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号-历史见证 如石简介 如石文章检索

 

 

《十七年》二十八章

 

如石

 

一生都在追求“无限风光”的毛泽东,面对国家恶劣的经济境况,表面上的“乱云飞渡仍从容”难掩尚有其虚的内心。9月16日会议结束的当天,毛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修改稿)》时,删掉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句子。第二天,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条例(草案)》时,删掉了“用毛泽东思想”句子。删改后,毛轻吟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诗经》中的《裳裳者华》,意思是: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君子要随机应变而屈伸进退,才能无不得其所宜)。

之前不少名家发文说毛在三年(1959~1961)大饥荒期间,与民同苦,毅然不吃其最喜爱的红烧肉了。在1999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卷》第393页中,有图片记载“1961年4月26日,厨师为毛泽东制订的西菜、西菜汤计划”,其中有“蒸鱼卜丁、铁扒桂鱼、煎(炸)桂鱼、软炸桂鱼、烤鱼青、莫斯科红烤鱼、吉士百烤鱼、烤青菜鱼、波兰煮鱼、铁扒大虾、烤虾圭、虾面盒、炸大虾、咖喱大虾、罐焖大虾、软炸大虾、生菜大虾”。

第395页中说:“60年代初,毛泽东在吃过几种西菜后,突然对西餐中的几种菜肴感起兴趣来。他想,原来西餐中也有许多菜肴的制作方法妙不可言啊”。“毛泽东对西菜中鸡的做法很是推崇。60年代初,工作人员制订西餐菜谱时,在鸡类上列出了这些西菜名称:黄油鸡卷(鸡排)、软煎鸡排、鸡肉饼、鸡肉元、大王鸡肉饼、鸡肉丝、罐焖鸡、红焖鸡、葱头焖鸡、青菜焖鸡、纸包鸡、鸡丁敏士、椰子鸡、奶油鸡等等”。“毛泽东不大喜欢牛羊肉,也许他有些嫌弃牛羊肉的膻味。他在诸多肉类中独独对猪肉钟情不悔。他喜欢红烧肉,倘若一段时间未吃还真有些嘴馋,往往主动提出来‘打打牙祭’。60年代初工作人员制订西餐菜谱时,考虑到毛泽东这一特点,特别为其安排了小乳猪,这样便能做到肥瘦适中,面面兼顾。毛泽东吃过的西菜中有下列猪肉类:烤猪排、烤猪腿、炸猪里脊、炸猪排、琅溜猪排、法国猪排、意式奶猪等等”。

第396页中说:“毛泽东吃过的西菜中的牛羊肉有:羊肉串、烤羊腿、烤马姲、白烩羊肉、煎羊排、煎羊肝、牛扒、煎牛肉、咖喱牛肉、伏太牛肉、酸牛肉、烩牛尾等等”。“毛泽东吃过的西菜汤有:奶油汤、牛尾汤、红菜汤、鸡杂汤、腰子汤、葱头汤、红花鸡汤、饺子汤、红鱼汤、卜菜泥汤、巴粒米汤、什锦汤、鸡蓉鲍鱼汤、鸡汤蓉汤、意国面条汤、龙须菜汤等等”。

第398页中说:“1963年,毛泽东决意与人民同疾苦度难关,对工作人员提出新的三不主义,其中便坚决强调‘不吃肉’”(注:另外两不是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旧的三不主义是毛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立下的: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碎之事)。

2013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发行的《毛泽东年谱》(4)第472页中,根据毛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1960年10月,毛对护士长吴旭君说:“国家有困难了,我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节约,跟老百姓共渡难关,不要给我肉吃,省下来换外汇”。汪东兴的回忆是,1960年12月,毛宣布:从1961年1月1日起,我不吃猪肉和鸡。

其实作为开国之主,尽可以这样矫情的说、矫情宣布,也尽可以这样吃、这样喝。这就像“九一三事件”后,毛对被收监起来的黄、吴、李、邱,在生活待遇方面批示的那样:“他们几个人应当吃好,也有资格吃好,我们应当给他们吃好”。1  令人遗憾、痛心和不齿的是,时至今日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念私利,倚仗自己是亲历者、知情人,对历史随意编造曲解,布下种种迷阵,使后人难得其真、难诫其训。其所作所为,不亚于为虎作伥而遗患后人,其行可唾,其心可诛。

