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太受难曲》送别张晓辉
1964年12月30日,张晓辉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自幼深得父母和四个姐姐的宠爱。
晓辉早慧,一岁便能背诵诗文,上小学时就能帮年长8岁的姐姐辅导功课。即将从长春团结小学毕业时,恰逢国家恢复中学入学考试,晓辉顺利考入东三省名校、全国重点中学——东北师大附中。
1978到1984年,晓辉在长春南湖之畔的东北师大附中度过了六年中学时光。
那些年,连空气里都飘着自由和实验的气息,也是少年晓辉才华绽放、思想崭露锋芒、精神气质卓然成型的时期。论阅读,从屈原到李杜、从莎士比亚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你无法知道什么是他不读的;论写作,只要作文比赛他必然获奖,乃至老师不得不限制他参赛,他则乐滋滋地把机会留给他人;论音乐,他不仅有一副好耳朵,还有一副老天给的好歌喉,从《欢乐颂》《马赛曲》一路唱到《黄河》,无敌男高音,永远满堂彩;论体育,春秋酷暑每日数千米,不倦的长跑让他从体弱的孩子变成长跑冠军;论智商,附中同学都清楚,拿个文科状元于他实在算不得什么,假以机会,文理状元一起拿也不稀奇;论情谊,稿费来了见者有份,同学病了都爱找他陪护,最自卑的女生也不怕跟他倾诉……但所有这些,都无法说出他的魅力。
如果能让时光倒流一会儿,让人们回头看一眼那个天才少年,他多么像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教身边的人认识那些古往今来最美的词汇——什么叫“爱智慧”,什么叫“多才多艺”,什么叫“毅力”,什么叫“勇敢”,什么叫“骄傲”和“谦卑”,什么叫“温柔”和“悲悯”,什么叫“风流就是人格美”……
1984年夏,晓辉开始了他的北大时代。这个时代开头时并没有什么不同,晓辉依然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夹着书本吹着口哨经过35楼;他宿舍里的单人床依然是被书籍占去大半(北大东语系周晶回忆);月食来临的夜晚,他会用牛皮纸和凹凸镜制作简易望远镜,让同学们轮流对着深邃的夜空小小地饱个眼福;到北大后,他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兴趣似乎明显加重,频繁出入北大理科课堂,腋下夹着本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基础研究》……然而不知怎的,厄运悄然走近。
其实所谓厄运,不过是常人的说法。晓辉那里,从未听他抱怨过命运。毋宁说,他带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态(中学密友刘建伟语)邀请着命运的磨难(中学和大学同学许为民语),乃至中学和大学同学关欣和甘琦带着种种好吃的前往长春铁北监狱探视时,原本预备好了安慰的表情,却发现他看上去比之前气色好得多,还反被安慰说日子过得不错,狱警开小灶,自学考试也帮得上忙……出狱后,甘琦曾问他未来打算,他说:我在里面学会了电工技术,学得还不错,你别笑,斯宾诺莎不是边磨镜片边写《伦理学》吗,为什么我就不能八小时内当电工谋生,八小时外读书写作?
