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号-纪念六四 宋征时简介 宋征时文章检索


 

 
《〈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4-5)


宋征时


(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目 录

序】《〈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说明

A】军队、武警系统

B】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


序) 《〈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说明

如以上目录所示,本索引把《戒严一日》一书内的署名文章作者分为两类:军队、武警系统(A类),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B类)。

上述两类作者的姓名都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只要知道作者姓名,即可依此查询(具体方法介绍见下文)。

A 类(军队、武警系统)直接为寻找六四军人之用。B类(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的作者们并非人们所寻找的六四军人,但他们文章之所述、活动之所涉、经历之所 及,则与六四军人直接相关。所以编者将他们同样编列于索引,以供研究者查询相关资讯,因为任何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或需要某些间接性、背景性、边缘性因素 或内容。

一如《作者索引甲》(本参考材料第三部分),《作者索引乙》即本索引也同样仅列出每位作者的部队(或单位)、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至于其文章标题、性别、记功受奖情况,则可参见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    *    *

试举一例,以说明如何使用《作者索引乙》:
读者得悉有一军人作者叫“王竞”,希望查询确认并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资讯。因为作者是军人,便可进入A类《军队、武警系统》“按音索名”,即按其姓名第一个汉字“王”的汉语拼音首字母“W”找到本索引的W部分,然后在其中找到如下资讯:

* 王竞,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 (上集,279-285页)

如需得知更多资讯,则可“按页索讯”,即按上述页码“(上集,279-285页)”在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内找到同一页码,获取本参考材料所载的最详资讯如下:

* 王竞 (女,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北京军区授“卫国勇士”称号):
   《共和国,请接受女儿的敬礼》(上集,279-285页)


A) 军队、武警系统

A

艾虎生,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团长、上校 (上集,161-166页)

B

白志华,戒严部队某部教导员、少校 (上集,357-359页)

毕晓波,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50-52页) 

C

常国君,第39集团军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336-339页)

陈纯芝,解放军某医院主任、中校 (下集,308-316页)

陈 宏,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412-414页)

陈瑞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士 (下集,358-361页)

崔龙珠,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398-401页)

崔 维,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56-59页) 

D

丹 丁,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20-146页)

邓 炜,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团机要股参谋、中尉 (上集,343-347页)

刁九健,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政委、大校 (上集,372-374页)

董瑾科,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77-79页)

段晓雄,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下士 (上集,308-311页)

段 绪,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文书、中士 (下集,25-26页)

F

范金梁,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下集,450-452页)

方祥礼,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军衔? (下集,54-57页)

傅秉耀,第39集团军军长、少将 (上集,155-160页)

傅俊,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傅水生,北京军区勤联部助理员、北京军区后勤指挥部成员、中校 (下集,237-248页) 

G

高富营,戒严部队某部某旅参谋长,军衔? (下集,474-484页)

高永福,戒严部队某部助理员、中校 (下集,151-153页)

高云江,第40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上集,99-102页)

高子荣,第64集团军某部干事、军士长 (下集,6-9页)

谷密山,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参谋长、大校 (下集,258-262页)

关 冲,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士兵、上等兵 (下集,144-146页)

桂远程,第54集团军某部某股股长、少校 (下集,328-330页)

郭德华,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郭建理,戒严部队某部某班副班长、下士 (下集,67-73页)

H

郝连锁,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某部士兵 (下集,230-231页)

郝其玉,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步兵第208团第2营第5连士兵,军衔? (下集,127-129页)

何文亭,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洪希涛,北京军区后勤部助理员、中校 (上集,405-407页)

侯树森,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上校 (上集,412-414页)

胡海利,第54集团军某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下集,283-295页)

胡卫平,第40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下集,101-106页)

胡祥松,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下集,372-375页)

黄栋甲,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师长、大校 (上集,190-193页)

黄高成,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师长、大校 (下集,434-436页)

黄桂中,北京军区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456-459页)

黄小平,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某团副团长、中校 (下集,42-47页)

J

季新国,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 团政委、上校 (上集,263-268页)

贾志媛,北京市急救中心实习军医,军衔? (下集,283-295页)