不过一叶之障,焉遮泰山;一滴之墨,岂浊清流。此刻,仿佛听见历史在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9月22日,毛泽东为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同熊向晖(时任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常任代办)等人谈话时说:“八大通过新党章,里头有一条:必要时中央委员会设名誉主席一人。为什么要有这一条呀?必要时谁当名誉主席呀?就是鄙人。鄙人当名誉主席,谁当主席呀?我们的副主席有五个,排头的是谁呀?刘少奇。我们不叫第一副主席,他实际就是第一副主席,主持一线工作。”其后在会见蒙哥马利,回答他问自己的继承人时,更明确说了:“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还有,当蒙哥马利说:“我认为,领导的艺术就在于为每一项工作选择适当的人”时,毛说:“对。我现在在北京一年最多四个月到五个月,别的时间我到处跑,中央的工作交给他们,我并不每天指挥。”2

毛的这番话,除了明确了自己的接班人外,至少还表明了三点:第一,鄙人现在还不是名誉的,实际就意味着现在还是主事的;第二,刘是主持第一线工作,而并非主导、更不是主事第一线工作;第三,虽然我并不每天指挥,但我是指挥。所以即便毛1953年就提出了一、二线动议、56年邓小平任总书记、59年刘少奇为国家主席,是一、二线逐渐廓清、实施的重要节点。但实际重大事项最后的决定权,始终在毛手上,未失须臾。

另外,当蒙哥马利问毛:“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回答:“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毛没做指定隔代接班人的事,邓小平居然做了,而且还做成了。这样的一脉相承、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本殆尽,文恬武嬉;意味着结党营私,权利交易;意味着一潭死水,万马齐喑。意味着矛盾加剧、世风败毁、民心颓散。

1961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重要厂矿党委及军队的负责干部,共七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工作会议。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七千人大会”。

“七千人大会”的直接起因,是1961年11月6日至10日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讨论1962年粮食上调方案时,遇到困难。各省、地、县,自1960年河南、山东、甘肃、青海发生大量饿死人事件后,地方都在考虑尽可能让农民多留些粮食,于是纷纷强调各自的困难,用李先念的话说,过去是以少报多,现在是以多报少。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现象比较突出,方案一时难以确定。而京津沪三大城市全面告急,断粮的危险时刻都有可能发生。

10日,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提出建议:为了打通思想,把全国的地委书记找到北京来,开一个地委书记会议。刘少奇、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

陶铸,林彪为数甚少可以深谈的朋友之一,据在1959年至1965年期间,担任林彪秘书的关光烈说,林彪曾特别交代:刘亚楼、陶铸、黄永胜、韩先楚这四个老部下要来见他,不必请示,随来随见。林彪论武是粟裕,论文便是陶铸,其一篇《松树的风格》,立意高远,文采斐然,曾入选中学课本;一首七律《赠曾志》,其中“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已成名句。夫人曾志,是贺子珍的密友,井冈山时期,曾照顾过毛。陶在延安整风时,一度被关挨整,跟刘少奇、彭真有隙,又心直口快,故而文革伊始,被毛调入京城,成为排名第四的国家领导人。陶曾说:如果党内允许拜师,他拜毛主席没资格,但愿拜邓小平为师。文革中为让邓小平亮相,主导了著名的“换头术”,即把陈毅的头像换成了邓的,加之对“文革”的消极言行,以“最大保皇派”罪名被打倒。之前,曾写信向林彪求救,林彪传条:被动、被动、再被动。终因毛意已决,无法挽回。被打倒后没两年,便抑郁病亡。陶铸的被打倒,和彭德怀被打倒一样,对林彪的触动和震动相当大,也因此对毛、对文革、尤其对江青的看法,同样有分水岭般的质的变化。详情后述。

