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号-历史见证 如石简介 如石文章检索

 

 

《十七年》三十五章

 

如石

 

当林被告知要在大会上讲话时,便吩咐中央军委办公厅专门组成一个班子,为他起草讲话稿。1月27日,大会结束后回到毛家湾,林彪就一头扎进他那幽暗的屋里,连饭也没吃,喝了一杯水,又老僧入定般的进入了他的冥想中。

军队工作自从林彪主持以来,在以“三八作风”和“四个第一”为主导思想的建设下,战士们的思想觉悟普遍得到提高。军队日常工作在军委办公会议的具体管理下,也都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行着,林彪在军队中的威望也在不断提升。

军委办公厅给林彪的讲话稿,早已准备好,林彪让毛和常委其他人,也审阅过了。但林彪在听刘少奇作口头报告时,尤其听到了刘的两个“三七开”和对“三面红旗”的说明,心里不由生出几分不解。

第一个不解,是这么重要的两个“三七开”,刘少奇为什么在发言前一天的常委会上,讨论他的发言稿时没有提及?

第二个不解,是刘少奇对毛主席党中央一直高举赞颂的“三面红旗”的说明,为什么有些闪烁其词?这种态度也是发言前一天的常委会上,讨论他的发言稿时没有的。

第三个不解,是刘少奇这三个小时的报告,与59年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也是差不多三个小时的发言,何其相似。

1959年庐山会议上,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张闻天,由30年代的“左倾”,在50年代一下变为“右倾”。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通过1961年在家乡44天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刘少奇。由1958年的“左倾”1,甚至在庐山会议闭幕后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在发言中仍继续为“大跃进”辩护。2 在1961年一下变为“右倾”。

毛泽东最看重、最忌讳的大炼钢铁,张闻天偏偏大讲特讲:“‘全民炼钢’不单赔了50个亿,最大问题还在9,000万人盲目上山,使农业生产受到损失,丰产不能丰收。‘全民炼钢’的口号本身是不妥当的。去年干什么事情都是全民,甚至要求‘全民写诗’,搞得百姓不胜其烦。”

同样毛泽东最看重、最忌讳的“三面红旗”,也被刘少奇明拥暗否:“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得不那么清楚,但是在经过5年、10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那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作出结论。”

张闻天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小时,至少有一两万字,而只记录了8000多字,讲成绩的只有270字。用了39个“但”字,“但”字以前虚晃一枪,以后便大做缺点文章,13个“比例失调”,12个“生产紧张”,108个“很大损失”,以及“太高”“太急”“太快”等一大批“太”字。

刘少奇一口气讲了近三个小时,其中的两个“三七开”,令全场人员为之一震。尤其说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时,全场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更是前所未有。让毛“憋了一口气。”

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毛泽东,在张闻天讲话后,满腔义愤写了一封《给张闻天的信》。可谓是他所有信件和文章中批判力度最大的“杂文”了,极尽嬉笑怒骂、讽刺挖苦之能事,显示了极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完全可以和鲁迅高水平的杂文相媲美。用现代实事求是的眼光来分析,这封信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然而,当时与会的中央高干们无不为毛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无不为张闻天批评大跃进的右倾观点感到愤怒。

那么这次刘少奇讲话后,毛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林彪觉得,从全场对刘少奇发言过程中的那些掌声、尤其是刘说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时的那种掌声来看,以毛的智慧和韬略,是决不会逆势而为的,尽管这个“势”,并非毛所期待与乐见。但就像古人说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啊。

只是,不能忘了下一句:“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林想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做遭恨的“谯周”。然而只是满足不做“谯周”,说得过去吗?确切的说就能让毛满意吗?如果说上次庐山会议,林当时尚在休养之中,是中途被叫上山,说是护驾也罢,站队也罢,还需要毛的点拨。那么现在情势则完全不同,林是既身在其中,亦身负其重。如果这个时候,不当机立断有所表示,别人会怎么看?最主要的是毛会怎么想?

进而林又想到,张闻天的三个小时,决定了其一生的政治命运。刘少奇这三个小时,是否会决定其一生的政治命运,还无法定论。但后天我的一个小时发言也好、三个小时发言也好,是可以决定自己政治命运的,我必须得自己把控自己的政治命运。如何把控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同可以决定自己政治命运的人,捆绑在一起。用什么捆绑呢?两个字:需要。越是彼此需要,越是捆绑得紧。张与刘二人的报告,已何其相似;林与毛二人的需要,又何其相似。

第四个不解,在林彪看来是最大的不解,即作为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主持人,在主席最近一直强调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自我批评、加之前几天又发生彭真直接点名毛作自我批评的事情,难得勇气可嘉的彭真那番话——“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该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毛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从毛主席直到支部书记,各有各的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作为至少名义上或者全党上下都认为的第一线领导人,在讲话中为什么不肯做一点儿自我批评、不肯承担一点儿责任呢?既然他不做、不承担,那应该由谁来做、来承担呢?谁才有资格来做、来承担这一切呢?当然只能是毛!而且他说得情况越严重、形势越恶劣,毛的自我批评和承担的责任,也自然就越重,这就是“水涨船高”吧。

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恐怕也是后无来者、影响深远的大会上,他刘少奇赢得了前所未有、恐怕也是后无来者、影响深远的由衷的掌声,赢得了与会者、也必定包括将来看到这份发言的所有人的由衷敬佩。只是他的这份伟大的荣耀,是靠什么得来的呢?在林看无非靠两点:一是恶劣的经济状况;二是全党上下的反思反省,特别是毛号召要敢于说真话,要勇于批评和自我评价。所以,他的这番发言,既在本质上跟我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军人,大同小异;又在取势上,无非是顺水推舟或者说是“借东风”罢了,从而把他自己“推”成了柳暗花明、“借”成了一枝独秀,而把别人、主要是毛,“推”成了山重水复、“借”成了一地鸡毛。相比之下,还是当年“反冒进”的周恩来、陈云,以及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张闻天等人,那种“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更令人由衷钦敬。

