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承受的不是“学习压力”而是“学习压迫”
杨少东
中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即,如果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班里有7到10个孩子会得抑郁症。这还只是已经确诊的比例,如果加上没有确诊的和轻度抑郁的,比例会更高。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中学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火坑。
这些年,中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2022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因班主任语音家访跳楼身亡。
2022年4月13日,长春市15岁女生傍晚跳楼轻生。
2022年4月15日,信阳市六高一名高二男生跳楼身亡。
2022年9月22日,临澧一中高一学生两名男生凌晨因学业压力大跳楼身亡。
2022年11月4日,湖北郧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男生因被老师批评跳楼身亡。
2022年11月17日,从化太平镇一名初三男生在家中服毒自杀。
2022年11月30日,哈尔滨高二男生留纸条称太累了跳楼身亡。
2023年4月4日,张家界天门山4名年年轻人留有遗书,先服毒后跳崖自杀
。。。。。。
中国学生自杀的数量,是否是世界第一,我们无从统计。但中国学生自杀的原因,却是世界独有的。他们自杀不是因为家庭暴力,不是因为无父无母,不是因为酗酒或者吸毒。他们自杀,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所谓的“学习压力”。
“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绝大多数国家写在法律中的。换言之,教育,是青少年的福利,应该是青少年求之不得的。在中国,却成了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原因,为什么?
以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例。这个孩子读高一,每天上学时间是从早晨6点半到晚上10点,共15.5小时,从周一上到周六,周日还要上5个小时。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除去吃饭半个小时,剩余一个小时要在宿舍学习,有巡逻的老师检查。很多学生在学校自习课上写不完作业,晚上10点放学后要继续写。中国中学生的上学时间之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企及。
学校对孩子上课和上自习课的要求是,不能说话,双手始终放在桌面上,一只手必须始终拿着笔。除了看黑板之外,眼睛不能长时间离开桌面的书和纸。有课堂老师监督学生,还有巡检老师在走廊上溜达,通过窗户监督学生。还有教室里无死角的摄像头监督。中国学生承受的纪律之严苛,同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企及。
中国中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中学教育的正常难度,本来一个很简单的理论,十几道例题就可以掌握,偏要通过成百上千道难题,以提高分数的名义,去难为学生。让学生陷入永远也做不完的浩瀚题海中。中国中学生学习之难,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企及。
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是孩子。承受压力,那应该是成年人的事。可中国的孩子承受着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国中学生学习的时间之长,纪律之严,难度之大,可以说,达到甚至超出了普通人可以承受的极限。
不仅如此,在学校里,校领导和老师对学生有着绝对的权威,依托严苛的纪律制度,以学生前途的名义,对稍有不从的学生,就可以进行惩罚。别说什么现在学校不允许打骂学生,比打骂更可怕的,是精神羞辱。笔者曾听到有学生亲口告知,老师对他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将来只能成为人渣。”很多自杀的学生,自杀的导火线都是因为在学校里受到了羞辱。
在学校里,学生的自由,人权,地位都被无视。他们成了提高分数的工具,没有人考虑他们的感受。按照那位学生自己的说法,学校不把他们当人看。
而面对在学校里遇到的这一切,孩子们还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他们没有港湾。在中国,不享受中共特权的中共体制外的普通民众,生活极其艰难。大学生虽然找工作也很难,但上大学还有一线扭转生活困境的机会。加上中国社会舆论歧视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无奈,家长也不得不期待,要求,甚至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校里承受这“学习压力”。
可是,这真的仅仅是“学习压力”吗?
超长时间的学习,剥夺了孩子“休息”的基本人权。过分严苛的纪律,剥夺了孩子的人身自由。采用精神羞辱的方式来进行思想管控,是对孩子的精神强暴和人格践踏。学校,家长,社会舆论高度一致的对这种行为的默许和支持,使孩子们陷入无处可逃的恐惧。
中国孩子承受的,是极端的学习压力加上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丧失。
这是压力吗?
不,稍有法律常识和人权意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压迫。
压迫对人的伤害有多大?那一句“不把学生当人看”可见一斑。
教育中的压迫,才是中国孩子抑郁,甚至自杀的真正原因!
中学生,正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是探索欲最强的时期,让其更自由的成长和探索,才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且中学生所学的内容,属于普及基础知识,本身没有多少难度。全世界的中学教育,都是让孩子在轻压力下自由成长,人家的孩子也学的很好。为什么偏偏中国教育反其道而行之?
《九评共产党》早就告诉我们,中共从来不考虑人民的福祉,所做的一切,只为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被压迫中受教育,可以让人从小就适应被压迫。
这才是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大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