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析史迪威
刘自立(北京)
一,
史迪威将军被拒绝继续在华担任蒋介石政府军政职务,返回美国后,不久即告死亡。在他死掉以后发现的类似遗望一类文字中记载,他希望中国改变蒋介石体制和统治,转向毛泽东体制和统治,且说,他本人,希望和朱德并肩以战,成为一个支持中国共产党人之人士。这是非常坦白的自供;而这个自供,并非疯人疯话,胡言于吁,而是和当时的美国战略,美国国策,美国策略秉行不悖之同一种言说;这个言说的直接史政呼应,就是罗斯福接见美国记者,红色文人斯诺;而支持斯诺者类,虽然不可以说是罗斯福,但是,说罗斯福的副手华莱士是苏联“民主”的支持者和红色毛国的支持者,并不过分。当时,美国社会分成的左右两翼,其一翼之左派,就是被史迪威看好的华莱士等。含,后来贡献美国放弃北韩政策的李普曼和草拟放弃北韩政治(白皮书)的艾奇逊。这样一来,美国重视西欧民主的势力,协同放弃亚洲民主的势力,在反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前后,上演了一出十分复杂和不公的、毒化对华政治的悲剧。这个悲剧的恶果之产生,首先,就是纵容了戴维斯(John Davies),谢维志(John service)等人的协共作为和对之之错判,导致中国抗战胜利前后十分诡异的美国政治,罗斯福政治和邱吉尔政治的呈现而沦丧于陆。罗斯福这个人,一方面在错判斯大林是可以教化的前牧师一事上,丧失了极权主义研究的基本证实;一方面,在接见斯诺一事上,给后来马歇尔,史迪威,乃至杜鲁门放弃中国大陆于毛泽东,打开通途,释放绿灯。于是,反希特勒联盟的事务迅速转变成为支持斯大林事务和挟制蒋介石事务,且在邱吉尔本人独眼识人,警告“铁幕”的政治战略中,他本人,同样对于如何支持中国抗战和体现战后秩序,不单毫无作为,而且采纳取消主义态度——于是,邱吉尔的对华政治和他的对印政治,导致两种结局:印度独立,民主;中国毛化,极权。这当然不是西方民主势力愿意看到的结果。可当时抗战时期,甘地对于邱吉尔是一个的确的麻烦。(史料证,甘地只愿意非暴力抵抗日本——而邱吉尔甚至认为甘地是麻烦制造者;愿他绝食快死……!“1942年春天,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攻势凌厉,印度几乎要保不住了。如果印度独立,英军退出,那么印度将独自面对日本侵略,后果不堪设想。但就在此时,甘地头脑中萌生了要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甘地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说,英国人应放弃印度,只有那时的印度才能捍卫自己,并帮助中国、俄国。印度抗击日本的方式也将与众不同,它的唯一武器乃是非暴力。甘地想象,‘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甘地非暴力观点发展到极端和误知的荒诞和谬论。难道不是吗?!)(资料)
当我们从这样一段源自对于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和对于史迪威将军其人、其时、其事之回顾中,发现了民主美国和自由英国,在支持,龃龉和钳制中国统帅蒋介石这一政治原则课题上,出尔反尔,首鼠两端之所谓“帝国主义”本质。而从中鬼祟作业,助纣为虐,败坏正义者,第一是史迪威,第二是马歇尔。其中,四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抗战胜利前后,毛、周势力和美国左翼势力开始一种倒蒋拥共之言行,被直接纪录在案——这个记录者就是梁敬錞先生(梁敬錞(1893—1984),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著有《欧战全史》、《在华领事裁判权论》、《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史述》、《史迪威事件》、《中美关系论文集》、《开罗会议》等);他的大著《史迪威事件》,被笔者掏书于旧书肆。这是一个偶得。看来,北京商务书店1973年的所谓“内部出版”物,居然可以牵涉这样很多重大课题,实属意外——而1973年之文革时期尚有书人、编辑不陋而为,出版此类大有补益之史料文字,且在所谓美国人正在、将要放弃老蒋小蒋之际。而这本书在北京出版不几年后,美国果然认可中国,抛弃台湾——再继之,小蒋放弃专制威权,两裁两严,施行民主。回顾一看,和上述美国人史迪威之流要和朱德“并肩”如何如之何之笑谈,可以划归一类之所谓美国赋格曲;他们是一边毛国,一边民主;一边自由,一边实用——这就是美国人当年支持列宁,支持斯大林,邱吉尔支持铁托……之表演的重现——这个政治逻辑,使得当时的台湾人悲恸警醒之;使得中国人警醒之;使得全世界人,警醒之。(虽然,美国人,尼克松和基辛格们知道,他们如果没有亡羊补牢的作为,自由价值和民主法则将会因为他们导致的海峡两岸的盲动而毁誉一旦;于是,在此背景下,美国人及时出台了台湾关系法,以做矫正……。)那么,读者要问,当时的史迪威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样子的崇拜朱德的奇言呢?他说,“满洲不是很可观吗?(按其实中共正在东北四省,大事变乱)他们希望何在?马歇尔不能在水面行走!这令我心中发痒,恨不得抛下钉耙,和朱德(中国总司令)并肩荷抢”。这是当时发表在纽约共产党机关报工人日刊(DAILY WORKER)上的史迪威亲笔函一件。(梁先生《史迪威事件/下除注外皆同)
