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号-历史见证 赵朋简介 赵朋文章检索

 

 

苏联为何支持其他国家的共产党:
意识形态与战略现实的双重驱动
 
 
赵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开始,苏联(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便走上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道路:不仅试图在本国推行社会主义制度,还积极将这一制度向全球推广。具体表现为:苏联长期系统性地支持世界各地的共产党和左翼武装,不惜动用巨额财政、外交资源、军事力量甚至冒险与西方对抗。苏联为何如此投入、如此坚持地支持外国共产党?这并非简单的理想主义冲动,而是出于意识形态信仰、地缘政治算计、国际格局博弈与安全战略的深层次需求。



 
一、意识形态动因:世界革命的信仰使命


 
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主义传统

 
苏联是全球第一个共产党执政国家,其意识形态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没有祖国世界革命是最终目标。列宁更将世界革命作为苏俄生存与胜利的根本条件,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孤立存在
 
这种理论背景使得苏联将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视为一种信仰义务,即所谓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普遍相信,资本主义国家迟早要向苏联发起联合绞杀,苏联若想生存,必须输出革命、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2. 共产国际(1919–1943)的建立与运作

 
为了推动这一信仰的实现,苏联在1919年建立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作为指导全球共产党运动的指挥中心。其任务包括:
 
  • 协调各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宣传;
  • 向有潜力的左翼力量提供培训、武器与资金;
  • 在战略区域建立革命基地,配合苏联整体外交战略。

 
各国共产党,如中国共产党、德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等,最初几乎都接受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这使苏联对他们的路线、组织与发展拥有高度影响力。



 
二、战略利益考量:打造全球红色缓冲圈

 
尽管意识形态是推动力,但苏联支持外国共产党并不仅仅为了信仰。在苏联领导层眼中,这更是一种国家安全战略的延伸。

 
1. 打破资本主义包围圈

 
20世纪20年代,苏联诞生后即被欧美列强孤立,陷入所谓资本主义包围圈。英、法、美、日等国普遍敌视苏维埃政权,有的甚至曾出兵干涉。苏联深刻认识到:
 
若不打破这个包围圈,社会主义国家迟早被资本主义世界吞噬。
 
因此,扶持外国共产党上台,建立更多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形成地缘缓冲意识形态友军,减轻苏联所受压力。

 
2. 构建红色势力范围

 
在苏联的对外布局中,支持共产党政权成为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例如:
 
  • 中国共产党(1949年建国):成为苏联在亚洲最大的战略盟友;
  • 朝鲜劳动党(1948年建政):在东北亚对抗美日韩势力;
  • 越南共产党:支援越南统一后成为亲苏社会主义国家;
  • 东欧八国(东德、波兰、匈牙利等):构成红色铁幕,封锁西欧影响;
  • 古巴共产党:为苏联在美国后院建立战略前哨。

 
这些国家不仅是意识形态盟友,也是苏联的地缘战略资源。



 
三、安全与军事战略:代理人战争与前线缓冲


 
1. 支持左翼武装,制造低烈度战争拖住敌人

 
冷战期间,苏联通过扶持各国共产党游击队和左翼政权,实施代理人战争战略。比如:
 
  •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向北越提供大量军援,间接牵制美国;
  • 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尼加拉瓜等非洲和拉美国家,苏联支持左翼力量对抗亲美政权;
  • 在阿富汗,支持亲苏政权,试图防止伊斯兰势力蔓延至中亚边界。

 
这种方式成本远低于苏联直接参战,却能有效牵制西方力量,并在局部形成苏联的战略纵深。

 
2. 培育卫星国,保护苏联核心区

 
苏联始终将本土边境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控制或影响周边共产党政权,苏联在东欧和中亚形成一圈卫星国家缓冲带
 
  • 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通过华约体系形成军事壁垒;
  • 外蒙古成为中苏之间的缓冲区;
  • 朝鲜成为远东地区对美日的战略屏障。

