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或不撤?
胡 平
和平占中已持续10日。撤或不撤,是个问题。
10月2日夜,特首梁振英发表讲话,应允与学生对话。当时我在推特上发文:"学生可见好就收,转为对话及其他方式。"因为占中行动规模和影响都超过发起者预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港府也从原来的拒绝对话转为同意对话,因此当时撤,学生方面很主动。
不过学联随即表态,同意对话,但继续占中行动。接下来,在一些占中现场发生暴力攻击,招致抗议。4日,梁振英又发表讲话要求学生撤离并暗示港府将清场。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撤就较为被动。不少同情占中行动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安全计,纷纷呼吁学生撤。与此同时,占中现场虽然还有人坚守,但人流疏落,令运动声威减弱。此时此景,撤或不撤似乎都成了问题。
我以为,学生可考虑在适当时机(例如对话开始之际),以适当的方式(例如举行大型集会)宣布撤离,或至少宣布暂时撤离,为对话营造友好气氛;若港府在对话中缺少诚意,拒绝任何让步,则不排除在必要时重新占领。
或许有人会问,参加占中行动的民众,大多出于自发,就算发起占中的组织者宣布撤,也很可能撤不下去。其实不然。因为在这种情势下,组织者宣布撤,就算撤了。余下部分民众不肯离开,也关系不大;更何况现场民众本已不多。再者,民众之所以不肯撤,是因为不肯放弃。而我们这里说的撤,不是放弃,而是转变方式,有张有弛,暂时把动能转变为势能,并可在必要时再度把势能转变为动能。若参与者能对此充分了解,想来会积极配合。但凡大规模和平抗争,如能做到可进可退,收放自如,方能产生最大效果。以港人目前的情况而论,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
补充一句:一场公民抗命运动,如果建立不起甚至根本不去建立退场机制,或者认为不应该有乃至不需要有退场机制,那么,除非一步到位的胜利,否则必败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