那么,梁先生如何言及罗斯福接见斯诺呢?他写道,“对华政策,在美国副总统华莱士重庆归后,已暗中变化,华莱士之秘密报告,与戴维斯之秘密建议,可以复案。华莱士之秘密报告,今见诸第八十二届第一会期之国会纪录,谓对日战事结束后,蒋将失去领导地位,蒋只宜视为吾人短期投资之对象,故对华政策不宜只限于援蒋;……即罗斯福接见斯诺时,亦曾有对华政策不限于援蒋之表示。惟其如此,故史迪威虽予调回,而美国‘短期支持蒋介石’‘长期支持毛泽东’之双重政策,则仍暗中进行。”(同上)这个“短期支持”和“长期支持”之迥异非类,果然,后来实现其果。但是,这种操作之一始,大约在1942年左右光景。这个详细的记录者和研究者当然还是梁君。他在书中以做出表格的方式。一一罗列了谢伟志和戴维斯等人如何确商于共于毛,和朱,和周等眉来眼去而共襄此举。其中表格多达十几页。大致的意思就是,一,中共不是“共产党”(原始意义上的共产党),是一种可以完胜于资本之类似社会党之物。(这一点多么重要。不是后来在七十年代中共才是资本党——在四十年代,左翼人物就认定,毛、周是可以实行投资主义之政党。可笑,可望乎。)二,共产党是民主政党。而老蒋是腐朽败坏反动和无可救药政权。(共产党可以民主——这不是现在主张党内民主之类之说——那时,罗斯福,华莱士等列就有此说——于是,美国民主支持毛式民主——此为很为严肃之说也。)三,国共可以施行“联合政府”。这个联合政府创意来自苏联。不是毛的创意。(这和以往史料记载,是斯大林创造了波兰等国之非一党统治之“联合政府”于一瞬有关。可惜,那个联合政府很快就悲剧了;斯大林消灭了所有反希特勒之非共产党势力。)四,周恩来说,他可以接受史迪威的领导而受治于其统率共军。这是周恩来和朱德不止一次言及之、支持认可史迪威领导毛军之观点。只是从未实施。五,策动罗斯福派遣各种延安访问团。赞美那里是民主基地而老蒋地盘腐败不堪。六,和李济深“八省独立”势力沆瀣一团以结构延安,对抗老蒋。七,认为中共可以受制美国于东北而对抗苏联。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当然没有涉及后来马歇尔阻止于四平,长春,哈尔滨及时歼灭林彪一事的重要史料,而被各种史料、尤其是不久前白崇禧后人先勇先生乃及蒋介石本人之回顾所证。
——“将中正总统本人也终于对他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颁发第二次停战令对东北战争的影响,在他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此东北国军,士气就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惟一关键。当时已进至双城附近之追击部队(距离哈尔滨不足一百里),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其苏俄亦无法对共匪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决,共匪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三十七年冬季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
——而马歇尔则是肇端此停战之祸首。“马歇尔返美国述职回重庆,当时东北国共两军已经打得不可开交,马歇尔仍主张对中共采取妥协法。蒋中正认为马‘只求暂时不发生战争,即视为调停成功,而于我国之实际利害成败,则毫未计及。’,乃直告以‘非先改变其对‘共党’之态度与方针,决不能达成调解之目的。’马歇尔毫不为所动,两天后四月二十一日,竟呈送蒋备忘录一份,拟以美军装备供给‘共军’十个师,马认为这样,美国军官得以训练中共部队,以利国共两军之整编。幸亏马歇尔这个打算魏德迈早已悄悄告诉蒋中正了,否则马歇尔这个建议的震惊效应恐怕更加钜大。四月二十八日,蒋在日记中写下他对马歇尔的观察,‘近察马歇尔氏之心理及其态度,乃极以对‘共’交涉之破裂或停顿为虑,时现恐惧与无法应付之情态,其精神几已完全为共党所控制,一惟‘共党’之要求是从,无敢或违,凡与‘共党’心理抵触之条件,皆不敢向‘共’方试谈,其畏‘共’心理,竟至如此!’”(白先勇《父亲的憾恨——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那时以后,国军遂一败再败,而迥异于抗战时期之几十次重大胜负皆有之对日大战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嘛!你打起来那么起劲,我,何以亦如此!