 
这让苏联能够把潜在冲突阻隔在远离本土的地带,从而维护核心地带的稳定。



 
四、外交话语权:争夺全球左翼领导权

 
苏联的对外共产党支持,也是其争夺全球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工具。

 
1. 争当世界社会主义领袖

 
19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提出中国不能永远当老二,中共开始挑战苏联的领袖地位。为此,苏联加紧向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区推广自己的路线,以保住自己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中心的地位。

 
2. 利用反殖民潮流扩展影响

 
二战后大量国家独立,苏联顺势支持这些国家内部的左翼力量,宣传反帝反殖,获得了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与好感。如:
 
  • 埃及纳赛尔;
  •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 加纳恩克鲁玛;
  • 印度尼赫鲁(虽非共产党,但左倾)等。

 
苏联通过意识形态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方式,使自己在联合国与全球舆论中的影响力大幅上升。



 
五、经济资源与制度复制:建立苏式依赖圈

 
苏联支持外国共产党政权的另一个长期目标,是建立经济与制度的苏式依赖结构

 
1. 输出计划经济与体制模板

 
苏联援助的共产党政权往往学习苏联模式:
 
  • 一党专政;
  • 国家计划经济;
  • 内部整风肃反;
  • 学习俄语、引进苏联教材与技术。

 
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政治上亲苏,也在体制上向苏联靠拢,形成长期制度依附。

 
2. 建立经贸联盟与资源链条

 
苏联通过经互会(东欧集团)和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与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绑定经济命脉,实现资源、能源、工业的互通。比如:
 
  • 苏联从越南进口橡胶;
  • 从古巴换取糖;
  • 对朝鲜出口重工业机械和化肥等。

 
这种体系延续了中央边缘模式,维系了苏联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六、战略后果与反思

 
虽然苏联的支持使多个共产党政权得以建立或维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
 
  • 经济负担沉重:苏联为维系这些政权,每年需耗费大量外援资金;
  • 政治反噬:如中苏分裂、越南倒向中立、阿富汗战争失控;
  • 军事拖累:长期介入他国内战,影响本国发展;
  • 道义失分:部分政权成为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削弱社会主义号召力。

 
最终,随着苏联自身的经济危机和体制僵化,整个全球输出体系在1991年前后崩塌。



 
总结

 
苏联之所以长期支持外国共产党,不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行为,也不仅是战略扩张的工具,而是一套以世界革命为表,以国家安全与利益为核的全球战略机制。它体现了苏联试图在敌对世界中生存并主导国际秩序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大国在意识形态驱动下的战略张力。
 
苏联的经验提醒后人:任何国家试图塑造全球意识形态格局时,都必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这种输出型模式若脱离本国实力和外部接受度,最终往往事与愿违。
 
中国民主党党员,
赵朋 
2025618
分享:


相关文章
- 没有敌人、非暴力抗争与言论自由——纪念刘晓波逝世八周年/胡平
- 在刘晓波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那几天/胡平
- 刘晓波的政治遗言/胡平
- “造王者”劉少奇面面觀/张成觉
- 伊利夏提:乌鲁木齐7·5十二周年祭

作 者 :赵朋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5年6月19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濡ゅ懏鏅濋柕鍫濇礌閸嬫挻鎷呴崘鈺冨涧缂備礁鍊哥粔褰掋€侀弽顐e磯妞ゎ厽鍨甸幃鍫ユ⒒娴e憡鎯堥悗姘ュ姂瀹曟洟顢涢悙鑼姦濡炪倖宸婚崑鎾淬亜閹存繃宸濇俊鍙夊姍椤㈡棃宕ㄩ鍓ら梻浣侯攰閹活亞绮婚幋锕€绀夐柨鐕傛嫹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闂傚倷绶氬ḿ濠氭⒔閸曨偒鐔嗘俊顖浢紓姘舵煥閻曞倹瀚�:Beijing Spring, PO Box 186, Bogota, NJ 07603 USA
闂傚倷鐒﹀鍨熆閳ь剛绱掗幓鎺濈吋闁诡垯鐒︾粋鎺斺偓锝庡亝濞呮牠姊虹捄銊ユ珢闁瑰嚖鎷�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