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号-历史见证 王宇知简介 王宇知文章检索

 

 

抗日名将王缵绪以教救国创办巴蜀学校
——读重庆《巴蜀学校》抗战历史有感(新版)

 

王宇知

 

巴蜀学校,自1929年原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国民党上将)一手创建。当今闻名遐迩的巴蜀中学、巴蜀小学、巴蜀幼儿园均脱胎于王缵绪先生创办的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如下以事实说明,没有王缵绪,就没有今日的巴蜀学校!

巴蜀学校在八十华诞完成一部校史,再现了王缵绪先生在从事军政生涯四十年的同时,以赤热的爱国情怀,始终坚持以教兴国的远大理想;自1929年购址与创建至创办巴蜀学校(共二十一年),直到1950年王缵绪亲自将学校贡献给国家的感人事迹。

只可惜!这部份的原校史资料乃六十年仅见,其部份内容编辑为八十周年的校史新作,但也仅仅成为参加八十周年校庆活动的校友们的秘辛。

拂去巴蜀学校六十年前历史的尘埃,毋庸置疑应回归错位角色。巴蜀学校被封存六十多年的真实史料,揭露多年以冒名顶功的说谎者。

巴蜀学校六十年前的历史,是该校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校史资料证实王缵绪先生在担任军政数职的同时,完全以个人之力负责担当了十八年的巴蜀学校董事长职务;记载了王缵绪先生历经创建与创业时期的苦心及劳顿的全过程;表明他是如何组建巴蜀学校教育团队以及贯彻执行他的教育精神;记录下他是怎样支撑并带领师生穿越战火、跨过那漫长的战争年代;展现出巴蜀学校在抗战时期所历经的悲壮与成长、重建与发展到成名的全部过程。以真凭实据的证实巴蜀学校在整个抗战时期免费承担起抗战军人子女与失落儿童就学历史;介绍了巴蜀学校如何成为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文化中心地位,以及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校进行演讲的光荣事迹;这充分证实了巴蜀学校为国家与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与此翔实记录巴蜀学校是怎样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成为全国的校中翘楚,以及收获数以百计各界名流题词赞赏。以真实的事实呈现出巴蜀学校在六十年前的一场民族灾难中,所历经的磨难涅槃乃重生的辉煌历史。

巴蜀学校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以今日的辉煌,不能回避它是建立在王缵绪先生所创办下的巴蜀学校那坚实的基础之上。不可否认的是,巴蜀学校是伴随着国难及战争,发展与壮大而成名;功不可没的是,巴蜀学校在整个抗战中为国家与民族承担责任并做出重大贡献;而绝非忘怀的是,巴蜀学校是有着最为沉重的血泪历史,因其真实存在具有独特的价值。可叹今日,巴蜀师生已全然不知其意义所在。为此,忠告巴蜀学校的师生们,应对母校六十年前沉重历史给予关注与了解。它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教材,是借往察今的研究依据,是缅怀教育先贤们的动人画卷,是了解巴蜀学校由开创到发展成名至今的真实写照。

 

掌握川军大权  坚守以教兴国

巴蜀学校创建于1929年,王缵绪先生以十万大洋买下重庆嘉陵江南畔的张家花园(占地100多顷)作为巴蜀学校校址。于是,创始人王缵绪把破旧园林创建符合他所要求的全新式教育环境,无疑是一个浩大工程。从此,这位创始人王缵绪先生历经三年,勤扒苦干创建此校,无论从规划与设计、购料到施工,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与心血。

据原校史有大量资料记载了创始人王缵绪所建造成的巴蜀学校整体规模,可简述为:原张家花园占地百顷,却是一道矮小的入门,上面有“怡园”两个字,进门是一大堵墙,像屏风一样挡住视线,无法观视到广阔的园林。园区内具有一处宽在的园地为荷花池,是处在低谷之中。于是,王缵绪先生先将矮小的旧园门,亲自设计为四个立柱形,修建成学校大门,而上书“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几个大字;在整体设计中以美观实用,将一进门的大墙推掉,令视野开阔。还将部分园地及荷花池填埋建成学生活动的巨大的操场,在连接操场又修建了三十三级宽大的石梯,在石梯的上方又建了许多供学校使用的校舍。校园内原有的木质长廊修复及改造贯穿半个园林,使长廊连接变成各处通道。整修竹木、假山更点缀了整个校园美景。另在校园新建各处校舍以及道路所处种植树木及花果,与园林存有的树木,布置成许多奇特景观。又将校园内的树木,逐一查证其名称、性状和效用,用小木块制作成标牌,可供学生们认识和了解。

而创始人王缵绪极力主张新式教育,还专门设计布置了饲养动物、种植果蔬的小饲养场和小农场等配套设施。他将张家花园原有几幢建筑,如“四宜厅”“艳香亭”、“友竹山房”、“春晖堂”、“杏花村”等,因年久失修或不适宜作为教学设施全部拆除,另建新校舍代之。1930年,创始人王缵绪创建的第一所校舍,取名为“湘院”,共有四间教室,其余的屋子,除了教师的办公室外,剩下的作学生宿舍,可以容纳上百人,是计划开办幼稚园使用。“湘院”背后坡地地势倾斜,附近的居民牧猪放牛,遗矢撒尿,污水交流,秽臭四塞,对于学校卫生大有妨碍”。于是,创始人将校园这块坡地,投下巨资改造及整理,规划成为巴蜀幼稚园配套活动区域,而附有大片园林。1931年,创始人王缵绪先生在校园的左边创建了一幢三层大楼为学生宿舍,取名为“觉楼”。在校园另一宽阔区域,建有大礼堂、学生活动室、医务室、图书馆、藏书楼、膳堂、厨房、浆洗房、厕所等所有配套设施及建筑。利用校园地域宽畅分别建有大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垒球场、小足球场、游泳场、游戏场地及儿童运动场地。儿童运动场地,设有各种运动器具,部分是由创始人自行绘制图样,请工人制作。初期完成的儿童运动器具含有儿童用带天桥和沙坑的滑梯一座,方格笼一座,轩轾梯一架,秋千一架.乎攀平梯一座,浪船二座,浪术一根,中高级学生用的联合运动器一座。在校园右面将友竹山房原址改建一座盥洗室,分别代建男女浴室,并装备了浴室等附属设施,达到洗浴方便条件。1932年,创始人又完成第二座三层教学大楼,共有教室十五间,足以提供十二个班级使用。创始人王缵绪先生还亲自为新教学大楼取名并题写“诱诲堂”,其涵意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之意。与此同时,创始人王缵绪先生,为使这所规模巨大的校园既安静又安全,他沿旧张家花园所临街修建了八座西式套房,形成了坚实围墙,令整个校园与外界隔开,达到校区内既安静又安全。这八座西式套房均为独立的大院落。创始人为新建的西式套房分别取名“菁园”、“莪园”、“朴园”、“械园”、“可园”、“宜园”、“亦园”、“怡园”。又亲自为这二所园区题写园名为“械朴”,均取自《诗经》,则是《诗经·大雅》的篇名,意谓用人有方,人才众多。“菁莪”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的简称,旧时引用“菁莪”典故,皆喻教育人才。(注:这八座西式民房均为独立院落,专门用以出租,所得租押金,全部作为巴蜀幼稚园开办后的常年经费。创始人将新建临街三十七套房屋,在18年内长期出租以供养学校正常开支,从未收取学校的分文费用。)

