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号-历史见证 王哲简介 王哲文章检索

 

 

《十七年》第四章

 

王哲

 

图片%202.png

 

“特别是关于最敏感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提法,为最受攻击之处,就是赞成彭德怀的信的精神的人,也无不多少表示不同意见。惟有张闻天一个人是这样说的:‘这个问题不说可能更好一点,说了也可以,究竟怎样,可以考虑。但是,刮共产风恐怕也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1

张闻天发言结束后对秘书表示,希望这次发言能够导致会议讨论些问题。晚饭后见到彭德怀说,今天我讲了三个钟头,支持了你。彭将张的发言提纲要去,让参谋读了一遍。后告张:“你讲得很全面”2。张的发言确如其所望,导致了其后会议的讨论。只是讨论的最终结果,绝非其所望、更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张闻天的发言自然很快被放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上。毛对着彭的来信、张的发言,几乎一夜未眠,内勤光烟缸就清理了四、五次。7月22日下午从四点半到九点半,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林彪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谈话3。其间毛说了一句似乎有点调侃却大有意味其实很重的话:我看我们上的不是庐山,倒像是梁山。听话听音,从中应该能够揣摩出毛此时大致的心理和反应,只是也许当时闻听此言的刘、周、林,都没有想到,毛的回应是如此严厉。

其实毛在找刘少奇、周恩来谈话的同时,把会议中途,即在彭德怀来信后,临时招上山的林彪也一同叫来,本身与其说是一种暗示不如说是昭示。此时林彪无论在党内军内,均无实权,即基本赋闲修息,没有参与实际工作。但却身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更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其在国家领导人中的排名位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之后的第六位,还在当时党的总书记邓小平之前。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林彪不仅是他的心腹爱将,更是可靠的政治同盟者。两个人都是从青山绿水的山坳中走出来的,也都有个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称得上小富小康的传统家庭。如果按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来划分,无疑他们两个人是地地道道的同类人。都说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其中的道理就不用多说了,其实朋友、同盟者、合作方等更需要这样的基础。不是有句老话嘛——“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说其实一个人的家庭、血性、少儿时期的生活环境基本上已经注定其一生。

对于毛泽东、林彪这两个人来说,他们之间能相容的太多太多了。相似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传统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再加上二人性情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动静相宜,更重要的是长期共同经历的战与火、血与泪的磨砺和洗礼,他们之间的默契、理解、信任、关爱,至少在当时的党内,是无人可比的。

自从建国以来,林彪已很少参与政事,由于战争年代的身体透支以及那一枪被严重的误伤,他基本是处于身心修养、隐居式的生活中。除了抗美援朝期间,他很是用心关注了一段时期外,其余就是看看书、练练字,天冷时到杭州,天热时到大连,北京都很少在,且很少和人、特别是高官交往,生活规律而恬淡。如果说那一时期也许连他的那些老战友、老部下们都似乎淡忘他的时候,不论作为战友还是朋友,有一个人的心里,一直是把他放在第一位,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在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毛泽东没有全票当选为主席,所差唯一的一张选票,正是毛泽东本人的,他填选了林彪。也正在这次大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跻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另外4位副主席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再从毛泽东亲手抄写曹操的《龟虽寿》送给林彪来看,殷殷之情,跃然纸上。但不要因此,就以为毛、林之间就没有出现过分歧和矛盾,至少当时军内都知道,只有林彪和彭德怀,是敢于向毛泽东直言陈述不同意见的。只是这些都是出于公事公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二人后来越发的默契和信任。说起毛、林二人曾经的分歧和矛盾,截止到这次庐山会议前,大大小小有过九次。

第一次是在井冈山时期。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一直疑虑“井冈山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林彪,以贺年的形式,给毛泽东写信,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并希望得到毛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便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文中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极大地完善了他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当此之时,这一疑一答,完全是一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战友、师生、上下级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及至林彪事件后,便以此为据,向林大泼“贪生怕死、思想动摇、立场不坚定”等不实之词,无疑是违背真实历史的、是错误的。

 

第二次是在中央苏区“反围剿”后期。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中央由上海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越来越受到排挤和鼓励。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即邓小平、毛泽潭、谢惟俊、古柏)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跟着毛倒霉。毛后来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的很”。作为一直追随毛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并没有卷入这场斗争漩涡,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他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埋头钻研军事战术、组织战斗。林彪作为毛泽东一手培养起来的指挥员,深谙毛的战略战术思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曾连续六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站、短促出击等战术原则。但随着“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在红一军团作了“阵地战和论短促出击”的报告,林的态度和观点发生变化,并在苏区政府的《战争与革命》第4期上发表了《论短促出击》的文章。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这些言论,明显与毛的军事思想相左,也让一些将领感到惊讶。毛泽东读了以后,当时没有做声,毛了解他这个有着军事天赋、酷爱钻研军事战术并以此为乐的心腹爱将,从纯军事角度,也看到了它的闪光点和独到正确的一面。相信后来林彪总结出来的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或许就有这次的感悟和萌芽。但在四十年代延安整风时,有着非凡大局观的毛泽东还是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中,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

