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号-特稿 胡平简介 胡平文章检索

 

 

为什么911后劫机事件骤然剧降?

——怎样防止恐怖袭击

 

胡平

 

你注意到了吗?911之后,劫持客机事件骤然剧降。

我在911发生后的当时曾经预测到这一点:

“劫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劫者和被劫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信任(!),一种如履薄冰的信任,细若游丝的信任,但毕竟不失为一种信任:

被劫者多少总还相信,劫者只是把他们当作人质,而不是打定主意要他们当炸弹;劫者则相信被劫者有这份相信,所以才会接受他们的摆布,而不是不顾一切地和他们拼命;各国政府也仅仅是相信被劫者的生命有可能保全,所以才要求机组人员不必与劫机者作殊死斗争。

然而,911事件摧毁了这种相互信任:

一旦被劫者强烈地担心,他们不是会当作人质而是会当作炸弹,他们还会听任摆布坐以待毙吗?

一旦各国政府强烈地担心,不仅机上几十人上百人的生命难以保全,而且还可能对地面上几千人上万人的生命造成重大伤害,他们不得不要求机组人员携带必要的装备,不顾危险地去搏斗,无论如何决不能让劫机者得逞;迫不得已时,政府甚至不排除下令用炮弹把被劫的飞机击落。

新的劫机行为摧毁了旧式劫机行为赖以存在的各方互动心理,由此産生出新的心理预期与反应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本来只打算进行旧式劫机行为的恐怖分子们怎麽办呢?他们发现他们已经不可能使别人把他们和新的恐怖分子区分开来了。如果他们只抱有旧式劫机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唯有放弃。

那么,这种新式劫机行为又有多高的可重复性呢?几乎为零。有了这次刻骨铭心的经验,任何劫机行为都会导致不惜同归于尽的反抗,除非劫机者本来就是想造成一次空难,否则,他们的目的决不可能实现。

这样说来,恐怕以后不会再有劫机事件了,除非空难。”

—(引自胡平《文明与野蛮之战》2001年9月)

911后,航空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各国政府都花费巨资,建立起非常严格的机场安检系统。以美国为例。在“9.11”发生之后的三个月,与国土安全部一起成立的交通安全局(TSA)开始负责美国全境公共交通的安全事宜,其重点就是机场的安检工作,对每一名旅客及其行李进行安检。

但是机场安检不可能万无一失。在2015年国土安全部对TSA安检的暗访中,七十余项暗访检查条目的通过率“高达”5%。暗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爆炸物及枪支等,仅有几次被TSA安检人员成功发现。

因为地面安检不足以防止恐怖袭击,机组人员(乃至乘客)就构成了防止恐怖袭击的最后一道防线。911后更重大的改革是,给机组人员必要的装备,对机组人员进行反恐培训,包括且不限于如何识别与处置可疑人员、发生袭击或劫机事件后如何应对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航空乘警部门。航空乘警携带手枪和电子枪,假扮成普通乘客混迹在飞机上,在遇到重大情况时亮明身份执法。

与此同时,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也把防止911式恐怖袭击纳入了考量范围之内。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东道主国家都在奥运场馆附近部署近程防空系统以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这种专门针对民航机的硬杀伤防范措施在“9.11”事件之前是极为少见的,而“9.11”事件之后已经成了例如奥运会这种世界级重大活动的标配并习以为常。

正因为采取了上述一系列重大措施,911后劫机事件骤然剧降。以美国为例。自911至今22年来,美国本土再没有发生一起成功的针对客机的恐怖袭击或者劫持事件。

不是说这20年来没出过事,但都被迅速解决了。2001年12月22日,英国恐怖分子理查德·雷德的鞋底内装有炸药,在911刚发生三个月之后的高压时期依然成功混上美航63航班,在准备引爆鞋底炸弹以炸毁飞机时被机组成员及时制服。如果说2001年12月美国的航空安检体系尚未建立完成,那2009年12月25日美国西北航炸弹事件发生时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安检体系,却依然没有阻止恐怖分子将炸药装在内裤里带上飞机就引爆。所幸这次袭击所使用的自制炸药威力过小,引爆后仅炸伤了恐怖分子且被立即制服,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不难看出,上述这两起未遂事件都不是把乘客当人质也不是把乘客当炸弹,而是蓄意制造空难。这就是我早先说的,911后将不会再有劫机,除非空难。其他国家911后发生过好几起空难,有几起查明是驾驶员作案,还有些空难至今未查明原因。

911后,为了航空安全,我们已经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包括:机场安检(设备、人工,还有乘客的时间),携带装备的接受过反恐训练的机组人员和乘警,还有地面的防空系统。如此沉重的代价并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在不断付出,继续付出,无限期的继续付出,不知道哪一天可以结束。

911后在航空安全上的一系列改变,核心的一点是:乘客的生命安全不再优先。

911前之所以有那么多劫机事件,就因为劫机者吃定了人们——航空公司和有关政府——都会把飞机上的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们动手,因此不得不对他们让步,这样他们就得逞了。可是911后,情况大变。911后对劫机零容忍,对劫机者就是不让步,机组人员被要求不顾风险地和劫机者搏斗,哪怕机毁人亡,包括飞机上的乘客全死掉也在所不惜。这样一来,劫机就毫无意义了。毕竟,劫机只是手段,目的是迫使对方让步。如果手段注定了不能达到目的,手段就失去了意义,就只好放弃了。这就是为什么911后劫机事件骤然剧降的原因。

可以想像。如果在911之前有人就对劫机事件提出这样的应对策略,即,对劫机零容忍,决不让步,哪怕机会毁人亡,同归于尽。那一定会被指为冷血而招致强烈的反对。但是911让人们意识到,还有以劫机为手段,把人质当炸弹,对地标性建筑或城市进行恐怖袭击,从而造成远比机毁人亡更可怕后果的这种危险。为了防止这种更大的伤害,人们不得不一改过去以乘客生命为优先、向劫机者让步的做法,改为以消灭劫机者为优先,而以乘客生命安全为其次。

这种改变看上去确实很冷血,但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吊诡的是,这种貌似冷血的改变的结果,不但最大限度的防止了911式劫机,而且也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老式的劫机,更好的保护了乘客的生命安全。

这场博弈的内在逻辑,值得我们思之再三。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胡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3年11月15日17:2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