此时,巴蜀学校的校舍已能够容纳数百多名学生,教学和住宿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完全规划创建成了一个规模宏大而气势壮观的巴蜀学校的教学园区。

当时,校董王绪担任北路总指挥和第三路总指挥兼任四川盐运使及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所属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长为冯玉祥)。在任军政数职同时,依然不忘以教兴国的远大目标。为此,他不但投入筹建巴蜀学校,还创办了《巴蜀日报》社。正是因为王缵绪涉事筹备与创建巴蜀学校耗时过长,曾受到刘湘的指责,要他专心军政。当无人得知暗处受阻,王缵绪就公开发表了《辞军职》一事。原文载于1929年5月18日重庆《大中华日报》、《巴蜀日报》。由于这一突发事件,立即在军政及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大的风波,为何如此高的军政职位却要辞呢?可让众多人士们都无法理解。

“重庆军长刘钧鉴,窃职厕身戎武,智力交瘁,育公育私,皆无所谓,既干国之未能,复治身之乏术,追惟往事,良用疚心。辛亥革命,方幸旧物光复,洪宪讨平,复应帝国绝迹,从此永无割据恶习,然后遂我初腹,游学欧洲。乃国事屡变,迄无宁日,川省内争,因之益烈,率子弟以攻父母,激兄弟而为寇贼;城乡荼毒之惨,箕豆相煎之酷,频年耳不忍闻。加以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募兵拉夫,壮丁几尽,百物为之昂贵,人工因而飞涨;百孔千疮,万事废弛,学校等于虚设,政治已人麻醉,有消耗而无生产,见军队不见人民,人人痛恨军阀,学生挺而走险。故……乘我弱点,骋其野心,以买吾国学子,以为前驱而作奴,于是……,流毒环宇,空穴来风,实由万恶军阀造成。去岁北伐成功,国府统一,以为民国彻底,民庆来苏。今乃浙桂交哄,朱缨陈兵,直鲁之风烟四起,滇黔之战云密布。吾川正以兵多为患,民不聊生,内弭重灾,外问国事,此其时矣。深信钧座苦心,提师东下,安内攘外,以顺舆情。孰意川人鼠目,长于内争,时至不行,徒残同类,大难方长,伊于胡底,谁实为之,至于此极。夫血战终身,虽军人方尽职责,然“非争国防与外交,牺牲者究何所为,长此屠刀在手,自杀宁有已时?故全国多一军人,即全国添一乱机,川军多一退伍,即川境增一良民。缵绪不幸,误人军籍,当此军阀末路,忍再作茧自缚?年逾不惑,时弗再来,觉悟嫌迟,改过宜勇,曾经迭次陈情,因防移迁循,未蒙钧座鉴察。殊知时潮起伏,川省特多,俟河之清,事不可能。今部队已改编就绪,保用允称得人,且近接绾毂,游刃匪袭,所有第二师长职,拟恳以副师长潘文华升任,所遗副师长职,拟恳以参谋长王士升任。俾职暂卸仔肩,办学助教,此日鸿飞虽远,仍在覆载之中,他日虎帐需人,再作涓埃之报,是否有当,伏候巽裁,临电悱恻,不知所云。职王缵绪叩灰。”(注:1、故……乘我弱点、2、于是……,原字迹不清所致。

可是,王缵绪辞职报告未获军政批准。而刘湘对其决心投身教育行动,为之改变了以往干预态度。于是,王缵绪为缓和这场风波,则把自已在巴蜀学校创建的第一所园区取名为“湘院”,仅代表与刘湘缓和关系而已,绝非刘湘所建。

(可今日有误说刘湘所建。作为记者,特在校史的大量初建系统内容及账目系列中没有查到有刘湘任何投资凭据。)

 

1931年9月14日,《新蜀报》刊载:“此闻王缵绪军长,鉴于本市贫苦儿童,苦无读书机会,以致基本教育失掉,将来难成良民。特为救济贫苦儿童失学,辅助社会教育,已购置新市场旧址张家花园地方,创办私立学校,来年春季开学。”

1932年8月,一所规模宏大的巴蜀学校终于建成。但由于请不到理想的教师未能立即开学。8月2日,王缵绪在《巴蜀日报社》招开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发表《巴蜀宣言》,其内容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纲领以及他的办学宗旨。他强调说:“开启民智、教育救国”,就是要通过办教育达到挽救国家,改变民族的命运。

彼时的中国人民,贫穷、愚昧、落后、挨打;彼时的巴国渝都,生灵涂炭,狼藉到处,伤痕成片;彼时的王缵绪将军悟以教育挽救中华希冀,已完成创建巴蜀学校;决心在他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施展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制度,以实验的方法实现他育人理想。如何使巴蜀学校完成这个目标,构建与契合理想的教学制度,已是这位创始人早就完成的课题,先于开业前期的《巴蜀宣言》详尽表达。创办人王缵绪决策于“手脑并用,身心互通”方针设置课程,让学生不拘于书本知识,能发声,能做事,能立身;注重以“儿童本位”为教育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学生;强调以“教养兼施”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发挥独立自主能力。创办人以招聘名师为教育主体,制定校长治校,教务处专治教学,职员治事等系列章程;并拟定“公正诚朴”为校训,以保障更多的学子们在他创建的纯粹校园环境中,完成全面的基础知识及人格塑造。