金栋贤,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军衔? (下集,30-33页)

K

柯 明,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下集,343-345页)

孔宪金,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警卫第13团炮兵第3连某班副班长、中士 (下集,48-53页)

L

乐立成,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下集,317-323页)

李 勃,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修理科助理工程师、上尉 (下集,110-116页)

李春元,戒严部队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393-396页)

李旦生,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高射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1-19页)

李洪海,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432-435页)

李虎祥,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8团第2营第4连军人、中士 (下集,136-143页)

李华林,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368-371页)

李 靖,《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军衔? (上集,175-181页)

李 林,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第5支队副政委、中校 (上集,92-98页)

李 鸣,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校 (下集,466-473页)

李庆海,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直属侦察营炊事班班长、专业军士 (下集,453-455页)

李少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团长、上校 (下集,27-29页)

李胜顺,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276-278页)

李胜堂,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147-154页)

李树存,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装甲步兵团特务连某班班长、装甲车驾驶员、上士 (下集,124-126页)

李廷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干事、中校 (下集,462-465页)

李文明,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专业军士 (下集,356-357页)

李西岳,第24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队作家,军衔? (上集,380-382页)

李晓磊,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48-49页)

李新义,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81-84页)

李之云,第3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大校 (下集,417-428页)

连文生,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某部某中队中队长,警衔? (上集,422-424页)

梁 策,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总局地图供应办公室参谋、少校 (下集,17-19页)

刘 崇,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上集,420-421页)

刘 刚,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炮兵第10团第3营第7连士兵、下士 (上集,429-431页)

刘海清,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95-397页)

刘汉臣,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上集,415-419页)

刘洪林,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48-350页)

刘建军,第27集团军直属侦察营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上尉 (下集,216-219页)

刘建奇,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干事、上尉 (上集,198-199页)

刘顺开,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181-184页)

刘书明,第24集团军副军长、大校 (下集,154-158页)

刘同祥,第38集团军坦克第6师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74-76页)

刘文革,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下集,147-150页)

刘晓林,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下集,77-80页)

刘新力,第40集团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上校 (上集,224-232页)

刘兴茂,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上集,244-250页)

龙爱军,第40集团军炮兵旅政治部打字员、下士 (下集,460-461页)

芦光祖,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少将 (上集,38-41页)

罗 刚,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团长、上校 (上集,269-271页)

吕志军,第38集团军通信团工兵连士兵、上等兵 (下集,64-66页)

M

马清云,第63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下集,20-24页)

毛钦方,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秘书科科长、少校 (下集,400-403页)

穆立萍,解放军某医院护士长,军衔? (上集,351-356页)

穆瑞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营军医、少校 (下集,177-180页)

N

倪福田,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7师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64-70页)

P

潘荣清,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第2营第4连指导员、中尉 (上集,213-215页)

潘喜秋,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121-123页)

彭 虎,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高射炮兵团第1营第3连连长、中尉 (上集,216-223页)

Q

秦生祥,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衔? (上集,26-31页)

邱 成,北京军区直属通信团参谋、上尉 (下集,389-392页)

邱继臣,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事、中校 (下集,296-301页)

R

任 斌,第38集团军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32-37页)

任立本,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375-379页)

任文锁,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上集,415-419页;下集,429-431页)

阮启明,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辖)京东宾馆保卫干事,军衔? (下集,96-97页)

S

申敬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下集,263-267页)

石 峰,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中士 (下集,404-405页)

石 祥,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军队作家、大校 (下集,348-353页)

宋学德,戒严部队某部文书、上士 (上集,383-387页)

孙杰然,戒严部队某部军人、少校 (下集,381-384页)

孙 彦,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370-371页)

T

谭刚伦,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步兵第337团某连连长,军衔? (下集,397-399页)

唐 成,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尉 (上集,272-275页)

田慧英,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军医,军衔? (上集,71-76页)

田学东,第28集团军步兵第82师步兵第244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上集,425-428页)

佟喜刚,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副师长、大校 (上集,103-112页;下集,2-3页)

W

汪功久,解放军252医院副主任医师,军衔? (下集,302-307页)