这个马歇尔主义和斯诺主义,戴维斯、谢伟志主义,同本一构。证此一端(见该书制作之“史迪威指挥部戴谢集团意见一览表”):
——(摘略)1942、6、29戴维斯访周恩来于医院,周谓:蒋将于日讲和,又云:如伊得蒋允许,愿帅兵援缅,并受史迪威指挥。
——1943、1、23谢伟志美国宜要求国民党解除封锁(周恩来要求——笔者),并将租借物资分配于共产党。
——1943、6、29戴维斯中共并非真正共产主义者,他们行政忠实,公开选举,经济自由,得广大民众拥护。与其说他们是共产党,毋宁说他们是农业民主党。
——1943年、12戴维斯罗斯福告史迪威云,“蒋如倒台我们将觅别派”。
——1944、4、7谢伟志史迪威要求国共合作,否则即将物资分配给中共;华府恐蒋坍台,使中国局面变成真空,不允其请。
——1944、6、12谢伟志
中国在经济上、士气上均已瞬间将崩溃,中央政府渐失各省之力……建议1,停止支持蒋政府。2高级代表声明,美国希望得一民主统一之中国。3,战时宣传处事宜帮助民主战胜独裁之价值。4,鼓励在华进步分子。5,与自由前进分子。共产分子维持友谊。6,延请孙夫人(宋庆龄)莅临白宫。……
——1944、7、14谢伟志
与毛泽东、朱德、叶剑英。林彪晤谈结果,高斯大使评谓:据此报告有数点可注意: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不变。2,毛不想制造共产主义国,社会主义国,也不打算推翻国民党。3,毛等想与西方民主国家觅得谅解,变更了俄德协议时代,指摘英美是帝国主义的态度。4,毛泽东如得美援助将联合我们作战。5,认国民党是垂死之物。6,纵认共产党是欺人之谈,我们也想不出消灭他们的办法。7,国民党既不相信共产党,则对于美国援助中共自将反对。
——1944、7、28谢伟志……延安……民主模范……
——1944、7、30谢伟志共产党积极鼓励在延安做资本主义之投资,已足表现其有担当推进中国民主之能力。
——1944、8、3谢伟志赞延安出版之报纸,系中国最佳之报纸……
——1944、8、29谢伟志建议将援助国民党转为援助共产党
——1944、9、3谢伟志中国武力均衡之重点已移向共产党,美国必须有一坚定政策。帮助共产党,共党在中国必然成一持续而重要之力量,对美至关重要。
——1944、10、2戴维斯向史迪威建议以所俘得德国武器拨于中共,令其夺取江南地区,以承认中共独立政府为交换条件,约定在进行中对蒋和赫尔利均守秘密。
——1944、11、7戴维斯戴维斯坚称共产党在中国必然胜利,……美国如援共,可免中国内战。
——1945、2、14卢登谢伟志……逼蒋让出政权,达到联合政府……
——1945、4、1谢伟志毛泽东对美政策,在寻求美国在华之民主友好支持。
——1945、5、25谢伟志分析1944年罗斯福派史迪威统领中国全部军队,并包括共军在内之计划,系导致蒋史决裂之原因。
二,
史迪威现象有两种析鉴。一种是广义见之,一种是狭义见之。广义者,可参照十九世纪中国被全球化之步奏,拖向殖民地结构之一般。这个全球化,不是二十世纪或言李慎之先生告知中国人之亚洲价值论的出现——这个亚洲价值论,不过是另一个李式说辞(李光耀之);他的含义,是对峙普世价值和欧美价值。而抗战时期之亚洲价值论,可以狭义说之,就是如何评定中国价值论——于是,这个价值论即成为全球反德、反日战争中,中国价值,中国作用之评估。这个价值论的公正估价,在梁君书中,基本上,被罗斯福和邱吉尔给否定了。其间原因大致是,一,中国抗战自1937年以后独自苦撑五年之久;继而,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炸,美日关系改战,中国抗日战场孤军奋战局面一举改观;同时,美国人自己参战于太平洋而只求中国继续拖住日本,从而将中国变成一种侧应位置。二,邱吉尔保住印度于日据缅甸时期,对于中国远征军的作用,估价不高——继而,北非战场开辟以后,本要移用缅甸战场的军需、人员、物资,大量移用于对付隆美尔。