王缵绪先生所发表的《巴蜀宣言》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纲领,既涵盖了教育理论的指导方法,它是指导巴蜀学校发展教育的理论宗旨,更是指导学校步入正途的大政方略。《巴蜀宣言》一经发表,尤为民国教育史上“异军突起”的号角,立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赏。陆续聚集大批的教育人才,加入到巴蜀学校的教育中来。

(注:《巴蜀宣言》为王缵绪先生即兴演讲,后经教务主任孙伯才整理完稿纳入校史。就此说明:王缵绪的《巴蜀宣言》的教育理论,在新编校史中被误认周校长理论,经查阅大量江苏教育史的资料,1932年8月2日,巴蜀校董王缵绪公开发表之前,江苏省教育史上不曾有《巴蜀宣言》其内容存在,这足够说明事实。因为周先生在江苏从事教育多年,如果是他的理论,为何从不在当时领先全国教育的江苏地区使用推广,难道先于落后地区推广吗?作为记者,即查看周校长到校时间,是在发布《巴蜀宣言》之后。

 

重金聘用  外省人才

巴蜀学校创办人王缵绪称“治校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节也”,聘用人才“忠勤慎外,干事细心,方可抓大放小。”

据校史记载:“1932年底,周勖成先生与夫人邱鸿仙和女儿周钟耀、周钟铨一家四口及孙伯才等五人抵达重庆。当轮船停靠朝天门码头时,王缵绪、卢作孚等早已等候多时,即刻用专车将他们接到巴蜀学校“湘院”住下,安排随员伺候左右。王缵绪先生为表亲切,当日专设家宴为他们接风洗尘。随后二日安排有关人士陪同宴饮于中央公园西餐厅,观看川剧,游览南山等等,给予隆重礼遇。

顺时间,就引起了当地文教界人士们的妒忌与羡慕。但是,创办人王缵绪先生力排众议,坚持以高薪聘用江苏的外来客周勖成为校长、孙伯才等人主持校务(校史记载:周勖成月金166大洋、孙伯才月金155大洋)。为了更加证明办学的教育理论重要,特引自校史中孙伯才教务主任的记录:“承王(缵绪)校董告诉我们筹备巴蜀幼稚园及小学校的苦心以及经过,并多次告诫我们他对于教育方法方面的主张和态度。他认为自教而教、学,而教、学、做,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变迁,趋向固然是对的,只是不足以救济教育本身上的缺陷,就是教而不养。他极力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试验他的教育理想。我们便根据了他所制定‘手脑并用’的教育目标、‘儿童本位’的教育原则和‘教养兼施’的教育模式,以及‘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实无华’即‘公正诚朴’为校训治理学校;仅在四年之后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在西南地区的成功实践典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各界精英,造就了无数栋梁。”再引自周勖成《巴蜀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到:“民国二十一年,王公抱兴学隆教,作育后昆的美景,向江苏教育当局物色主持人选,当时我本有遨游蜀中佳山水之逸兴,遂应约入川。我与友人孙伯才欣然就道至渝,王公委以创建本校的重责,我感其至诚,自当殚精竭虑,不辞劳瘁,以期无负王公的重望。”由此可见,巴蜀学校的董事长王缵绪为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一身,他所聘用校长及教务为执行与监督。

“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经18年的办学历程,证实巴蜀学校创办人兼校董事长王缵绪先生独具慧眼,并极其负责任的为我们不惜以重金聘用一位好校长,我们既是要感谢校长,更也不可忘记当年的伯乐,是在力排众议之下,跨省招用千里马。在新编校史中,何以要扭曲人性编造有马无主。让马拖疆!何德可违?有关原校史资料共集46种类,计140卷,所刊入新校史的内容甚少。再此,请校方也能遵从时代潮流,做好归历史真相工作,以本校当事人的真实史料为历史根据,用公正态度对待本校历史。不要迎合政治观点或依从他人名利而继续编造历史谎言!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难不成让六十年的谎言,完成以假更真,非要达到误人子弟吗?而立身为王缵绪所创办的巴蜀校中之人,又有何意呢?

据原校史有周勖成本人填写介历:周勖成,名尚志,男44岁,1891年出生,江苏吴县人。1907年在苏州高等小学校上学。其祖辈经营中药铺,后倒闭,家业凋零,中途辍学,曾在苏州木椟小学代教。1909年,周勖成得到其姨父的资助,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学习两年,1911年毕业。1912年在广州两广优级师范附设的单级师范科任职。1913年回到苏州,应聘为苏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教员,后任教务主任。1918年,改任美国基督教会在苏州办的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专职教师;1924年任集美师范学校教师;1926年任苏州女师附小主任;1927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小学校长;1929年任景海女师普通师范部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1932年底入川,1933年初至1950底,被巴蜀学校创办人兼董事长王缵绪聘为巴蜀学校校长。

 

历经劫难 资助教育

1933年巴蜀学校正式开学,这意味着学校之开办就处在国运极其危恶的时代背景之下负重前行,伴随着无数的苦难与劫难。以史为证,王缵绪先生仅以个人经济实力,支撑着巴蜀学校这片天地,为之苦心孤诣、为之招聘名师、为之遮风挡雨、为之援助资金,绝非存在“雪中送炭”。相反,在建校之初,就遭遇到刘湘指责,王缵绪先生不惜辞军职,以明志持教决心。

据校史记载:“王缵绪先生曾先后投入巨资创建巴蜀学校及购置新型教学器材,相继以高薪聘用符合其教育理念的校长周勖成及著名人士孙伯才、叶圣陶、卫楚材、卢作孚、何鲁等人主持教务;巴蜀学校自创办开始完全秉承王缵绪先生的教育革新理念,学校各项大事均由校长报准确定之后方可实施;校长仅在遵循创办人宗旨,将‘手脑并用’及‘儿童本位’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教学理论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指导融入全部教学过程当中。”

