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的畏光症
关每文
洪武9年,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因天文出现星变而“诏求直言”,遂有言臣信以为真,上疏指出由于朱元璋的暴虐,使“小民不知孝悌忠信为何物,而礼义廉耻扫地矣”。朱元璋一闻此言,立刻将上疏者押至面前,亲自将其射死以泄怒气。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了20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
一,士诚小人也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于1353年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拥众万余。
此时的老张,对自己的名字不太满意。原来,元朝不但搞民族歧视,还强调贵贱,只有贵族和有身份的人才能有名字,一般乡野草民只能以排行或父母的年龄为名。张九四此时既贵又富,自然对这个名字不满意。秦朝末年,沛郡有一位亭长人称刘季(即刘小三或刘小四,史书只记刘季的哥哥刘伯、刘仲,如果没有刘叔,刘季就是刘小三;如果有刘叔,那刘季就是刘小四),当其当了沛公、称汉王后,就改名刘邦。刘邦既然富贵后改名,我张九四为何不能这样做。
别看张九四贩卖私盐有一大套策略,攻城略地也很在行,但真要给人起名字,还真的不在行。不过,金钱能使鬼推磨。很快地,张九四网罗来一批饱学之士,他冲众位一抱拳,恳请大家给他取一个响亮一些名字。学士们酒足饭饱,又受到奖励,自然尽心,很快地献上“士诚”这一名字,请张王定夺。张九四认为,“士诚”二字寓意深刻,靠着天时地利,自己从私盐贩子称孤道寡。再以诚信招揽天下之士,江山唾手可得。他重赏了替他起名字的这批读书人。
“士诚小人也”出自于《孟子》卷四《公孙丑下》,云: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知道齐王成不了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的圣君,是孟子糊涂;如果知道王不行还有到齐国来,这就是贪求富贵。不远千里来见王,得不到赏识又走了,在昼地住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缓慢啊!我尹士不喜欢这种人。”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王,是我的愿望!得不到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希望的吗?我是万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心里仍觉得太急促,就是以为齐王能改变主意。王如果改变主意,一定会召回我。而我离开昼地,王并未召回我,我这才断然绝然地回家。我虽然这样做,怎么舍得齐王呢?齐王还可以好好地干一番事业,王如果任用我,那就不仅可以使齐国人安居乐业,而且使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太平安定。王也许能改变主意,我每天盼望着王用我。我难道会象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像小人)因对国君进言而不被接受,就火冒三丈、怒形于色,离开时就快马加鞭日暮途穷之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尹士才是一个真小人呀!”
后期,张士诚伪降元朝,攻打江南,攻克了苏杭一带。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上吊自杀了。
朱元璋叹道:“张士诚这名字不错呀”。功臣们说:不错什么呀!张九四被人家戏弄了。《孟子》一书上不是有“士,诚小人也”一句吗?这句也可读做“士诚,小人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些人给张王取名士诚,分明是看他的笑话。唉,张士诚文化不高,让人叫了半辈子的小人,到死还觉得读书人不错,也真够可怜的。这话令朱元璋打了个寒噤,回去一查《孟子》,还真是那么回事,这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想到自己与张士诚差不多,文化程度并不怎么高,说不准会被别有用心的文人们含蓄地讽刺一下,这还了得!
