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号-特稿 不平简介 不平文章检索

 

 

影响论前言

 

不平

 

当年文革,遇罗克先生等人写了《出身论》,批判了反动的血统论,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遇罗克先生献出了生命。笔者当年也多少受了《出身论》的影响。

笔者当年在文革中的经历大致如下。66届高中毕业,自己知道,先天不足,只能做个“逍遥派”。趁此时机,读了鲁迅全集,读了毛泽东年青时的文章,读了57年反右时的一些文章。67年的时候,据说已经进入了“一斗二批三改”的第三阶段,于是便想做点事。编了几期“教育改革”,终于发觉,实际上是瞎起劲。随后是写长文《光辉的榜样》﹐至九月完稿﹐并刻好了蜡纸。但是﹐毕竟不敢贸然把它印发出去。如果一个人是伟大的﹐为什么不直接向他学习﹐去成为伟大的人﹐而只能忠于他﹐听从他的指挥呢﹖为什么要去向林彪学习﹐去忠于毛泽东﹐而不是直接向毛泽东学习呢﹖这篇文章便是提倡向毛泽东学习﹐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批评社会﹐贡献己见﹐而反对别人指向哪里就杀向哪里的。

接着便开始写随感﹐当然是秘密的。开始是随便写写﹐提了笔竟就放不下来。十个月下来﹐到次年七月被扫地出门的时候﹐竟然也有二十万字了。

遇罗克先生的《出身论》便是这时候看到的。当时的感觉,第一当然是佩服,对遇先生的观点多有共鸣,第二是感到遇先生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出身论”而言,但是更重要的是反思共产党历年来的政策,也就是当年耳熟能详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表现”,“既看出身又看表现”,而《出身论》在这方面力度不足。这样我就写了《影响论》。当时,对文章的标题感到难以决定。一是把共产党的“出身对表现有影响”的这套理论称之为“影响论”,则我的文章标题便为“驳影响论”,一是我的文章讨论出身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便称之为“影响论”,也可以与遇先生的“出身论”对应。当时感到敢于论述此问题者﹐遇君与在下耳﹐颇以北遇南不而自豪。(围棋中有南刘北过之说。)

二十万字的文稿,虽然想发表,也知道中间的厉害,只能等待时机。于是便整理旧稿,以便能把一份稿子藏之于深山,譬如新疆。如果一旦举事,判个十年八年,出来还能手中有稿,继续举事。

虽然藏之深山的计划落空,但两份稿子却有了。我把它们称为“原始稿”和“整理稿”。“整理稿”大约从69年到71年。有的朋友不理解,为什么写稿用了十个月,而整理却化了两年多?其实却是很简单的。写稿的时候,我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多。整理的时候,人在农场,整天上班,七人一个宿舍,也不敢大动。只能在回上海家中的时候,还有农场里晚上上床以后偶尔有些时间。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68年去农场,对新的地方不熟悉,半年内不敢动笔。即使回到上海家中,由于家被紧缩,空间逼仄,可用的时间也大大减少。譬如,春节期间,两个弟弟从插队的农村回家,我便不能写作。我是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的危险的计划和危险的工作,以减少以后对他们的影响。当时来去农场,有时需要把稿子带来带去。每次神经都高度绷紧,因为我知道万一有个差错,自己忘了或者被人偷了,这意味着什么。

二十万字的稿件后期,我已经意识到中国当年最重要的事是争取言论自由,后期的文章基本上就围绕这一个主题。

“九一三事件”使我认识到中国的荒唐,也给了我最后一把推力,促使我站出来。这时又写了大约十万字的文章。主要是批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随即整理了十二篇文章,准备孤注一掷﹐起程不归路,把它们一篇一篇贴出去。这些文章如下:

        1。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吗﹖

        2。告广大无产阶级书

                      ---《肥田集》前言

        3。鲁迅论创作

        4。放﹖

        5。评《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

        6。影响论

        7。论个人崇拜

        8。论自由的阶级性

        9。马克思论出版自由

        10。林彪死后感

        11。林彪死后又感

        12。林彪死后感之三

把《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吗﹖》作为头炮,是因为进可以要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退可以说只是一个哲学命题的讨论。