三,由于英、美不顾中国国家利益,坚持龃龉于蒋,开辟滇缅战场于兹,而不顾日军当时业已开始的所谓“一号”战略举止,也就是不顾当时中国正在面临空前绝望危机之湘鄂桂战场严重危难局面,把大量有生力量投入缅甸作战。四,在缅甸作战中,英、美又反对蒋介石对于缅甸作战的“南北夹击”之作战方略,只求缅北作战,继而占领密支纳而背对于华。五,其中,比较不同的美国陈纳德航空队,之用中国基地克服日军空中治空权,继而,而捣毁其在华空军基地,甚而,将中国变成轰炸日本本土的战略基地之预谋,由于史迪威和马歇尔的阻挠而告空。……诸如此类的战略格局之演变,使得狭义的抗日作战之中国价值论降到最低,且经几次国际会议而渐次沦落。其后,由于罗斯福和马歇尔的迟疑不定,导致抗战胜利后苏联插手于东北而纵容了国军失败于兹,而林彪,死灰复燃,继而,席卷中国南北。其中,抗战胜利以后的美国主张之中国联合政府的举策,更是荒诞不堪,违背常识。不要说国民党不可能允许携带军队的共产党参与所谓的议会政治,政党轮替,就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的东、西欧国家,即便短暂成立过联合政府,也绝不见无论是共产党还是非共产党,施行占地割据带抢之民主作业,政党政治。中国军队国家化的问题,要不要解决,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问题。马歇尔保留中共军队,而周恩来准备“被领导于史迪威”之怪现象,举世无双,根本不是严肃政治学可以商榷的主题。这是其一。
其二,美国抗日作战的目的,和他在中国独自抗战时期,对于日本国提供几乎全部钢铁物资之实际,导致其实所谓:中国抗战,实在是和日军人肉和美国钢铁的搏斗。这个状况,举世全知,不是什么新课题;只是,令人想到苏维埃建成初期,美国资本对于列宁的支持,而时过半个多世纪,基辛格主义,又开始和毛沆瀣一团。这是美国利益导致,还是美国价值导致?亦势成一问。故此,史迪威坚决反对陈纳德主战之切实援华(主要是五百架飞机的援助)战略,更反对把中国作为轰炸日本之基地之主张,坚决要不顾中国利益,不顾中国抗日局面的绝大危机,而开辟滇缅战场。使得中国最有实力的军队和装备,弃国入缅,顾远弃身,发生了一种岂有此理的缅甸抗日作战。当然,命运弄人,游戏诡诈。中国人在几次被美英诸国完弄抛弃以后,美国对德、对日作战,很快胜利在望。史迪威虽然强撑其局,也被罗斯福蒋介石合理抛弃于之。美国人和苏联人双双战胜了德国人和日本人——于是,中国抗战的五年抑或八年,其胜其利,实在是在一种尴尬,苦闷,悒郁和绝望中到来——而这个到来的胜利,又很快因为美国人认为“短期支持蒋”而“长期支持毛”之战略而鹿陷于陆。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剧;这是一种怎样的必要忍受和汲取的悲剧啊。梁先生书,对此时来天地同力,运去英雄无奈之举,给予详细史料-史观兼备之评说。这样的评说,当然罕见于1949年或者1979年以后的大陆。这是不怪之怪。于是,大陆各种影视、书肆关乎中国远征军史料的披露,不如说,都是史证不实的伪诈制作而已,而略。我们看到,什么时候,中国抗日基地被美、英忽略,而被忽略的,当然是自淞沪战役以来千万投入烘炉之抗日军民的死难和献身。在此一端,欧洲价值论和他们的亚洲放弃论(——乃至艾奇逊放弃朝鲜论——尼克松放弃台湾论——诸如此类,)究竟是一种什么货色呢?如果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那么,还要研讨历史何用?我们看到的历史价值论,不同于狭义之亚洲论和欧洲论,而是一种秉公持论和秉笔直书;而梁先生即做此举。是的,几次国际会议呈现了中国弱国外交和被蒙蔽之悲剧。这是弱国虽无外交而知之无可如何,而偏要如何、如之何之坚持,之蒋公的国格和人格体现。这不是塔列朗和梅特涅,各以战败国和战胜国资质博弈于术,见诸舞台之艺术,而是老蒋虽败于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但是,他的那种不以天地同力,命运捉弄而坚持,而帷幄,而坚忍,而澹定之胸襟和心魄,让国人看到了那种既不能一逞蛮力之强,又怀忍字之工的胜败之略——这让人想起惠特曼的诗句:万岁!