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1959-1976)拾零(一)
王哲(如石)
——朋友说:真正的历史,就是那么几句话而已。
一.有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同样,一对毛周,半部党史;两个女人(江青、王光美),半部文革。
注:
1.“文革”发端于“四清”,先有“四清”,后有“文革”。
2.“四清”女主角是王光美;“文革”女主角是江青。至于叶群,跑龙套都算不上。
二.毛是半个皇帝、刘是半个主席、周是半个丞相、林是半个大臣、邓是半个书记,合在一块,就是半封建半社会主义。
三.毛的性格是反抗性格,毛的哲学是造反哲学,毛的路线是群众路线,毛的意识是君王意识,毛的思想是斗争思想,毛的政治是权力政治。
四.毛泽东主要遵循的五原则:⑴枪杆子里面 出政权;⑵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 友,这个问题是我们革命的首要问题;⑶用 革命的两手对付方革命的两手;⑷人不犯 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⑸战 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五.蒋介石决定了建国前的毛,赫鲁晓夫决定了建国后的毛。所以,毛说他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小岛上;一个是发动了“文革”,“文革”就是要清楚中共各个层级的“赫鲁晓夫式接班人”。
六.向来刚硬的邓为了成功,也是一忍再忍,包括被发配南昌期间,走了几年的“邓小平小路”。都说“忍字心头一把刀”,关键在于你得首先是把刀才行,忍,不过是在磨刃。
七.对刘少奇,包括邓小平,毛开始还是真心选作接班人的;对林彪,毛一开始就非真心或者说只是权宜而已。
八.林彪对毛失望乃至绝望,还并非是毛在接班人问题上哄耍自己。主要还是毛想把班交给张春桥这类的人,实际是江青,之后应该就是毛远新。当然毛这样做,也有其不得已之处。
九.“文革”最迟当结束于“九一三”。其后已不算“文革”,因为“文革”的主体红卫兵已不复存在(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文革小组”也已不复存在,王、关、戚早已被收监。至于毛让“文革”延续,是因为他要用这个“大网”,既要继续“捕捉”、震慑“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主要是针对周恩来这样的老干部,又要继续网罗江、张、王、姚洪文这样的“造反派式接班人”。
十.在原则问题上,毛是从来不让步的,也是从来不手软的。所以,刘、林、贺是必死的。贺最屈惨(不是死法),因为对刘讲了点江湖义气(当然贺更多是想投长线,因为贺清楚,毛时代替毛掌管军队的只能是林,不会轮到他),不忍落井下石,结果断送了自己。毛最不放心、最看重的就是军权。当初刘少奇替粟裕争元帅衔,本来毛也有此意,但话一从刘口中说出,最终粟裕便未能当上。而当毛认定贺已与刘联手,贺结局便已定。自古将结朝臣者必死,何况结附的还是接班人。
十一.周对毛也有一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周自己虽然没有熬过来,但最后关头完全争取到了邓,或有不甘亦可瞑目了。而且,周后期用一种近于自虐自杀般累死自己的工作方式,对毛表示了无声的抗诉,也向世人作出了一种表白或曰姿态。知道内情的人,由此对毛又添了些寒意。这也引发了周去世后,有关毛反应的种种传说。但通过对周后事的处理看,毛内心对周的不满是有迹可循的。当然“人死为大”,毛也不便再多说、重说什么了。
十二.政治的卑劣古今中外大同小异,关键是掌权后的作为。毛、刘、周、林、邓,包括江青等人,都可以说是一代伟人或了不起的人。江青在政治上的敏锐性不亚于毛。对毛来说,江青最大的功劳还不是组织人写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及“文革”中的一系列作为,而是发掘出了张春桥。张进入中央后,成了最了解毛内心的三人之一(另二人是周恩来、康生)且最倾心于毛,也很有水平和能力更当盛年。所以毛对其是高看的。
十三.毛也有失算的时候,最大的失算是华国锋抓捕“四人帮”。按毛的设想应该是:华接班后,立刻起复邓小平(毛把人情留给了他的接班人,这也是古来君王之一法)抓经济;陈锡联(当初毛把毛远新和陈放在一起,就是早做的“伏笔”,为将来的毛远新铺路)抓军事;江青、张春桥抓党务。这样“三驾马车”既各取所长又相互制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不算,华痛快地一下把事做绝。爽是很爽了一把,但平衡一破又无力把控,最终失去权位,也属必然。说到底,华还不是真正的政治家,至少不是成熟的政治家。邓后来对他的评价,没错。
十四.虽然毛是最终拍板者,但林彪对杨成武的倒台要负责,尽管杨自身也很有问题(杨是在林、周、江三人间周旋,是两只脚在三条船之间杂耍般倒腾,自身又缺少政治功力,能不危险吗?最终被林、江不谋而合后“掉水里了”。对此,周也是有责任和有所愧疚杨的)。林倒杨,是出于派争还是处于公心(稳定军队,防江插手),尚有待确证。但至少“九一三”事件发生前,江系势力基本是被排除在军队之外或被扼杀在摇篮里的(温玉成)。客观上为后来华、叶、汪等人能非常顺利地拿下“四人帮”,能比较快地理顺和稳定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毛后来让张春桥当了总政治部主任,但为时已晚)。
十五.毛最愧疚的是贺子珍,林最愧疚的是林豆豆,周最愧疚的是贺龙,邓最愧疚的是邓朴方,刘最愧疚的是王光美,华最愧疚的是毛泽东,江最愧疚的是黄敬(黄敬、即俞启威,俞正声的父亲,也是江青的前夫。黄敬是对江青帮助最大的、最关键的,其死也直接和二人这种特殊关系有关),陈云应该最愧疚于高岗。
十六.“九一三”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既不是毛的南巡讲话,也不是丰台会议,而是12日深夜叶群打给周恩来的电话(是叶群打给周,而不是周打给叶)。这个电话内容主流媒体有所披露但真实性非常可疑。周有意或是无意说了什么?让本来风平浪静的北戴河96号一下子狂涛顿起?让林家感到陷入绝境?