197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中心贴出具有真实姓名、地址的大字报《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吗﹖》。大字报过了大约半天被撕去。农场里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一次批判会,上调受了点影响。也不是太大,还是上调了。恢复高考后考进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也出了国。这都是后话了。

“六四”后出国,目前致力于研究文革。已出版的书籍有《挑战毛泽东》(2003年,当年准备舍颅而起,铤而走险,挑战当局的一系列文章),《文革孽文》(上下,2019年,从文革开始到“九一三”为止的文章总汇),《文革英烈》(上中下,2019年,文革中英雄、烈士反抗文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介绍)。目前正在编发电子刊物《不平系列》。

附《影响论》

 

【文革孽文】影响论北京有些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出身论》,本文也准备来谈谈这个问题,起个题目,叫做《影响论》。社会需要一个人的,是表现还是出身?显然,社会只需要一个人的表现。表现,就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希望每个人都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越大越好。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也只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出身不同的人是一视同仁的,它不会考虑,你对社会贡献如此是由于家庭引导得法,还是老师教育收效,还是朋友帮助有功。社会对每个人是只看表现的。出身是什么呢?出身是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家庭影响。出身就是对表现有影响 的一个因素,也就是对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有影响的因素。一个人的表现,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客观的社会影响所决定的。那么也可以说,表现是果,家庭影响则是因的一部分。显然,社会需要的是果。它不需要去看,这果是什么原因。具体说,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如何呢?联动的口吻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就是出身不好的人中表现不好的占比例要比出身好的人中表现不好的占的比例要大。这个关系,姑且称为出身表现比例。既然社会只需要一个人的表现,那么我们看一个人,也就只需要看他的表现就行了,因为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代表着社会。然而不知怎么,有人发明了一种观点: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所以必须“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并且称之谓马列主义的阶级观点。这是马列主义的观点吗?恰恰相反,这是反马列主义的观点。本文就准备对这个观点进行驳斥。为什么要“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那正无须你多虑。他的出身对他的表现有影响,这是他自己的事。他的出身总不至于影响到你的表现。这影响,要你去“既看”干什么?出身对表现有“影响”。请问,什么叫“影响”?影响,就是说,已经体现在表现里面了,那还要将“既看出身”干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出身是因(实际上应为因的一部分),表现是果,难道有将原因和结果并列起来看的马列主义观点吗?其实,正是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否论了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因为他们不相信表现里面包含着这“影响”。好象出身和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看出身,根据什么“出身影响公式”就能够计算出这“几分影响”,而看表现,又恰恰看不到这“几分影响”,然后,“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将计算出的几分影响加上他的表现,才得出他的整个"人物"(?)。世界上那有“表现”中看不出来,还要“既看出身”才能看出来的“影响”呢?某甲在与某乙介绍朋友时说:“我班有个XXX长得很漂亮。。。”某乙说:“我不但要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还要看她父亲长得如何,然后才能考虑是否和她轧朋友。。。”看到某甲脸上惊讶的神色,某乙也感到奇怪了:“难道你不承认遗传吗?”某站长排计划,当然这要考虑列车的速度。然而站长说:“司机加媒对列车的速度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在排计划时不应单考虑列车的速度,还应将司机加煤的快慢考虑进去。”