汪先谋,北京军区联勤部军需部参谋长,上校 (下集,255-257页)

汪旺坤,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44-47页)

王安澜,北京卫戍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上校 (下集,268-273页)

王福义,第38集团军政委、少将 (上集,84-91页)

王宏伟,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直属侦察连连长、上尉 (上集,194-197页)

王洪祥,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司机、专业军士 (上集,305-307页)

王红云,解放军268医院干事、中校 (下集,331-335页)

王 竞,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 (上集,279-285页)

王 强,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少尉 (上集,317-328页)

王庆满,第39集团军某部军人、中士 (下集,447-449页)

王荣义,戒严部队某部通信台台长、专业军士 (上集,241-243页)

王荣赞,第39集团军参谋长、少将 (下集,98-100页)

王 山,第38集团军炮兵旅第5营直属侦察班班长,军衔? (下集,58-63页)

王树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432-433页)

王卫东,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82-184页)

王小京,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80-83页)

王小铁,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某团第7连文书、上士 (下集,133-135页)

王永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某团干事、少尉 (下集,415-416页)

王占文,戒严部队某部工程师、上校 (下集,10-11页)

魏修林,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某部军人、下士 (下集,85-87页)

吴家民,第40集团军军长、少将 (下集,91-95页)

吴 君,戒严部队某部某股股长、上尉 (上集,436-439页)

吴仁祜,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大校 (下集,249-254页)

X

肖 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下集,324-327页)

辛 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中校 (下集,12-16页)

徐 准,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步兵第564团炮兵营第1连士兵、上士 (上集,312-316页)

Y

杨福臣,第40集团军参谋长、大校 (上集,251-254页)

杨洪立,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上校 (下集,346-347页)

杨清福,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上校 (上集,20-25页)

杨蓉娅,北京军区总医院实习军医,军衔? (上集,333-340页)

余 波,第65集团军通信团新闻报道员、专业军士 (下集,227-229页)

余长海,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上集,42-43页)

远瑞华,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354-355页)

岳海银,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185-188页)

Z

张传苗,第24集团军副政委、大校 (下集,154-158页)

张东旭,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团第2营第5连连长、中尉 (上集,259-262页)

张怀恩,北京戒严部队指挥部某处处长、中校 (下集,442-446页)

张建华,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军衔? (下集,437-441页)

张 堃,第54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下集,165-171页)

张 强,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下集,130-132页)

张同锁,第65集团军高射炮兵旅第1营营长、少校 (下集,220-226页)

张喜波,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干事、中尉 (上集,167-174页)

张延芳,解放军305医院军医、中校 (下集,340-342页)

张元发,北京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大校 (下集,1页)

张振生,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第354团团长、上校 (上集,233-237页)

张作礼,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5师师长、大校 (上集,255-258页)

赵国海,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376-380页)

赵满圈,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部长、上校 (下集,172-176页)

赵 敏,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上尉 (下集,88-90页)

赵如民,戒严部队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189-191页)

赵晓强,军方高级机关干事、特派空降兵第15军工作组组长、中校 (下集,208-215页)

郑海军,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232-236页)

种振庆,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步兵第568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少校 (下集,117-120页)

周宏星,戒严部队某部指导员,军衔? (下集,406-411页)

周克玉,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中将 (上集,页码未标)

周美清,第28集团军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上集,329-332页)

周廷林,第40集团军炮兵旅旅长、大校 (下集,107-109页)

朱士芳,第40集团军炮兵旅电影放映队放映员、下士 (上集,238-240页)

朱双喜,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 (上集,209-212页)

朱志军,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第2营第5连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201-207页)

左印生,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大校 (上集,185-189页)

B)  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

阿 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下集,159-164页)

陈葆琛,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上集,286-294页)

韩景童,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下集,34-41页)

胡文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下集,274-282页)

景长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下集,362-367页)

刘成社,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上集,295-300页)

刘凤君,某工厂分厂厂长 (上集,53-55页)

刘士忠,北京市大兴县商务委员会主任 (上集,388-394页)

吕敬东,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341-342页)

吕克相,北京铁路分局工程师 (下集,4-5页)