11月12日晚,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的情况汇报时,敏锐地感觉到人们有心结、气不壮。认为提议打通思想,开地委书记会议有道理。并就如何打通思想做了明确指示:开一个县委书记以上的五级干部会议,由中央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做出总结,好坏经验都要总结。几年来中央在工作上犯了什么错误,要讲。中央的账交待清楚,向地方交了心,才能要求对方交心。全局观念、纪律、先整体再局部后个人,也要讲。要把这次会议当成小整风,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鼓足干劲。3 就这样,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便确定了下来。

“七千人大会”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的,也许也是绝后的。他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毛泽东不愧为伟大政治家的方略布局、借力用势、通达权变。请留意:毛的上述所言是就此大会,第一次的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而且,基本框定了会议的主题:一是交心,进而交待。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坦诚相见;二是讲错,进而认错,领袖向大会、上级向下级,坦承错误。前期是“交心会”,后期是“出气会”。

随即毛泽东沿京沪线南下,沿途考察了天津及华东几个省。其中通过毛泽东在天津同负责人刘子厚的谈话内容,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的态度。毛说:搞供给制、搞食堂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事。错误的后果,是做了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为人民服了不好的务。错误的责任首先由中央负责,然后是省委,然后才是地委、县委。说中央总是正确的英明领导,这不符合事实嘛,这就不能真正得到教训。4

“七千人大会”的一波三折,出人意料,高潮迭起,首先是从大会极为重要的一项筹备工作、起草大会报告开始的。报告的中心思想是邓小平在11月1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大会的准备会议上说言:“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加强纪律,加强集中统一,鼓足干劲,做好工作”。总之,统一连带加强,主要是针对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全局观念而言,这是负责组织起草报告的书记处为报告定下的基调。

12月20日的讨论会上,毛泽东对邓小平、周恩来提出的先讨论形势的做法,表示满意。并针对周恩来提出的需要集中统一的问题说到:我起初是支持地方的,后来我看到对头,现在要支持集中啦。

大会报告始终在刘、邓直接指导下,由专门精选的,以陈伯达牵头,有吴冷西、田家英和胡绳等十一人组成的写作班子具体负责。其中刘少奇在指导写作时,对“秀才们”特别嘱咐到:不要缩手缩脚、怕这怕那,要敢讲老实话,讲过了头也没有关系,错了由政治局负责。5

毛泽东于1月8日和9日晨,收到报告第一稿,9日晚11时收到报告第二稿,而且还缺第三部分。大会11日召开,当日下午刘少奇作此报告。毛一夜未眠,在10日上午10时看完了报告的前两部分后,作了如下批示:

田家英同志,告少奇、小平、伯达同志:

此两部分已经看过一遍,觉得好,但还没有细想,提不出不同意见,须要看第二遍,才有可能想一下。第三部分还没有看。其他一百多同志(指省委书记以上正在中央参加小型会议的同志),可能也是这样。因此建议:推迟3天做报告。在此3天内(1月11、12、13),扩大工作会议的同志们,先分组讨论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那个问题及别的问题(例如总理报告的苏二十二大问题)。请考虑一下是否适当?

                                    毛泽东

                              1月10日上午10时6

从此批示,可以流露出以下信息:

1.只“看过一遍”,又“还没有细想”,就“觉得好”,逻辑上是不通的。

2.再加上“须要看第二遍,才有可能想一下”,就更说明问题了。

3. “须”是“必须的须”。

4.特别明确了时间“10时”。虽然这不是毛唯一一次这样,结合时间和批示内容,还是有所微妙。

果不其然,就在上述批示的当天下午,毛又改变了主意。他召集邓小平、陈伯达、田家英等说:报告的第三部分他不看了,整个报告先开政治局讨论了,立刻印发大会,分组讨论三天,请大家评论提意见,准许发表各种意见,根据大家意见再作修改,然后提交政治局通过后正式做报告。

这个改变是一反常规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概也可以说惟“毛式”独有的。


 

注释:

1 《心灵的对话》(下册):香港北星出版社,程光(邱会作之子)著,第668页。

2 《毛泽东年谱》(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23页、第27页、第28页。

3 《毛泽东年谱》(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47页。

4 《变局 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张素华著,第43页。

5 《变局 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张素华著,第47页。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0册,第5页。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如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7年9月18日18:4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