21 譬如我们说炉子里柴火的旺度对炉子上茶壶里水的温度是有影响的。那么我们在看水的温度时,还要兼看炉火的旺度吗?否则,岂不是抹杀了这“影响”? 一天早晨,母亲对儿子说:“去 看看地上潮不潮。”不知这样到引出儿子一番议论来了:“ 我首先要看昨天晚上下不下雨,但是,不是单看昨天晚上下不下雨,还要看地上潮不潮。”母亲感到奇怪了:“我只要看地上潮不潮就够了,还要看昨天晚上下不下雨干什么呀?”“ 因为昨天晚上下不下雨对地上潮不潮有影响。”儿子并不感到奇怪。母亲被弄得又好气又好笑:“地上潮不潮你已经看到了。那么,昨天晚上下雨又怎么样,不下雨又怎么样呢?”“ 总之,你承认不承认有影响呢?既然承认有影响,那就一定要看。”我们说天花对生麻子有没有影响呢?这里是因果关系。或则说,因为他出过天花,所以他有麻子。或则说,虽然他出过天花,但是他没有生麻子。那么当我们看某人脸上是否有麻子的时候,是不是还要“既看“他有没有出过天花呢? 我曾经给一个小朋友做过一道算术题:13-4=?他的答案是颇为令人惊讶的:5。怎么会是这个答数呢?他说:因为减数对差数有影响,所以我要既看减数,也看差数。减数是4,差是9,所以答案是5。请问那些“影响”论者,这道算术题做得对不对呢?某生的父亲最近被揪出来是叛徒,下面是他写给他女朋友的信中的几段话。接到你的来信,你的意思已经明白。说到绝交,非常之同意。如果我知道你会说这样的话,早就和你绝交了。既然绝90%交,本不必多写,但因为过去尚可算是朋友,故再写上几句话。请问,你交朋友,是和我交朋友呢?还是和我父亲交朋友?你是和我交朋友,那我父亲的事又要你管什么呢?你说我父亲是叛徒,对我有影响。那么我告诉你,我父亲是叛徒,并非现在才成为叛徒的,而是在我出生以前就成了叛徒。因此当我和你谈朋友时就是带着父亲给我的影响----“叛徒影响”和你谈朋友的。你觉得我这带着“叛徒影响”的表现怎么样呢?够不够你朋友的条件呢?确实,父亲被揪出对我有影响,但是这是这个事件对我有影响,而并非我父亲是叛徒这个事实对我有影响。这个影响当然会反映在我今天和今后的表现之中。譬如,我就不会写你这样的信。说到有影响,那么你早就可以从我的表现中看这样的影响,从而推断出我父亲是叛徒。你早就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革干子弟的表现中充满了叛徒的家庭影响啊?然而你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说到影响,你以前怎么没有发现我表现中的影响是什么影响呢?一直到这次我父亲被揪了出来,才发现这个影响是叛徒的影响。说到影响,出身仅仅是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家庭影响,它和其他的社会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生相克。这里,出身相同,影响并不相同。同是工人出身,这工人也有左中右之分。甚至也有和反革命只有一步之遥的。那么看出身能知道这影响的大小,有无吗?

22 再说,影响相同,在一个人身上起到的作用又并非相同。譬如兄弟,家庭影响可以说是基本上相同的。难道兄弟走的一定是同一条道路吗?鲁迅和周作人,《海岸风雷》中的兄弟不都驳斥了这点吗?这里的影响,可能起到作用,也可能没有起到作用,为别的社会影响所克服。同样起到作用,这作用的大小,又不尽相同。那么,看出身,能看到家庭影响在个人身上起到的作用吗?既然在出身和表现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出身表现公式”,那么看出身又怎么能知道这影响的大小,这影响在个人身上起到的作用呢?诺,看表现就最好地看到了这影响,影响的有无、大小,所起到的作用都反映在表现里面了。还需要看出身干什么?一个人的表现,就是他的个人主观努力加上客观社会的作用,也即社会影响,而家庭影响,则只是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老师、同学、朋友、邻居、亲戚等诸方面的影响。那么难道因为老师对学生有影响就要来一个既看老师又看表现吗?不说别的,文化革命中,有些青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他们的出身都是很好的。这时候,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又能看到些什么“影响 “呢?岂不是要来一个既看邻居或者既看朋友又看表现吗?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呀!也许有人说,我们当然要看的,要看促使他犯罪的外界因素是什么。那么这里的犯罪青年只不过是走向了一个极端----犯了罪。另外,没有走向极端,没有犯罪的青年,试问你们也看促使他如此表现的外界因素、社会影响是什么吗?你们也会去区分促使他如此表现的社会影响是家庭影响还是老师影响吗?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出身好的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那么在这里,家庭影响见于何方呢?还有一些所谓的贫下中农的说:“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这算什么话,简直成了唯教师论了。然而,它并没有受到批判,而“既看”的呢,仍然是出身!既看出身又看表现,换一句话说:“我们是有成分论者,但不是唯成分论者,还要重在表现。”原因自然是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那么教师对学生也有影响呀。那岂不是要:“ 我们是有教师论者,但不是唯教师论者,还要重在表现。”表现是同样的不好,那么出身不好的就说明这是出身在起影响。出身好的就说明这是出身以外的社会因素在起影响。那么既看出身又看表现,难道就因为这影响来源于出身来源于其它方面,就应该政治上不平等,就应该对前者严厉些? 有些人非要既看出身又看表现,那么请问“出身不好,是不是可以抹杀人家的成绩?出身好表现不好,是不是可以掩饰人家的缺点?出身不好表现不好,是不是要罪加一等?出身好表现好,是不是要夸大优点?”假如这些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请问,他的表现是如此,你看了出身怎样,不看出身又怎样?两个人表现相同,出身不同,你既看出身以后能发表什么高见?两个人表现不同,出身相同,你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又能发表什么高见?鲁迅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表现是如此,你要既看他的出身,请问假如出身好怎么样,出身不好又怎么样?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他的表现是如此,请问你要既看他的出身,出身好是怎么样,出身不好又是怎么样?