一切遭受失败的人!……。老蒋在和列强的(民主的)政客的斗争中,要我们学懂他对应的价值论和策划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在此坚持之下,罗斯福,也只好把史迪威这个顽劣狂人替换成了魏德曼——但是,马歇尔绥靖主义造就的共军做大和局势底变的时事,业已完备,无法遏止——老蒋加之很多其他因素作用,也就只能败北于台湾了——但是,老蒋虽败不败;他的忍字政治,在于他可以把专制政治转变成为民主政治,而完成于小蒋。你说,老蒋完败乎?底胜乎?呵呵。
梁君在“新政策与旧战场”标题下论述“中国战场地位知没落”于开罗会议以后。“开罗会议以后,中美共同作战之精神陡见离异,南缅水路夹攻之保证,不旋踵而片面毁弃,……。”“构成中国战场之战略地位,因素有二:一曰人力,二曰地形。前者指中国作战之可用兵源,后者指接近日敌之空军基地,然两者皆与美英全面战略有关,当英美全面战略需要中国人力地形之贡献时,中国战场价值更高,当英美全面战场不需要中国人力地形之贡献时,中国战场价值便落。……此乃国际政治交易之常态。”此常态,就是中国弱国外交和英美强国价值——民主——自由论,轮替出场之产物;古今自然。其间,苏联对日态度因为苏日中立协约之存在,使得中国战场价值一度升高;苏,中价值论同等持重乃一度是:美国最高战略;(美国海军金上将说法——该书)。美国人看到“使中国继续绊往百万之日本陆军,使其不在美国有事欧陆之秋,倾巢出动,危于澳洲与太平洋,此战略虽有功用,但仅在美国有事欧陆之时期中有价值,一旦欧洲转变,或美军力足胜日军之时,则中国战场,是否再有维持之必要,便成问题。”(同上)美国B-29,航姆舰队等产生和出现,遂不再需要坚持中国本土之基地为轰炸日本之战略地。德黑兰会议以后,马歇尔等也即认为,打败日本“不必经由中国”。
而在1943年,罗斯福和邱吉尔并无上解;至少罗不此解于中国价值论。他的收复全缅方案业已转为收复北缅方案。而老蒋一直以来认为“南北缅水路夹攻”方案实为胜利可期之略而多次被美、英动摇。这是一个方面;在另外一端,“美英战略之基本冲突,即在对于中国作战之评价。”英国认为中国战场或可或缺——“中国战后强盛,或大英帝国远东厄运之开始”——“……大耗英国之物资兵力,则私感不值。”“美国看法不同,美国以为,欲迫日本投降必须攻入日本本土,欲攻日本本土,必须利用中国之基地与人力,”故欧洲战场和中国战场对于美国同等重要;如果美国失去中国则“无暇再顾欧洲对德战事,故水陆夹攻收回全缅之战,非关亚洲之一隅,实系欧洲与太平洋全局。但是这个全缅水陆作战之战略虽有老蒋主张坚持而终仍未果;乃至事变人非,价值全陷。与此之时,在英国方面,德黑兰会议开幕后邱吉尔谓,“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后,不但中国基地已不重要,即中国是否对日作战,亦不必过于顾虑,安德曼案大可取消,将其器材(登陆艇等)从事于南法登陆之用。罗斯(罗斯福,斯大林)均无表示。”于是,放弃老蒋,另觅新人(共产党),成为史迪威要务之一而沆瀣于罗斯福。他们在那个时期的谈话说明,“史迪威既备悉军部攻日之新战略,自不能不急叩罗斯福今后对华之政策。罗对此问,虽未予明示,但亦已有‘蒋倒,另觅别派’之表示。(注意!)“当时所谓派别,除中共外,尚无其他适当对象。迪威得此一语,知中共与美非无合作可能。”梁君谓,史迪威袒共倒蒋,肆无忌惮也。
三,