在林彪看来,刘还不如其手下的彭真。彭真的那番话,表现出了真性情、真汉子,而且看得出也没有事先跟刘打招呼,否则,岂不是把刘推到不得不做检讨的被动境地。不过也由此看出,刘少奇可真是铁了心让毛来承担。看来他这是趁机跟这些年毛对他的敲敲打打算总账呢?饿死这么多人,这么大的责任,一旦坐实在毛身上,那毛的权威、声誉和形象,在全党同志乃至全国人民面前,将大打折扣,而且将来历史上也少不了一记重笔。

古语说:“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主席总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内的山头派系,是历史形成、客观存在的。所有人都知道,我林彪是毛这个“井冈山山头的”。如果“山头”的头领受挫,就意味着整个山头的式微,也就意味着其他“山头”的势起。这就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里林黛玉之语),一个小女子都明白的道理,我林彪岂能袖手旁观,从而一损俱损。什么是关键点,这就是关键点;什么是真朋友,这就是真朋友;什么是大政治,这就是大政治。以不变应万变是一法,以万变保不变也是一法,这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军事仗是这样,打政治仗也得这样。

上述的四个不解,促使林彪渐渐得出正解并亲自动手列出发言提纲。同时,“军队以及地方有一些与林交情甚厚,如陶铸、罗瑞卿、刘亚楼等人,也都鼓动林彪出来讲话,以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包括军委的一些领导,也都来怂恿林彪出来讲话。他们都说,现在别人出来讲话都不适当,只有林彪最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理由是:从历史关系看,林彪是一向拥护毛泽东的;庐山会议以后,林彪又接替彭德怀主持了军委日常工作,是中央副主席和军委第一副主席,在党内、军内威望很高。所以无论是地位,还是威望,或是时机,只有林彪这时候出来讲话最适合。否则,就难以缓和形势,维护局面。这一说,就把林彪鼓动出来了。林彪就说:‘那好,你们要我讲,我就讲。’”3

林彪想到,上个月主席写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特别题注:“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现在他也要“反其意而用之”,作一篇发言。

就这样,林的发言和刘的一样,都注定被重重地载入历史。

 

注释:

1 【人民出版社资料室: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集(1958.6-1967.7)】:1958年6月14日,在同全国妇联党组成员谈话时,刘借谈妇女解放问题之机,建议普遍建立公共食堂,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河南有一个农业社,有五百多户人家,其中二百多户搞公共食堂,家庭不再作饭了。组织起来之后,出工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从前二百多人作饭,现在只要四十多人作饭,而且还吃得饱些,好些,还节省了粮食。”他并且大胆预言:“到将来我们到共产主义不要多远,十五年可以赶上美国,再有十五年等于三、四个美国。再有四十年、五十年中国可以进入共产主义。”

【刘少奇:在石景山发电厂的讲话】:1958年7月2日,在同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工人座谈时,他预言:“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二年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钢铁、煤炭明年就可以超过,电要慢点,多几年,大概五年,五年不行,七年,其他大都是二年三年。十五年超过美国的问题。其实也用不了十五年,七、八年就行了。……中国人口等于三个苏联,四个美国。美国就是多几吨钢和其他工业产品。十五年我们要赶过整个欧洲(包括苏联)。欧洲共六亿人口,和我们一样,面积也差不多。欧洲几十个国家,不互相帮助,我们几十个省可以互相支援。发挥地方积极性,十五年许多省要超过一个国家,河北要超过英国,河南要超过法国,再一个超意大利,再一个超西德……我们大有希望,前途好得很。”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人民日报:1958-09-30】在江苏常熟县,当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告诉他稻田亩产1万斤时,刘的反应是:“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刘少奇:在南通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1958年9月23日)】:对于有人认为大炼钢铁得不偿失,刘少奇也在很多场合予以反驳,如1958年9月23日,他在与南通干部的座谈会上就说:“搞土高炉能出铁就好。这是出的师傅钱,不要算成本,这半年主要是熟悉技术,我们学会了本领,一年就能出几万个炼铁的人。一万人开矿,一万人运输,一万人炼铁,有三万人真了不起,这办法好,每个县都要出人支援炼钢炼铁。”

【刘少奇: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9月27日】:同年的9月23日,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他再次谈到这一点:“现在困难很多,化了很多力量炼那么一点铁,按照成本算起来,成本也是很高的,化不来。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把人锻炼了,将来可以炼钢炼铁,将来我们就有成百万、成千万的钢铁技术人材。这个时候化点钱学习,很有必要,不算浪费。现在建成一个小炉子,炼几个月扳掉了,这不是白炼的。再扳掉,再盖大的,再扳掉,再盖很大的。这算是什么浪费呢?不算浪费。从这样发展起来,我们国家精神很好。”这事实上也是当时反驳所谓“怀疑派”的最为流行的一种解释。

综上所述,在1958年大跃进开始之际,刘少奇基于年轻时对新村理想的偏爱,积极参与了这场运动的决策与发动,其热度并不亚于同时期的毛泽东。

2《庐山会议实录》电子版:李锐著,刘少奇说:“我们现在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破除规章制度等等,有些人视为乱子,实际上并不是乱子,并不是缺点错误,而是一种革命的正常现象、正常秩序。所有的群众运动,都总会有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问题,或者八个指头和两个指头,或者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关系问题。”

3 《吴法宪回忆录》(下卷):吴法宪著,第546页。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如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7年11月5日18: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