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宽衣会黄袍加身
叶问帝
3月26日欢迎金三的晚宴,非常豪华,国宴级别,但有主桌和次桌之分,主桌是一个很大的圆桌,共19席,中方10席,朝方9席,次桌是比较小的圆桌,主桌用的餐具都是景泰蓝,非常精美,次桌的餐具就是普通的白瓷,比较一般。主桌上的餐具已完全改成帝王黄色了,习登基霸业已成,就等大臣们给他加一身黄袍了。
黄色是绿色和红色的结合色。中国古人崇尚黄色,黄色常常被看作君权的象征。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 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这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在田野中交合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
“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汉朝。“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一,帝王服色的演变
在唐宋之前,君王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没有明确规定。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袍服更是五花八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为秦始皇对阴阳五行学说深信不疑,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当然是水克火了。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为木,色青;南方为火,色赤;西方为金,色白;北方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西汉龙袍沿袭秦朝龙袍的特点:“以水德居,服黑色。”到汉文帝刘恒时,开始弃用黑色,“汉文帝十五年,服黄色;十六年,服红色。”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这是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晋代时,转而崇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红色。
“黄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时期,由于当时崇尚“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也就是杏黄色,但在当时还未禁民间穿着黄色服饰。真正在民间禁用黄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不愿意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于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据宋代王-摹兑翱痛允椤そ没啤芳窃兀骸疤聘咦嫖涞鲁酰盟逯疲熳映7婆郏旖故坏梅朴薪源耸肌!�
但“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到宋仁宗赵祯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在古人看来;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之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真龙天子,黄袍加身,君临天下,一呼百应!帝王黄袍富贵吉祥,黄袍装饰的室内空间轻易打造出富贵逼人、大气磅礴的皇室风格。
二,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公元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赵匡胤出生的时候,“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高祖赵-I,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
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而没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往北去以后,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五代时朱温以藩镇称帝,就以他原来直接统率的宣武镇兵作为禁军。后周世宗柴荣为了强化朝廷直属军队﹐显德元年(954)二月就命令地方召募包括所谓“群盗”在内的山林亡命之徒﹐送到开封以充实禁军﹐称为“强人”。同年三月和北汉作战﹐侍卫亲军的马军和步军两个都指挥使不战而逃,使世宗感到有整顿军队的必要。这年十月﹐大概所谓“强人”业已招集,他举行大阅(应该包括新招的“强人”和原来的侍卫亲军),挑选武艺超群的充任殿前侍卫﹐是为殿前军。设置殿前都、副点检﹐位在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于是禁军有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两部。殿前军由世宗创立﹐经过挑选﹐战斗力较强﹐地位在侍卫亲军之上。都点检位高权重﹐世宗任命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女婿)充当。
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估计是赵匡胤的人所为)。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
959年,世宗柴荣突然病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在此种形式下,赵匡胤联合禁军高级将领策划了一场兵变:
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派人放风,契丹和北汉联合发兵南下入侵。宰相范质等文臣不辨真伪,派赵匡胤带兵迎敌。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拥立他为皇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三,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依靠兵变当上皇帝,那么当他大权在握的时候,就不能不对军中的高级将领有所忌惮。面对跟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他采取了一种温和的夺回军权的办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在清除军中大将威胁之前,他废除了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然后就开始了他夺回军权的措施。
一次,赵匡胤把帮着他夺权的石守信等大将招来,一起喝酒,正在兴头上,赵匡胤故作叹气状。众将忙问其故。赵匡胤就说“我如果不靠你们出力,我没有今日,可是到了这一步我不开心,睡不着觉。”众人忙问其故。赵匡胤这才把心里想说的说了出来:“谁不想当皇帝呢?”此语一出,吓坏众人。众将纷纷跪地表明白绝无二心。见状,赵匡胤就顺势说:“你们虽然没有二心,然而你们的下属如果为了福贵而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当皇帝也办不到了。”众将纷纷叩头请太祖指一条“可生之途”。太祖希望他们交出兵权,买些良田美女安享时光、君臣两下相安。第二天石守信等武将就称病请辞,赵匡胤一一准奏。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