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号-历史见证 潘晴简介 潘晴文章检索

 

 

范熙壬《京師大學堂》复試第一名考卷捐贈北京大學校史館

 

文/潘晴

 

北京大学曾是无数学子向往的殿堂。即使在海外流亡的异见人士中,也有许多出自北大的名人(如胡平、王丹、王军涛、夏业良等)。笔者与其中不少人有过交往,他们多年来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奉献良多,与笔者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吧。不过,即使是北大的老校友,也未必熟悉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历史,相信更没有见过京师大学堂当年的试卷了。上个月在台湾开会时碰到林丹女士(历史频道《透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建议我将家族史料整理出来,从一个侧面来介绍民国当年的风貌,弥补后人对那段历史了解的不足。正好,笔者外公范熙壬当年考取京师大学堂的试卷,不久前捐赠给了北京大学校史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史料得以曝光,为人们回顾历史提供了一个参照。现将校方的报道转载如下,以饴读者。

 

【北大校史馆】:2015年3月16日,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俞汝捷先生受范熙壬先生之子范延中先生委托,将范熙壬于1902年考取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入学复试试卷捐赠给了北京大学校史馆。

 

https://ci5.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EA1ObiYfsMitV8KCMGkKEAi9mYTRBsybRfqeUZi3Wh7-X6qIrsCtTLo3bXEM9WuDLA6sVxozGqBxovui7S_d-c2oGRHnv5xV1-w1rUYT6RUCoSuThEzfODtUW2g=s0-d-e1-ft#http://www.xsg.pku.edu.cn/images/content/2015/20150409103722217811.jpg

俞汝捷先生捐赠范熙壬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入学复试试卷

 

范熙壬是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办学后的首届学生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之中,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00年,京师大学堂先遭义和团冲击,后被八国联军德、俄侵略军占为兵营,校舍、书籍、设备严重毁坏,大学堂被迫停办长达两年。

1902年1月,战事平息后,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因时制宜,首先举办速成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于1902年10月开始招生,并于当年12月开学。五品以下八品以上的京官、道员以下教职以上的因事留京人员及外官候选,皆有报考仕学馆的资格。时任内阁中书的范熙壬作为京官,报名参加了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的首届招考。此次招考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于10月14日、16日举行,考核题目包括史学、政治策、算学策、交涉策、舆地策、物理策及外国文论7项。初试合格方可参加复试,复试于10月23日举行,试题有中文试题和外国文试题各一道。中文论题为“张居正毕士马克优劣论”,外国文试题为英日俄文论(译即西伯利亚铁道于世界商业之影响论)。范熙壬在初试、复试中,均位列第一。

校史馆此次获赠试卷即为范熙壬复试所答之中文试题试卷,民国时期存于前清旧档之中,范熙壬请托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傅岳棻(范熙壬之父范轼的门生)将其取出。范延中先生对该试卷进行了精心地装裱,保存基本完好。此试卷卷首誊抄中文试题题目,答卷以“馆阁体”写就,楷书匀圆丰满,字体方正均密,卷面规范整洁。全篇通过比较张居正与俾斯麦(毕士马克)的改革措施与政治功绩之优劣,申述了优秀政治家及其政治改革对国治民安的重要意义。通篇近千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偶有修正。卷面清晰可见考官的墨书批阅标记。

 

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XJcvQ0pw5PPFPQoWOigjLt4ePHBSBcJDbhkxy-kvBU4geXL1yQvZweBwyKmW4_EFWch6BhZj-XQaaQrg2mWwekzFe00ah_D6q0L5USwJCVlAguEgN-6bJQ9q-FI=s0-d-e1-ft#http://www.xsg.pku.edu.cn/images/content/2015/20150409104702612482.jpg

https://ci5.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QXOAOaPx2aM91jjo7Rz1TBT4a0EctRXDzdEvUFpSwK8l0Sygfg5-J80Q5Q9E-Aej9wCX8fYaaUbJE0qx4AtQpAe8qG-OTPzNqsG1ReQ9RN8LU_K7VDWrz3ZBFSw=s0-d-e1-ft#http://www.xsg.pku.edu.cn/images/content/2015/20150409104713428500.jpg