有关学校经费来源史料记载:“巴蜀学校自开办18年以来,学校所有经费完全由校董事长王缵绪一人承担,除去支付现金之外,18年来他将新建的临街铺面三十七套房屋长期出租以供养学校正常开支。从未收取学校的分文费用。为了弥补抗战期间学校办学经费的困难,王缵绪先生再次捐充个人房产支付办学经费。1938年初,王缵绪从抗战前线返川就任四川省主席时期,巴蜀学校校董王缵绪又两次立下字据:“将自有房产捐充学校,作为办学经费。1938年7月1日,王缵绪亲笔书写证明书,缵绪私建(史料的:一览表上)将各处房地产,每年所收租金悉数捐充巴蜀学校日常所用,并特此申办由学校与租户直接订约征收,籍明确权力永久。此证 王缵绪谨据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一日”。史料可见:“校董王缵绪为了学校教师队稳定和提高,将招聘名教人数逐年增加。当时学校仅教师人数就达到42人,由于抗战期间物价上涨,国民经济处于极度危机,教师生活因此受到影响。校董王缵绪坚持以较高标准发放教师薪俸。全校教师薪俸每月支出约150万元,而一学期学费总收入130万元。仅支付教师一个月的薪俸尚差20万元,为保证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安定,完全是靠校董王缵绪个人筹划金费支付。尤其是在日军强攻四川之时,王缵绪辞去主席之职,又再次率军出征前夕,社会上其它学校早已关闭,巴蜀学校也面临难以为继地步。为此,周校长上报为减轻学校经济负担的三大建议与措施,被校董王缵绪断然拒绝,不惜再次变卖家产来保证学校正常开展,绝非改变他主张的教学方针和‘教养兼施’的制度。”(注:教养兼施即教又养)

作为王缵绪的后人可以肯定的说,巴蜀学校创始人兼董事长王缵绪先生,在本校诞生伊始的二十一年中,为之倾家荡产,竭尽全力地为贫苦人开学路,入不敷出。

 

国府指定 “战时学校”

抗战初期,刘湘病逝。王缵绪接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之位,已是大半个中国沦陷之时。为此,他接应了中央政府入川,让四川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也成为了中国“战时首都”,这俨然是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在国难当头,王缵绪则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重任又是何等艰巨,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及川省危局。他几乎日夜操劳,事必躬亲治理军政,主持教育。

面对战争日益残酷,生活环境日益艰难的特殊时期,王缵绪以川省主席之名代表国府指定自已创办的巴蜀学校为“战时学校”,并收容大批战区流落儿童及抗战军人子女免费入学,即前所规定的教职员工子女均都免费,由此为国家与民族承担起重要的职责与义务。在此期间,校董王缵绪除保证学校正常开课之外,还把学校变成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文化中心,不断开展着抗日救国的各项活动。为确保学校安全,他特意安置第二十九集团军警卫连的军营驻扎此校时刻加强护卫,正是因为有了安全的保障,便是陆续接纳了众多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如:周恩来、黄炎培、宗白华、马寅初、章乃器、老舍、郭沫若、邵力子、邹韬奋、沈钧儒、陈立夫、罗隆基、潘公展、齐燕铭、田汉、翁文灏、潘序伦、胡风等人,先后在巴蜀校园开展各项抗日活动与重要演讲。

自抗战爆发,巴蜀学校礼堂就挂起大幅中国地图,上面书写着“国破山河在”四个大字,以警示全校师生。巴蜀学校为教育学生报效祖国,校董曾亲自指导制定出一系列与之相应的战时教育的教学方针和措施;增加军事常识,开设童子军班;早操跑步时高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无时无刻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当市民正忧心逃亡时刻,学校为周边市民和全校师生建设了防空洞并组织军事训练与演习。(注:此校防空洞依然存在)此外,校董王缵绪及时提出将中国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省份,命名为各班级,以提示师生不忘收复失地之志。如:辽宁班级、吉林班级、黑龙江班级、宁夏班级、绥远班级、热河班级等几十个班级。尤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校董王缵绪无论政务多忙,都要到校亲自训导,给每届毕业学生按例赠送一份毕业纪念。其中采用镀金制作的铜质墨盒纪念品上,铭刻着校董事长王缵绪先生亲笔题写的“毋忘国耻”、“王缵绪敬赠”的字样,以时刻提振学生救国精神,在抗战时期起到了深刻的教育作用。

自巴蜀学校成为了全国民众的“战时学校”以后,为之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考验,也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但巴蜀学校始终未有停止办学。在战争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还免费承担起抗战军人子女与失落儿童就学压力。而这一切完全是靠校董王缵绪不遗余力的苦苦维系,数次变卖家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教学经费,支撑着教育团队,继续坚持把巴蜀学校的辉煌成就发杨光大,创办下教学成果。当时,巴蜀学校无论是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都堪称为整个大西南地区第一名校。从此,巴蜀学校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也当之无愧被称作是教育先贤。

 

“战时学校”代价惨重

在整个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屡遭轰炸,中央政府无处办公。川省主席王缵绪精忠体国,不仅把自已的居所贡献出来,作为抗战军事总部(现为保护建筑文物挂注:重庆抗战遗址,王缵绪旧居),另将巴蜀学校两处校舍,免费安置中央政府就地办公,为国家解决了极大的困难。在中华危矣之际,巴蜀学校获有举世共知的全民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文化中心地位,校园曾接纳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等抗日救亡团体,这便引致日本侵略者的仇视,使巴蜀学校身处险境。据校史记载,1939年5月,日本飞机对重庆采取大轰炸中,巴蜀校园连续三次重创,毁坏了礼堂、教室、宿舍以及校园各处,六名校警被炸死。自以后,日机又连续九次以巴蜀学校为重要攻击目标,炸毁校产达一千多亿银元。但巴蜀学校从未停止办学,并主动为国家承担职责,完成了“战时学校”义务工作。

当巴蜀学校被作为重点轰炸阶段,校董王缵绪绝非动摇持教救国之心,为保存有生力量,他决定将小学部留在原地办学,中学部则迁往西充(王缵绪老家)创建学校继续办学。据统计:搬迁和重建学校耗资巨大,转移校具500多套、图书2万余册、教学用具(钢琴、显微器、动植物标本、实验仪器)等2000多件,满满装了16艘大木船,从重庆嘉陵江运达南充后,全靠手托肩扛再搬运到西充。

1939年9月,巴蜀学校在西充完成建校,正式开课。此举专属,王缵绪先生为家乡民众开辟的教育新天地,解决当地历来没有学校的困境,是西充地区首创的第一所中学校,很快取得了惊人的办学成绩,获得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