第三次是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期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核心。为粉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毛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成就了其平生最得意之笔。但是,林彪则认为“尽走弓背路”,担心会把部队拖垮。便在会理,部队休整时,电话请彭德怀代替毛来指挥部队,并写信给中央。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也向军委发来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一些消极情绪。引起毛的很大警觉。1935年5月12日,召开会理会议。会上毛严厉批评了林彪,并误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的,直到24年后的庐山会上,才由林彪亲口消除。这次会上,毛批评林彪的代表句是——“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4 。其实从此语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因爱护而气恼,因长辈而责怪,因亲近而不避。而从此时,也可以看出林彪是精于战术而拙于战略的,后来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打锦州”和战略包抄白崇禧,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次是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瓦窑堡会议之前,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到陕南打游击,并几次三番。直到毛将其叫到延安,开导了近半个月之久,才随毛东征。而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因为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发生分歧,林彪甚至提出让毛回陕北,毛批评了林瞧不起晋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思想。他们的分歧在于林主张用兵于经济好的地区,利于部队的发展。而毛则主张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群众基础越坚实,根据地越稳固。一个是从物出发,一个是从人出发。后来在讨论是否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时,两个人的观点,又因此而生异议。

第五次是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要避实击虚、保存实力,发动群众、壮大力量。而林彪则希望打运动战,据此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并促使毛泽东重新思考,完善和补充了八路军作战方针思想。后来在其《论持久战》中,把八路军的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应该说,这一次的分歧林彪是正确的,而毛那时的从谏如流、虚怀若谷,更令人称道。

第六次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同时,陈云、高岗、张闻天、黄克诚等人,也向中央提出了与林大致相同的看法。最终促使毛泽东和中央就东北的战略方针由“御敌于关门之内,独占东北”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后来辽沈战役的进行,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林这一次一分一合的默契,最终将中国收于囊中。

第七次是1946年1月,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和中央估计东北地区在经过谈判以后,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要求林指挥的东北联军,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要“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毛的这些决策,等于又暂时改变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正确方针,从“两厢”又回到了“大路”,在各方面未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大路”上与蒋硬拼。“四平之役”血战一个月,双方损失均很惨重,林彪最终主动撤离了四平。毛泽东没有因为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致电林彪:“四平我军坚守一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历史意义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必须要避实击虚,攥紧拳头,集中力量,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而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能妄求虚名浮利。此次,毛为政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林为军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将不从而君有赏,林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而毛则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更进一步加以褒奖。正可谓: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之后,林率军卷土重来,包举宇内,正从此始。

第八次是1948年毛泽东决策发动辽沈战役,在应该先从哪里打起?毛、林出现了分歧。当此之时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点中的蒋军。毛的想法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而林则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的决心动而又摇,其谨慎用兵、切忌冒险的作战思想此次表露无遗。最后在毛一而再、再而三的强令下,才出兵而胜。当林彪捉到锦州城守军司令范汉杰,问其对攻打锦州有何感想时,范说: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扁担断了,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5。林听罢,默然,想必内心自有一番波澜。无疑这又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家和杰出的战术家的珠联璧合之作。而这大概既是毛、林分歧中最厉害、最重要的一次,也是中国革命军事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十五年后,毛在悼念罗荣桓的诗文中,还写下了“战锦方为大问题”这样的诗句。

第九次是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但是这次与毛异议,就绝不是林彪一个人了,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都比较明确表示反对。现在说林担心与美军作战失利,毁其英名而拒绝领兵赴朝,是没有根据的。相信深知林用兵特点、朝鲜地形和美军优势的毛泽东,不会在我军武器装备等非常恶劣、且更多将进行惨烈的阵地战的情况下,贸然让林彪这样擅长运动战、游击战的将领,去对付美军。所以,毛第一人选是敢于冒险、也善于冒险的粟裕,这才是“擅将将”者之道。


 

注释:

1  李锐:《庐山会议纪实》。

2 人民网:人民网[微博] 闻集2014-12-30。

3《毛泽东年谱4》,第111页。

4 凤凰卫视2015年3月6日《腾飞中国》,

5 张正隆:《雪白血红》,第315页。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哲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7年4月17日19:1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