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号-历史见证 王哲如石简介 王哲如石文章检索

 

 

《十七年》二十一章

 

王哲如石

 

二十一

 

毛泽东给了彭德怀最大的“面子”,但后来国民经济的不断恶化,却给了毛最大的“难堪”。

1959年庐山会议后,对内因为“反右” 在经济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左的“大跃进”之潮。对于“反右”运动中出现的“左”,开始毛自己也是有所提防和觉察的。 11月3日在同周恩来、彭真、王稼祥等人谈话时说:批右开展起来是好,但是反右又必出左1。但他认为只是有这个苗头,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并没有把它看成一个严重问题,从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如果说这新一轮的“大跃进”是给中国带来三年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那么同时期内“大跃进”促发的“大兴水利”,也算是不幸中之幸或是唯一的亮点。包括后来在文革期间,正如前水利部长钱正英所言:“文革”给了水利一个机会,大发展的机会。这些都与毛泽东对水利设施的一贯关心、对农业的重视密不可分,从亲身参加“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到“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其中有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存在着违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但绝大部分是有利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有些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在军事上,从思想和组织上深化批判和肃清彭德怀极其追随者。随着军委扩大会议的结束,以及林彪、贺龙等人工作的展开,尤其是林彪,出于对彭德怀等人的同情心理,虽然受牵连的干部不少,但一般只是受到转业、降级、降职等留有余地的比较温和的处理。林彪凭其在军队中无出其右的战功和个人威望,对这些受牵连的干部尽了最大的保护。以致有些耳边风吹得毛泽东都心生猜疑,嗅觉极其灵敏的林彪就便借口养病,把军委日常管理工作索性全推给了贺龙、罗瑞卿等人,这也客观上导致了这二人后来关系的逐渐亲密以及由此落难,此是后话。

对外发生了三件事:一是中印边界发生武装冲突;二是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三是毛泽东于1959年11月12日,在与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第一次针对杜勒斯代表美国政府对外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策略的变化,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

这一时期,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是毛泽东最关心的两件事,而这两件事,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着毛的思考和言行以及由此制定的相关政策。1959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毛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主要就是讨论这两个问题。

在这次会议中,毛主张压缩粮食和棉花的计划指标2。但在李富春提报的《关于一九六〇年计划问题向中央的汇报提纲》上,在其中“钢四百八十吨左右”处,毛批注:“实际可达到六百万吨以上” 3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把产品质量、规格、品种放在第一位,把数量放在第二位。这是毛在指导工业生产方面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毛根据自己对美、苏两国动向的观察,提出了大后方问题,可以说是后来三线建设布局的先声。

会议期间,毛写了《七律·读报》4

反苏昔忆闹群蛙,今日重看大反华。

恶煞腐心兴鼓吹,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重恶,赤县原藏万种邪。

遍找全球侵略者,仅余中国一孤家。

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毛对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反思和认识的深化,也可以看出中国和美、苏的实力落差对毛形成的巨大心理压力,更可以看出毛愈压愈强、愈压愈硬、且耽于理想的性情,另外毛意识中固有的强国之梦和舍我其谁的霸气,以及骨子里“家长制”、“一言堂”的行事风格,再加上不觉间形成的好大喜功、争强好胜的心理。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令毛总是在脱离了必须要“走路”这种实际国情的快跑与慢跑之间加以调整、总是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急于求成心理,也令毛总像是双脚虽然踩在现实的土地,身子却如在想象的空间,头脑似乎在理想的云端。

在这次会议上,鉴于赫鲁晓夫主导下的苏联与美国和缓的关系,如刘少奇所言:(对苏联)我们要准备应战,从理论上准备5。为后来著名的中苏论战埋下了伏笔。同时,刘少奇说: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有阶级斗争6。表明这一时期刘少奇与毛泽东在思想上并无二致。

12月4日晚,毛泽东就国际形势问题发表讲话,并亲笔写了讲话提纲,其中讲了:

