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号-中国政情 陈维健简介 陈维健文章检索

 

 

纪念“六四”后继有人

 

陈维健

 

    纪念“六四”,今年是第二十六个年头,“六四”那年出生的人,长大了,懂事了,他们追问着1989年的6月4日,在中国大地,在天安门广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政府还是长辈对此讳莫如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海内外来往的频繁,这一年发生的事,渐渐地在他们心中清晰了起来。

    今年、一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古懿与他的同学们,就“六四”问题,向国内的同学们发表了“公开信”:公开信驳斥了政府有关“六四”的谎言,陈述了“六四”的真相,指出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中共权贵,正是当年沾满学生鲜血的刽子手。并表示,发表六四公开信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近年来的“六四”纪念活动,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参加,他们正在成为纪念“六四”的新鲜血液。尤其是香港的年青人,已经成为每年纪念“六四”的主力军。“六四”公开信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中共的恐慌,“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境 外势力试图煽动八零后九零后”的评论,对公开信进行讥笑与丑化。说:如果现在的青年学生对此事感兴趣,首先要搞清那个当事的群体的态度。而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制度、路线的活跃承载者,这些年来他们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环视”的说法首先对二十多年来,一直以国家的力量,打击坚持“六四”民主精神的群体只字不提。其次,把中共高压与恐怖,许多人远离了政治,在社会经济大潮之下,在赚钱的快感中麻痹自己,从而成为整个中国堕落的一部分,当作对六四事件反思的结果 。

    但是尽管高压恐怖,尽管利益引诱,尽管社会整体信仰消失,仍然有一批人,二十几年来,坚持六四运动所展现的民主理念,每年他们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六四”,虽然他们要冒着坐牢的危险,但是依然如故。远的不说,就在去年于世文,陈卫夫妇等一批人在赵紫阳家乡“公祭”,浦志强等13名学者在家中纪念,即被当局逮捕判刑,许多人受到警告处分。如果以“环视”所说:首先要搞清楚那个当事群体如今的态度,尊重他们的集体认识,那么这些人就最好的态度,就是他们的集体意识。

    在海外虽然每年纪念“六四”的人数不多,但这些不多的人却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而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才有新一代对“六四”的关注,成为“六四”纪念的后来者。如果不是中共的镇压,不是中共对信息的屏闭,每年纪念六四的人会有怎样一个数量,相信中共比我们更清楚。

    留学生到了海外,了解了六四的真相,说明新的一代人起来了,他们要继承历史,他们要与那些为了实现中国民主,持之不懈地坚持下来的前辈,学长共同奋斗。这样的历史传承,对于中共来说非同小可,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大事,“六四”一当被新一代继承,有了现代社会的信息,那些分散的每天都在发生的维权运动,完全有可能借着纪念六四,引发为政治风暴,而成为新的“六四”。而“六四”再来,恐怕中共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了,那可不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百万学生,而是人手一只手机,又以青年人居多的几亿网民。

    “环时”的评论,看似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进行讥笑,丑化,但掩盖不了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在发表评论后,又害怕“六四”因他的评论,反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又急忙将它删除。但不管怎么说,“六四”精神的继承者已经起来了,他们正在开始与中共这个罪恶的政权公开叫板,而且他们比前一代更为直截了当,他们不指望中共平反,而是刽子手必须受到审判。他们说:“遗忘是对历史的不忠,宽恕是对逝者的不义。”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陈维健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5月28日16:4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