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改要借助西方政治经验
(上海)裴毅然
温家宝在深圳发表政改讲话说,“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北京观察人士立即指出,在近两年中共政治舞台上,高层领导对政改如此高调表态,尤其把阻碍政改提到“违背人民意志”“死路一条”的高度,可算来自权力核心层的最强音了。
温家宝这一番讲话,立即使我想到十年前“核心”曾传令“不准谈政改”,莫非此番真有“阶级斗争新动向”?对只能等待“变天”的国人来说,中共能够启动政改,芝麻开门,当然千好万好。因此,温的这番讲话不免令中外各界多有联想。同时,杜导正、陈小鲁、王长江等知名政商学界人士联合呼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成邓小平未竟事业。根据”小处见大“的特色国情,中外咸知”气球升起了“。
此前,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有:“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能真正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实现“有序民主”,这当然是“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切实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科学理性”。可大家都明白,对中共的言论不能太当真,说归说,做归做,言易行难,特色国情是也。只能俯听其言而后仰观其行。如今,十八大都要开了,十六届说的事儿还没开始办呢。
这回温家宝放出重话,如此提高政革分贝,外界不免再升希望:莫非真有什么动作?只是本人立即意识到此间的现实难度,一目可见关山重重。首先“如何改”?即中共将捏着哪张图纸进行政改?此前,中共一再高喊“不学西方”、“决不搞三权分立”,堵死了走欧美道路的可能性。中共最新理论则是“走中国特色”,可什么是“中国特色”?内涵不清,似乎还停留在“摸着石子过河”阶段。“中国特色”的实质内涵是:绝不走西方三权分立的路,即强硬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为自己的摸索性实践取得时间,使所有西方学说失去检验资格。然而,政改不比经改,社会震动要大得多,实践检验的时效也不如经改那么反馈迅捷。政改犹如盖楼建厦,没有一张设计性图纸是不行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整体设计,具体到每一细节细部,便会无法操作?若再次“摸着石子过河”,也是很盲目的。
以愚一管之见,如何实行民主,如何切实完成政改这一重大目标,如何提高中国政治生活水准,除了实践检验这一后滞性标尺,前期能够借鉴的只能是历史经验,老实说只有“三权分立”这一成功标本。真不知道,除了这一迭经至少300年历史检验的制度设计,还有什么成功的制度设计可资借鉴?“中国特色”虽然可从理论上拒绝西方经验,可从实践上却不可能为这次政改带来任何经验性设计。
我实在不明白,西人的政治经验为什么就那么沾碰不得?人类的经验为什么就不能共享?为什么弃用现成的经验性成果,非要走毫无经验支撑的“中国特色”?非要走成功率很低的试验之路不可?恕我直言,至少在今后50年内,人类还不可能提供超越三权分立的制衡设计。中国的政改,无论名号如何,最后也只能走到那儿去。因为既然历史尚未提供更好的,只有选用较好的。共产制度用尚未经实践验效的理想设计否定由历史形成的既有制度,自然只能连连闯祸,无非再次犯下想像取代现实的低级人文错误。惟其错误低级,灾祸烈度才极大。
当然,说来说去,中国政改一出门,首先就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西风”正确了,“东风”还怎么吹?马列主义还如何坚持?政改的第一步事实上只能是渐开言禁,至少先让国人有权讨论政改,尽量汲取多方智慧,征求多种操作性方案,让国人进行多方论证与选择。这一过程,本身就意义重大,既让国人建立民主概念,逐步形成“我也有一份权力”的社会氛围,亦使政改方案逐步成熟,循序操作,实现既要走又要稳之目的。若还坚持阶级学说,强调专政,意识形态“不松劲”,话都不让说,还搞一花独放,政改又如何启步呢?没有言论自由还会有思想自由么?再说了,没有言论自由,还需要政治改革吗?一句“听司令的”,岂不又简单又高效?只是,大家都“听司令的”,大家都不用动脑子,一代代国人永远只是奴才,无法成为“现代人”呵!
要求决定选择,标准决定方案。不给国人自由怎么行?不尊重个人选择何谓人权?所谓“塑造新人”又从何开始?这些常识对中国人来说,却仍然是沉重的话题,也是中国与欧美最实质性的人文差距。
( 201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