熟悉的人知道,这就是晓辉。他以不同于常人的尺度测量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他对自己的任何际遇都能接受,他完全没打算接过那个宽松时代的任何橄榄枝,就那么自然和淡然地拒绝了美国的关注(中学密友刘建伟最新披露),无悔亦无求地留在了他的土地上,留在了他的人民中。也许他会觉得比起他在书中体验过的那些人间悲剧,或比起耶稣或佛陀,自己经受的磨难实在太小吧,小到他怀有某种歉意,所以他永远保持着谦和的微笑,仿佛命运一直待他不薄。
之后的大约三十年里,晓辉辗转于长春和北京之间。早期曾随中学好友尝试做过一家儿童教育研究机构东方之星,后来逐渐集中到图书策划、编辑和翻译。外国语言中,晓辉日文最为娴熟,后来也从事英文翻译,他的译著《异端的权利》、《走出思维的误区》多次重印。晓辉主要工作过的地方有吉林出版集团、时代华文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以及两家著名的民营图书机构——北京的万圣书园和后浪出版公司。
据晓辉自述,是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那一天,他在北大二院遇到甘琦,此后就去了万圣。担任万圣学术总监及《万圣阅读空间》主编期间,晓辉结交了不少精神的朋友。挚友秋子回忆说,在东方之星和万圣书园那几年,晓辉是欢愉的。他流连忘返于书籍、音乐和电影构成的世界。而当时万圣有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店员,最爱追着“张老师”问东问西的,他就是后来的后浪创始人吴兴元。这位深受晓辉影响的“小吴”,将在近二十年后邀请晓辉加盟后浪,任出版顾问,筹建学术与文化编辑部,给晓辉的故事一个令人安慰的结局。
2019年1月18日上午10点,晓辉在办公室病倒,后浪的同事包括两位专业医学图书编辑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急救。万圣书园刘苏里闻讯中断出差赶回北京,片刻未缓投入救助。晓辉的儿子张仲曦、晓辉的几位姐姐,以及后浪的众多同事,日夜守在病床前,期待唤醒晓辉……
然而,昏迷四天四夜后,晓辉还是决意走了。另一种可能是,不忍他受苦的老天决意让他痛快地走。这一天是2019年1月22日,也是上午。
儿子张仲曦决定用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最后合唱部分为父亲送行,他确信最后的时刻,父亲要听的就是这支曲子。这是父与子的神秘约定。
那么晓辉,就用这支《马太受难曲》和朋友们的思念送你最后一程吧,请你边走边听:
ν 你的附中同学、理科二班的王晓宏说:晓辉的生命像质数一样孤独和永恒;晓辉的人品像梅森质数一样难求。
ν 你的北大同学杨富荣说:你的学业起点本来很高,可你又是我们中最勤奋的那一个。多次半夜醒来,听到你从图书馆苦读回来,吹着口哨(几乎每个人都记得你的口哨,悄悄说,你不觉得你很扰民吗?),有一次则不是苦读,而是你发现水房跑水淹到周围的宿舍,你没有选择喊醒大家“防洪”,而是单打独斗,当起了同学们的“守护神”,你那个瘦瘦的弓腰扫水的身影,永远铭刻在他脑海里……
ν 你大学同宿舍两年的同学杨继东说:钦佩你的学问,钦佩你的为人,更崇拜你的勇气。
ν 你的大学同学倪宝忠说,你是他所接触过的北大同学中最让他敬重的人,甚于最大的大官和最阔的大佬!他说世道终归是公平的,“世人永远记住了华盛顿,我辈终生不忘张晓辉”。他还说,你当年把获得的北京市高校马拉松竞赛第三名的奖章赠予了他,他一直珍藏,今天应该是还给你的日子……
ν 你的北大学同学林伟说:你是我们那一代最优秀的学子。
ν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提起一件与你有关的事:万圣还在小东门深处的时候你俩相遇,当时你们都在翻译《万民法》,他翻的是罗尔斯发表在杂志上的《万民法》初稿,你翻译的是《万民法》后来成书的版本,于是你们交谈起来……舒炜说还记得你的神态,“八十年代北大学生那种自信又朴素无华的风貌”。
ν 你的精神朋友北师大林猛说:每次想起你,几乎为自己安定的生活感到愧疚,愿你在另一个世界,有书、有音乐、有电影、有亲人相伴。
ν 你的大学好友84社会学系罗新说: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第二次是社会学上的死;第三次是人们忘记他的时候,他才真的死去。只要关于晓辉的记忆还在,他就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我们心中。…
……
晓辉,记得你少年时最爱唱的歌吧?《欢乐颂》中的那段男高音独唱:
欢乐
好像那太阳运行在天空中
欢乐
好像太阳运行在那庄严的天空中
朋友勇敢向前进
朋友勇敢向前进
前进
好像一位英雄上战场
上战场
晓辉,我们或许不能进入你“浩瀚的脑海”(北大同学语),我们也未必理解你的骄傲和辛酸,但是从小到大,你就是我们的英雄,不论你成功还是失败,不论你享福还是受难。
晓辉,我们不会忘掉你,所以你永远不死。
张晓辉治丧小组
甘琦执笔
2019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