马卫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上集,360-369页)

屈承明,北京市某人民武装部部长,军衔? (上集,200-208页)

任乃平,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113-119页)

沈 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下集,159-164页)

吴铁林,某单位供应站站长 (上集,402-404页)

邢华玉,某单位管理员 (上集,408-411页)

阎东英,北京市公共汽车三场调度员 (下集,192-200页)

杨 斌,共青团北京市某团委书记 (下集,385-388页)

赵庭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上集,301-304页)


                                    (《作者索引乙》完)

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本 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过程中,得益于不少研究成果、文献著述及网络文字提供的资讯。其中首推吴仁华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 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中的“附加资讯”,过半内容取自该书。其次当推陈小雅的《八九民运史》,本参考材料取自该文献的资讯亦不在少数。对上述两位该领 域的专家,对有助于本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其他各类文献著述的作者及诸多网络作者,编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    *    *

本 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过程中,编者也发掘出了《戒严一日》署名文章作者的各类“附加资讯”,尤其是“破译”了一批作者的所属部队番号或单位。这些作者中,包 括张元发、石祥、马清云3名大校。为了让读者对本参考材料的编辑制作情况有所了解,编者在此介绍有关“破译”部队番号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以下三例:

* 《母亲的泪》的作者李西岳,经“破译”,其所属部队为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
* 《一篇新闻稿》的作者高子荣,经“破译”,其所属部队为沈阳军区第64集团军;
* 《200顶帐篷》的作者侯树森,经“破译”,其所属部队为沈阳军区第23集团军。

当初,编者手头仅有《戒严一日》目录上的以下文字:

《母亲的泪》李西岳(干事,),(上集,第380页)
《200顶帐篷》侯树森(副参谋长,上校),(上集,第412页)
《一篇新闻稿》高子荣( ,军士长),(下集,第6页)

三位作者,李西岳有职务而无军衔,高子荣有军衔而无职务,侯树森总算有职务也有军衔,但编者收藏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一书中,三位作者均无记载。那么,如何着手“破译”作者们所属部队的番号呢?

幸 好李西岳是一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网》2016年有介绍:“李西岳,男,1959年12月生于河北省献县。1976年12月入伍,1991年7月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首届中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究班。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司务长、指导员、文化干事、主编等职,现任北京军区政 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 

其 中“文化干事”一职正好对应于目录所示的李西岳职务 ––– 干事。另外,编者通过其若干作品(纪实散文《九九艳阳天》等)和其他文坛信息,证实李西岳1976年入伍后(至少到1989年底)长期服役、任职于驻守在 河北省承德地区的第24军,该军1985年改编为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1989年5月20日赴北京参加戒严。不过,李西岳当时的军衔目前仍告阙如。

找 到高子荣所属部队番号,则首先得益于陈小雅《邓小平八九用兵探秘》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在《一篇新闻稿》中,记述了来自‘辽东大山里的军营’军官的记录: [1989年 –– 引者加注] 5月22日凌晨1时,该趟不知从何地出发、载有至少一个团的军列,受阻于河北安迁[应为“迁安”–– 引者注]车站。(见《戒严一日》下集,第6-7页)”[3] 

“辽 东大山里的军营”一语透露了《一篇新闻稿》作者高子荣所属部队的驻地情况。目前,学术界公认沈阳军区参加北京戒严的有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 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的驻地都在辽宁省:当时第40集团军驻地主要分布于辽西,军部驻锦州市;第39集团军驻地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军部驻营口市;驻地、 军营主要分布于“辽东大山里”的,当属军部驻本溪市的第64集团军。参加北京戒严的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麾下,恰有若干部队驻地位于“辽东大山”即 构成“辽东屋脊”的千山山脉分布区。

吴 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进一步证实,上述军列所载建制规模“至少一个团”的部队确属第64集团军:“第64集团军进京部队第二梯队的军用火车专列, 进京行程并不顺利,[……] 5月22日凌晨1点钟,第二梯队的军用火车专列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现为迁安市)的迁安车站受阻。部分学生卧轨拦阻,大批学生和民众围困军用火车专 列。”[4]  所有这些情况与陈小雅的叙事恰好相符。