1942年,周勖成校长按规行事与正在抗日前线指挥作战的校董王缵绪(时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兼第六战区副总司令)通电商议,请示将西充学校迁回重庆。经校董王缵绪决定部分教职员工由西充返回重庆原址任教,将西充学校作为巴蜀学校西充分校,保留原地继续开办,全部教学设备留在西充,以促进西充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校董王缵绪电令侄女王君素(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接任西充巴蜀学校校长职务。在王君素任职期间,校董不遗余力地资助学校扩建及增办高中。而为家乡这块桑梓之地的教育发展,他身处抗战前线并驻守四川屏障期间,也没忘记抒写报告及亲自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后经省厅核实检验通过为巴蜀西充分校立为省重点学校。

巴蜀学校史载,部分教职员工由西充返回重庆原址之后,也很快恢复巴蜀学校的正常开课。巴蜀学校在整整十八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都是在校董王缵绪先生的支持与庇护之下而发展成名。含建校三年共二十一载,无论是遇到多么艰难的困境,创办人王缵绪始终是坚守着自已的理想,无论是处理军政事务多忙,他都要亲自到巴蜀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并作演讲报告,示“诵古训以献”。为此,校董王缵绪还极力主张巴蜀学校广开交流之路,让各校人士与外籍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名流来校参观与交流。如此看来,作为他一手创办的私立学校,无论如何这份职责与成功都理所当然归属于创办人王缵绪先生,为使巴蜀成其大业,他首当其充的领导与支持着自已组建的教育团队,仅用了四年的办学时间,就成功实践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即“设计教学法”和“混合教学法”。由此,巴蜀学校的教育实践赢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教学成果,为之声名鹊起,地位斐然。

据新闻报道,1935年5月教育部指定巴蜀小学为川东中心学校。1935年11月教育部派陈礼江视察全省教育工作后,特指定巴蜀学校为全川示范学校。1936年学校遵教育部令,选派巴蜀学校师生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教育博览会,因成绩突出,获得奖励。同年,四川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特指定巴蜀学校语文实验注音符号的教育方法和本校使用的词组实验法为标准法,普及各校使用。1937年教育部指定巴蜀中学为“优良中学”。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肯定王缵绪办学成果,专程到巴蜀学校亲自颁赐“成绩斐然”金字牌匾。此匾至今悬挂在学校的陈列室中。1939年3月,教育部长陈立夫出席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演讲比赛,巴蜀学校获奖;及同年4月4日中央社会部及教育部主办的重庆市学生歌咏比赛,巴蜀学校也获奖,都是由陈立夫亲自颁奖,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了专题影片。1941年教育部指定巴蜀学校主办与主持全市儿童节庆祝大会,巴蜀学校获得成绩为第一名。1942年10月重庆市社会局、教育局指定巴蜀学校为优良学校;同年11月重庆市中等学校工作竟赛,学生成绩列入甲等。

据校史载:1943年6月6日,巴蜀学校第一个十周年校庆活动,是在战火中隆重举行。曾一时,轰动全国上下的抗日名将王缵绪先生,真可谓是巴蜀学校的骄傲,当初得益于他的声望和地位以及他那坚定以教兴国的教育信念,感召天下,在十周年校庆这天引发了近百名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高度赞誉及肯定,他们纷纷以亲笔题词赞许王缵绪先生开创的巴蜀学校办学成功。当时,因媒体版面受限,《大公报》仅载题词内容及人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司法院院长居正、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社会部部长谷正纲、粮食部部长徐堪、交通部部长曾养甫、农林部部长沈鸿烈、中央宣部部长王世杰、军委会第三处处长陈果夫、国民教育辅导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经农、法规委员会委员余井塘、重庆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刘峙、赈济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杨公达、社会事业专门委员会专任委员张一尘、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财政部金融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翊群、重庆市教育局局长雷啸岑、重庆市社会局局长包华国、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温少鹤、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何鲁、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李奎安、重庆巨商汤壶峤以及黄炎培和郭松年先生等。与此同时,孔祥熙、何应钦等人带头出资并发起《为王缵绪先生持教精神的集资活动》,并制定修建王缵绪先生兴学纪念堂,以志景仰。事后,由校董王缵绪执意将这笔巨款用作被日寇炸毁学校的修复工程,未能实现众官所愿。以此可见,一所私立学校,会有如此百官重视,在中国历史上纯属绝有,非同寻常,这无疑是体现了王缵绪先生的爱国情怀与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以及创办了成功的巴蜀学校和办学成绩。(注:1、林森主席早在1937年考察巴蜀学校时,已题赠“成绩斐然”。又在十年校庆再次题词赞许巴蜀学校,一月后他因病去世,这份题词尤显珍贵。2、所有军政要员诗赋内容校史载入。)

 

抗战胜利后王缵绪更加促进教学发展

1945年抗战结束,王缵绪佩戴着胜利勋章从抗战前线返川之后,更加进一步推动巴蜀学校的发展。

1945年,校董王缵绪在西充分校增办高中,又成为当地创建的第一所完全体系的学校。现为:西充中学。(注:校董王缵绪在西充办学历史共11年)