一向以来,对于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记载和史观判断,多有不适、不实之词。梁先生治史是史观载于史料,史料印证观点;左右持平而论,且非痘饤琐引,定论恍惚,瞻前顾后。他所谓一点击破,纵览全局,就分析美国战略者言,就是,强调美国执意放弃中国战场,放弃中国军民,放弃蒋介石体制而服从美国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与共产党同体雌雄,毁陷大陆。此间,罗斯福搬出的一些协助太平洋做战之略,不过是让国人侍从美国战略、牺牲中国利益、中国军民之举措。其原因有三。其一,不顾日军一号作战战略给中国造成的危迫之局,硬性将中国精锐部队,将领和物资倒往缅甸,参与协从美国太平洋战争之需。其二,对于陈纳德利用中国基地之主张弃而不顾;大大削弱抵抗日军之一号作战(含豫中会战,长(沙)衡(阳)会战,桂柳会战等)能力;更放弃以中国基地,轰炸日本本土战略。三,“数年以来,所有运入之租借物资,均为史迪威拨充装备远征军之用,……而精壮兵员,又皆抽拨以补充远征军驻印军之缺额。”于是,后来发生在缅甸的若干胜利,对于中国抗战意义而言,无论如何估计,都是非常怪异和降低价值之剩余价值。该书摘录如次——“日本所谓一号作战兵略就是”一,攻取美军B-29桂林柳州之基地,二,防阻中国军队反攻,三,确保安南与中南半岛之交通;动员一百五十万人,展开太平洋战争以来最大之攻势。1944年的豫中会战(3月25日)、长衡会战(5月6日至8月7日)、桂柳会战(8月至12月),皆此战略执行之一部。按照该战略规定,作战方法以佯攻诱敌为上,表面上驰援缅甸,实际上遮断中国粤汉线之交通,表面上攻取重庆,实际上夺取衡阳桂林之中美空军机场。”“此计划最早为陈纳德所窥破,陈纳德于是年(1944年)4月6日、8日、10日,三度函向史迪威警告,谓日本正调重兵采用钳型攻势,一由河南取平汉线,一由粤汉线取长沙,如伊空军每月不能得到七千吨至一万吨器材补给,伊将不能阻遏日本空军攻势之外,又同时掩护中国之陆军。史迪威时因猛拱密支那一带,战事正急,已将中印空运吨位,悉数移作缅战之用,既无余力足应陈纳德之请,……”。致使中国战场危机如此。(同上)
早在首次赴缅作战时期,史迪威就因为全局指挥不利,又擅自自撤退于印度,遭至老蒋对此人指挥乏术,人品不端之犹豫。珍珠港事件后,所谓美、英、中联合作战业成态势——虽号召苏联宣战于日;苏却因为强调对德战事不允未作业。遂出现中国军队虽不保国内战事,却只好侧应美英而入缅甸作战之怪事。届时史迪威指挥在缅国军。我军面临敌方右翼,英军于左翼。平满纳一役我军挫败。遂“放弃曼德勒,退守密支那。”日军又于右翼突破英军将其包围在仁安羌。我新三十八装甲师调援,“救出英缅军七千余人”,“克服仁安羌”。又因装甲师调出,我军于后“全线动摇,主要防地罗依考……失守”;敌占密支那。与我二百师决战。“我戴师长安澜于缅北退却中,遇敌激战,伤重捐躯”。左翼方面,……我军“放弃腊戌”;敌转师保山,窥视昆明,幸我已先调第三十六师(宋希濂师)及预备第二师(李云鹏师)在惠通桥东岸布防,敌至西岸,强度怒江,卒不得渡,10日(1942年5月)改攻腾冲,又为我八十八师所扼,我军遂于日军隔(怒)江对峙。”(皆同上)于是,总结此次缅甸对日作战,失误二。一,英军并不侧应援助;二,“史迪威在中国军队准备攻势之顷,突将精锐抽出,致为敌所乘,在委员长观之,直是军事经验尚未成熟之表现,委员长自此对史迪威统率大军之能力与信任,均生动摇。”(陈纳德语/同上)梁先生续析之,“但史迪威措施之失当,尚不在此,在密支那失陷一周前,委员长曾电史迪威、罗卓英,令速将主力向密支那与片马方面移动,其时腊戌甫失守,而杜聿明军长尚能集合三个师,故其局势并非不可挽救,不幸史迪威竟未遵照委员长之指示,早入密支那,而徘徊于曼德勒与士威坡,直至前方兵退路塞,密支那铁路无分成行,我数万大军乃因此困于缅北,遭受饥冻,牺牲逾千,尤可异者,史迪威身为前敌指挥官,当战事紧张败衄之时,既未向统帅报告战情,又擅自弃军而离队,转入印度。”委员长指责“史迪威……不知军纪何在。”(而史迪威在其日记中,对此缄口不言也。)而“退入印度时,穿越野人山,所受之饥渴艰辛,直非笔墨所可尽。”(同上)如果说第二次入缅尚逢湘桂战事,第一次如何?也是适逢其烈:日“十万之兵力,侵我浙东赣东,浙赣会战正在激烈,加以缅战失败,国际交通线完全封闭,人心震动,全局动摇。”(同上)