简 言之,通过《戒严一日》目录,编者知道了《一篇新闻稿》一文及其作者高子荣;通过陈小雅的叙事,编者知道了该文作者高子荣所属集团军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 所遇到的特定情况;吴仁华的著作没有提及《一篇新闻稿》及其作者,但帮助编者知道了第64集团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到了同一情况。编者据此而推断出: 该文作者高子荣所属部队为同一集团军,即第64集团军。

关 于侯树森所属部队的资讯是直接找到的,较为顺利。《凤凰网》2014年一则报道附有其简历:“侯树森,男,1949年前后出生,辽宁阜蒙县人,[1976 年 –– 引者加注]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68年入伍 –– 引者加注] 曾任解放军汽车第15团团长、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第23集团军副军长、沈阳军区联勤部部长等职;2005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2009年7月至 2014年7月任副总参谋长。1999年晋升少将军衔,200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1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中共十七大代表。”[5] 

“第 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一职正好对应于《戒严一日》目录所示的侯树森职务 ––– 副参谋长。如上所述,学术界迄今公认沈阳军区参加北京戒严的有3个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至于戒严部队是否还包括同属沈阳军 区的第23集团军,学术界有过探讨和商榷,但至今未有定论。吴仁华对此曾经表示:“有人提到,参与北京戒严行动的部队还有沈阳军区属下的第23集团军。笔 者多方收集资料,反复查证,至今无法确定这个说法。”[6]

这个说法现在可以确定了。编者虽然尚未有机会读到《200顶帐篷》一文,但其作者侯树森以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的身份,率部参加北京戒严行动则是可以确定的。这一新发现意味着,学术界三十多年来有关戒严部队是否包括第23集团军的探讨,现在似乎应该作出定论了。

*    *    *

寻 找六四军人,或者更具体地说吧,寻找到若干名或一批六四军人,远非在名单上添加若干个名字或一批名字那么简单。有时候,找到一个军人名字,或发现其所属部 队番号,甚至可以改写学术界、舆论界既有的结论。上述《200顶帐篷》一文作者侯树森所属部队番号第23集团军的发现就是一例。它修正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原有看法,即所谓沈阳军区只有3个集团军参加了北京戒严,其中不包括第23集团军。它甚至还修正了我们对“六四”事件全局的若干整体认识 ––– 原来比较得到认同的说法是:北京戒严部队包括中共陆军24个集团军中的14个。现在我们则可以说:中共当局在“六四”镇压中所出动的戒严部队中,陆军集团 军达15个之多,其中包括第23集团军。

我 们还可以尝试对第23集团军之所以被人忽略的原因作一些初步推测。比如,有可能第23集团军出动的戒严部队建制规模较小,掀动的信息量也较小,所以不容易 引起关注;有可能第23集团军出动的并非作战部队,而只是后勤保障部队(《200顶帐篷》的文章标题似乎也在映证这一点),等等。当然,这些推测并不意味 着排除其他可能性或排斥其他人的不同推测。

问 题还不止于此。当时沈阳军区拥有5个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23集团军。前三个集团军驻辽宁省,第16集团 军军部驻吉林省长春市,第23集团军军部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如果前三个集团军在京部队的后勤保障压力都达到超负荷状态,而镇压行动又急待追加军需甚或急 需兵力驰援的话,那为什么不动用驻守吉林的第16集团军,却偏要让驻守最北边陲黑龙江的第23集团军披挂上阵,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