二,朱元璋皇帝怕光
由于他出身贫贱,当过盗贼、和尚,每次翻阅臣下所上的表笺,就特别敏感,看见里面有“光”、“秃”、“僧”字眼,就要杀那个撰写表笺的人,甚至与之音义相近的字都 不行,如“生”(僧)字和“则”(贼)字,一经发现,一律砍头。
朱元璋忌讳“光”、“秃”等字眼,颇有点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阿Q也忌讳“光”、“秃”、“亮”等字眼,生怕人们笑话他的癞头疮。然而阿Q毕竟无权无势,别人犯了他的忌,他也只能怒目而视以泄愤。朱元璋则不然,他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谁若犯了他的忌讳,那便是死路一条。而且朱元璋的文字禁忌比阿Q多得多。凡是同“僧”、“贼”有关的字眼,甚至是谐音字,如“生”、“光”、“则”、“道”、“盗”、“发髡”、“取法”、“圣”等等,他都忌讳,一看到这些字眼,他便特别敏感。
郭德成是朱元璋造反时的老兄弟,妹妹嫁给朱元璋为宁妃,关系非比旁人。此人特别好酒,一次,皇帝赐宴,郭德成喝大了,爬在地上,帽子掉了,朱元璋发现郭德成斑秃,头发掉的一块一块的。就笑着说,头发成这样,肯定是喝酒喝的。郭德成说,剩下这点头发,我恨不得给它剃光了才痛快!酒醒之后,郭德成发现自己说错话了,皇帝忌讳说剃光,吓得要死。于是,真的剃光了头发,穿上僧服,皈依佛门。无非表明心迹,不是刻意讥讽。朱元璋跟宁妃说,原来因为你哥哥是戏言,没想到他来真的,真是个疯汉子。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表中有“睿性生知”之句,因“生知”音近“僧智”,蒋镇被杀。
祥符县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句,因“取法”音同“去发”,贾翥亦未免一死。
尉氏县学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表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一句,因“法坤”音同“发髡” (古之剃发之刑),“藻饰太平”音同“早失太平”,许元因此送了性命。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曾写了个贺表,吹捧朱元璋为“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不料朱皇帝大怒,叫道:“‘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于是,这个马屁精的脑袋,就搬了家。
浙江府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表内有“作则垂宪”的句子,因“则”字音近“贼”,林元亮当即被处死。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 本来奉承则,皇帝硬把“则” 附会成“贼”,被杀。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表》,因表内有“以则天下”句而被处死。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使作《正旦贺表》,以表内有“建中作则”句祸致杀身。
澧州府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因表内有“圣德作则”句而被处死。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子孙表》,表内有“永绍九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之句,据说因为“有道”音同“有盗”,吴宪便被抓起来砍了脑袋。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表中有“遥瞻帝扉”句,因“帝扉”音同“帝非”、“帝匪”,吕睿因此丧命。
毫州府学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宫赐宴笺》,笺内有“式君父以班爵禄”之句,因“式君父”嫌于“弑君父”,林云惨遭诛杀。
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为本州作《万寿表》,以表内有“寿域千秋”句被杀。大概缘于“寿”字与“兽”字同音之故。
著名学者、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也是因表笺犯忌被捕处死的,如今已难以得知他到底写了什么犯忌词语而得罪朱元璋。《明史》中只是笼统地说他“坐表笺误,下吏死”,苏伯衡的两个儿子同时被害。
元末遗儒蒋景高也因表笺之祸而被斩于市……
小文人倒霉,大文人也未必能幸免。朱元璋请状元张信为诸王子老师,按说,王子的老师,等于家里的西席老夫子,理应客气一点。没这事。只因张信教王子们写字,用了杜甫诗句“舍下筍穿壁”,也倒了霉。杜甫无非是说,自己家住的房子差,竹笋都穿过了墙壁,没想到惹得朱元璋大怒,称“堂堂天朝,何讥诮若此”;把个当朝状元、自己孩子的老师给腰斩了。
魏观请名士高启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蹯虎踞”四字,魏观和高启被腰斩。
