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号-特稿 华雷简介 华雷文章检索

 

 

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终点征兆
——朋友对话之九

华雷

 

今年,画家朋友m多次来访。交流中谈到不少属于人文启蒙范畴的话题。随后他将谈话录音整理成多篇文章,建议我修订后发表出去。尊重他的意见,合署一个名字。

 

问:白种人时代的结束,似乎在完成了种族领跑任务这个新异的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实在的内部原因——比如西方文化的危机问题。这正是海内外“新儒学”提出中华文化拯救世界的主要基点。

 

答:法国解构主义思想家福柯曾经说——20世纪人死了。他说的自然是白种人精神上的死亡。这种现象的覆盖范围,不只是文化领域,而且包括现实生活。

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同是一个民族,为何苏联人与俄国人的精神形象迥然不同?因为历时态中,极权主义文化塑造了苏联人,传统主义+自由主义文化塑造了俄国人。同属一个国家,为何大陆人与台湾人的精神形象完全相异?因为共时态下,极权主义文化塑造了大陆人,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主义文化塑造了台湾人。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曾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所铸造的共同本质,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模式,仍然打造出他们全然相异的精神形象。

 

问:是呀,人的本质绝不是什么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由人们对于世界和对于自我的认知/操作模式所规定,并在共同的基座上呈现出千姿百态。

 

答:作为五百多年来世界上的主流种族——白种人精神形象的日趋死亡,无疑是20世纪的最大恶果。死亡——主要来自西方文化的两个病灶

    一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实证主义倾向它用实证科学的眼光来认定人的本质,远在人类与猿类之间的进化缺环还没有找到之际,远在人类意识起源之迷还没有解开之际,就匆匆宣布人类=高级动物。虽然让人清醒地生活在已经证实的世界中非常必要,但是不能把尚未证实或难以证实的存在宣布为假相,而将片面的证实奉为真理。其中最鲜明的例证,要数华生所创立统治世界半个多世纪的行为心理学。因为活人大脑无法解剖、观察、试验,其“刺激反应”公式便干脆将人完全等同于小白鼠。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也把人视为身穿文化掩饰物的野兽。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意纠正,但基本方向改变不大。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本来标出了人性特有的方向,可是在西方心理学界就是成不了主潮。结果如何?一方面引导人们完全放弃对于自身本质的终极追问和形而上探索,把人矮化为仅仅是直立着的动物;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人们疏远神圣的精神性存在而委身世俗的物质性生活,把人弱化成毕生追逐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经济动物。这样的认知,不仅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其生活模式,而且逐渐泛化于各种社会制度和公共秩序。于是我们看见:卖淫从隐蔽行为变成公开行为——以登记和纳税的方式获得合法性,赌博从个人行为变成国家行为——以股票和彩票的名义获得合理性。人生因为某种难以言喻之累而像南极企鹅一样——有翅不能飞翔。

问:据我所知,在被称为第三心理学的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现在西方又出现了一种第四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灵性构成。在强调人性之后更提出灵性的存在,似乎是对人生本质的再度提升。

 

答:这当然是西方人力图从高技术和数字化的精细生活中突围出来向真实人生的趋近。白种人确实了不起——当“灵性”在中国仍然被愚蠢的唯物主义者魔鬼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把“灵性”当做科学范畴来尊重。可是这个第四心理学,至今尚未建构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一些作者的体验性文本,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你如果用中文在百度输入“第四心理学”这个词条进行搜索,几乎找不到什么信息,可见其影响力之微乎其微。

 

问:请接着谈西方文化的第二个病灶。

 

答:二是社会非主流文化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作为一种坚持对抗性姿态的先锋文化,西方非主流文化本来是对主流文化实证主义模式的反抗,用意自然是揭示被掩盖的人生真相。然而它所展现的人生精神形象,不是荒诞、偶然、无目的、无意义,就是性压抑、性冲动、性转移、性象征。从存在主义哲学到精神分析心理学,从现代主义文化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从嬉皮士到雅皮士,西方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就在这样两个方面与主流文化对抗并演绎着。其结果,人类永恒的美、善、真价值不断遭到亵渎甚至践踏,它与实证主义的对抗也变成了事与愿违的同盟,人在被矮化被弱化之后又被严重丑化,人生精神形象的死亡进一步加剧。

                                

问:其实这两个病灶很早就埋藏下了,只是20世纪才全面爆发。

 

答:是啊。它们的名字又分别叫物欲主义和纵欲主义16世纪世界的发现和人的解放,无疑是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但是,发现世界的同时物质占有欲的膨胀,解放人的同时道德栅栏中兽性本能的释放,就像两只铁拖鞋一直紧跟着白种人的现代性步伐,并被宣布为个人的神圣权利。人性灾难的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在欧洲各国的社会舞台上轮番上演。虽然19世纪欧洲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曾经以坚决对抗的姿态进行过尖锐批判,但是从这两个病灶中产生的病症依然愈演愈烈。虽然马克思之类的社会改革家进行过深刻揭露,并且探索出各种社会改革方案,但是他们只把原因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完全忽视了更深层面的人文病灶。