我 们或许还可作更进一步的延伸思考。众所周知,南京军区的第12集团军奉命于1989年6月4日凌晨紧急出动,空运进京,担任整个“六四”镇压行动的预备队 (实际上是督战队)。除了南京军区这一任务可属特例之外,从一开始就奉命参与戒严的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任务应该基本相同。北京军区共6个集团 军全都有部队进京戒严,济南军区共4个集团军也全都派出进京部队,而沈阳军区共5个集团军却偏偏仅有4个(此前甚至认为是3个)派遣部队赴京,似乎唯独第 16集团军应当成为例外。如果说第16集团军需要原地留守以“防备苏联”的话,那么按此逻辑,作为沈阳军区第1号主力兼解放军陆军第3号主力的第39集团 军也就不应该离开辽宁这个全东北的战略腹地,而驻守在地理位置前出至被中苏边境线“三面缠绕”的前哨省份黑龙江的第23集团军,则更不应该调出部队远赴京 师。从1989年的外交格局来看,5月19日北京宣布戒严之前的5月15日至18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刚刚访问过北京,中苏两国关系已经正常化,中国 北疆多年来紧绷的战备之弦亦开始松弛…… 因此,如果沈阳军区既无必要对外“严阵以待”苏联军队、亦无必要对内在戒严一事上搞点例外的话,第16集团军或有部队进京戒严的可能性就不应随意排除。 [当然,此推测最终是否符合事实,并不取决于《戒严一日》是否有该集团军作者的文章。]  

*    *    *

侯 树森一个人名,牵扯出其所属部队第23集团军,甚至进而牵动有关“六四”全局态势的若干论据和观点的调整或修正。戒严部队的某一个体的名字,就可能这样 “一名惊人”。如果涉及戒严部队的某一群体的话,当然也可能(在别的方面)“一群惊人”。我们就参照以下表格,并以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这一群体为案例作 一诠释。

《戒严一日》目录中各戒严部队的作者人数

文章作者所属戒严部队
作者人数
文章作者所属戒严部队
作者人数
第12集团军
暂缺
第54集团军
6
第20集团军
2
第63集团军
4
第23集团军
1
第64集团军
2
第24集团军
6
第65集团军
8
第26集团军
暂缺
第67集团军
暂缺
第27集团军
7
空降兵第15军
6
第28集团军
2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
4
第38集团军
28
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
2
第39集团军
8
北京卫戍区
5
第40集团军
12
武警北京市总队
2

以 上表格反映的是目前编者所能作出的不完全统计,因为尚有近四分之一作者的所属部队番号未告破译,所以该表格反映的仅仅是约四分之三作者的情况。[即便如 此,表格已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 表格内,有28名作者来自第38集团军。这一作者人数以“惊人”之高而居于众戒严部队之榜首,表明该集团军的作者“冠名权”远高于其他任一戒严部队。第 38集团军这一群体凭什么如此“一群惊人”呢?

据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记载,第38集团军进京执行戒严任务的15099名官兵中,“[……] 就有8名官兵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荣誉称号,有4名官兵被北京军区授予‘卫国勇士’荣誉称号,有27名官兵被授予一等功,有131名官兵被授予二 等功,有1311名官兵被授予三等功,可见中共当局为了达到镇压目的,是如何大方地奖赏解放军戒严部队军人的。”[7]  15099名官兵竟有1481人记功受奖,比例高达9.8% ,几乎为10% ! 其他戒严部队应该不致于有此等“殊荣”。

不 仅官兵个人记功受奖如此,整个集团军内各建制单位记功受奖也同样如此,甚或更有过之。据中共军队“内部发行”的《钢铁的部队:陆军第38集团军军史》不打 自招:“集团军有1个师荣立集体一等功,1个师荣立集体二等功;有3个团荣立集体二等功,2个团荣立集体三等功,1个团受嘉奖;有1个营被授予‘卫国英雄 营’,13个营荣立集体三等功;有1个连被授予‘卫国英雄连’,2个连被授予‘卫国先锋连’,2个连荣立集体一等功,17个连荣立集体二等功,64个连荣 立集体三等功;有38个排荣立集体二等功,147个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有47个班荣立集体二等功,472个班荣立集体三等功。”[8] 
编 者不知道第38集团军内各级建制单位总数究竟是多少,反正上述“立功受奖”的师、团、营、连、排、班的总数就已达812个。仅被记功受奖的连队就有86 个。被记功(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的班高达517个;以每个班10人计,就是5170人,即仅集体记功的班这一级建制所含人员就已经占了该集团军参加 戒严的15099名官兵总数的34.3% ,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因此,一个第38集团军的士兵,有相当大概率就成了获X等功的某个师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团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营属下的某个获X等 功的连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排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班里的获X等功的普通一兵。此亦何其“殊荣”!

