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周年:记忆与恐惧的边界,沉默与抗争的分水岭
曹泽锋
2025年6月4日,我站在洛杉矶中国大使馆门前。三十六年前,成千上万的青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起“自由、民主、反腐”的旗帜;今天,三十六年后,海外的广场上,我们接过了这面被血洗过的旗帜,继续守护它的意义。

那不是一场叛乱,更不是暴动。1989年的那群青年,是中国最优秀的良知者。他们求的是言论自由、政府透明、反对腐败、推进改革,这些诉求在今日依旧合理,甚至更显迫切。可正是这些文明世界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在中共眼中却成了“不稳定因素”。
从绝食到枪声,从请愿到屠杀,89年的春夏之交见证了中国自由梦的破碎。一夜之间,坦克碾过的不是街道,而是几代中国人对理性改革的信心。1989年6月4日,是这个政权对民意的血腥回应,也是它从此靠恐惧治国的开端。
我站在洛杉矶的纪念人群中,看见白发苍苍的流亡者、怀抱鲜花的港人、披上国旗的大陆新移民,还有手持标语的美国青年。有人默哀,有人朗读,有人哭泣,但更多人,在沉默中点燃烛光。那光微弱,却不熄。那不是哀悼,而是传承。
我们知道,那一夜没有真正过去。自六四之后,枪口与审查构筑起的高墙将中国人困在一个不能提问、不能质疑、不能记得的社会里。法轮功、维权律师、709大抓捕、香港47人案、新疆集中营、白纸运动清洗……这一切的根源,都能追溯到1989年中共选择用子弹回应公民的那一刻。
六四不只是历史事件,而是一种统治逻辑的开关。当政权发现可以靠血腥赢得沉默,它便不再需要对话、不再需要妥协。1989年天安门的枪声,让中共彻底放弃了“改革”的伪装,开始公开以恐惧维稳、以遗忘统治。

三十六年过去,那些曾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青年,如今或已沉默、或已远去。而在墙内成长的新一代,已很难听到“六四”这个词。他们在算法与审查中长大,信息被过滤,历史被删改,恐惧被内化。极权的可怕,不是只靠暴力统治,而是成功让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
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无法忘记。
自由不是靠政府恩赐,而是靠人民记住、靠人民坚持。1989年,有人以身试法;2025年,我们以身纪念。那不是无力的姿态,而是历史的延续。只要每年六月,还有人站出来悼念;只要每一句“六四”仍在海外回响;只要中共仍然要靠删帖、屏蔽、逮捕来掩盖过去的罪行——那么,这段历史就从未死去。
愿我们不只纪念六四,更从六四中获得勇气。愿我们在记忆中继续抗争,在真相中重建希望。
让自由不再只存在于广场的回声中,而在每一位拒绝遗忘的中国人心中,慢慢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