于是,一如后知,史迪威并未得到马歇尔和罗斯福的坚持袒护而迫于蒋介石一再坚持而离去。按照罗斯福对于老蒋的观看,他没有堕入美国左派要彻底倒掉蒋介石而取道以毛之妄议。他的看法是:“……吾人须知蒋委员长几历艰辛,始进为四万万人之领袖,此四万万人中,有各种领军人物,军人、教育家、科学家、卫生家
、技术家,在各省和中央方面,各事奋斗,翼出头地,此乃一二百年未易得到之事业,而蒋委员长于短期中竟得之。蒋委员长自有其保持优越地位之必要,此点如尔我处伊环境,亦必相同。他是一位行政首长和大元帅,岂可用对待摩洛哥首长之办法,向其作严厉之声口或要挟……
”;后文之中,罗斯福对陈纳德颇有赞词,云,“我虽然希望缅甸作战,但我仍信1943年陈纳德作战之军略价值”(罗斯福1943年3月8日电诫马歇尔语)(同上)。这样,在史迪威,马歇尔,斯大林,毛泽东乃及甘地之间;在美国,英国,中国,印度之间;在反法西斯,反日和美、英对于希特勒和日本之间;在老殖民主义和新殖民殖民主义之间;在民主和极权之间……发生了梁敬錞先生解析史迪威事件以后延伸的政治和战争逻辑。先从第一个观点说破。罗斯福对于蒋介石的看法,尚且停留在基本上的一致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之层面上。虽然,罗斯福本人对于41年珍珠港以前之邱吉尔要求美国反对希特勒的诚请,迟迟不作答复,能拖就拖;而对于中国战场上,日本人和美国军火商的勾结,也是按照战争和贸易脱钩的原则处理,直至危机与转机一同到来。于是,1942年,美、英、中联合抗日主张出台,缅甸、印度战场开辟之,以附和美国的太平洋之战战略。那么,在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后,中国抗战地位和价值何以如此缩小、以至于就连一开始主张联合做战之罗斯福,也倾向于邱吉尔的对于中国战场的忽视论甚至取消论?这是非常值得琢磨的问题。其次,这里,发生英国人对于老殖民主义的自觉和不自觉退步;也就是,凸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印度甘地主义的、对于日本的非暴力主张,且纠缠在邱吉尔绝对武装抵抗日本的夹缝和价值龃龉之中。再是,据证,“1936年8月,甘地曾接见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表示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违背了非暴力主张。不久甘地接见世界基督教领袖,再次提到:‘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来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日本侵略,我以为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最新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还剩下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资料)——而暴力毛,则说,原子弹不可怕,中国人死一半可以胜利,云云——列宁也备此论;说,俄罗斯人死掉一半,可以实现共产主义——问题是,这些主张暴力和非暴力之魔鬼,都要人民“死掉一半”!呜呼哀哉!孰不可忍!余之,印度独立昭显的非暴力运动,其实,就是甘地就和英国宪政主义政权的一次“内在和谐”运作——而这个内在和谐,乃以印度独立,这个“外在和谐”(印度尚为英联邦国家)为搭配,为表现——换言之,中国对于日本,对于极权之毛,绝对没有非暴力抗争带来的任何正面意义和善良可能。英国老殖民主义在印度的退让,和其后来在以色列建国上的退让,和再后来,其撤出苏伊士运河而允准埃及独立之选项,说明了邱吉尔主义的势微;而他在战后下台,也是英国殖民主义衰落的一种征兆。