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
彭海
“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非常骄傲地对我们说,中国的版图在元代是多么多么辽阔,几乎全世界都让我们占了。我所见的很多人都引元代版图之广为傲,然后又常常叹息如今之中国地域,恨不能饮马地中海。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元朝都在做亡国奴。” 我曾经为这句话惊叹,仅凭这一句概括,鲁迅稳坐现代文学第一把交椅。 再后来读了福泽谕吉的著作,我蓦然发觉鲁迅的感悟只不过是照抄一遍日本的教科书而已。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上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文坛崭露头角之时遭遇了鲁迅当头棒喝。 梁实秋本想谈一点心得:“流传下来的文学就是精华,糟粕便不会长久……” ——这是常识和规律,但不全面。 ——不幸的是鲁迅抓住了这句话的尾巴,断章取义:“抢到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于中国人的文学论沟通了欤?”偷换概念成功,然后乘胜追击,恨不能把后起之秀梁实秋打到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中国读者似乎对偷换概念也是大加赞赏,中国读者似乎不在乎是非的本质,而钦佩狡诈的伶牙俐齿。 用现在的话说鲁迅是民国时代的文学大V,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 但丁《神曲》第一章地狱 。进入地狱见到魔鬼,魔鬼跟人辩论,魔鬼总是把人辩驳的哑口无言。 鲁迅最有感染力作品《呐喊》,忧国忧民。于普遍怯懦的人心戚戚焉。鲁迅认为中国就是个铁屋子,这个民族互相推诿责任,各个极端自私,好像是万劫不复。 ——这都是人的本质,就是原罪,不要回避,面对自己的恶就是善的开端。 历史证明,这个民族只匮乏一样东西,直面自己恶的勇气。 奴隶膜拜上帝,必将自由。 上帝必赐予人勇气和智慧。 奴隶膜拜权力,必是奴才。 撒旦必给奴才恐惧和愚昧。 鲁迅的勇气。 1904年留学日本。(公派)日本人提供教育、伙食、住宿,大清提供学生,前提是学生得向大清政府缴纳两个半大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度,这笔庞大的经费来自大清的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 到了日本,大清还给留学生安插了政治辅导员,教学生们爱大清。 留学全程免费,唯一花钱的地方就是清政府收的两块半,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人民币250。 ——还有什么理由叫留学生不反感不憎恶大清? 鲁迅加入了同盟会,并且追随浙江同乡秋瑾。 鲁迅在日本已经开始了“呐喊”。在日本呐喊风险低。 鲁迅多次组织集会,慷慨陈词鼓动暗杀。 秋瑾看在眼里,这可是革命的好苗子啊!那样的话,暗杀的任务派给别人真的对不起他呀。 接到任务,鲁迅是欲哭无泪,说一千道一万,鲁迅就是不敢呐,他就是害怕呀!他就是胆子小嘛! ——怎么?原来这是个混队伍的?卖嘴的? 秋瑾也是气得无语了,当众宣判鲁迅死刑,并拔出刀朝着鲁迅:贼人,吃我一刀! 鲁迅跑了,秋瑾也没怎么追。 我想到了《阿Q正传》里阿Q投奔“假洋鬼子”的情节。 其实,鲁迅勇气还是有一点的,只不过不够份量。 同去日本留学还有一个浙江同乡,还真的当了刺客,他叫蒋介石。 从此,鲁迅在东洋一蹶不振。直到1919年,鲁迅回国。 小说《药》里的夏瑜说的就是秋瑾,很多人认为吃人血馒头的指的是民众,但是稍微一推敲就能得出结论,吃人血馒头的就是鲁迅。 秋瑾的坟头不会凄凉,我猜鲁迅一定会趁人少的时候偷偷地去烧过香,否则怎么会有坟头的那一簇花? 他不敢面对。所以只能擦干嘴边的血迹改口说,夏瑜,不值得。 秋瑾的血换来了鲁迅的写作自由。 不是吗? 然而鲁迅的语境却是绝望的,他的作品读来读去你会觉得这个民族无药可医。洗洗睡吧。 其实这是个障眼法,鲁迅只不过借用文字把他临阵脱逃的行为做了最华丽的包装。 中国的读者一向缺乏判断力。鲁迅似乎比秋瑾的历史成就高得多。 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怎么能和秋瑾相提并论? 民国给所有的思想者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破口大骂。 然而民众的短板在于不会区别善恶,明辨是非。否则,那个湖南农民工也不会逆袭成功。 迷信,也是愚昧的特质。作品和人格根本就是两回事。 有了盲从就有了盲目崇拜,那就需要掩盖真相。 ——可千万别把人当成神。 ——这是民族悲剧的伏笔。 文学是潜意识的公开表达,探究的是思想的极致,探索规律,探索答案。引领进步,这才是根本。 对于思想,中国从来都没有严谨的态度,过去、现在都是。但是思想博弈的恰恰就是未来。 (关于鲁迅更多的记载就不一一赘述,否则就是体无完肤,毫无意义。谨以本文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卸了妆的作家。谨以本文告诉读者阅读是思考的过程,然后作出决定,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