范熙壬存照(拍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范熙壬京师大学堂入学复试试卷节选

 

范熙壬入学后,适逢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书奏请选派学生留洋,他以成绩优异且受张之洞举荐而被选中留学日本,成为首批由中国高校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之一。留日期间,范熙壬主持创办了《新译界》,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份翻译杂志。

近年,定居台湾的范延中先生将范熙壬手稿、藏书等珍贵遗物寄予姐姐范亚维(范熙壬之女),并委托范亚维及其家人协助办理捐赠事宜。俞汝捷先生(范亚维女婿)于文史方面造诣颇深,经过研究拣选,他建议将范熙壬遗稿中的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入学复试试卷捐赠给北京大学校史馆,随之附赠的还有范延中先生的《公溍留稿》及其编辑整理的范氏父子遗集之《秀蕻园集》、《敬胜阁集》。范亚维女士和俞汝捷先生也将家藏的《新译界》创刊号捐赠给了北京大学校史馆。

此次校史馆所获捐赠弥足珍贵。京师大学堂入学试卷目前存世不多、实属罕见,《新译界》创刊号亦非常难得。范延中先生整理编纂的书稿,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即将由湖北编辑出版。这些校史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校史馆的馆藏,是研究北京大学校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价值。

  

范熙壬简介:

范熙壬(1878-1938),字任卿,原籍湖北黄陂,15岁中秀才,16岁考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之两湖书院,主修史学,兼治辞章训诂。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与其父范轼同科中举,光绪帝为此“颁赐”御笔亲题的“父子同科”金匾。1898年春闱赴京,范熙壬落榜,范轼得中进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范轼父子因参与“公车上书”而南下避祸。此后,范轼因曾在“两宫西狩”时有所建言,1902年重返北京,先供职兵部武选司,后任职江西抚州知府。范熙壬亦随父赴京任内阁中书。1902年10月(光绪二十八年九月),范熙壬以初试、复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03年,因成绩优异且受张之洞举荐,被选为京师大学堂首批留学生之一。1904年至1907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并于1906年主持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翻译杂志《新译界》。1907年,范熙壬暑假回国省亲时随张之洞赴京,参与清廷资政院的筹建,并在法律修订馆参与修订民法、刑法、商法及民事、刑事诉讼法。1908年重赴日本,190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回国再入资政院,任秘书厅一等秘书官兼机要科长,又兼速记学堂教务长和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范熙壬作为拥护共和的在京人士代表,南下祝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旋返即被黎元洪任命为武昌军政府总务一等秘书。1913年,范熙壬在湖北选区以高票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此后直至1927年,他主要在北京参与议会运作。北伐结束后,范熙壬逐渐淡出政坛,先后在中国大学、民国大学等校任教。1938年病逝。


 

https://ci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0mqwLaD2Fxt6e-Ucm3FLLohY1YRc976egcfxK87H4ijcy5TM4q18u_B_Ym9gGeHzOUTIoos33J9bsI3BdV4pJX1HLPmo8Y-e4QXmuLU5RANh4BWIDK7BKs7tNxo=s0-d-e1-ft#http://www.xsg.pku.edu.cn/images/content/2015/20150409104054594125.jpg

范熙壬作为欢迎代表与北上天津的孙中山合影(民国十三年,1924年)

 

俞汝捷简介:

俞汝捷,原籍浙江上虞,1943年生于上海,早年师从文史学者瞿蜕园,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老作家姚雪垠助手,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史馆特聘研究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主要从事小说理论和小说史研究,兼研诗词、书画及其它。所撰《小说24美》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奖。其它主要著作有《学诗26讲》、《人心28论》、《幻想和寄托的国度––志怪传奇新论》、《长江小说史略》(合著)、《文言幽默笔记》(选注译评)、《黄鹤楼碑廊诗注》、《插图本简明中国古典文艺辞典》(编著)以及长篇小说《李自成[精补本]》等。


轉自《北京大學校史館》網站     原文鏈接 http://www.xsg.pku.edu.cn/dtbd/12005.htm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潘晴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9月29日16:4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