可以说,提倡优胜劣汰并一度风行世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看重经济因素并一度统治了半个地球的马克思主义,都有物欲主义从不同方向投射的影子。

可以说,从色彩斑斓的现代主义文化到支离破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它们在对抗实证主义氛围的同时,一直都在变形地放大着纵欲主义的狂求。

 

问:世世代代的白种人,就这样生活在物欲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双重困扰之中。一方面,人生完全围绕物质利益这个轴心旋转——尽管有着从快速到缓慢、从复杂到简单、从粗放到精细的变化。另一方面,个人的物欲满足了,就要求满足以性欲为核心的一切希奇古怪的欲望,实现了个人的自由权利,就要反复回到性权利问题。性解放、性开放、性释放……放得不着边际。甚至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名著《单面人》,仍然号召人们从西方社会制度的性压抑桎梏中解放出来。难怪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列奥塔认为,西方社会的非主流文化一直围绕性话题展开,几乎可以称之为性话语文化。

 

答:当奥地利心理学家佛罗伊德自豪地宣称,西方近代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给了人类的自尊心三次致命的打击。得意中他完全没有看见,进化论对于个体变异原因的无知,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于性本能作用的泛化,包含着多么大的荒谬。他更没有想到,这些包含着重大荒谬成分的打击,对于人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所必需的神圣性、优越性、自豪感的彻底倒塌。

白种人的物欲主义和纵欲主义双重景观,正是人类精神形象矮化、弱化、丑化的现实写照,所以福柯不得不宣称20世纪人死了。如果说尼采宣布的19世纪上帝之死,是实证科学彻底捣毁上帝在人们心中最后居所的功劳,那么20世纪人之死便是实证科学的罪过——它从正面引出的物欲主义和它从反面激发的纵欲主义,共同谋杀了人的精神形象。人从上帝的铁笼中解放出来,又堕入兽性欲望的火坑,怎能不先生后死?上帝之死与人之死原因不同:上帝死于人性的无条件解放,人死于兽性的无限制放纵。

文化的本义是什么?是人类关于自身的认知/操作规范。它的两大功能十分明显:在社会生活层面致力于张扬公心和抑制私心,在个人生活层面致力于提升人性和稀释兽性。西方现代文化却以特有的极端和偏颇,在放纵私心和释放兽性的反方向上越走越远。人岂能不陷入垂死的境地?                              

 

问:西方世界花样翻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后现代主义文化在西方已经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其中的理论思想包含着不少崭新的创见。它的“话语权”理论,准确揭示出个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被动处境,除了来自经济权力支配、政治权力支配、道德权力支配之外,还来自话语权力支配。它的“后殖民”思想,深刻揭露了强势民族隐藏在自由民主面具背后,肆意支配、掠夺、奴化弱势民族的狰狞嘴脸。

    然而它的主体——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却把西方现代文化矮化、弱化、丑化个人精神形象的演出推向极端,使得西方文化突然陷入绝境,弥漫出一种死亡的气息。

 

问:西方社会的非主流文化,自来就有两大品质:对抗性、先锋性。19世纪的社会改革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艺术,共同对抗着主流社会的道德堕落和主流文化的物欲主义,并努力为人们建构着某种理想境界。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艺术,虽然对主流社会的批判有所减弱,但与主流文化实证主义秩序的对抗姿态非常鲜明,更为人们描绘了某种诗意化的生活。

 

答:20世纪后期粉墨登场的后现代主义,却把这两种品质彻底丢弃。

本应对抗这个时代主流社会的各种病态,它却变成了与主流社会主体碎裂化和精神平面化病症大体同步的时髦舞蹈。本应对抗这个时代主流文化的各种误导,它却把解构之刃伸向主流文化深处储存着的人类永恒价值——美、善、真。本应为人们勾画出某种能够超越物欲主义、纵欲主义和主体碎裂、精神平面多重困境的真实存在,它却深陷在共同沉沦的沼泽地中疯狂旋转,让自己成为彻底“垮掉”的象征。

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先锋性使其具有一种快速转换的特征:当它逐渐被学院派学者认同并被主流人群接受而被纳入主流文化,很快就会出现新的异端和新的先锋,继续以新的姿态与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相对抗。惟有后现代主义是个例外:它疯狂旋舞了五十多年,早已纳入主流文化,可是至今并没有产生出新的异端和新的先锋。它所体现的停滞状态,似乎表明西方文化已经丧失自我更新的活力,后现代主义的尽头好象就是西方现代文化的尽头,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变革的动力和勇气,因为方向和目标的迷茫而丧失,西方学者茫然的目光正在向着白色世界之外的四面八方苦苦搜寻。