敌人的策略是什么?和平旗子(注:原文如此),大造导弹,大搞基地,准备用战争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手。和平旗子,文化往来,人员往来,准备用腐蚀、演变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二手。

中国将在长时期内,一方面被孤立,一方面得到世界许多共产党、许多国家、许多人民的拥护。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中国将在八年内相当强大起来。……

赫鲁晓夫很幼稚,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他不懂中国达于极点,又不研究,相信一大堆不正确的情报,信口开河。他如果不改正,几年后他将完全破产(八年后赫下台)。

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不走向反面的。我国也将走向反面,然后又走向反面之反面,即正面。要不断革命。

这个提纲,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战略方针和基本原则;批评了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及其对中国的态度;历数了中共与苏共之间的分歧以致严重恶化。但此时毛仍认为这些分歧、这些不团结,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这个提纲,集中反映了毛泽东这个时期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和估计。

提纲最重要的,一是阐明了毛发动各种政治运动,包括“文革”的动机和出发点。在毛看来,苏共之所以变质、之所以出现赫鲁晓夫这样的人,是因为“列宁早死,没有来得及改造”;二是体现出因为毛泽东本人以及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毛把改造党这样极其重大的使命和任务,还寄托在诸如“列宁”这种个人身上,即欲以“人治”而非“制度”去进行。这两点对其后的中国影响至深。

赫对毛的影响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斯大林的背叛,这种恩将仇报、以怨报德、“过河拆桥”的行为,是毛这种头脑里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人,所绝对不能容忍和原谅的;二是恃强凌弱、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这对一生致力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的毛泽东来说,赫自然而然变成了毛抗争的对象;三是对美国的妥协,这对毛来说,既是一种示弱甚至投降变质的表现,更是对毛的一种不视和对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中国的一种牺牲。由此毛再结合多年来前有斯大林、后续赫鲁晓夫的对毛、对中国的态度,对于绝对不甘于居人下、有恩必报、有怨必出的毛来说,结果便不难想象了;四是赫鲁晓夫本人的素质,也让在中国受亿万人敬仰、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毛觉得当在其上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斯大林时代,因为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角色,以及当时毛和中国的状况,毛还只能忍气吞声下来,但是轮到了赫鲁晓夫,毛认为今非昔比了,至少毛心里是看不起赫的,于是忍无可忍之时,也就无须再忍了,这从一次毛在游泳池会见赫鲁晓夫并令赫很是尴尬更内心异常恼怒便可见一斑。

赫鲁晓夫对毛后半生的影响之大,至今也无法论定。可以说,蒋介石决定了毛的前半生;赫鲁晓夫决定了毛的后半生。这也就是毛晚年自己说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小岛上;二是发动文革。而毛发动文革的实质,就是解决各个级别层面接班人问题,二这正源于毛认定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背叛。

毛在一方面怨恨赫的同时,一方面也深知临渊恨鱼、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深知与人抗衡,最终还是要靠实力的。所以从毛的内心认知发展轨迹来说,当初实施的”一边倒“的国策,正是想在苏联鼎力支持下,迅速增加国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也是包括毛在内的、那一大批开国领导人的梦想。所以,当赫鲁晓夫打乱、毁掉毛的这一宏大蓝图时,其内心的愤怒和苦闷是可想而知的。虽然深谙哲学的毛也自知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和特点,但毛的性格,注定是绝不认输、迎难而上的。于是恨不得一夜赶上苏美、直至与之比肩的急功近利之念,始终贯穿于毛思维、情感和言行之中,并起到主导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毛总是或多或少表现为“左”的重要原因。

及至后来,可以说毛对赫的痛恨,远远超过了毛对其他任何人。可以说从毛开始批赫鲁晓夫直到毛去世,毛一直在中国的政坛上警惕、搜寻、斗争着他认为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而为了不使中国共产党也走向反面、也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必须“不断革命”(即后来演变的“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也就是说,毛的用“不断革命”的方法,来“改造党”的想法或曰思想,是成形于这一时期的。而“文革”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刘少奇”等人只是它要“改造”的对象而已。