1946年巴蜀学校添办高中和幼稚园,完成学校全面的基础教育体系。同年5月教育部重庆市中等教育视察团视察全市中学,巴蜀中学获得嘉奖。1947年1月重庆市中等教育视察团再次视察全市中学,巴蜀中学也再获头奖,获得重庆市教育局名为优良私立学校教育补助款二万元。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卫戍司令部奉令改组警备司令部,王缵绪由重庆卫戍司令部总司令改任为警备部总司令兼任武汉行营副主任。随之,国共内战势不可挡,蒋总统几次三番给王缵绪上将通话,任他为南京卫戍总司令一职,却被他拒绝。其内因是,经时代病痛的军阀混战年间,王缵绪先生则文武之首跃居高位,撑控(刘湘部)川军大权。为保境安民,除群雄争霸,经他挥师征战多年,取得四川统一。为之,他深恶痛绝国共内战再起,心存不为内战而战的心态,以年老为由,拒之重任。为此,1947年5月2日,蒋总统又电召王缵绪上将至南京面议,临行前他面对记者说:“……首都卫戍总司令一职,中枢虽有意相委,但本人年事已老,不愿再任军职。此番赴京晋谒主席,除本一贯精神以在野之身翊赞中枢外,别无他项希求。因目前营谋官位者正多,本人实无此需要也。”王缵绪上将自返川以后,所任旧职,继续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重要使命。此时,尚有诸多教育界及文化名人出入他的府上,商讨及探索如何引领与推动教育发展。由此可见,王缵绪先生早已是教育及文化界中的领军人物,而率先垂范创办巴蜀学校的成功,更证明王缵绪先生完全具备超然的驾控能力,他不仅为巴蜀学校提出教育决策,并始终把握着其教学宗旨;他为自已的麾下组建了忠实的执行者和庞大教育团队,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最终把巴蜀学校发展成为集幼、小、中、高一体化的教育体系。18年来,由他支撑与指导着这只具有高标准的教育团队,成功实施了他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以实践完成新的教育理论,成为了中国现代新教育理论在西南地区的成功典范,开创了西南地区实施现代新教育的重要窗口。在民国时期,巴蜀学校是早就站上了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又被称之为中华名校。当年更有诸多媒体长期观注与专门报道巴蜀学校,由其是在抗战年间,物资贫乏而物价飞涨,文教事业都处在瘫痪与关闭之中,但巴蜀学校从不停课,不但从事了教育,还能扩大成立西充分校。更让人们最为称道的是,王缵绪所确立‘教养兼施’的教育方针。故名思意,它对每个学生即教又养,不仅注重教育措施,还可密切注意学生们的心里上、生理上以及智育、德育、体育、群育等综合而健全的发展和成长。在这个方针下,本校在18年中一直坚持并发展许多课外活动。这不仅使学校得到广泛赞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益终生。活动包括:巴蜀合唱团、新闻研究会、巴蜀剧社、文艺研究、漫画组、俱乐部、壁报、演讲、演出活动、足球比赛等。另外,巴蜀学校极为重视民主、自由,追求民主进步的社会政治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活动,二者共同构成巴蜀学校文明进步的校园生活,更为体现出校园内民主气氛浓厚。

但是,创办人王缵绪对自已教育事业上的成功从未满足,曾在巴蜀学校最为辉煌的基础之上,他又着手创办大学为巴蜀文商学院,让巴蜀学校五系齐全(幼、小、中、高、大学)。未想消息一经传出,更是招来四方人士拥簇,充当“锦上添花”的名誉之人。无奈之下,巴蜀校董王缵绪将其人士组建了董事会,其名誉校董有:潘仲三、卢作孚、唐子晋、陈兰亭、范绍增、康心如、李鑫玉、吴受彤、甘典夔、钟体元、温少鹤、曾子唯、陈怀先、赵资生、周宜甫、李奎安、王兰楫、黄元贲、汤壶研、陈丽生、连雅各、魏诩丞、杨赞卿、何说岩、唐棣之、季叔平、杨芳龄、曾纪瑞、曾吉芝。事后,国共内战再起,导致巴蜀文商学院功败垂成。

1949年12月25日期未,也就是校董王缵绪在未宣布起义前夕,他组织“防护委员会”日夜巡视,以保护师生安全。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学校一直坚持正常上课,更得到社会民众的赞赏。

巴蜀学校所取得的功名成就,首屈一指当属创始人王缵绪先生,他经购地创建到创办共二十一年的不懈努力,为之劳顿、为之苦思、为之付出,最终将“以教兴国”的宏愿付诸实现,为当今的巴蜀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若非是创始人的爱国情怀,若非是创办人的持教兴国宏愿,若非是校董的坚忍风骨,如今的巴蜀学校早已在大敌当前、山河破碎的战争劫难中,画上了句点。

如果要说巴蜀学校是一座教育丰碑,那么开创这座丰碑的人,当是代表丰碑上的重要标志。

如果要说巴蜀学校是一所教育殿堂,那么王缵绪先生“以教兴国”伟大目标,要在他开创的教育殿堂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愿望。

 

为国家与民族   贡献巴蜀学校

曾可知,王缵绪上将不惜辞军职以明志终身持教兴国,但时局有变,不得不收拾起持教情怀。1950年12月12日,王缵绪将他生平所创办的两所学校(仅个人决定全部的不动产)无偿地捐献国家。与此同时,校董王缵绪为让巴蜀学校继续办好,还捐有巨资。至此,巴蜀学校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结束了私人办学历史,开始进入公办时期。

尽管如此,创办人王缵绪的教学精髓及文化基因,早已浸透与注入骨髓并继承在巴蜀学校教学史上。至今,对巴蜀学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超越时代,创造辉煌;在各个不同时期与阶段,仍然闪耀教育先贤的理念光芒。

现如今,巴蜀学校依然坐落在重庆的嘉陵江南畔,它如同一艘气势磅礴而巨大的航空母舰,停靠在岸。相继有数位校长为此传承及带领着众多教师们,不断容地迎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巴蜀学校》,现已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是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是中国百强中学;仍继承着开化教育、启迪智慧之责的巴蜀小学,成为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仍保留着王缵绪先生坚持“教养兼施”制度的巴蜀幼儿园,被誉为花园式的“儿童乐园”,是省级示范园、市一级园区。巴蜀学校至今已有数万学子毕业于这所名校,其中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夫人刘永清、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夫人朱琳等,以及有众多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及院士。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创始人王缵绪遭遇不测,由他组建的一批名教曾在历次运动中,无一例外被踩在了脚下,错划为“反革命”、“右派”成为历史“罪人”。而众所周知,巴蜀学校老一辈教师们全是中国一流的名教,当年他们抱着极其向往巴蜀学校的声望及地位,投身到巴蜀学校既献终生的教育名人,都未逃脱这场重大灾难;其受辱的内心,更不被理解,至今还流淌着无助的鲜血,久久不可愈治,以至学校不得不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束之高阁,加以回避。让一段真实而过往的巴蜀学校抗战历史彻底失忆,使新生代的头脑为之空白,甚至丧失掉民族正义。

中国的抗战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我们世代不能够忘记的历史,为使民族不再重演那丢失的自尊与耻辱,我们有责任教育新生代们传承巴蜀精神,以“公正诚朴”为做人原则,接受教育,培育出真正的中华巨人,去领导与治理国家,以首任校董王缵绪将军为英雄榜样,誓死捍卫国家与民族。

巴蜀学校的前史,是有着披满岁月风尘,客观存在的历史,非可漠视。而过于纠结与搁置,为创始人有“未定性”之说,就一扫千秋,并将巴蜀学校抗战历史也从人们的头脑中一抹印迹的消失掉,既造成巴蜀学校而先天不足,还疾呼后天辉煌!