而美国“新殖民主义”之秉承民主大潮开始的、对于战后日本、希腊等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支持,说明了德国和日本生不逢时的“新殖民主义”的溃败。而在民族独立和“民族民主”之间,又发生了甘地和毛的两极分化。毛的独立和甘地的独立,式成水火,价值相反。甘地主义影响所及遍及战后南非,印尼,菲律宾等非暴力民主建政;而毛的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被邓和戈尔巴乔夫改变。这是史迪威等人甚至罗斯福等人不曾预计和估价无着的价值论和民主潮。我们的提法就是,回到史迪威,他的支持毛之长期政策和政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换言之,史迪威在抗日作战时期诋毁老蒋,对内地战场采取取消主义观点;继而在抗战问题上支持共产党的所谓抗日,乃及后来马歇尔秉承斯大林论联合政府之策略,之主义,要中国开展和设立一个戴剑(带飞机大炮的)议会——这个设想,难道是美国政治理论策应斯大林主义的反响吗?这和马歇尔(计划)西欧价值论和美国的日本民主论背道而驰。这是匪夷所思的逻辑和选择。但是,史迪威和华莱士等人,在二战前后,掀起的苏联“民主”论之妄议和诡谲,确实对于苏联的继续存在(远及中共的崛起),起到绝对权威的影响。于是,罗斯福主义,杜鲁门主义,开始了亚洲是亚洲,欧洲是欧洲的不同战略论和不同价值论——此中国内战时期之马歇尔和西欧重建时期之马歇尔判若两人、两风。这个政治,就是允许毛的49年席卷大陆——允许北韩被不包括在美国远东防御体系中——乃至后来,美国只好对毛,对金开战。这个逻辑也是,美国后来被勃列日涅夫说成是东欧有限主权论的某种维护者而不想推倒柏林墙——不支持纳吉和波兰、匈牙利起义——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这个版本就是,中国给毛;东欧给斯大林;越南给胡志明……乃至古巴给卡斯特罗、给苏联(这是伟大肯尼迪主义的后果。)我们说,这个美国战略,对于美国人本身也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一开始,就和华莱士等人辩论是非,寻回价值,如布坎南,胡佛,麦卡锡,等人。从六十年到末叶到七十年代初叶——七十年代末叶,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沆瀣毛、周出现最新版本的史迪威主义——而台湾关系法的出台,则是美国另外一派反对史迪威主义者真正思索美国价值论和普世价值论而对抗基辛格主义的发端和产物。而北韩“三八线”的恢复和今天金家三代的兽治,同样,是美国认可对苏战略之“主权有限论”的回应;这个回报,现在,仍然以肆无忌惮的方式挑战与之。最为严重的则是对于中国民主的思索和桎梏……。于是,在战后几十年中,史迪威主义和毛主义遥看同构,须臾无分,成就了自联合国苏-美G2以后的中-美G2结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两相战略合作,“同舟共济”。于是,史迪威主义真正的复活,不是在任何滇缅战场和印度战场上,不是在抗战最后危机时刻之中国战场上,而是在七十年代美中复活外交、战略之政治考量和政治勾结之各种领域中。这个有趣的史迪威主义,之所以看似不死,正是因为美国价值中、那种不止于民主,不止于自由的利益主义、资本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这是中国政治(中国资本和特权政治)最后的支撑点。如果一切就像美国里根总统要推翻东欧价值论一样,将亚洲价值论和中国(特色)价值论,就像推倒柏林墙一样推倒,那么,史迪威主义的真正死亡,才会如期而至,无可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