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号-中国政情 黄学章简介 黄学章文章检索

 

 

莫将邓公比曹公
——评电视剧《邓小平》的最大败笔

黄学章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央一台已经播完。该剧的主题是要展现邓小平忠于人民、忠于党,开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的伟人形象。然而,由于剧作者笃信“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信条,为了塑造邓小平高大全领导人的形象,不惜采取大胆歪曲、篡改历史的手法,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在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邓小平却是一个大奸似忠,犹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的大白脸形象。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人所公认的。但30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那段历史,可以发现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开放是当时迫在眉睫的必然趋势,并非某一伟人独立发动的事业。当时将邓小平喻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现在想来是很恰当的。“总设计师”是做具体规划、策划、设施的人,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有点像诸葛亮的地位,但是毕竟还不是最后决策的领袖人物。

  当时全党、全国的公认的领袖是华国锋。华国锋是党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集党政军权力于一身,直到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华国锋才辞去了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当时华国锋的地位和威望是很高的,他的标准像与毛泽东像是并排悬挂的。报纸、电视连篇累牍颂扬“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而当时邓小平只是中央第二位副主席(列于叶剑英后),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

  如果《邓小平》的剧作者能摆正邓小平的这一历史位置,着力描写邓小平如何支持、帮助、促进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如何将自己的改革主张转变为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的决策的过程。也许能够塑造出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邓小平,也更能表现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领导能力。

  可惜的是,《邓小平》剧作者将改革开放功劳完全记在邓小平一人头上,全剧从头到尾,都是邓小平在长篇大论,作报告,发指示。大自中央决议,小到一台话剧的演出都由他一人拍板,一锤定音。剧中几乎看不到邓小平向中央、华国锋主席汇报,讨论,排除分歧,做出最后决策的场面。即使在无法抹杀华国锋形象的两次中央会议上,也是安排邓小平接受群众的热烈鼓掌欢呼,华国锋却隐在邓小平背后跟着鼓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主席台上并排挂着的却是毛泽东和华国锋的像。这样歪曲历史,使人联想起《三国演义》中青田围猎,曹操僭越到汉献帝前面接受群臣三呼万岁的场景。

  为了让剧中的邓小平抛开党中央,独断专行的行为合理化,剧作者着力渲染、夸大所谓改革与守旧之间矛盾的尖锐性,似乎到了二者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然而,雨点大雷声小,整个剧情并没有看到改革势力与守旧势力之间的重大斗争,也没有看到重量级的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出场。有的只是家庭饭桌上的争论,农村基层会议上的争论,充其量也不过是部省级研讨会上的争论,尽管也冒出一些口角火花,但基本上都是认识上的差别,并没有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在权力高层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情况下,剧中的邓小平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抛开中央核心,事事独断专行,严重违背党的组织原则,就显得很不合理。

  剧中唯一勉强说得上的理由,似乎是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主张“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显然,这是当时稳定人心的措施,并不意味着拒绝改革开放,“两个凡是”与邓小平的“全面正确评价毛泽东,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并无原则区别。“两个凡是”仍然可以与邓小平一样,抓住毛主席“实事求是”的指示,来纠正毛泽东的错误,这是任何政客都娴熟的把戏。

  电视剧将平反冤案、知青返城、包产到户、设立特区、开放外资,等功劳都记在邓小平一人帐上,实际上都是中央作出的决定,没有华国锋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当时思想认识、步伐快慢上的分歧肯定是有的,但形势绝对没有粉碎四人帮时尖锐。叶剑英可以仿效诸葛亮辅佐后主,辅佐华国锋主席,联手取得粉碎四人帮的胜利,邓小平却在客观形势并非紧迫的情况下,采取专权、僭越的做法,给人留下奸雄曹操的形象,不能不说是《邓小平》剧的最大败笔。

 


相关文章
作 者 :黄学章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4年9月16日20: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