林彪在参加完1959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毛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后,便回到了他在苏州的住所,继续他的名义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实际处于休养的状态。针对在会议期间,毛让他还是要多抓一些军队工作的指示,他在给毛的报告中写到:现在军队的批彭反右已在深入顺利的进行之中。相信贺、聂、罗等同志在主席的领导下,会取得更大成绩。最近一段时间连续且较为紧张的工作,自己的一些老毛病又出现了苗头,我的身体情况主席是了解的,我很想就此好好休息一下,养好身体以便更好的工作。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请主席签发个文件,说明在我休养期间,由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这样也许更便于大家的工作。毛泽东接到林彪的这个报告后,让秘书打电话给林彪转达他的意思:抓大事,弃小务;养身体,多运动。林彪听后心下明白,这是让自己边工作、边休息;会工作、会休息,总之不能撂挑子。

其实林彪打报告想休息一下是真,但也有两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在自己踏上庐山之初,毛确是一片真心力让自己出山,替他掌管军队。但庐山会议后上,自己的表现与贺龙等人的表现是有所差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己所有欲,必现于人”。特别是在毛这样的人面前,什么蛛丝马迹能逃得过他的火眼金睛呢,相信毛一定清楚自己的内心是同情彭的。这从庐山会议后,军队领导人的调整配置也能看到毛的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现在基本告一段落之时,通过这个报告,看看毛对我信任度的增减变化情况;其二,当初毛让我考虑一下军队其它人员的调整情况,但是对贺、聂、罗等人的任命,却连事先与我通个气都没有,而且还是这样一种制衡的配置。如果自己不有所表示一下不满,将来那么多职位的调整、任命,自己的发言权、决定权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还怎么开展工作?这就和打仗一样,命令下去,没人执行或执行走样,这仗还能打、还能胜吗?

深谙林彪心性的毛泽东,看到林彪的报告后,把报告放在桌子上,思考了一下,顺手往报告上弹了弹烟灰,随即将宽大的后背向后一靠,嘿嘿一笑,轻声念道曹雪芹的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静坐了一会儿,把报告上的烟灰,抖落到烟缸里,叫来秘书,给林彪打了那个电话。

不过林彪确实需要休息一下或曰平静一下。庐山会议以及其后由他主持的北京军委扩大会议上的各个势力、各色人等的各种表现,让他看到了政治的残酷、阴暗和龌龊,看到曾经并肩战斗、披肝沥胆、生死与共的战友,而今却在权利和私欲的驱动下,手段比当年对付拿枪的敌人还狠毒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颤栗,更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如果说当年好友高岗的骄傲自大和生活上的一些不检点,还令其感到有些可气,高岗的落马,还只是令其有些黯然神伤的话,那么彭的耿直的秉性、俭朴的生活则是他林彪一向由衷敬佩的,彭的遭遇真正令林彪感到了兔死狐悲、鸟尽弓藏之感、真正令林彪在内心里对毛有了深深的警觉和一些怨艾、真正促使林彪对所谓的战友之谊、朋友之情、生死之交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新的概念。

可以说1959年的庐山会议以及随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不仅是林彪政治生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更是林彪内心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点。从此,那个曾经静若处女、动如脱兔、被誉为常胜将军、“黑土地之狐”的林彪,那个曾经在毛泽东已然一言九鼎之时,却向其发出“请主席头脑冷静思考之”的直言谏上的林彪,那个曾经以独特的性情、独立的思想、“独来独往”著称的林彪、那个大家熟悉的林总,似乎渐行渐远了。

虽然毛没有批准自己的休息报告,但从那个电话指示中,林彪还是理解毛的用意的。因为眼前的大事就是在军内深入批彭、肃其流毒余孽,且这件事已经在顺利进行之中了,那么还是同意我暂时以休息为主。尽管毛是让我把工作放在前,休息放在后,那也只是在表明他的一种信任罢了,而且还不是白纸黑字的信任。


 

注释:

1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34页。

2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42页。

3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41页。

4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43页。

5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44页。

6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4),第244页。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王哲如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7年8月3日17:1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