23 既看出身又看表现,请问,出身不好到底算不算罪状?假如不是罪状,那就应该政治上一律平等,只看表现,无须来一个既看出身。有人说:“出身不好不是罪状,因为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奇怪,因为“无法选择”,所以不是罪状。)我们要既看出身是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那么不看出身只看表现就已经包含这“出身”的因素在内了,还要既看出身干什么呢?譬如出身不好的犯了罪,看出身至多只能说:“哦,原来你是你老子教坏的。”正如我们说,原来你老师教坏的一样。难道说单凭他的罪状处理还不够严,还要加上一条“出身不好”的罪状?相反,教师教坏的就可以减轻一些罪行?因为我们没有既看教师呀。我们既看出身,他的出身好,所以可以减轻一些?出身不好表现好的,那就是说出身没有起影响,或者被其它社会影响克服了。既然这里 “影响 ”已经不存在了,你还要抓住这无影无踪的“影响 ”,来一个“既看出身”干什么呢?你们出身好的,果真认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吗?那么你们“尽可以在表现上超过出身不好的同志,只有表现糟糕的人,才会扯起出身这面大旗当虎皮,拿老子当商标,要人买帐”:“你们要既看出身又看表现,我虽然表现不好,但是我的出身好。”因为这里有“影响”呀!殊不知这更暴露了他的糟糕:他还背叛了自己的父母。有些人对于出身好与出身不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总有些疙瘩,总有些不大舒服。那么我说,从出身表现比例来看,出身不好的人中犯罪的比例要大。你不看出身只看表现,显然出身不好的人中受到专政的比例要大。你就将这看作不平等好了。出身和社会对个人的待遇的关系,也唯一的表现在这里。难道还不够么?让我们再来做两个数字游戏。某个团体有一千个人。其中90%是出身好的,10%是出身不好的。然而大家都不知道。由于出身对表现有影响,900个出身好的人中有850个表现好的,50个表现差。100个出身差的中间有50个表现好的,50个表现差的。那么倘若任意选100个人,应该是90个出身好的,10个出身不好的,大约是这个数目。如果选100个表现好的,其中应该是94个出身 好的,6个出身差的。反之如果选100个表现差的,其中应该是50个出身差的,50个出身好的。这也就是不平等。这里需要知道出身吗? 某班50个同学,其中25个出身好的,25个出身差的。由于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出身好的中间有20个达到了团员标准,出身不好的中间有10 个达到了团员标准。如果不看出身,只看表现,政治上一律平等,30个团员中就有20个出身好的,10个出身不好的。这时候,不会有那一个出身不好的说:“你们不平等。为什么你们出身好的和我们出身不好的人数一样1多而你们入团人数的要比我们多一倍?”不会这样说的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影响。那么我们另一些有影响论者,你们既看出身又怎么看呢?既看出身又看表现,出身不同的人政治上不应该一律平等,那么谁应该优越一些呢?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出身不好的。为什么?就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还因为这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正因为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所以出身不好的就较出身好的多了一个无法选择的不好的家庭影响。他要前进,首先就要和这不好的家庭影响斗,就要克服这家庭影响,他要前进,就较出身好的困难,要达到同样的标准,就要多化一份力气。这里,不单是看某人是否达到了这样一个标准,还要看他化下去的努力,滴下去的汗水。------而不是看一个有“影响 ”的出身!譬如说,同样是前进100步。一者从起点到终点是100步,一者在起步时被人拖后了几步。