更不可思义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许多伪历史给予正确的修正。不少学者尊重历史、以实事求是精神对诸多历史人物做了新的研究,从而涌现价值成果,还原历史真相。可遗憾的是,巴蜀新出校史还依然违背真实的内心,继续美其名曰误传:“创始人王缵绪向他聘用的校长保证过‘不干预’之说”。仅用三字,就试图将创办人兼18年校董职责内的所有功绩一语冠之;为使冒名合理,竟把本校创办人王缵绪说成“一介武夫”。这如此荒谬之行径,哪还顾及到自已身就在王缵绪所创办的学校里谋生与生存之根本。其巴蜀之殇,分明是跪在佛堂,骂其佛主;可谓是“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罢了。

而众所周知,巴蜀学校的创办人王缵绪先生为晚清秀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的士大夫,在清朝崩溃、新旧嬗递之际,他高光胜出。如果本校自已评价巴蜀学校创办人兼有18年的校董事长是“一介武夫”,那么他该投资创建武器厂才对!他何以在从事四十多年军政仕途中,不断投资创办与主持教育呢?最为不解的是,创始人王缵绪自1929年购地开建至1933年正式开学,其费尽苦心,经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所纯私立的巴蜀学校,而在近几十年中被故意误传校董王缵绪有“不干预”之奇论,就毫不费劲的由王改周。从史料可见:由于整体国民经济落后,办校初期,校董长期雇佣几十位挑水工,每日供济学校用水,点的还是油灯等等诸如此内的事项举不胜举,又有哪一件不是校董王缵绪在犹虑之后,便投资与出面交涉获得解决?这难道是“不干预”吗?既然“不干预”,又何苦要担任巴蜀学校校董职务一十八年?其客观的讲,十八年来除了王缵绪是董事之外,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其他董事及投资人。在校史中,何以要把校董职务都采取均摊他人?这不外乎是抹杀及淡化事实、便张冠李戴、夺人之功。总之,时局所变,六十年来,巴蜀学校的创办人遭遇到落井下石,其所有功德便堂而皇之以仆代主,或明或暗,亦如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戏说事实。但有新编校史不凡之处,已载入当事人亲笔记录的原史资料。仅阅史料,即可从汗牛充栋的校史中区别正误、搞清人脉、分清真假、去伪存真。再此,拜托从事教育之士,再不要让中华民族的道德滑坡日甚一日。请务必相信,我们的民族英雄、抗战名将、起义将领、巴蜀校董及创办人王缵绪的冤案,迟早会有正确认定,这个时间已不会太久。

自古以来,教育领域必守候真理为主,要以事实为基础,言之有据,只提观点无有论据,将是误人子弟!

古训所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今天不存感恩之心,至少教育后人抱有敬重之心!

自创始人王缵绪把创办二十多年历史的巴蜀学校捐出之后,至今已有十多位校长继续传承着巴蜀学校的教育事业。却有资深校长傅维泉先生主张正义,懂得感恩,多次向师生们提起这位(早就被人忘记了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并在2003年制作名信片,印制了创始人王缵绪先生的头像(通过邮政局发行)。又在2005年购置王缵绪先生西充故居(欲修建成功)纪念创校先驱,但终受阻力始未成功。如今,现任校长王国华先生也为此作出努力,在2013年亲自带队前往创始人西充故居,举办了隆重的祭奠活动。随后,巴蜀学校的北京校友们曾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庆祝巴蜀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活动,到会参加人数近二百人(大多数校友都已60-80多岁,有了解母校六十年前的真实情况),所有到场的校友们,都抱着对巴蜀学校创始人、校董事长王缵绪先生无比的敬仰,并自发性现场捐资近2万元。之后,由巴蜀具备良知的人们通过精心设计、选材、雕刻、制成一幅巴蜀学校创始人王缵绪先生的挂像,准备挂在80周年校庆时挂在校陈列室中,以表达校友们怀念之情。而巴蜀学校负责人在讨论摆放挂像问题时,却产生了争议。在我看来,这种座之天堂视为地狱的自残行迳,即使若望保禄,也用着喝符水,念咒语。只要你还依附在这所学校,就该当维护着主体完整及完美,不存暇疵,将凸显你的价值。既对外宣称巴蜀学校已是80周年古老名校,又何必再否认那前面的21年,又何人给你这个权力否认本校历史。如果你要真有权力,就把巴蜀学校的历史改为50年后,由天上掉下来一所若大的,具有幼、小、中、高系统性著名学校,其不是更好。

 

巴蜀学校创始人王缵绪先生简历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号厔园居士。1885年农历五月初九出生在四川省西充。王缵绪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

1906年王缵绪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就学炮科专业。1908年毕业后在新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驻扎成都两校场。1910年参加保路同志军,投身辛亥革命。1920年任永宁道川南道尹,他“兴农田水利、重交通、改良监狱、奖励留学”;聘请卢作孚为道尹公署第三科(教育)科长;创办通俗教育会,推行新文化运动;对川南师范学校进行改革,聘恽代英到校任教。并亲自印发恽代英编著《政治学概论》等书籍。1924年任成都市政督办,就任后创办徒弟补习学校,实施义务教育。1925年任陆军第十六师师长,驻守资中等地,他继续推行新文化教育,在重龙山东岳庙内设立一所县立小学,实行新式教育,还创办了职业学校,内设民生工厂,学生半工半读,让贫家子弟能够入学。次年,他报请省政府将资州中学升格为“四川省立第六中学”。当时,四川省立重点中学共6所,王缵绪创办资中学府为省六中(重点学校)。此后,王缵绪又将“劝学所”更名为“教育局”,对全县学校无论公办私设,全由教育局统一管理。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第五师师长继任第二师师长,后升任(刘湘部)北路总指挥、第三路总指挥,统一四川;1929年创办巴蜀学校和《巴蜀日报》社;1930年任四川盐运使;1935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4军军长;1936年2月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1937年7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出征抗战;1938年抗战初期,担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在四川处于危矣时刻,请求出征抵制日寇入川,坚守了四川屏障。1940年5月,加任陆军上将衔,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先后率军指挥作战并经历战役有: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滨战役、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由于数年征战第二十九集团军的伤亡惨重,与他军合并后,1942年担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在八年抗战中他率军参加了十大战役。抗战胜利后,他要求返乡拒任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任命为陪都卫戍总司令;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副主任;1948年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由蒋总统提名当选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6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后成为国民党坚守大陆最高权力人;1949年12月25日,国共内战,为保两大城市和七千万民众的生命财产不被毁灭,让四川取得和平解放。