后现代主义仿佛成了西方现代文化死亡前的盛大告别演出。

                               

问:有人认为,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的飞速转换和急遽变化。

 

答:我对此一直深表怀疑。事实上,后现代社会的水体仍然比较稳定,所谓飞速转换和急遽变化,只不过是后现代社会的水皮——商业主义虚假宣传和娱乐主义时髦需要共同制造的表面现象。进入后现代范畴,社会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并没有改变,所改变者,一是工农业之间和劳资之间的分配关系从绝对不平衡变成相对不平衡,二是电子产业蓬勃兴起而使人们的认知和操作更加深入精细。人们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信息洋面。

宇宙是个大漩流,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每时每刻都处在不断的旋转之中。人类社会连同个人的生命细胞和精神元素无不服从宇宙规律——时刻处于不停的动变。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存在现象,为了能在旋转动变中凸显和展开自己,都需要相对的稳定形式。个人求得稳定的条件,除了外在的家庭维系、职业保障、朋友圈子,便是内在的理想追求、价值目标、道德基座、情感依托。而且,即使拥有这些条件,人的生命感觉也很难安定。

 

问:我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画面中,看见人的精神自我如同恐怖之林中的一只小鸟,飞上飞下惊惶不定,总是找不着栖息之处。所以,人类文化自古便担负着一种关怀功能:给这只小鸟指明落脚之树,并给予必要的安慰。各种宗教修行方式都提倡放松、入静、无思,也是为了人的精神自我能获得某种安宁的状态和时刻。

 

答:我有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时间感觉,可以称为慢时间感快时间感,直接对应两种生活状态。我把它表述为:越是尖锐突出的日子越容易记住,记忆的丰富性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越是平淡无奇的日子越容易忘记,记忆的贫乏性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种感觉差异,同时包含着实在的生命效应。它不仅显示着我们的生命含量,尤其暗示着我们的生命长度。——当你感觉时间消失得慢生命就会流逝得慢,当你感觉时间消失得快生命就会流逝得快。

由此联想到,人们所生活的年代似乎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慢年代:物质生活比较艰苦,精神状态却异常活跃,营养不良的身体反倒不知疲倦,在人们当时的感觉和后来的回忆中,可以记起的事情很多,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一年犹如十年。另一种是快年代: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精神状态却非常沉闷,营养过剩的身体反倒萎靡不振,在人们当时的感觉和后来的回忆中,可以记起的事情极少,时间仿佛过得很快,十年恍如一年。

中国“伟大的80年代”和“平庸的90年代”,就是这样两种年代。不妨在记忆中对比一下:是不是80年代内涵比较丰富,感觉时间流逝得比较慢?是不是90年代内涵比较贫乏,感觉时间流逝得比较快?“转变时代”与“后极权时代”的如此区别,既赋予个人生命不同蕴涵,又带给个人生命不同流速。精神活跃的80年代,人的智理年龄增加了十岁,生理年龄仿佛只增加了一岁。精神沉闷的90年代,人的生理年龄增加了十岁,智理年龄仿佛只增加了一岁。难怪人生活在80年代衰老得比较慢,生活在90年代衰老得比较快。

探询心理时间、记忆刻度与时代性质的关联,便会发现:进入后极权时代,人的下半身普遍膨胀,上半身普遍萎缩,导致整个社会——物质步伐加块,精神步伐放慢。所谓飞速转换和急遽变化,只限于社会表层物质生活的浪花,社会深层精神生活的流体却发生着回旋甚至逆行。人们精神上感觉到的动变,主要来自商业主义信息和娱乐主义信息的虚假误导。

 

问:信息是精神的粮食,过度匮乏会导致感官饥渴和精神委缩。进入后现代社会,电子技术架设的互联网和媒体桥,使得小小的个人也能拥有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个人精神生活仿佛变得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

 

答:然而,人的精神自我又有十分弱小和不能自主的一面,信息重复或信息冗余往往会使他六神无主。这时最需要文化的指引而非怂恿。混合着商业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后现代文化,却背弃传统文化的关怀向度,竭力营造飞速转换和急遽变化的紧张气氛,加剧个人内心的浮躁、焦灼、焦虑。

如果说前工业时代第二产业制造了物质污染,那么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便制造了信息污染。虽然,前者重在污染有形物质生态,后者重在污染无形信息生态,但二者都具有破坏人类生态的特性。今天社会生活中,互联网、电视、图书、娱乐场……,有多少隐蔽的携毒制品?更有多少公开的有害垃圾?它们构成物质环境污染之外的信息环境污染,使得人类的外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处在严重污染之中。