24 如果两人同时到达终点,应该表扬谁呢?有人说,因为后者被人拖后了几步,所以虽然他同时到达终点,仍然应该打上一个折扣。正如说虽然他们两人表现相同,但一人的出身不好,有一个不好的家庭影响,就必须打上一个折扣一样。譬如说,两个出身不同的表现是同样的不好,那么出身好的还可以说是背叛了自己的父母,辜负了上帝给他安排的的这么好的一个家庭影响,显然他应该受到更多的责备。出身好的对自己的要求应该严格些,因为在他身上还多了一层父母的希望。只有表现糟糕的人,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你们要既看,否则就是否定家庭影响。这样说,难免有一些人要发怒,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要剥夺他们的高人一等,当然是要发怒的,至于他们的既得利益得得是否有理,他们是不管的,他们是不善于讲道理的。“如果出身不好的人政治上要优越些,还是出身不好的反而合算喽?”我希望不会有这样说的人。我说:“同志,话可不能这样说,由于出身对表现有影响,他要比你多化了一份力气去克服这影响。你比他化的力气少,当然应该差一些。气量要放大一点。”这样说没能将他说服。一个班上有两个同学,这次考试,一个经常得5分的得了4分,另一个经常得2分的得了3分。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后者。前者气愤了:“老师,你这样做太不公平。这样的话,我还是平时得2分合算喽?”我替这位老师回答:“那么,你平时就一直去得2分好了。”既然你认为出身不好的政治上优越些是合算,便宜,那么你肯不肯出身不好呢?当然这只是笑话,因为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出身对个人有影响,确实,这影响第一影响到表现,出身不好的人要表现好要多化一份力气。第二,于表现之外,还要影响到前途、工作、学习等等各方面,因为从环境对个人的作用来说,这出身是要“既看”的。既看出身,又看表现,是由于出身对表现有影响吗?前面已经说清楚了,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即是说,表现相同,出身不同的人,政治上不应该平等。所谓“影响 ”,只是一个幌子。有的组织在考虑吸收新鲜血液,对某人的表现并无意见,但就是因为他出身不好,产生了吸收与否的两种意见。这也就是出身对表现的“影响”。有的青年怨自己的出身不好,他怨什么呢?是怨家庭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吗?那就是说,他已经看到了这个影响,只要他没有丧失前进的勇气,他就会努力克服这个影响。不,他怨的是政治上的不平等,“无论我怎样努力,这‘影响 ’总是要既看,总是摔不掉的啦。再努力也是白搭。”一些出身不好的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了"可耻"的逍遥派。为什么呢?“既看”已经不好,如果“又看”再不好----站错了队,岂不是双重罪名?一堆牛粪长出了一朵鲜花,本来人们应该说:“一堆牛粪里竟然长出了一朵鲜花,真不容易。”可是现在人们却说:“可惜一朵鲜花长在牛粪里。”这就是现在的“既看出身,又看表现”。某校的66届分配工作是崇明和上海两地。不说分配中的唯成分论,只说分配好以后,到崇明去的,有出身好的,也有出身不好的。(这就说明我们没有唯成分论!)而实际上,去的到是出身不好的

