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到底是谁的?
北春专栏作家 萧钦元
近年来,中国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的探讨逐渐增多。这一被称作人类理想终极追求的主义,似乎越来越成为历史书上的概念,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今天的中国,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帜,却在资本主义道路上疾行;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一统天下,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本对社会的控制力愈加深厚。究竟共产主义是“谁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共产主义的初衷:追求平等与公正
共产主义的最初主张根植于对社会不公、压迫和剥削现象的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公有制实现社会平等,消除阶级,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社会。共产主义追求的是没有压迫、剥削、歧视的世界,所有劳动者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平等地享有劳动成果。
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曾激励了无数人为之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也是高举这一旗帜,立志推翻旧的剥削阶级,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几十年中,中国确实试图走上这种公平平等的道路,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现实的中国却在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的同时,背道而驰地形成了新的剥削性结构。
二、现状:名为“共产主义”,实为“资本主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却渐行渐远。改革开放的确带来了经济腾飞,使大量人群摆脱了贫困,但也让市场化、资本主义思维在社会各个层面占据主导地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的困境加剧,资本的力量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剥削性劳动制度再度抬头,青年人“内卷”化、躺平等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来,资本逐步对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许多富豪集团通过权力寻租和资本积累,逐渐掌控了大量社会财富。在名义上的“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属性逐渐显露无遗,房地产、金融、垄断企业等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极具影响力的角色,却造成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形成了显著的贫富差距。普通劳动者在房价、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显然与早期社会主义的平等理念大相径庭。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房地产和金融资本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普通工薪阶层在房价和物价的压力下挣扎不已。在这片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的土地上,资本的利益却凌驾于普通劳动者之上。官僚和资本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推波助澜的关系,这种结合让原本承诺的“共同富裕”变成了一句空话。
三、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今天的中国,名义上坚持“共产主义”,实际上却是资本和权力的受益者在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大部分资源掌握在少数既得利益者手中,而他们依靠权力和资本积累财富,使得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少数权贵和资本家他们依托与政府权力的紧密关系,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具有不对等的优势。官商结合的现象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权力和资本相互扶持,形成新的阶层结构,从而使本应属于人民的资源被少数人掌控,原本的共同富裕理念沦为口号。
例如,近年来,中国国内的企业家和资本家阶层逐渐壮大,某些富豪甚至进入全球富豪榜。然而,在财富积累的背后,是劳动力的低廉、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忽视和剥削,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自我,实现个人梦想成为奢望。这一切与共产主义追求的劳动者平等享有劳动成果的初衷背道而驰。
广大普通劳动者不仅未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反而承受着日益加剧的劳动剥削和权益损害。大量劳动力被压低工资、加班时间超长,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许多年轻人中,“内卷”成为生活的无奈选择,他们在高强度的竞争和残酷的工作环境中,被迫压抑个人发展,失去了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无压迫、无剥削社会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四、思想与现实的割裂
在政治宣传中,共产主义被一再提及,似乎是无可替代的正统思想,但实际上却与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严重脱节。在思想教育中,要求公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但在现实生活中,权力阶层与资本家的豪奢生活却映射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不断增长的房价、激烈的工作竞争、高压的生活环境,使得“共同富裕”的愿景显得遥不可及。这种宣教与现实的矛盾不仅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割裂,也让普通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概念日渐失去信任,甚至产生了厌倦感。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中,许多人对所谓“共产主义”充满疑惑和无力,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未能提供任何实际帮助,反倒成了压抑个人发展的束缚。
理论上,共产主义应属于全体劳动者,应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福祉而存在的。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它似乎变成了一小部分权贵的特权。今天的中国,“共产主义”标签成了少数人获取利益的工具,而普通百姓却只能在高房价、教育医疗负担重重的社会环境下勉强度日。这种现象表明,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共产主义理想,逐渐成了权贵阶层的专属资产。这种对理想的偏离,让人不禁质疑,究竟今天的“共产主义”还是否为人民所享有?
五、重思共产主义的价值与走向
既然共产主义在中国名存实亡,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沿用这个旗帜?这让人不禁发问:共产主义到底是“谁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维系特定的利益,还是为了真正造福社会?在资本逻辑已经深入骨髓的今天,如何才能回到最初的理想?
或许,中国社会需要重思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探索符合当代需求的社会制度。只有真正关注社会底层的实际需求,反思资本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切实解决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才有可能让“共同富裕”成为现实,而不是一纸空谈。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弊端,试图找到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路径,反思如何在市场化的体制下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中国也需要在 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重新审视所谓的“共产主义”旗帜到底代表了什么,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它真正的意义。在中国,这种探索也变得尤为重要。当前的社会制度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否应该被重新赋予实际的意义?或许中国应考虑一种更符合现代需求的社会制度,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同时,采取更多的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劳动权益等根本问题,这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系统性调整。如果权力阶层和资本能够抑制自身欲望,认真反思和改进,真正让社会资源为人民所享用,或许共产主义的理想才会得到复兴。否则,共产主义继续飘扬的旗帜,只能沦为忽悠民众的标识。
六、共产主义到底是谁的?
如今的“共产主义”似乎成了少数权贵们的专属,而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却与最初的理想相去甚远。在当下的中国,名义上的“共产主义”标签依然挂着,但真正的资源、话语权和权力却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权贵们享受着体制所赋予的特权,他们可以掌控资源分配,可以决定政策方向,而普通百姓则只能在这样的体制中寻求生存空间。
这一现象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平等,还意味着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剥离。国家层面的发展成果,在宣传中被描绘得辉煌无比,但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民众却被高房价、教育负担、医疗费用和就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可以说,这样的“共产主义”早已偏离了初衷,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审视这些宏大话语的意义,反思如何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一个国家以何种主义为名,它的本质在于能否让社会大多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否给予了人们公平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否则,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为少数人服务的“共产主义”,终究难以真正赢得人民的认同。
结语
共产主义在中国应该早已实现了,只是不属于我们,不属于广大民众,仅仅只是属于他们,那些权贵们!
共产主义的本质并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而是希望实现全人类平等与幸福的美好理想。今天的中国,既面临着社会矛盾和分化的挑战,又站在重新定义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我们需要追问:共产主义的旗帜还在飘扬,但它所象征的理想是否还在?
或许有句话,他们一直就没有告诉我们,那就是所谓的实现共产主义,其实是我们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共产主义,而不是我们共同的共产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