有 道是“论功行赏”,第38集团军究竟有何功劳,值得如此重赏滥奖呢?《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可对此作答:“在六四血腥镇压事件中,该集团军担负着挺进天 安门广场最主要路线 ––– 西长安街的突击任务,最先对民众开枪,杀人最多,西长安街形同杀戮战场,变成了一条通往天安门广场的血路。”[9]
这一血腥屠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六四”镇压后凭论功行赏而获赐的这份“殊荣”,分别从两个方面印证了第38集团军正是“六四”期间杀人最多的“一群”。该集团军作者们在《戒严一日》里的高“冠名率”再度从另外一个侧面映证了这一点。

第38 集团军在西长安街的“屠杀率”、在记功受奖方面的“殊荣率”、在《戒严一日》书中的“冠名率”三者各自呈居高凌人之势,三者又联袂呈如此之正相关!如果不 编辑制作本参考材料,编者应该不会关注到“冠名率”,也不会发现此“三高率”之间的正相关。所幸编制了本参考材料,才见识了何谓“一群惊人”––– 第38集团军这武装的“一群”,军事上是中共陆军的第1号主力,政治上则是中共随时准备出手“惊人”、对人民骤然大开杀戒的屠戮之师、残暴之师、嗜血之 师!

*    *    *

以 上表格内,第12集团军、第26集团军、第67集团军的作者人数“暂缺”,但估计以后应该能找到。因为12集团军可谓1940年代下半叶中共第二野战军的 主力、邓小平的嫡系部队,此番又担当整个“六四”镇压行动的总督战队,起到了压阵的作用。所以,即便官兵没有人投稿,总政治部一般也会派人去约稿。

第26集团军出了个“共和国卫士”––– 步兵第138师步兵第412团第2营第5连连长袁华荣。鉴于“正相关”效应,《戒严一日》也应该有文章反映该集团军的所谓“平暴事迹”,尽管文章未必以“袁卫士”本人为题材。

至 于第67集团军,有人认为该集团军派出部队少,仅步兵第199师一个师,影响力弱。但第64集团军不也是同样只派出了步兵第190师一个师吗?第23集团 军侯树森所率赴京部队应该会更少吧?可能还有人认为第67集团军比较“消极”,所以《戒严一日》中不太可能会有该部队作者的文章。但第28集团军岂止“消 极”,而且军政主官带头“抗命”,凭良心拒绝执行以流血手段强行开进的命令,6月4日当天终日停滞不前于西长安街上,最终整个集团军没有一兵一卒抵达戒严 指挥部命令指定的戒严位置 ––– 天安门广场[10]。即便在中央军委和戒严部队指挥部眼中被视为“表现最差”的部队,第28集团军照样有至少2位作者发表了文章(见上文表格)。以此推 论,第67集团军的作者应该更不会缺席于《戒严一日》。

注  释

[1] 《李西岳》,载《中国作家网》(www.chinawriter.com.cn﹥fwzj﹥writer),2016年7月4日。

[2] 吴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真相出版社,2009年,第二十章第四节,538页。

[3] 陈小雅:《邓小平八九用兵探秘》,载《中国事务》网站(www.chinaaffairs.org),2002年5月31日。

[4] 同[2],第二十章第二节,530页。

[5] 《侯树森不再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职务》,载《凤凰网》(news.ifeng.com﹥大陆),2014年11月12日。

[6] 同[2],第一章第三节,24页。

[7] 同[2],第一章第十二节,66页,另参见第二章第二节,87页。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审委员会:《钢铁的部队:陆军第38集团军军史》,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七章。转引自bjxz (作者)、草虾(送交者):《三十八军进京镇压六四运动的自供状》,载《萤火虫网》(yhcw.net),2004年5月14日。

[9] 同[2],第二章第二节《六四血腥镇压行动中的第一主力军》,86页。

[10] 同[2],第十三章第四节《军长何燕然军政委张明春消极抗命》,406-48页。

                                (《新发现及新论点》完)



分享:

相关文章
作 者 :宋征时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23年8月6日16:14
关闭窗口