十七.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林彪登机前,并不知道目的地是前苏联。李文普一定清楚这一点,他还活着,孤证也是证(李文普在其《有关林彪事件不得不说》一文,到底说了多少谎言,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但当年在北戴河林彪驻地的警卫人员刘吉纯,以及林豆豆、张清林夫妇的记述,都不约而同与其有相违之处,尤其刘吉纯的,更为客观。这说明李一再强调的他的不得不说都是事实,最终还是靠不住的)。至于登机后,什么时候知道的?是否知道了?就不好说了。
十八.从林彪没有带走最疼爱的林豆豆可推知:
1.如果当时林彪是正常状态,即便时间来不及,以其身经百战、久经千难万险的经历,不会慌张若此。
2.如果林彪当时是正常状态,而不带走豆豆,就说明他有把握还能见到豆豆。这是个什么样的“把握”?
3.如果林彪是非正常状态(服了安眠药后的昏昏状,头脑不清醒),那就另当别论了。
十九.飞机从起飞航向244度转到270~280度,为什么只需几十秒却用了3~4分钟之久?这其间飞机上发生了什么?这也是“九一三”最重要的关节(当然黑匣子是关键,尽管当时黑匣子的性能只能记录飞机爆炸前30分钟的内容,也就是说,飞机飞越国境后直到迫降爆炸前这一段的内容是可以听到的)。还有叶群为什么坐到副驾驶位置上?什么时候坐上的?
二十.从潘景寅在北戴河一系列的反常、到对林豆豆的提前举报无果、再到林豆豆得到指示让一同登机,举家出逃或叛逃之名更实。也许当时林豆豆也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证明!
二十一.邓小平给潘景寅的变相平反,是说其“是个好人”。好人的概念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结合潘景寅到北戴河机场后一系列言行,特别是起飞前没有多叫机组一个人(就他自己和三个再也不能少的机械师)。正如因此活下来的副驾驶员康庭梓在其著书里所说:“潘景寅把三位机械师叫起床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调度室等了十几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他仍然没有叫我们起床,说明他决定一个人驾驶的想法没有任何动摇。”驾驶副统帅、接班人乘坐的专机,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机组人员的齐全是安全最基本的保证。能而不能,须而无须,或许是对邓的“是个好人”之语的最好注释。但这“好人”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九一三”之夜是迄今中共党史上最黑的一页。
二十二.“九一三事件”后不到一个月的10月10日,周恩来陪同埃塞俄比亚客人乘机去南方参观访问。其间有两点让长期跟随他的机组人员大感异常:一是周反复叮问飞机的安全性;二是周几次确认飞机的航向是否正确。是什么令其小心敏感至此?
二十三.关于“九一三事件”后周的“大哭”,迄今有多种解释,归纳起来为:哭自己、哭林彪、哭冤者(“文革”以来挨整的人)、哭国家。对于以隐忍见长、自制力超常、于极端时期、且面对毛的亲信纪登奎。从默默流泪,到渐渐哭出声,再到号啕大哭,其间曾几度哽咽失声,历时数分钟之久。其极其反常之态,竟一时惊呆了纪。大概周把从1956年被毛反“反冒进”,以及其间历经的“大跃进”、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四清”、“文革”、加之刚发生的“九一三”和将要因之开始的新一轮大清洗,也许还联想到了“延安整风”,等等,所有因自己违心的言行并由此而对亲人、朋友、同僚、下属、乃至民众、国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这种多年长期的积郁,终于忍无可忍,决堤而出。从其后周的言行来看,周当时的“大哭”,亦含绝望。因为“九一三”事件,包括从林彪、林立果等住地、办公场所抄查的材料,对当时能审阅这些材料的三人之一的周来说(另外二人是汪东兴、纪登奎),内心和精神上的打击绝非微小。周和毛一样,是有理想信念的,那就是让中国早日强盛起来。但是建国后的治国理念,可以说周几乎与毛从未相合。但周相比刘、邓、陈等人更痛苦的是不合还必得强合,而且还得强以行之、强以行妥。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被毛反“反冒进”后,周在公共场合,绝少大尺度地表露自己真实情感(因喜悦而饮酒过量的三次,另当别论)。此次“大哭”是一次;再有一次是1975年6月参加贺龙骨灰安放仪式鞠躬七次;还有一次是1975年7月1日,周恩来会见外宾后,与随行人员、医护人员和部分在场的工作人员合影时周说:我这是最后一次同你们合影。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在我脸上打上叉叉;最后一次是1975年9月进手术室前,大声说自己不是叛徒和赞扬邓小平。
二十三.不知道汪东兴去世前是否对子女说出了“九一三”真情?只有他了解并直掌全部,是比“黑匣子”还“黑”者。只是林的这种死法,真是天意。大概是上天对毛发动“文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灾难一种否定或暗示吧,因为“九一三”才是终结“文革”第一响(这点已有所共识)。此事件之后,“自信人生二百年”、一直对自己信心满满的毛泽东,自信心大打折扣,也自此精神和身体都发生了质变。同时毛深知,不光是他,他的同道或不同道的属下在变,他的一向山呼自己万岁的臣民在变,只是形式和幅度不同罢了。此刻的毛分明感受到了,当初由他亲手开启的那个五彩炫丽的舞台大幕,正眼睁睁地看着它悄然落下,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同时更为凄然的是身边的一片黯淡和沉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