25 多,分配而不去的,赖在家里的到是出身好的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不去是家庭影响呀,所以我只得去。”那么出身好的不去是什么影响呢?当然无须回答,只要不是家庭影响就好了。你一直在说“既看出身又看表现”的不对。那么它产生了那些危害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决不会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倒退停止,不过就是速度减慢了些。即使将出身不好的人全杀掉,历史仍然向前,因为单靠劳动人民的子弟也能接班,也能挑起革命的重担。不过就是速度将更加慢一些罢了。“你这是无出身论。”对,是“无出身论”。无影响论有什么不好呢?是看不到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吗?请问,是无出身论抹杀了家庭影响呢?还是有出身论把家庭影响看作是表现之外的,要看出身才能看到的怪物呢?要说无出身论有什么不好,那只能说,它取消了出身好的人的政治上的优越性,促使他们老老实实地靠表现吃饭。真正的将家庭影响影响到表现之中去,而不用说:“你们要既看呀!”“你反毛泽东思想。”咱们不要使用无赖的帽子政策,咱们就来辩辩清楚,到底是谁在反毛泽东思想。“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这是主席的政策。这里的成分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本人的成分。毛主席在《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 ”倾错误 》中指出:“在整党问题上关于既反对忽视成分,又反对唯成分论的宣传,有些地区不够有力。甚至有唯成分论的宣传错误。”接着主席又发表了《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再以后,主席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具体地指出了当时“左 ”的偏向:“不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不要开明绅士。”然而,你们将这里的“成分 ”换成了 “出身”。又是什么“有出身论,不唯出身论,重在表现。”主席在什么地方说过要看出身的呢?没有。主席说:“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积极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主席在这里没有说到出身。出身不同的人,政治上应该平等,只看他贤与不贤。然而你们怎么说呢?所有这些标准,只不过是表现,我们不是任人唯贤,任人唯贤岂不就是只看表现?那这‘家庭影响呢’? 毛主席说:“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然而你们说,必须善于识别干部,重要的一点,千万不可忽视家庭影响。毛主席说:“必须不断地提拔斗争中产生的积极分子来替换原来骨干中相形见绌的分子或腐化了的分子。”然而你们又在这中间加入了一条出身。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26 然而你们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首先要看他出身如何,但是不是单看出身,还要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这才是重在表现。毛主席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够充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毛主席制定了五个标准。这五个标准里,有没有要既看出身呢?没有。你们当然仍是那一套老调“要既看出身呀。。。”毛主席说:“对于那些犯了错误,但还可以教育的同那些不可救药的分子有区别的党员和干部,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应当加以教育,而不是抛弃他们。”然而你们怎么说呢?“我们是既看出身又看表现论者。怎么能‘不论其出身如何’呢?出身一定要看,不论不行。”够了,够了,敬爱的“既看出身又看表现”的先生们,你们的反毛泽东思想的言论还需要再举吗? 有些人批判了重在表现,说它不看出身,说到底就是没有吸收他------出身好的人入团入党,似乎他们都是重在表现的受害者。那么我要问,你们的表现是不是达到了党团员的标准呢?假如你们的表现是达到了党团员的标准而没有吸收你入团入党,这就并非是“重在表现”了。假如你没有达到党团员的标准,这不是极其正当的吗?又受害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果真认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吗?你们尽可以在表现上体现这影响,在表现上超过出身不好的同志,你们的受害又受在什么地方呢?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同学批判了团组织,说它贯彻了重在表现,不贯彻党的阶级路线。这倒使我奇怪了,重在表现不是党的阶级路线吗?任人唯贤不是党的阶级路线吗?“既看出身”倒成了党的阶级路线?他们的论据就是说团组织发展了多少出身不好的,而只有发展了几个出身好的。那么果真你认为这个团组织是重在表现吗?果真你认为这些同学的表现是好的吗?那么显然你更应该责怪自己,为什么自己出身好表现反而不及他们呢?否则你就要批判团组织为什么不吸收如此表现的人了。有的人批判了彭真的重在表现,据说被歪曲成了重在表面,这是不对的。彭真的重在表现就是招降纳叛,就是专门吸收表现不好的人。试问,难道彭真只是被这些人的表面现象迷惑,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表现”?那岂不是还可以原谅的?那么你们当时有没有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呢?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看清他们的本质?彭真确实是重在表现,只是他的表现的好坏同毛主席的接班人的五个条件,考察和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只有一个标准相背道而驰的一套资产阶级标准,罢了。有哪一个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辜负了自己美好的家庭影响的无产阶级后代不受到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呢?当然我们是必须“既看出身 ”的。还要说到的是受害问题。首先,高干子弟是不可能受害的,从来不可能有什么学校排挤高干子弟。在工农子弟和出身不好的子弟中,有人受了既看论的影响,偏好于出身好的子弟,是有的,但是走向反面,偏好于出身不好的子弟,有这种可能吗?绝对没有。有些地方的表现如此,其原因决不是“偏好出身不好的子弟”,而是重在学习成绩,而是重才轻德。在这些地方,出身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一些。这也是多年留下来的老习惯。象列宁的学习成绩好,常拿奖状。鲁迅也经常得到奖状,第一名。毛主席求学时,造那个反动校长的反,险些被开除,后来没有被开除,就因为他是一个“特殊学生”,“绝顶聪明,失学未免可惜”才免遭开除。要说那些学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既看出身的缘故,更是笑话了。假如说旧社会的学校既看出身是因为不去巴结那些出身高贵的学生,就有丢饭碗的危险。这是因为出身高贵的学生油水足。那么到了新社会,又怎么会去偏爱出身不好的呢?大家都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重才轻德。偏爱出身不好的,这算是什么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即使你们说的偏爱出身不好的是事实。那么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出身对表现有影响?那说他偏爱表现不好的岂不更为妥当? 

