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号-特稿 牟宗强简介 牟宗强文章检索

 

 

一本圣经,从中国到美国的信仰旅程

 

牟宗强

 

 我从来没有想到,家里最早的一本《圣经》,并不是从教堂带回来的,而是我父亲在公交车上收到的。

 那时父亲是公交车驾驶员,老实本分,终日忙碌。有一位乘客,在下车前递给他一本厚厚的书,说:“这是一本救人的书,你有空可以看看。”父亲并不是一个有宗教背景的人,但那天他收下了那本书,回家放在了茶几上。

 

结果没想到,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母亲第一个跳起来,说:“你疯了吗?看这种书,会出事的!”叔叔们、奶奶也纷纷指责:“社会上都说了,信这个的不是迷信就是神经病,都是搞政治的!”

他们坚决不让父亲看,有人甚至提出要把那本书烧掉。那时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对“信仰”极度敏感的环境中,圣经不是被当作神的话,而是被当成“危险品”。 

 父亲并没有争辩,他只是把书悄悄地收了起来。从此再没公开翻阅,但我记得,在他下班回家之后的某些晚上,他会一个人在抽烟,身边放着那本书。他从没告诉我那时他读到了什么,但我知道,那本书对他并不无意义。 

 多年后,父亲去世了。我们整理遗物时,那本圣经再次出现在我面前。它已经有些破旧了,但干干净净。出于一种纪念父亲的情感,也出于一点点好奇,我开始翻开它,读一读。不读还好,一读竟让我陷入沉思。

 这本书讲的是罪与救赎,是爱与悔改,是盼望与永生,它并没有像社会上所说的那样宣扬迷信,或者有什么“神奇功效”。它不像某些宣传品那样声嘶力竭,而是安静而坚定地说话,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低声告诉你:“这个世界还有更深的真理。” 

 但圣经确实难懂,我决定去寻找讲圣经的地方。于是便踏上了“找教会”的旅程。遗憾的是,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教堂”却令人心寒——讲道前要唱国歌、讲台边插着党旗、国旗,仿佛你不是走进了敬拜神的殿堂,而是走进了一场“思想教育会”。讲道的人讲得更多的是“和谐社会”和“政策精神”,圣经只是点缀。挂着十字架,却讲着党的路线,这样的教会,只能说是“挂羊头卖狗肉”。 

 我又去接触了一些家庭教会,相比之下真实很多,但同样处境艰难。聚会往往要小心翼翼,有的弟兄姊妹因讲道或聚会被“请去喝茶”,有的传道人被查封家庭,被列入“重点监控人员”。有一次,一位家庭教会的弟兄对我说:“在中国,信耶稣是需要勇气的。”那一刻,我开始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为义受逼迫”。

 直到后来,我来到美国,这一切才真正改变。这里的街头可以自由发福音;超市、图书馆里可以看到摆着圣经的书架;人们可以大声谈论信仰,毫无顾虑。在美国,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教会真的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地方,不用拉窗帘,不用看警察脸色,也不用自我审查讲章。  

然而我也发现,信仰在美国是自由的,却也极为多样。召会、浸信会、长老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灵恩派……让我目不暇接。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什么都信”,而是“可以不被逼迫地寻求真理” !

但我无比感恩——感谢那位在公交车上送书的人,感谢我父亲在风雨之中没有丢弃它。那本《圣经》从一个被当作“异端”的东西,成了我人生旅途上最重要的灯塔。它让我看清了世界的真实,也让我明白:信仰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它却是一条通向自由、通向真理、通向永恒的路。

 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这节经文,不只写在圣经里,也写在我亲身的经历里。

 
分享:


相关文章
- 从美国的无家可归者谈起/胡平
- 两场被掩盖的大饥荒:乌克兰与中国的悲剧/天狼星行者
- 美国、加拿大纪行(七)/一真溅雪
- 《薄膜,茭白,梯子》/马青
- 六名大学生惨死央企浮选槽:这不是事故是体制谋杀/韩淋

作 者 :牟宗强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5年6月5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北京之春》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bjs201022@gmail.com webmaster@bjzc.org manager@bjzc.org
地址:Beijing Spring, PO Box 186, Bogota, NJ 07603 USA
电话:001-718-6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