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良:东北三省经济困境与中国集权统治的隐性危机
易伯阳
李传良:借此机会,我也看到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确实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我想从我个人的感受出发,说几句看法。首先,我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对体制内的情况了解较多,因此今天我从两点来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点,关于东北经济。我们知道,满洲国的地图包括东三省,并且涵盖了内蒙古和河北的一部分。我曾经研究过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从经济角度阐述我对当前及过去的看法。我统计了过去十年的数据,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情况,与十年前的情况相比有所变化。通过这些数据,我想说明,在极权体制下,所带来的经济灾难是显而易见的。
东三省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和工业经济。虽然我之前对满洲国初期的研究较少,但由于从政多年,我对东北经济在中国的位置,以及它在东北亚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一点,我以黑龙江省的经济数据为例来说明。GDP、就业等各项经济指标,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状况。而财政收入则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能真实反映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俗话说,财政收入是来之不易的,必须是真金白银入国库。因此,财政收入的数据,是了解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但通过我近几年的研究,我发现,财政数据的准确性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即使如此,我依然想以黑龙江的财政收入为例,简要说明这一情况。2014年,黑龙江省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400亿元;2015年为1350亿元;2016年为1320亿元;2017年为1310亿元;2018年为1330亿元;2019年为1350亿元;2020年为1340亿元;2021年为1360亿元;2022年为1290亿元;2023年为1396亿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十年来,黑龙江省的财政收入几乎没有增长,2023年的收入仍未恢复到2014年水平。
财政收入的构成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是主要来源。税收收入更能准确反映经济的晴雨表,它代表着企业生产的结果;而非税收入,则主要由政府创收,不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挂钩,通常包括各种规费,特别是公检法系统的罚款等。这类收入的变化,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其数据的可靠性较低。
根据2023年的数据,黑龙江省的非税收入为859亿元,占其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70%以上。这种收入结构对于经济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非税收入占比超过30%,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依赖于政府创造的收入,而不是市场产生的。这种依赖并不健康,非税收入有时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再来看一个数据,2023年黑龙江省的公共财政支出为5776亿元,而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4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那么,剩余的资金从何而来?实际上,黑龙江省的大量财政支出是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的情况与黑龙江类似,作为重工业城市,辽宁的经济状况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几乎陷入停滞。吉林省的情况也不好,经济增长乏力。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中国中央政府推出了多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集权体制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未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在东三省,中央政府实行的“国进民退”政策,导致地方经济的萎缩。这种体制下,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放缓,甚至对俄边境贸易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尽管军事工业的输出情况稍有不同。
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东北的经济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这既有宏观战略的原因,也有政治需求的驱动。我们知道,经济若不能发展,就像我刚才提到的,10年来,所有公务人员的工资不断上涨,至少保持在每年7%到8%的增长,这样算下来,10年内工资增长接近80%,甚至接近一倍。低保问题也不能忽视,随着物价上涨,低保标准需要上调,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民生保障措施也同样需要增加。因此,财政收入可以作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而东北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个困境,虽然不能说是民众生活困苦,但毫无疑问,最终会对百姓造成最直接的损失,最严重的影响。曾经的改革开放红利、经济红利已经耗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曾有人期待中国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实现更多民主与自由,但这一切都未曾实现。所以,我认为,当前东北经济的困境正是中共体制对曾经满洲国地区的最大伤害。
经济发展至此,我曾经提到过,中国目前体制的最大危险是“独子”。“独子”这种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小城镇、小县域或一个小区域,可能每个人的低保上调10元,或者每个人的养老保险涨个7、8块钱,这种增长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年复一年的积累,也不过是微薄的收入增长。而一个“独子”带来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最终受害的还是地方的百姓。因此,我重新统计了东北经济的数据,回顾过去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满洲国时期的东北经济发展。如果把东北与中国其他地区、与东南亚,乃至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东北经济的落后愈加明显,尤其是满洲国时期经济的落后,最终的结果影响的还是当地的百姓。所以,我认为这才是当前中国集权体制下最大的罪过。
此外,现在我感到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当前中国的现状不仅仅是对人权的漠视,更严重的是所有当权者,尤其是那些酷吏,已经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有些东北人开始说,中国的法律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法律,只不过是领导的想法罢了。正因如此,冤假错案屡见不鲜。近期我看到一些报道,提到远洋捕捞的事件,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山海关是一个典型的关口,是满洲国地图上的重要地理界限。大家可能对山海关不太了解,但它对东北经济来说意义重大,一旦进入北方,便是“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现在民营企业的处境,尤其是那些有百年历史的老店,已经越来越难以生存。民营企业被打压得如此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的集权体制无法无天。民营企业要么因偷漏税被打压,要么就被编造“黑社会”名义遭到打压。而没有了民营企业,经济如何发展?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让民营企业遭遇沉重打击,东北经济显得尤为困难。
大家深入研究东北经济,会发现民营企业在这个地区的困境尤为突出。曾经,东北是国有企业的主导地区,现在却面临着“国进民退”的局面。国有企业仍然是党的工具,这种局面不可能良性发展。我曾经在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过,深知国有企业机制的特点。国有企业的官僚主义和独子现象非常严重,根源在于体制和机制本身的问题。
再来看东北的上访问题。黑龙江作为资源型大省,若将经济放开,纳入全球市场,发展速度将会非常快。它有四个煤炭城市,但这些煤炭城市的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大庆油田的资源也接近枯竭,目前仅能进行二次开采。而且,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开始二次开采,成本很高。总之,资源型大省的优势逐渐消失,许多人面临收入困境,生活压力巨大。这些问题导致了大规模的上访事件。特别是在煤矿和林区,许多工人面临沉陷区的房屋塌陷问题,房屋安全问题让人们不得不上访。上访事件越来越严重,而政府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往往是采用不符合法律的“规矩”进行打压。
与此同时,东北的基督教,特别是地下教会,也遭受了严重打压。许多信徒虔诚地传教,但他们的信仰活动却屡次遭遇政府压制。这种无法无天的司法环境,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各种编织出来的罪名,几乎形成了一种“剧本式”的设定,这才是东北经济无法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又是当前中国极权统治的直接后果。
现在,东北地区有一句话悄然流传:“如果想当官,必须有投名状”。这意味着,地方官员必须揣测上级的喜好。如今,各地经济陷入困境,东北的监狱却在不断扩大,黑龙江等地的监狱数量也在增长。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家被无辜抓捕。今天,我借这个难得的机会,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未来,我会进一步提供详细的调查数据与报告。今天,我就先说这么多,主要是关于对东北经济、人权状况的看法,以及中国集权统治下司法无法无天的个人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