27 况且“至于说到红色出身的子弟学不好功课,那纯粹是对出身好的青年的诬蔑。何以见得出身和学习一定成反比呢?”:“他们的条件好呀。”那么你又把政治放到什么地位上去了呢?“这是修正主义的东西,我不屑学它,所以没有他们好。他们对修正主义的东西多么感兴趣呀,所以学得好。”那么我们前面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鲁迅,又该怎么说呢?随着喧嚣一时的受害问题,一些时髦一时的人物发明了一付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我说这些老子英雄的好汉们,你们具有有这样的观点也无所谓嘛。你们没有说绝对如此,就是承认有例外。有例外,还是要看表现。那你管他老子是英雄还是反动,好汉,你就按好汉的标准办事,混蛋,你就按混蛋的标准处理。难道你们这些“好汉”竟然连好汉、混蛋都分不清了,还要拿出身当参考(?),那岂不是也有点“混了吗”?难道说,这样做亏待了你们这些“老子英雄”的好汉?这个口号表面上是强调影响问题,是将出身表现比例发展到一个极端,是鼓吹反动血统论。实质上,决不是如此。它的实质是抹杀重在表现,鼓吹重在出身,它的实质是形成一种政治上的不平等,形成一种政治上的压迫。“老子英雄儿有功,老子反动儿有罪”反动血统论只是一个幌子,好汉压迫混蛋,岂非极其正当。影响问题?影响问题并不妨碍重在表现。只要你重在表现,事实将宣判反动血统论的死亡。与事实抗衡是没有意思的。管他事实不事实,于我有用的,赐给我特殊地位的就是对的,这是本质。这付对联传到了某个班级,老子英雄的好汉是不会对老子反动的混蛋说:“哦,原来你是混蛋,我错把你当成好汉了,幸亏这付对联擦亮了我的眼睛。”不会有如此天真的青年人的。一些老子英雄的人除了头脑极其简单的之外是不会看了这付对联就把自己荣升为好汉的。可是他就认为自己特殊。这个特殊,并非因为自己是“好汉”而特殊,而是因为自己“老子英雄”而特殊:“我以前出身好这一点,怎么没有利用呢?”这付对联的产生也正说明了这些出身高贵的先生具有这样一个性格:希望取得特殊地位,希望高人一等。当然本人并不想说,这是家庭影响。然而,有些天真烂漫的青年果真上了当,去批判起反动的血统论来:影响没有这么厉害呀!批判的结果,反动的血统论失败了,赢得的只不过是“既看出身,又看表现”,政治上的仍然不平等。不过就是在程度上比以前好些罢了。由于批判彭真的所谓“重在表面”,结果就产生了一种莫明其妙的怀疑派,他们“既不相信你平时的表现,也不相信你大风大浪中的表现,既怀疑你过去的表现,也怀疑你现在的表现,并准备怀疑你将来的表现,直怀疑你个死而后己,才给你盖棺定论。”按照这种怀疑派的观点,不是老子反动儿混蛋,而是老子反动儿两面派。不,这不是两面派,两面派终久还是一种表现。这是一种表面派,这种表面派自从他娘肚子里出来,他的反动老子就给他在肚子里放上了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又是表现里不表现出来的。他的表现呢,全是表面。一面派是表面,两面派也是表面。哦,不,两面派不是表面而是表现,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坏” 字。出身不好的表现就是表面,表现不好就是实质。积极呢?那是假积极。落后呢?就是真落后。反正老子反动儿总是混蛋,差别只在表面上混不混,实质上都是一样的。表面上不混,那是没有考验出来,那就需要考验考验再考验,直到他自己也无聊了,那就到你那一天坏的东西暴露出来再来收拾你。