张尚礼写宫怨诗:“庭院深深昼漏清,闭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朱“以其能摹图宫阃心事”,遂“下蚕室死”。
佥事陈养浩有诗叹道:“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朱“以其伤时,投之于水”。
这样的厄运,也会落到能文的和尚头上。明初一个叫来复的和尚,大概是法力比较高,所以,被朱元璋看上,招进宫里,谈得入港,赏了一顿饭。和尚一高兴,写谢恩诗云:“金盘苏合来殊城,玉碗醍醐出上方”,“殊”被析为“歹朱”,朱元璋觉得,人家是骂他歹朱。于是,和尚的小命,也没了。后人说,这明朝的文字狱分明是马屁狱。朱元璋因为寺院墙上写着劝勿杀的诗而“诛尽寺僧”。……因文字狱死之人何只数千。
三,滥杀无辜
朱元璋1368年称帝后,大开杀戒,最有名的是“火烧独角楼”,他把所有功臣骗到功臣楼开什么纪念会。群臣鹊跃,皆大欢喜,唯有刘伯温深感蹊跷。开会那天,朱元璋讲了开场白后,便借故入厕。刘伯温一见朱元璋下楼,他也跟在后面,出了楼门。很快,楼门大火凑起,所有功臣葬身火海。朱元璋办了几个“失职”官员,欣喜若狂,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据史书记载,明初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10万之多。朱元璋创造出天下最大酷刑,将胡惟庸衣裤脱光,绑在木柱上,命刽子手一刀一刀地割掉胡惟庸饥肉,不伤动脉、静脉血管,割了三千多刀,胡惟庸才断了气。朱元璋制造空印案、郭桓案共杀了7、8万人。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了20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
中国著名文学家、洪武朝大学士、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因年纪已大,早已退隐林泉,离京师千里而居,但他的孙子宋慎知道胡惟庸谋反而未举报,就被株连逮捕到了京城。马皇后听了,连忙跑去对朱元璋说:“听说皇上要处死宋学士,不知是何缘故?”朱元璋说:“宋濂的长孙宋慎知情不报,形同谋反,属大逆不道之罪,按律当诛,且应祸灭九族!”马皇后求情说:“宋学士闲居浦江,早已不问政事,且离京城有千里之遥,根本不知其孙谋反的事,怎么能处他以死刑呢?”朱元璋对谋反之事恨之入骨,所以不听马皇后的劝告,拂袖而去。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只见马皇后直落眼泪,朱元璋很奇怪,就问她是什么原因。马皇后说:“宋学士跟随皇上四十多年,德高望重,四海敬仰,又兼满腔赤诚,肝胆照人,出生入死,明昭目功。如今年逾古稀,却要受刀斧之刑,我哪里能吃得下这珍馐美味?”朱元璋听了这番话,被深深地打动了,就免了宋濂的死刑,改为发配茂州而死。
马皇后脚大人人皆知,因这双大脚,引出一桩血案。有一年元宵佳节,朱元璋微服出游。街市上花灯高悬,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花灯上有各种各样的灯谜。有一个灯谜,谜面是一幅画,画上一妇人怀抱西瓜,坐在马上,马蹄子相当大。朱元璋熟视良久后,勃然大怒,回宫后立即命令刑部大臣去将做灯谜的人捉拿归案,活活打死。刑部的官员感到莫名其妙,请求从宽发落。朱元璋气冲冲地嚷道:“他亵渎皇后,犯大不敬罪,难道能赦免吗?”刑部的官员这才猜出谜底。原来,自从李煜令窅娘缠足之后,女子缠足在宋代便开始流行,至明朝初年已经成为民间风俗,不缠足的女子会被人耻笑。马皇后是淮西人,没缠足,是大脚。灯谜中的妇人怀抱西瓜(淮西),坐在巨蹄(大脚)马上,朱元璋便由此联想到了马皇后。当时,查不出是谁制作的灯谜,朱元璋下令把这条街的人全杀了。
即使没有文字上的把柄可抓,朱元璋也会找其它借口杀人。洪武30年发生的“南北榜”案件就是这样:是年会试,由翰林学士湖南人刘三吾和白信蹈主考,结果是江西人宋琮考了第一,全榜无一北方人。于是北方举子们纷纷向朱元璋告状,说刘三吾和白信蹈偏袒南方人。朱元璋又命侍讲张信复查试卷,结果北方人还是没有合格的。不料又有人告发说张信是受了刘三吾的嘱托,故意搞的鬼。朱元璋盛怒之下,将白信蹈和张信斩杀了,对刘三吾则念其已经85岁高龄,免死充军边地,会元考生宋琮也充了军;然后朱元璋亲自出题,录取了61名,全是北方人。对这一冤案,吴晗揭示了朱元璋的的把戏,原来他是为了笼络北方士人,所以不惜“借”南方士人的“人头”。
朱元璋的文字狱从洪武17年一直持续到29年。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只有一个人,因为文字得罪,但却滑了过去。其余的人要么被砍头,要么受腰斩,并且全部都是族诛,非常残忍。这个人原是翰林,后来因事得罪,被下放到山西蒲州做学正,皇帝的生日,各地照例上贺表。这位前翰林也上了一个。表中有“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两句套话,没想到也被朱元璋看见,不仅看见,而且生气了。说是疆就是强,道就是盗,分明骂我是强盗。把这厮抓来!抓来之后,经有司问罪,这位前翰林说,皇上有旨,令表章不许杜撰,务出经典。我这两句话,一则出自论语,为先圣之格言,一则出自诗经,为群臣祝君之真情。朱元璋听了,嘴上说,这厮还嘴硬,但是暗中却把人放了。大家叹了一口气,说,这么些年了,才见容此一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