1957年被打成“反革命”,关押在看守所三年至1960年因反抗绝食死亡。终年75岁。

王缵绪先生的小结

巴蜀学校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是担任抗战初期的四川省主席、国民党陆军上将。原为举人、清未秀才及进士,非是他人所说“一介武夫”。这位国军上将曾是军政之中极为有影响的知名“儒将”。当年,蒋氏父子二人对他的战术战略、军事理论及其才气与个性素养都十分欣赏,博得蒋中正先生亲自提名当选他为国大代表。早在1923年,王缵绪先生曾是于佑任“海上亭云书画社”首批成员之一,他擅长书法,精通诗词歌赋和古汉语,出口成章,文字功底极深,被众人称之为民国初期文武双馨的才子。

王缵绪上将在军事上屡建奇功的事迹已载入史册,如平息军阀内战,统一四川,此重大之举,给后来的四川可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王缵绪力主中央军入川,将四川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抗战之初,是由王缵绪先生承担起全民抗战的大后方之责,他大力推行新政,力挽危局。在日军强攻川省之时,他主动请求指挥前线大军,浴血奋战在疆场八载,顽强地抗击日寇入川。

王缵绪将军指挥作战屡建奇功,在抗战时期全国民众举国上下作为歌颂的典型,其有报道《大洪山老王推磨》等诸多胜利战绩;可以说,王缵绪先生不愧是抗战名将,也是抗战时期全国民众最为敬仰与歌颂的英雄人物之一。因战绩突出,国民政府授予王缵绪上将胜利勋章和抗日英雄荣誉称号。王缵绪将军在从事军政四十多年之中,始终以国家与民族为重。

1950年王缵绪先生将自已一手创办的巴蜀中学和西充中学无偿的捐献国家。同时,他还将一生所收藏价值连城的文物也捐赠了国家。

 

附:王缵绪重孙女王宇知在巴蜀学校80周年校庆会上发言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巴蜀学校校长、全体教职员工、校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作为巴蜀学校创始人王缵绪的重孙女,在庆祝巴蜀学校的创办、暨诞生80周年校庆之时,我代表创始人王缵绪的后代向学校上级主管领导以及历任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新老校友们,致以深切的问候和感谢!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一贯支持巴蜀学校的工作,经历任校长共同努力,并一如既往地传承了巴蜀学校的优良传统,使学校最高荣誉保持至今,名列前茅。最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是,巴蜀学校所有同仁,是你们从未忘记80年前的创始人王缵绪先生,是他在国处最为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创办了这所学校,是他凝聚众多教育专家和文化大师的心力,探索出最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在他身兼军政要职的同时,担任学校董事长职务整整18年,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注入大量物力、财力和心血。尤其是在抗战八年之中,巴蜀学校为国家承担了抗战军人子女与流落儿童免费上学的教育职责。在十年校庆时获得林森、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居正、谷正纲、徐堪、曾养甫、沈鸿烈、王世杰、陈果夫、朱经农、余井塘、刘峙、许世英、郭沫若、卢作孚、黄炎培等近百名军政要员的题词称赞,纷纷赞扬了王缵绪先生坚持以教兴国,在教育事业上做出极大的贡献。这仅是其一。

其二,川中军阀混战之时,他以智慧与勇气平息了军阀内战,统一四川。从此消除内战,利于国计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后来四川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奠定了基础。

其三,1937年抗战打响第一枪,整个川军冲在了抗战的最前沿。时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也就是巴蜀学校的董事长王缵绪,他携长子王泽濬,率领集团军奔赴前线与日作战。后来,他还派遣长孙王复加及第五子王泽东(都是巴蜀校友)上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其四,抗战初期刘湘病逝,在国处危亡之际,是他为全民族挑起了这付重担,担任了四川省政府主席。就任以后,他殚精竭虑推行新政,扭转危局,使抗战后方渡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肩负起全国抗战后方的职责。

其五,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来不及建都,他将自已的居所贡献出来,作为“抗战陪都”。现如今,重庆抗战遗址、王缵绪旧居,已作为国家保护建筑文物,为后人留下历史见证。

其六,国处危亡之时,为了整个民族利益,他不计个人名利,主动辞去省主席职位,要求重返抗战前线指挥作战。在那烽火硝烟的前线苦战八年,几经转战,他亲历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滨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十大战役。荣获了抗日英雄称号,佩戴上胜利勋章,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其七,他身为陆军上将,从事军政40年,他不仅是保家卫国,在国处贫困时期大搞国民建设,修街建站、建设公园、体育场,修水堤、建大坝,早在1926年,就创建下了成渝公路首段通车的纪录。

其八,在国共内战时期,保全两大城市和七千万百姓生命财产而做出重大贡献,争取四川得到和平解放。

其九,解放以后,他无偿的将巴蜀学校和西充分校以及他所珍藏的大量最珍贵的文物全部捐献国家。

今天,由他创办的巴蜀学校已进入80周年,但巴蜀学校所有同仁没有忘记创业人的艰辛,确肯定了创办人功绩;巴蜀学校的创始人是具有历史地位,无论是对国家与民族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王缵绪的后代与大家共同缅怀先辈们的创业之功,颂扬巴蜀学校曾为国家培育出众多人才之贡献。

巴蜀学校之今日的辉煌是与创始竭力推行教育相伴而生,由他而建立的巴蜀学校这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故土的嘉陵江畔。

今日,我回归巴蜀校园,是寻求与先辈重叠开创的脚印,继续推动与发展教育,继承先辈以教兴国的目标,与大家齐心协力,共创巴蜀学校的未来。

 

代表人:巴蜀学校创始人王缵绪重孙女王宇知

作者邮箱:xhszhengji@126.com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宇知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6年5月30日16:3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