28 为了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组织纷纷成立。不说有些组织只吸收红五类子弟,只说很多组织写上“本组织以劳动人民子弟为主体”。果真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吗?那就只要写上“本组织坚决贯彻重在表现。”亦即任人唯贤就行了。因为第一劳动人民子弟和非劳动人民子弟人数上的比例,第二出身对表现的影响,就决定了“本组织以劳动人民子弟为主体”。写上这条有什么用呢?难道你们会对非劳动人民子弟说:“你的表现是很好的,是符合本组织的条件的,但就是出身不好,你一参加进来,就要破坏‘本组织以劳动人民子弟为主体’这一条了,所以不能吸收你。”?如果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条也就是多余的了。毛主席亲手制定的十六条中第五条:“坚决执行党的阶级路线”中指出:“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坚决依靠革命的左派。”那么需要在“左派”前面加一个定语“以出身好的人为主体”么?否则这左派不是“以出身好的人为主体”怎么办呢?重在表现又恰恰以非劳动人民子弟为主体,这种情况可能不可能呢?也有可能,这种可能就产生在否定了上面两个条件。一。在这个组织所在的范围内,非劳动人民子弟比劳动人民子弟多得多。这也没有办法。二。很多人都背叛了自己的出身。显然这里出身好的人更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他们家庭影响不好的表现好了,而我家庭影响好的反而表现差了呢?就象对于鲁迅,出身好的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鲁迅出身不好而能对社会有这么大贡献,而我出身好的反而贡献小了呢?而不能去责怪社会:我们出身好的人在社会上这么多,而你却将共产主义战士的称号赠给鲁迅。倘若有人还要说:说鲁迅是共产主义战士是没有贯彻党的阶级路线。那更是有点笑话了。想起了一个政治笑话,说周总理到苏联去访问。赫鲁晓夫对总理说:“我们有一个相同点,有一个不同点,相同点是我们都是国家首脑,不同点是我们的出身不同。”周总理巧妙地回答:“我们之间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出身。”我想假如旁边有这样一位既看论者,他一定会替赫鲁晓夫出这样的鬼主意:“我们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我管理下的国家坚决地贯彻了党的阶级路线。”和主体差不多的,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很多组织的宣言中有这么一条:“本组织以红色子弟为核心”。那么请听主席教导“核心是在斗争中实践中群众公认的,不是自封的。”我再问这些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同志:在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紧紧地团结在马克思的周围,这有没有贯彻阶级路线呀?解放前,无产阶级组成了以鲁迅先生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艺队伍,这有没有贯彻阶级路线呀!我们所需要的,是革命的组织,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组织,而不是什么以什么为主体为核心的组织。文章是准备结束了,结束以前,还准备说一下家庭影响在社会影响中所占的比例。当然,它不象《出身论》中所说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这个问题只要引几段主席语录就解决了。“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这一切,我们的大学生,虽然还有许多人是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子女,但是除了少数例外,都是爱国的,都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在匈牙利时期没有发生波动。”

“他们又知道许多大学生是属于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子女,认为这些人是可以听右派号召起来的群众。有一部分有右倾思想的学生有些可能,对于大多数学生这样设想则是做梦。

《影响论》原始稿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不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1年4月21日18:5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