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3,死亡再次成为热点的一年
张智斌
2023年,是一个令人感觉尤其悲哀的年份。好人和无辜者逝去不少,恶人和作恶者却仍然活得滋润。年初新冠病毒感染呈现井喷式爆发,各地火葬场尸满为患,此情此景不出数月就在公众的集体记忆里被淡忘了。快到年底,又一浪肺炎感染席卷全国,再一次造成许多人员损失,仿佛是对健忘的人们给出一个提醒。
在这一年里,有一些人的死亡,还是在这个健忘和麻木的国家里,掀起了阵阵波澜。年初1月28日,官方宣告2022年10月14日在江西省铅山县致远中学校内失联的15岁高一学生胡鑫宇尸体被找到,认定其自缢身亡,引发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但在这个没有真相的国家里,任凭质疑之声席卷全球,公众却仍然无法期待真相的出现。临近年末,河南商丘宁陵县育华园高级中学一位14岁杨姓学生,其家属指控疑似被孽后身亡,官方给出跳楼自杀的结论,再一次遭到公众舆论的强烈质疑并在当地激发起巨大的民愤,仿佛是对健忘的人们又给出了一个提醒。
这一年里,我们看到许多名人华年早逝。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名扬天下的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专家吴尊友的过早离世,以及为中国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做宣传的香港知名艺人周海媚的过早凋落,在这一年里都让公众格外关注。这一年里,我们还一如既往地看到贪腐官员前赴后继的各种自杀,以及关于秦刚到底是死,还是活的种种猜想,这一切都获得公众的关注和热评。
但李克强之死,却引起了各界与众不同的强烈反响。这样的状况,自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离世后,中共高官再也无出其右,就算是曾经被中共封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7年2月19日去世,都未获得民众如此大规模的、自发的纪念,以此表达强烈的缅怀之情。
李克强的逝世也给公众带来了强烈的反思。在专制集权统治下,李克强生前曾经对人民究竟做过多少有益的事,让人民得到了多少益处,才会让人民表达出如此强烈的怀念之情?如果仅是因为别人的卑劣,才体现出了某人的高尚,那么,这样的高尚,是否真的物有所值?看着这样的情景,忽然感到邓小平真是死得不是时候,如果他能熬到现在去世,无论他曾经怎样抹杀民主运动,也无论他曾经造成了多大的政治和社会恶果,在经济再次频临崩溃的当下,可想而知,在这个国家里,有多少人会惦记着改革开放所带来过的好处?有多少人会发自内心去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一个不作恶、少作恶便成了君子的世道里,许多人思考问题的逻辑已变得十足的荒谬。只要不是身处地狱的第十八层,便以为自己已经步入了天堂;还有人以为只要国家足够强大,自己就会有多一份幸福。还记得吗?一年之前,面对国内快速衰退的经济和不测的未来,有许多人,甚至是一些倡导民主的知名人物,还在幻想什么“习下李上”的天方夜谭,面对完全失望船长,还在幻想换上大副掌舵,或许就能将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船驶向远方。
请不要再幻想了,其实通往彼岸的方式并不复杂,大家也有能力共建起通往彼岸的桥梁,但他们偏要摸着石头过河,还逼你乘上同一条破船。可笑的是有太多人都不认为这是一条错误的路径,只想换上一个好一点的船长,至于未来有没有希望,那已经不是当下思考的范围。但换一个“好”船长又能怎么样?他会为大家改变航向,还是他会为大家赴汤蹈火?
想到李克强之死,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12月10日逝世的高耀洁医生。在这两者之间,我们作为普通人,是否应该分清,谁更值得怀念?谁更应该受到敬仰?高耀洁医生为了阻止艾滋血祸的流行,为了河南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利益,不顾自身的安危,不思个人的得失,揭露真相,坚守正义,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相对于一个政治人物,仅仅是因为说了几句实话——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谁更值得怀念?谁更应该受到敬仰?已经毋须言说。
2023年12月22日,朱令之死再一次引起公众对28年前清华大学发生的这宗投毒案的热议,激发起公众对法治的认真思考和对法外特权的强烈谴责。只要强权不死,法治就无法实现。三天前12月19日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逝世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正是由于人们对宪政和法治的渴望,对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渴望。江平逝世,《纽约时报》为此发表文章《“中国法学界的良心”江平逝世,毕生坚定倡导法治》(Jiang Ping, the ‘Conscience of China’s Legal World,’ Dies at 92)[1]。
2016年,是另一个死亡成为热点的年份。在这一年里,贾敬龙、雷洋、杨改兰、魏则西、黄武林相继死亡,以及1995年已被冤杀的聂树斌的平反,甚至是远在地球西半球的古巴独裁统治者——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成了中国2016年一整年的新闻热点,撩拨起国人坚韧又脆弱的神经,让人们从这些个体的生死存亡中,透析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真实位置和不测的未来前景。这一年的年末,我曾经写下《告别2016,生死存亡的反思之年》一文[2],当时被许多网站、刊物转发刊载。想不到时隔7年,中国再次发生了死亡成为热点的一年。
与2016年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相似,今年美国政治人物亨利·基辛格之死,在中美两国都引发了对基辛格主导的美中关系政策的广泛的、冰火两极的评论。《纽约时报》就刊登了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的文章《基辛格对中国的认知是正确的,至今如是》(Kissinger Was Right About China, and He Still Is)[3] 和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Ben Rhodes的文章《伪君子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the Hypocrite)[4],对基辛格及其主导的美中关系政策的评价分裂程度可见一斑。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为一具躺在水晶棺材里的尸体举行了诞生130周年纪念大会,最高权力人物强调把毛泽东开创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不知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摇滚歌手崔健曾经这样说过:“只要天安门上还挂着毛主席像,我们都还是同一代人。”曾经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的那代青年现在已经老了,但愿千禧一代不再经历相似的苦难。但是,不论如何,只要中国人还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毛泽东,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变。
2023迈着沉痛和伤心的脚步,即将悲哀地离去。2024正在不紧不慢、带着痛苦和失望,悄悄走来。这是又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希望之年,在这新的一年里,让我感到还算欣慰的是,我们看不到希望,但他们更看不到希望,这也就成了希望。
2023年12月31日
注释:
[1] 《“中国法学界的良心”江平逝世,毕生坚定倡导法治》(Jiang Ping, the ‘Conscience of China’s Legal World,’ Dies at 92),作者:王月眉, JOY DONG 《纽约时报》2023年12月28日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231228/jiang-ping-dead/dual/
[2] 《告别2016,生死存亡的反思之年》,作者:张智斌,2016年12月26日《民主中国》首发。
https://minzhuzhongguo.org/default.php?id=69469
[3] 《基辛格对中国的认知是正确的,至今如是》(Kissinger Was Right About China, and He Still Is),作者:李稻葵,《纽约时报》2023年12月7日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31207/kissinger-china-legacy/dual/
[4] 《伪君子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the Hypocrite),作者:BEN RHODES 《纽约时报》2023年12月1日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31201/henry-kissinger-the-hypocrite/du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