报财产,“百姓”很“高兴”,但“公仆”就“不高兴”,忘了自己“公仆”的身份要“百姓”先申报财产,而当“百姓”服务于“公仆”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与“公仆”竟会一样的“高兴”,“感谢政府”“感谢领导”这话常能听见,送鞋子,劝休息等现在也正流行,但要公仆百姓“不高兴”于一致,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公仆百姓“高兴”于一致,在我们也是常事,举例说吧,比如“大跃进”,比如“反右”,比如“文革”。

    抛开这个“中国”不说罢,就说说这“不高兴”的事由如何?但因我不买也不看,所以书中所例“不高兴”的事由无从知道。其实看看最近围绕中国所发生的事,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还能“高兴”得起来吗?若说俄国鬼子炮轰我们货船后,又有3名女子在俄境内遭欺凌,我们还照样“高兴”得起来的话,那么,菲律宾国会于今年2月17日通过“公海基线法案”,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事,我们真的是很“不高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兴土涉嫌“抄袭剽窃”一案中的包庇纵容,揭开了我们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的一个原因,……人大二次会议听取最高人民察院工作告。曹建明2008年力查犯罪大案要案,共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犯罪案件10315件,涉案金XXXX元;去年检察院侦查涉嫌犯罪的司局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同时加紧境外追逃工作,抓回在逃犯罪嫌疑人1200名。……我们惊诧之余,仅用一个“不高兴”又真的很不解气;公款吃喝一年9千亿,外管局动用外储15%炒股巨额亏损超过800亿美元,我们在瞠目之中,才真正体会到“强大”“崛起”者的光辉形象,要“不高兴”也属枉然;而就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心中国外汇储备安全的时候,美国人一方面表态安抚市场,一方面却采取极端手段:以美元买国债,对于中国来说,2万亿外储已经成为待宰的羔羊,将再次蒙受重大损失,如此,仅用一句“不高兴” 来打发安抚自已情绪的人,可以肯定那人一定不是我。

    这样的一个“中国”,这样的一个“不高兴”,有谁在乎?我想目前的状况是:在乎的人没有用,有用的人不在乎。

    与朋友电话中说起这事,朋友发给我一篇《东方早报 》专访“中国不高兴”此书的两位作者宋强和黄纪苏。阅后恍然大悟,原来此书的所谓“不高兴”,是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又犯错了,所以此书的5位作者“不高兴”地“要鞭策他们,刺激他们,唤醒他们。”“否则,不祇是西方人、中国人不高兴,整个人类都会不高兴”,因为“我们要打倒拳王,也要打碎拳坛,”因为,“你不是压垮这个世界,就是再造一个世界,”而“众生幸福平等”,祇须“依托国家大目标”就行。

    记得中国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刚摘了不久,现在看样子不捡回不行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从秦皇帝到毛皇帝似乎从没好过,现在据说没了皇帝也一样,他们的错,莫非就是“知识即是罪恶”么?反正生尾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需要“鞭策他们,刺激他们,唤醒他们”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六四”中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零八宪章》的产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学术腐败的生成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如此这般,“中国知识分子”俨然是一群怪物,置身于世界知识分子森林中,为免不失“中国”的面子,不让一类人“不高兴”,不时常需高人乃至圣人来“鞭策他们,刺激他们,唤醒他们”,估计还真的不行呢!

    但这等时常来“鞭策他们,刺激他们,唤醒他们”的中国知识分子,去“打倒拳王,打碎拳坛,”去承担“压垮这个世界,再造一个世界,”的重任的“中国不高兴”一书的5位作者,是否唯命是从的结果?我怎么看怎么想,都感到这又是一例“马屁文化”的杰作。◆

相关文章
作 者 :姚佳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09年4月29日13: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