物质污染的恶果有目共睹:空气、河流、土地全被严重污染,粮食、蔬菜因此遭到污染,家禽、家畜因此受到污染。人类所吸、所饮、所食、所穿、所用……全部有毒,几乎生活在一个毒化世界中。

信息污染导致的后果同样明显:它渗透个人表层意识并搅动其深层意识,让个人经常处于无所适从又必须选择的多难状态,造成个人选择的随意性、瞬间性、不确定性。于是,从外在的家庭维系、职业保障、朋友圈子,到内在的理想追求、价值目标、道德基座、情感依托,人都只能跟着感觉走而破裂成共时态碎片和历时态片段,个人的外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生由此失去应有的稳定、连续、坚持,不能不落入某种不断被抛掷的失重状态。

 

问:社会生活中热闹非凡的时尚狂、追星族、模仿秀,让我看到最有个性的后现代人其实最无个性。人们的个性如同半空中并无差别的万千落叶,叶面大小、叶脉曲直和飘落姿态已无关紧要。难怪中国作家梁晓声,要用一个“破”字来形容这些浅薄无聊的“新人类”。

 

答:信息滥食症、信息消化不良症、信息厌食症的危害性,跟信息饥饿症、信息营养不良症一样可怕。

                            

 问: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好象正在浓缩式上演那一场在物欲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双重聚光下矮化人、弱化人、丑化人的现代活剧。前极权主义时代,人们虽然彻底丧失了自由觅食权、自由娱乐权、自由思考权、自由表达权,但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放弃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目标。1990年代进入后极权主义时代,人们虽然获得了全部自由觅食权、自由娱乐权,以及部分自由思考权和自由表达权,却普遍放弃了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目标。难道西方社会的人性悲剧要在中国重复上演?

 

答:如果中国今后的历史走向,只是单纯完成政治制度转变并实现全面现代化,如果中国的现代性转变没有碰到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尽头这个大限,如果中国不曾担负领跑世界历史的隐秘重任,那么这场人性悲剧,必将在这个拥有十四亿人口东方大国的现代化舞台上愈演愈烈。

一百多年来,饱受西方强国前殖民侵略和后殖民危害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自卑与自傲相互纠结的焦灼心态。所以,他们吸收西方的优质成分往往要变异,接受西方的劣质成分又往往要放大。当他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压缩式地重复西方五百多年的心路历程,这场人性悲剧大演出的热烈和精彩,可想而知。现代个人主义具有一种工具理性的性质,在世人身上集中体现为:以自身成效为最高真理的实用主义、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动力的利己主义、以自身喜好为最高标准的相对主义。这种个人主义的工具理性必然要颠覆社会统一的真、善、美价值,因为实用主义难免要消解统一的真,利己主义难免要消解统一的善,相对主义难免要消解统一的美。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又以金钱为转轮的商业化时代,个人心中兽性欲念和利己欲望的表演肯定会登峰造极。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演出,至少还有上帝之眼的最高监视。中国人的同样演出,却发生在传统道德规范早被驱逐而革命道德体系又全面崩溃的空白背景下,要不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律令的隐蔽约束,其疯狂和惨烈程度,更无法想象。

 

问:1990年代以来仅仅十多年,物欲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泛滥,个人精神形象的矮化、弱化、丑化,已经远远超过现代进程开始之初的西方社会。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反文化”口号,更被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人扩大成了“反文化、反价值、反人”。西方后现代社会的主体碎裂化和精神平面化恶疾,也随着全球化资讯网络的影响而提前传播到了尚处在前现代社会的中国人身上。物欲竞争和纵欲享乐所导致精神自我的放逐和理性主体的破碎,正在中国人身上普遍发生。图象感知代替文字感知所导致的精神生活表面化和精神世界肤浅化,正在成为中国人精神形象的广泛特征。丑星走红、搞笑成风、娱乐低俗,不仅印证着中国人主体碎裂化和精神平面化的普遍趋势,而且显示了中国人以前现代人身份扮演后现代人角色的跨时代大滑稽。

 

答:要是世界没有给中国预备了隐秘的历史新机遇,任由它跟随在西方国家身后去实现自己的政治制度转变和现代化进程,这场人性悲剧不仅会继续演下去,而且悲剧结局将比昔日西方国家更糟糕一百倍。那时,世界范围个人精神形象的死亡,将真正无药可救。

                                

问:1990年代“苏东剧变”发生后,旅居美国的日本学者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的观点。

历史——人类社会的历时进程,真正终结了吗?

 

答:真正终结的不是世界历史进程,而是西方现代历史。他的观点包含了某种预感成分,但是没有看出:西方旧一轮历史的结束,同时就是东方新一轮历史的开始。发展重心转移所意味着的,并非人类历史的全部终结,而是引领部位的悄然变换。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华雷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1月17日19: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